看看这个吧
常恨春归无觅处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在江西庐山。诗前有序,记叙同游者凡17人,夜宿大林寺,其时为四月初九。大林寺位居庐山顶上,山高地幽,寺内气候要比平地迟滞两个多月。此时,虽已四月天气,可寺内桃树始花,犹如一二月间,这正是本诗的背景。
“人间四月芳菲尽”,芳菲,指美盛的花草。刘禹锡《春日书怀》诗云:“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时序流转,人间四月,花草凋零。“山寺桃花始盛开”,可山寺幽深,桃花迟发,时至四月,犹见春意盎然。这情景,正暗合了唐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诗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花隐曲径尽头,禅房深处,益显春色的弥足珍贵。
“长恨春归无觅处”,春去杳然,无处寻觅。惜春的遗憾是人之常情,“春风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唐人雍陶的慨叹,正是对春光匆匆的惋惜。于是,“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宋人管鉴在《醉落魄》中,表达了人情坚贞,不忍花落的一厢深情。惜春无奈,挽留无方,于是百计寻春。黄庭坚诗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落想天真,情深意切,表达了对春天的无限眷恋之情。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在历述惜春寻春之情后,结句别出心裁,另辟新境,给人以发现的惊喜:“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以桃花比拟春光,使人眼前一亮,恍然别造了一个世界。不意烂漫春光竟久违人间,深藏在此。
写这首诗时,适逢白居易谪贬江州司马。按理说,这正是诗人心灰意懒的时刻。想不开,斤斤得失,天地必如牢笼;想得开,不计荣辱,胸中自有新的天地。这首咏景小诗,恰恰表现了白居易豁达的襟怀。天涯何处无芳草!天地辽阔,是处皆有佳境。这是云水襟怀的胜利,这是自由心境的胜利。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山外春已归去的时节,在山中却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色.这种自然界的强烈反差,令诗人产生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复杂感慨.从字面上,诗人在登山之前,曾为春光逝去而怨恨或失望,当一片春景映眼帘时,又感到一些由衷的惊喜与无奈的宽慰.或许这种感慨,表面上是由自然景色变化而发,实际上是曲折地反映出他悲凉而惆怅的情怀.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虽知几年京宫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为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正是这种感慨,诗人不用“山外”四月芳菲尽,而用“人间”.这种遣词颇令人品茗其中的深邃意味.“人间”一词,决不仅仅为“山寺”的对仗工整而用,“山寺”也许就是诗人忘忧、宽慰的“人间”的仙境.“人间”天涯沦落的长恨,也许在桃花盛开的仙境会得到解脱;人生摆脱悲欢离合烦忧的办法,也许就在远离喧嚣的美丽和宁静中向你走来.
这首《大林寺桃花》小诗,立意新颖,构思灵巧,又令人深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中的又一珍品.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细腻观察的慧眼,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难以写出来的.
此诗说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无情,原来是对春天的错怪。春并未归去,不过是转到这山寺里来了。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和意外的惊喜,立意新颖,构思灵巧,意境深邃,富于情趣,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3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吾心归处》尹影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