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青神之神》申瑞瑾散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8 04:34:42

《青神之神》申瑞瑾散文赏析我本想去眉山寻“三苏”,不料先遇到了青神。

眉山往南,岷江往南,说是“三苏”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初恋地”青神县。他在青神中岩寺悬壁上留下青年时的墨宝“唤鱼池”,也留下了他与老师之女王弗的初恋故事。

奔中岩寺而去,却被领入岷江畔的江湾神木园。在神木馆门口,眉山一位散文家告诉我,这里馆藏的乌木价值连城。我想到家中那块“鲸鱼头”,是一位收藏家朋友馈赠的金丝楠,他曾再三强调是乌木,即阴沉木。我就随口问眉山那位老师:乌木就是金丝楠吧?他笑了笑:乌木种类多,金丝楠乌最昂贵而已。

我后来总算弄明白,两三千年甚至数万年前,四川等地一场接一场的地震、洪水或泥石流,秋风扫落叶般将原始森林中不少珍贵树木深埋进江河湖泊甚至海底。因缺氧,因高压,又受细菌等微生物侵蚀,逐渐炭化,数千年或数万年后重现尘世,不经意间倒贵为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宝藏。

历朝历代均不断有乌木出土,被当作辟邪之物,被制成工艺品、佛像及护身符挂件,甚至被誉为“东方神木”。

偶在深山峡谷遇几截裸露于干涸河床上的陈旧木头,像历史长河里的沙砾。我总觉得那应该就是乌木,却不知材质,猜不到树龄。只得揣想,无人问津,是年代不够久远?是树种不够珍稀?是外形不够气派?大概惟珍贵乌木散发出的气场神秘而强大,方能震住人类吧。

在自然面前微如尘埃的人类,虽贵为高等生物,百年之后也不过归于尘土。怎有机会像那些古树,因大自然偶然一场“恶搞”,便可能于千万年后出土为稀世珍宝?而那些同时被“恶搞”过的更多的生灵,则注定永远不为人知。

像刚发生泥石流的四川茂县叠溪镇,八十四年前就曾遭遇大地震,至今仍有一座千年古镇连同其子民永沉在如今风平浪静的叠溪海子里。当年的天崩地裂曾被劫后余生的人痛苦描述,而千万年前的地动山摇,今人却只能从重现于世的乌木身上细细揣想了。

于浩瀚的宇宙,地球上这些风云变幻又算得了什么?太多关于沧海桑田的秘密,还等着我们去心痛地发现。成为风景的堰塞湖不会言说曾经,还埋在乱石堆下的新磨村民不知还有几个能存活——天灾人祸,重生地球上一道又一道风景,又同时铸就人类一场又一场的痛。好在,人类还能把痛尽付文字,而不是尽付风中。

而能保持千万年不腐的,在人类史上恐仅有大浪淘沙后的思想或精神,那也是借助文化形式存留的文化瑰宝。它们像名贵乌木一样闪耀着古雅的光芒。往细里说,在青神度过学生生涯的东坡先生,留存于世的文字或书画,绝非就只是文字或书画吧。

自灯火昏暗的“钟乳石”溶洞跌跌撞撞前进,再左拐即别有洞天。迎面扑来两棵乌木,像要冲破那四层楼顶,直插云天似的。这馆正中特意留空,屋顶即四层楼顶,每层四周皆为展厅。讲解员已从进门一尊“凤凰展翅与太陽神鸟”说起——麻柳树乌木,不算昂贵,据考证,形成于一万多年前。是怎样一场地质灾害,将彼时已达一千五百岁的麻柳树活埋在青神的高台石坝?和它同属过一片森林的其他树木去向何方?是腐烂成泥?是终成乌木?

四周一片沉寂,麻柳树缄默不语。我来不及细想,已随人流站在了那两株“庞然大物”跟前。

谁去细揣马桑缘何由远古的参天乔木终成灌木?南城镇沙河镇出土的马桑乌木,高十六米,直径约两米,能祈雨,能通天,能赐子,被当地人视为神木。与之并肩的黄楠约十米,产自青神翁家。俩木均三千岁上下,马桑为阳,黄楠为阴,阴阳平衡,似世间相宜的男女。

树龄三千六百岁的巨型香樟木,产自巴西。说是动用二十四名能工巧匠,费时六年方凝结成这幅巨作。船工、水手与搬运工齐聚码头,商船云集于河道,赶集者接踵而至。携家眷看戏的,牵骆驼赶来的波斯商人,半个身子皆挂于桥栏杆看热闹的,半山腰庙里的小和尚都不禁扶栏远眺——这取意于《清明上河图》的巨幅木雕,两百多个人物硬拽着我一头扎回北宋时期的汴京。我一时间恍惚,我的前生、前前生难道在里边?

在神木馆游走,就是不停穿越,思维跳跃。

《龙回头》围观者众,大家沉醉于金丝楠的华美与金龙的霸气神韵,不舍得离去。我端着相机,找角度,拍细节,试图拍得更细更全。

在用热带雨林的“见血封喉”木雕刻的“十八罗汉”面前,我伫立良久。树龄达一千三百多年的这方乌木,请十二名工匠费三年时间雕成,背面原本似天然画卷,根须在岩缝里东奔西突,寻找水源的样子触目惊心,便不用雕刻。无论曾多么桀骜不驯的人,终究得学会与尘世握手言和吧?就像经千万年重见天日的它,终是洗心革面,毒性殆尽。不然,工匠不怕被“见血封喉”?

滴水观音前静立着几个人。有一人双手握十,面容虔诚专注。侧立一旁的我,登时被一种气场笼罩——我呆呆望着菩萨,菩萨平静地看着我,我的灵魂一下子飞得很远很远……菩萨定知我前生今世,我还在红尘中懵懵懂懂。

出神木馆很久后,我都没能乘时光飞船回来。脑海里尽是神木馆的画面,可能是我第一次面对如此繁复的盛景?本土乌木,若青莲般大美无言。

那些熠熠生辉的神木背后隐藏太多不能言说的疼痛。那些曾明亮过我眼睛的神木的光芒,如今灼伤了我。

所有的美好背后可能埋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所有的神物当初或许历经千辛万苦的磨难。

人类可以仰望星空,也得承受大自然不时的摧残;人类注定生老病死,却可以创造灿烂永恒的文化;只有敬畏大自然,才可能使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或者上苍一心软,就省却人间诸多磨难吧。

我不禁对无缘谋面的宋先生肃然起敬——胸襟宽阔大爱无边的他,看来是彻悟了东坡精神的真谛。

东坡先生可不仅是靠文学成就而青史留名。他携旷世寂寞,无半语只字怨言。在入世与出世间来去自如,顺逆皆从容面对,寄情山水勿忘百姓疾苦——恐才是其被后世尊崇的主因。

未去中岩寺寻东坡旧迹,却与神木不小心撞个满怀——穿越时空的一场精神交流,时空交错时的千疮百孔,沧桑巨变后的气定神闲,无不告诉我,遇与不遇,有时是刻意安排,有时却是不经意的碰撞。

我这回算真正懂得,青神之神,原非单指教民农桑而“民皆神之”的第一代蜀王蚕丛氏,也非单指让人叹为观止的神木,更指的是东坡先生传承了九百多年的可贵精神吧。

申瑞瑾《喜洲看海》散文鉴赏喜洲在大理,你自然明白,去那,是看哪个海。

是的,是洱海。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洱海不是海,是湖。据说古时的高原人爱把湖喊成海子,大约是因为远离海洋,那时交通又不便,一生见不到海的人自然向往海,便管见得着的湖称作海的儿子了。

云南最大的淡水湖,当地人却不叫海,唤滇池;洱海小些,反称海。于是,我去喜洲,是看海。

去洱海的人,大概少有人会考虑它的前生今世,源头去向,而我无论去哪,都习惯于追溯,追溯有时真能发现许多本质,也是为了更好地懂得。源于北边茈碧湖的洱海,纳溪河百余条,在下关附近才经西洱河流进澜沧江,再跨国摇身易名湄公河,注入真正的大海——南海。它的每一滴水真正汇入大海大洋时,会欣慰自己终于是海的一份子了么?

其实,再去洱海前,我是犹豫的。那年跟团去了趟大理,坐船在洱海上溜一圈,苍山还没看清楚在哪呢,就下船了。于是我常跟想去云南的人建议,别去大理,洱海没啥好看的。

但有一年,闺蜜意达去了洱海,在海边骑自行车的照片传到博客里,我有些不敢相信,我们去的是同一个地方吗?

慢慢我才明白,去洱海,不能走马观花,得住下来。

冬天,我寻思找个地方取暖,不知谁说了句:不如去洱海?怀化到昆明的高铁通了,车程才三个多小时呢!我觉得是个好主意,当即在网上订了高铁票。上了高铁,我才敢给老公发短信:去云南溜两天回,勿念。我绝非第一次先斩后奏了,想去哪发呆,有时一个人就去了——老公善良,木已成舟,他奈我不何。    那会儿昆明至大理好像未通动车,我选择了夜行火车,天还没亮即抵大理,拼车抵达喜洲。我被送至桃源海月客栈时,洱海边的景致仍如剪影,静美冷寂。原打算去双廊的同车小伙听司机说,拍日出得在喜洲,双廊在对岸,日头在村庄的背后呢!且双廊正在搞建设,灰尘很重。小伙便毅然下了车,端着单反机拍黎明前的洱海去了。

看地图总能宏观把控所处的位置。不然身在一地,若没太阳,不看指南针,真是弄不清东南西北。所以,无论去哪,我都喜欢事先看好地图,省得到了目的地一派懵懂。查过洱海地图便有了大致轮廓:形似耳朵,东西岸狭长。

我选择的喜洲桃源在西北岸;放弃了的双廊,在东北岸。

客栈虽在海边,与海还是隔了一条窄巷,巷对面的房子才紧挨着海。我入住的三楼算海景房,站在窗前,便可将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到走廊看海,视野更开阔。早起,把小茶几搬到走廊上,沏一壶绿茶,静待日出,更若神仙般惬意。更何况,在洱海是不必赶早起来看日出的,八点以后,日头才懒洋洋地露脸呢!

客栈的老板就叫海月,80后,两个孩子的母亲。白族姑娘出嫁早,她三十大几,大女儿就要出嫁了。那几天她每天忙着去大理城置办嫁妆呢!

客栈是典型的白族小院落:矮矮的院墙,东门进。进门左侧也是南边,为一溜平房,约莫是客栈的厨房与杂屋,早起的海月和她父母正忙着给客人盛鲜奶和早餐呢。西边与北边折成90度的四层楼,楼梯口在西北角,故而,西边是山景房,后面是苍山;东北临街的屋子,才是正宗的海景房。但二楼以上,皆有宽敞的走廊,大概是方便客人在走廊观海景罢。

海月说,她是家中长女,下头还有两个妹妹。在农村,没儿子是被村民瞧不起的,但她父母生了仨漂亮丫头,个个都争气。云南旅游热起来后,桃源村就热了起来,靠“海”吃“海”的村民,大都翻修了老宅,建起了白族风情的家庭客栈。

海月陪我去买打折的船票,告诉我,路边杀猪的人家是家里要娶媳妇了。还说,这几天太忙,等你下次来,我好好跟你聊聊我的故事。

桃源村跟丽江不一样,仍以原居民为主。乃至去桃源,不会将自己当过客。我回家后没几个月,网上传来全面整顿洱海客栈的消息,我担忧着海月家,她也慌乱着:绝大部分的客栈都得歇业整顿,都不知怎么办了。又过了一阵子,她的朋友圈再次晒出客栈的图片,我知道,整顿风波总算暂时告一段落,再去还能住她家了。

洱海跟别的大湖不一样,不仅有旖旎风光,沿岸还皆为村庄。无论在西北岸的喜洲,还是东北岸的双廊,抑或别的临湖村落,都可以面朝洱海发发呆,再回烟火人间——出世入世,转换其实不过瞬间。会骑车的,亦可租辆脚踏车,绕湖一周。与云南很多地方一样,洱海是天然的恒温室,冬天能避寒,夏天可躲暑。洱海边的白族人民,真是幸福哪!

昆明至大理终于有了动车。那么去洱海边,就像去长沙打个转一样方便了。怀化是云南到内地的必经地,沪昆高速、沪昆高铁,连接着云南跟内地,乃至北上广均能朝发夕至昆明了。七彩云南,不再是外地人遥远的梦。

我对大理,从不喜到喜欢;对丽江,倒从热爱变得冷淡了,因上趟去洱海,顺带又坐中巴去了趟丽江,丽江其实还是美的,但愈发俗艳了,她被异乡人打造成了一个精致却虚假的美人。身在丽江,我无心再去赏许多古镇都有的小桥流水,时刻怀念着洱海。

一派天然的洱海是无法复制的。

若下一趟去,洱海边还有客栈,我仍会选择住在海月家,还等着跟她彻夜长谈,了解白族女人的爱与恨呢!但我得重新学会骑车,意达骑车的丽影还在我心头晃荡。往北的话,还能绕到双廊。既然在喜洲可越过洱海看日出,那么在双廊,定可西望日落兼看苍山洱海,也是对洱海的另一番解读呀!

陶渊明的散文的特点和修辞手法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使田园诗在唐宋以后还成为诗歌的重要描写内容。陶渊明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的恬静乐观的心态,向往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毫无欺诈的社会,追求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的人生,喜爱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寄托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陶渊明平和散淡的心境,质朴无华的田园诗语言、情理浑融的田园诗内容,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之美,给人以明净单纯之感,而“开千古平淡之宗”。这不仅是他透彻地认识了生活后心境上归于散淡的反映,更在于他对自然之美有十分敏锐的感受,而且能够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灵动异常,美不胜收,从而在文学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关键词】平和散淡 质朴无华情理浑融冲淡之美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人。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少年时他好学不拘,二十九岁他先后做过州祭酒、参军、县令。四十一岁时,他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而终身不复仕,开始了他一往不回的田园生活。
(一)平和散淡的心境是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之一。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腐朽的门阀制度控制着整个社会上层,寒门庶士在仕途上很难得到发展。这对家庭败落,本非世族的陶渊明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他生活在封建官宦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也曾有过理想追求。另一方面,门阀统治窒碍了他的理想。虽为生计所迫,他先后几度出仕,但最终因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毅然归隐,躬耕自给。“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真实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陶渊明在挂冠甫后,就在《归去来兮辞》中想象田园生活的自由美好。归耕后,他心情愉快,夙愿得酬,其欣喜溢于言表。他躬耕垄亩,身自稼穑,虽然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但心情舒畅,内心充实。他和淳朴的农民相往还,闲暇则饮酒赋诗,登临山水,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然也有困厄,如失火,歉收,甚至疾病,断饮,但他都以一种委运任化的洒落态度泰然处之,安贫乐道,心境澄明,真正做到了与自然泯合为一,由此多写田家生活中日用之景之物,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令人觉其亲切平和: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如春怀古田舍》)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饮酒》其九)
山涧清且潜,可以濯其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
这些诗句超越了世俗功利计较,与天地自然泯而为一,陶然忘机,怡然自适,流露于诗中自然会有平淡自然之格调。
(二)摒弃雕饰,质朴无华,极尽语言纯净之美,是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之二。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钟嵘说陶渊明“文体省诗,殆无长语。笃意复古,辞兴婉惬”⑴。这句话就准确地指出陶渊明诗的语言简洁纯净,就是对他的田园诗语言风格而言的。如《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实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通过对荆扉、披草、桑麻极为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气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像“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除了精选的名词、动词之外,几乎看不见什么是形容词,可见大家都能感受到诗句形象鲜明。
陶渊明能形成“质而实绮,癯面实膄”的语言风格,与他的任真自得的本性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一般人作诗,难免有一个“为人”的心。所谓“为人”还是要讲仁义道德或者治国安邦,或者是考虑到别人对诗的好坏之评价,有了这种念头,总想与人争胜,总想让自己的诗在千百年后受到人们的赞美,在写诗的时候就不免逞才使气,雕琢矫饰,有时就失去自然率真之美。有些诗人故意把诗写得很难,让大家看不懂;有的诗人作诗让不识字的老太太都能听懂,但不管难还是易都有一种“为人”之心。陶渊明与他们不同,他不是为了刻意去追求“为人”,而是把内心的感受写出来了。
陶渊明的田园诗然而在事实上,其语言并非是未经锤炼的,反而是高度精炼、去芜存精后才显得平淡而自然,从这一角度看,陶渊明对文字的提炼运用可以说达到了极高的造诣。正如元好问说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⑵。殆非虚誉。我认为一个人写诗是否真诚是很重要的,一个诗人如果你自己的感想里边先有了一段空虚,那么你无论技巧多么高明,文字的外表多么华美,遇到真正有见识的人,把你的诗一读,就知道你是实的还是虚的,而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最自然、最真诚的。太康诗人潘岳写过一篇《闲居赋》给人一种很清高淡泊的印象,可他本人追求功名利禄,为逢迎权贵贾谧,竟到了望尘而拜的地步,他虽然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名气,但他的诗始终达不到更高的境界。
陶渊明写诗从不用夸张的铺排和绮丽的色彩,不用刻意雕琢的对仗和深僻的典故,他诗句的魅力,在于全是以他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言语,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例如:有写雪景之《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寄意一言外,慈契谁能别。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寄意一言外,慈契谁能别。”写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己洁。”他不用“的砾”、“飘絮”之类的精巧比喻,只平平常常的十个字,就写出雪无声的轻柔意态。再如写风景之《时运并序》其一:“迈迈时运,穆穆良朝。袭我春服,薄言东郊。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而不用“青萍”、“惠风”之类的典故,只一个“翼”字,便将南风微拂新苗摇曳之态写得和煦暖人。陶渊明诗的语言是不入斧凿却高度艺术化。他之所以选择这样纯净的去尽华饰的语言,是因为他向往的是闲适淡泊的人生,他要表达的情怀,是一片纯真心地,而不是矫饰的感情世界。陶渊明诗的语言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从而形成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自然之美。
(三)情理浑融的内容是形成陶渊明田园诗冲淡自然之美的原因之三。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他善于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这种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谐,往往令人神往。陶渊明的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渊明的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抽象的又是生动的。且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言表的。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白描,流露出对田园景物的由衷喜爱和深切依恋,表露出诗人那平和散淡的心境,与简朴恬静的田园风光交融为一体了,从而形成冲淡自然之美。
陶渊明诗的魅力,在于以性情中自然流露的语言创造出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平和、少有激荡,严谨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于从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哲理,从而实现田园诗的物我交融、情景相生的境界。总体而言,陶渊明诗的意境都较为完整,他在于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或某个片段吸引人,创造出情理浑融的诗歌艺术特色。陶渊明的诗还常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一些人生哲理。陶诗情、景、理融合贯通,创造出浑厚深远的意境。
陶渊明诗的语言别具特色,完全不受当时骈俪文风的影响,诗句多接近口语,平易近人。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蝉”,“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这类句子,明白如话。朴素率真的语言也体现出冲淡自然的风格。
(四)陶渊明田园诗意境艺术的境界——冲淡自然之美。
陶渊明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意境美,诗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自然之美。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⑶”这句话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为极为自然,毫无矫饰。建安诗歌为中国文学史带来一种慷慨悲凉之美,西晋诗人为中国文学史带来绮丽之美,而陶渊明开拓了一个以冲淡为美的天地。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
陶渊明田园诗意境中平淡而有无限的丰采,简练之中有深厚的韵味。陶诗常常取自然和平人的生活,却通过诗人的组合,又呈现了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莫过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诗之所以能千古激动人心,就在于创造出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人.、山川、空气、飞鸟,都是自然平淡之物。这样一个精神境界,留给人一种无尽的向往,这就是韵味。清代文人龚自珍的一首《已亥杂诗》赞美陶渊明说:“陶潜酷似卧龙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⑷”这说明陶渊明所写的松树和菊花,就也像其本人一样的品格崇高。
作为诗歌意境的艺术,陶渊明能写出一种境界。“境界”第一层意思是兼指景物与情事,即外界的山青水秀,情感的悲欢离合等等,但也有第二层意思,那就是精神或者心灵的境界,它是透过现实中的景物情事来传达的。再如《归田园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其中“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只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束照明的荆条,但是诗人写出来的却表现出增强了亲邻之间欢聚谈笑的生活气氛。这一气氛的形成,也正是诗人甘愿归隐躬耕,坚守精神家园的结果。还有《移居二首》其一:“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量夕。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只用“敝庐、床席”两个词,就具体地写出他安贫守俭的生活,看似平淡,但平淡之中却透着一种超然洒脱,更表现出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不“为权贵竟折腰”的高尚品格。
陶渊明的诗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很朴实,实际上很复杂很难讲。一个人从低层次的需求发展到高层次的需求,有一个渐进的过程,陶渊明的田园诗正好反映了他已到“自我实现”之境界所经历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苏轼《与苏辙书》中说:“吾於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⑸”“质”是质朴,“绮”是华美,“癯”本来是瘦,引申为单薄简单,“腴”本来是肥胖,引申为丰富。这句话是说陶诗外表上很质朴,实际上很华美,外表上很简单,实际上很丰富。这说明他的诗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意味隽永,也就是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
陶渊明田园诗的冲淡之美的境界是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正如鲁迅所说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⑹”说此类诗写得慷慨激昂,豪情迸溢,表现诗人豪迈诗风的一面。另外,陶渊明的诗也有磊落不平的悲愤,如《杂诗八首》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也有忍饥抱寒的愁苦之音,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沈德潜说陶渊明诗:“有忧勤语,有自任语,有知足语,有悲愤语,有乐天安命语,有物我同得语。⑺”陶渊明自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之神释》),由于他委运任化,顺乎自然,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所以在诗歌创作中情绪平和。朱光潜先生也认识到了陶渊明“蜕变”的痛苦过程:“谈到感情生活,正如他的思想一样,渊明并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的‘冲淡’……⑻”
人们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表浓厚韵味;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旖旎。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炊烟、山气、飞鸟等一切如实说来,本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的笔触,往往出现韵味无穷,平淡之中可见旖旎。
总之,陶渊明田园诗平和散淡的心境、朴实无华的语言、情理浑融的内容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朴实无华的冲淡自然之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真实体验为他写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作了铺垫,从而奠定了陶渊明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不朽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2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