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三请诸葛亮《曹操三请诸葛亮》
刘备“三顾茅庐”世人皆知,只是曹操也曾“三请卧龙”,知道的人就很少了。曹操的“三请”还在刘备“三顾”之前,可是为什么曹操没有成功呢?
有一次,曹操屯兵许州,派曹洪攻打新野,曹洪带了十万人马,结果还是被打败了。曹操非常生气,要杀曹洪,这时谋士程昱赶紧站出来为曹洪求情:“虽然曹洪战败,但责任不能全怪他,因为刘备身边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徐庶帮他出谋划策,所以才取得胜利。如果丞相也想找这样的高人相助,我向丞相推荐一人,此人足智多谋,比徐庶还厉害,名叫诸葛亮,是我师兄,现住在卧龙岗。如果丞相有请他之心,还望速去,不然我师兄一定会被别人请走的。”
曹操也曾听说过诸葛亮的才华,便带着程昱和曹洪等人及很多金银财宝前去卧龙岗请诸葛亮。当他们赶到卧龙岗已是中午时分,一行人很累,便到茶馆休息。曹操虽听说诸葛亮有才华,但毕竟没有亲见,内心里还是有些瞧不起他,便派曹洪去请诸葛亮。
曹洪领命而去,过了一会儿匆匆而归,对曹操说:“我快马加鞭赶到诸葛亮家,书童说他到山里避暑去了。我不顾疲劳赶往山里,在山里喊了半天诸葛亮,喊得我口干舌燥也没有听到他半点回声,也不知他到底在何处。”
曹操听完曹洪的话,有些不悦,程昱急忙说道:“我师兄脾气古怪,喜欢在安静处看书想事情。他读书时最烦别人打扰,可能是曹洪将军嗓门太大,行为鲁莽失礼,所以我师兄才避而不见。”
曹操一听,便把曹洪大骂一通,又派程昱前去请诸葛亮。他想:毕竟是同门师兄弟,就是再大的架子,也得给师弟情面。程昱走后,曹操便胸有成竹地在茶馆等诸葛亮。过了一会儿,程昱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对曹操懊恼地说:“我虽然找到师兄,可当他得知我的来意时竟然拂袖而去,让我吃了一个闭门羹。”
曹操心里更是不悦,心想:你诸葛亮有多大本事如此摆架子,一请二请都不来,如此目中无人,莫非要我亲自去请吗?好吧,既然已经来了,我就亲自去会会这个狂妄之人,当面领教他的本事。当他们来到诸葛亮家时,只见草堂大门大开,诸葛亮正在堂屋看书。曹操等人进来,诸葛亮头没抬眼没睁,仍然自顾自地看书,连最起码的待客礼数都没有。曹操心中很生气,他强压怒火,脸上堆着笑容问诸葛亮:“请问先生可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诸葛亮面无表情,甚至都没有正眼看一下曹操,淡淡地说:“丞相过奖,我只是一个乡野村夫罢了,何来大名鼎鼎?得知丞相亲自来见我,特在此恭候丞相。”他嘴里说着客气话,却不正眼看曹操,斜视着他,一副无礼的样子。
曹操见诸葛亮这副表情,胸中愤恨不已,无名怒火直冲脑门,但他还是竭力忍耐,因为他看诸葛亮虽然一身布衣,却气度不凡。曹操叫人把金银财宝送上:“早就听说先生足智多谋,深谋远虑,所以特来亲自请先生前去助我统一大业。”
“丞相出手阔绰,只是我一介草民,如此破费简直太抬举我了。只是鄙人不才,不敢受此抬爱,让丞相失望了。”诸葛亮看着那些财宝说道。
曹操见诸葛亮在众人面前毫不给自己留情面,又尴尬又气愤,觉得自己是自讨没趣,这一趟卧龙岗之行是自取其辱,他冷哼一声,带着一行人马拂袖而去。
曹操之所以三请诸葛亮以失败告终,归根结底是他没有诚心,没有敬重之心;而刘备请到诸葛亮,是因为他发自内心的诚恳和尊重打动了诸葛亮,最终助他完成大业。要是曹操先请到诸葛亮,那么历史就要改写,这或许是冥冥之中天注定吧。
(裴金超摘自《做人与处世》)三请诸葛亮是谁的故事人们只听过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可在这之前,曹操三请诸葛亮的事,却很少有人知道。相传,曹操屯兵许州时,派曹洪带十万人马第一次打新野,结果吃了败仗。他很恼火,挥剑要杀曹洪。这时,有个叫程煜的谋士出来讲情,说:“新野的败仗不怪曹将军,只恨刘备有个能掐会算的徐庶当军师。要是丞相信得过,我愿举荐一个能人,处处比徐庶都高一招,这个人就是水镜先生的高徒诸葛亮,也是我的师兄,现在卧龙岗隐居。”曹操早听说过诸葛亮有超群之才,眼下程煜又为他举荐,就决定请诸葛亮来当谋士。第二天,他领着程煜、曹洪等一伙人马,带上金银财宝、绫绢绸缎,上了路。他们赶到卧龙岗已是晌午,人困马乏,就来到路边的茶馆里歇脚。曹操吩咐曹洪先去茅庵,请诸葛亮到茶馆来叙谈。过了一会儿,曹洪回到茶馆,对曹操说:“先生不在家,听书童说,他到山上歇晌去了。我在山腰吆喝了半天,也没人应声。”程煜忙说:“我师兄最爱在静处读书
,不许外人打扰。莫非将军莽撞无礼,师兄不肯出见?”曹操一听,臭骂了曹洪一顿,又派程煜去请诸葛亮。又过一会儿,程煜皱着眉头也回到茶馆。他恼火地说:“我好不容易在野云庵找到师兄,说明来意,哪晓得他不理不睬,拂袖而回,锁上柴门,拒不见我。真是太傲慢了!”曹操心想:你诸葛亮到底有多大的本事,凭啥摆这么大的架子?在师弟面前也这等傲慢!看来我得亲自出马了。
曹操一行来到茅庵门前,只见柴门大开,诸葛亮正在草堂读书。等曹操进屋,诸葛亮一没起身让座,二没磕头下拜。这时候,曹操是心里有火不敢发,还强装笑脸上前问:“请问你可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先生?”诸葛亮头也不抬,随口应道:“不敢不敢!我是个山村野夫。听说丞相远道而来,专门在这儿静候。”说罢把书中一合,望着曹操。
曹操仔细一看,这诸葛亮果真是气度不凡哪!就赶紧使个眼色,叫人把礼品抬上,说:“早就听说先生足智多谋,专程登门相请,为我统一大业卖力。”诸葛亮一听,哈哈大笑,说:“丞相花这么大的本钱来买一个普通山民,不怕失了你的面子吗?我实在不敢受这一请!说罢又连连摇头大笑。曹操本来就疑心多端,见诸葛亮又是摇头,又是大笑,分明是当着手下的人取笑自己,心里真不是味儿:“我千不该,万不该,不该亲自来请他。”
曹操本想发顿火,出出气,又怕传出去世人笑话,只好吱唔说:“看来先生也有为难之处,那就不必勉强了!”说罢灰溜溜地走了。
这事传到民间,变成了人们的歇后语:“曹操请孔明——没诚心”。有人又附会了一句:“程煜荐诸葛——不识相”,都是指的这件事。
曹操三请孔明最终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曹操三请孔明最终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有以下2个方面的:
一是曹操自身的因素不能够被诸葛亮接受:且不理会曹操三请诸葛亮一事的真伪,只想就事论事分析,故事的内涵与意义。在故事里,曹操虽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但他在实践中如何把握政策、怎样采用策略,切实善待人才方面却存在着做得不够好之处。我们不难看出,曹操确实有“爱才之心”,通过程煜举荐、自己观察,发现诸葛亮具有超人的水平能力之后,马上前往探望邀请,就是明证。不过,在三请诸葛亮的过程里,却犯下了几个不该有的错误:比如“吩咐曹洪先去茅庵,请诸葛亮到茶馆来叙谈”,显然诚意不够、诚心不足;再“派程煜去请诸葛亮”,依旧是放不下丞相身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不肯礼贤下士;到了第三请,曹操虽亲自看望诸葛亮,却仍属心不甘情不愿与诸葛亮掏心窝交朋友的心理状态,保持距离,企图以厚礼收买、以利益诱惑等方式拉拢孔明加盟效力,于是诸葛亮在没有看到应有的厚待、尊重、敬爱的情况下,只能以不愿出山、不肯帮扶而使曹操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二是诸葛亮的打算与曹操的期盼相距甚远:按说,曹操的实力最强,不仅雄厚无比的优势,更具重才惜才的实际。跟随曹操打江山成功把握大、效果好,诸葛亮为何不愿意选择曹操理由有三:一则孤高自负的曹操不一定看得上他这个无名无分的乡野村夫。二则曹操身边的奇人异士甚多,去了不一定受到重用。三则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且嫉妒心很强的人,跟了他不一定有好果子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2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