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百家姓《昌(chāng)》姓起源

大道家园 2023-07-18 03:51:44

百家姓《昌(chāng)》姓起源51 昌(chāng)

51 昌(chāng)

【寻根溯源】

昌意是黄帝与正妃螺祖之子,是颛顼帝的父亲。昌意在传说时代较有影响,其后裔也以昌为氏。也有说任姓之后有昌氏。

【变迁分布】

昌姓是稀有姓氏。早期,居住在中原及周围地区,并以汝南郡(今河南上蔡)为昌姓郡望。当今主要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福建以及西南地区。

【名人荟萃】

昌义之:南朝梁时护军将军。

昌应会:明代官员。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县多水患,应会轻徭缓赋,斩尽盗贼,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昌姓的来源昌姓,现行较罕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51位。今河南洛阳,河南内乡,天津武清,山东平度、昌乐,山西长治,陕西韩城,湖南芷江,益阳,桃江,湖北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江西崇仁,福建清流,广东新会,云南马关、泸水,四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景颇族、土家族有此姓。汉代有昌豨;南朝梁有昌义之,乌江人,北徐州刺史;宋代有昌正大,嘉定进士;明代有昌应时,嘉靖进士;清代有昌天锦,康熙乙未进士;又有昌新运,任守备。

源流一

源于有熊氏,出自远古黄帝之子昌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黄帝有4妃,他有25子,其中12个儿子继承父姓姓姬,另外13个儿子改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为西陵氏女,号嫘祖,生子三人:玄嚣、昌意、龙苗。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西陵氏女,号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区)生第二个儿子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为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来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为古代著名的领导中华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阳),为高阳氏。颛顼帝(zhuān xū)(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高阳氏一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氏一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妊姓,出自远古黄帝之子任,属于传承先祖之姓。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为四母所生,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嬽、依。据史籍《姓氏考略》中的记载,认为妊姓的后代中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

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记述,中国的昌氏族人要数岭南地区最多,就是今两广地区,当为五代战乱时期迁徙而致。

源流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农历1月,宕昌羌的酋长梁瑾慈率族归附于北魏王朝,并遣使贡方物(地方特产)。其后,一般史籍中不再见记宕昌羌。实际上,宕昌羌后来汇合了牦牛、白马、参狼、且昌、山羌、保羌等诸部落重新组建,地东西千里,南北八百里,以甘肃陇南宕昌县一带为政治、经济的中心。在宕昌羌民族中,在唐朝时期即有以民族称谓为姓氏者,为昌氏、宕氏。大唐王朝在开元盛世之时,唐玄宗李隆基还以其民族本称设有宕州,下辖怀道、良恭、和戎,福津县地,隶属于秦州总管府。到了唐玄宗第三子唐肃宗李亨执政的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宕州陷于吐蕃王朝,直至五代时期。到宋朝时期,宕昌羌被吐蕃民族统治,被汉史称作蕃族,史家多称其为木家人。北宋末年,有一位著名的吐蕃鲁黎族大首领木令征(木琳沁)统治着岷、宕二州,他就是宕昌羌的首领。到明朝时期,官方称他们为木家十六族。元、明以降,宕昌羌人被官方称作西蕃。

满清王被推翻后,民国政府按其生活习性改称其为藏族,仍称为木家,普遍居住在宕昌地区的三乡、四沟、三十五村寨范围内,形成今日木家藏族的民族风情。至今,其服饰、舞蹈、婚嫁、丧葬等均有独特浓郁的民族特色,神秘而古朴,颇具社会、历史研究价值。

源流四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西域昭武九姓胡建立的移民聚落蒲昌海,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蒲昌海,就是今天著名的新疆罗布泊,在汉武帝后元元年以前归属酒泉郡管辖,南北朝时期为回纥民族的主要活动地区。到唐朝时期有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国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人及其后裔,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史、火寻、戊地为昭武九姓。后在大食人(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下,部分国人向东方迁徙,寻求唐王朝的保护,唐王朝收容并在蒲昌海地区为其建立有移民聚落。

后来,居于蒲昌海的昭武九姓族人按汉族习俗,指地名为汉姓,产生了蒲氏、昌氏等汉姓。昭武九姓在历史上,对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而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族人无疑是重要的媒介。昭武九姓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古粟特文字带入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后,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新疆和平解放时,王震上将率人民解放军入疆,在镇压叛乱、建立军垦建制之时,即有大量昌氏族人予以积极协助。今新疆军垦建设兵团中,仍有大批的昌氏族人分布。

源流五

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的臣子昌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昌寓的后世子孙以先祖名字为昌氏,世代相传至今,亦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六

源于芈姓,出自汉朝时期长沙太傅由章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由章氏,源出战国时期楚国芈姓,历为书记,即掌管文书札记的小官,因称由章。据史籍《汉书儒林瑕丘江公传》、《宋祁笔记》、《风俗通义姓氏篇》的记载:汉朝时期,有位长沙太傅,复姓由章,名昌,字曼君,后称由章阳夏公。由章昌,是西汉时期汉景帝刘启的第六个儿子(一说第十个儿子)刘发于公元前155年成为长沙王后,即出任长沙王的太傅。在由章昌的教导下,长沙王以孝著称,时常运大米至长安,并带回京都之土筑望母台,在位二十七年,逝世后谥为定王。

在由章昌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后分衍为单姓昌氏、曼氏,世代相传至今。

昌姓的迁徙分布

昌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五十一位门阀。

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

《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

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无锡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昌姓 昌氏家谱 昌姓起源 昌姓名人 昌姓的来源 昌姓简介一、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为黄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风俗通》、《史记·五帝纪》等所载,黄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黄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子颛顼。后昌意携全家北迁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乐西北),其子颛顼后为部落首领,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为高阳氏。高阳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为黄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化成12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缳、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孙沿袭至今。
3、出自黄帝有臣名昌寓,其后世子孙以昌为姓。
得姓始祖:昌意。据《风俗通》上说,昌姓,是黄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据《史记·黄帝纪》记载,昌意是黄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儿子,后来娶蜀山氏之女为妻,就生了颛顼帝高阳氏,成为继承黄帝领导中华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颛顼的母亲,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据《史记·五帝纪》的记载,也是以昌为姓,叫做昌仆,又名为女妪。关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领袖颛顼。据《河图》上有一段颛顼出生时,产生天瑞记载。从此处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确有其人,也为我国昌姓的出处,提供了最有力的历史证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个出处。书中认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东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东与江苏交界的东海一带。不过,根据《万姓统谱》的记载,我国的昌姓要数岭南最多,岭南就是现在的两广地带。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为昌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昌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娲汤娥的后裔,汤娥又称嫦娥,嫦与昌古时为同音通用字,嫦娥与常仪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简称“月族”,即“女族”。日族称王为“炎帝”;月族称王为“黄帝”。汤娥是以女子称王,因而称“姬皇”,其后裔男子称王者为“黄帝”,因月族奉月为母,后来有月族男子为王,于是改为奉月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称母亲为“阿爸”;称父亲为“阿玛”。也就是称月亮为父亲;称太阳为母亲.但月族的太阳,是第二个太阳,所以,次日称“昌”,居地为“晋”,即“亚日”,以区别真正的太阳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黄帝族。《史记》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昌姓被蜀山氏继承,世与黄帝族联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门阀,其居地称“晋阳”,“晋陵”,“晋城”。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种说法:一、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黄帝的一个儿子名叫“昌意”(为嫘祖所生),他的子孙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为姓。当今湖北省仙桃市、潜江市、武汉市、黄石市、孝昌县;河南省信阳、登封市、伊川县、洛阳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县;山东省平度市;重庆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南昌市;湖南益阳、桃江县;江苏省南通市、辽宁省、浙江省、陕西省城古县、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台湾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来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东海郡发展,逐渐形成望族,世称汝南望(汉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东海望(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三、历史名人
昌 意:昌氏得姓始祖,为黄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为姓。
昌 仆:又名昌妪.上古时人,颛顼之母。《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见《河图》。
昌 容:相传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济贫.食蓬萦根二百馀年,颜如二十许。 能致紫草鬻与染工,得钱以与贫病者。
昌 豨:三国魏徐州太守。“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见 。案胡三省通鉴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谓昌霸即昌豨,良确。
昌 永:字禹功,宋状元,南宋泾县人。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朝廷嘉其节,补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累迁太常寺丞。(泾县在安徽省东南部,青弋江流域。特产“宣纸”。)
昌 海: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
昌义之:(?-523) 南朝梁历阳乌江人。仕齐为冯翊戍主。从萧衍(武帝)起兵,每战必捷。梁武帝天监初,迁北徐州刺史,镇钟离。四年,梁魏大战,义之率军拔魏梁城。六年,率三千人守钟离,拒魏军数十万。及梁授军至,大破魏军。率轻兵追至洛口而还。以功进号军师将军,迁南兖州刺史。不知书,性宽厚,为将能得人死力。官终护军将军。卒谥烈。
昌元庆:讳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长有武略,大元兵变,佥百长保障乡里,人称为安民公,屋後建百长亭,亭前起乡社书院,文文山先生为记,后遭国难,帅宗族四十余人,丛义兵,护宋驾,奔福广,宋亡,遂死於海。
昌友谅:明代迁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迁祖)。诰授奉政大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卢陵县淳化乡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车住口横沟转迁沔北五业潭鸡头湖南河岭因家焉。妣谷氏,生子孟远。
昌应会: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县多水患,应会轻徭缓赋,斩尽盗贼,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昌文贵:先一日,左副指挥韩成,元帅宋贵、陈兆先战没。兆先者,埜先从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备宿卫。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战死。韩成子观至都督,别有传。 越四日,辛卯,复大战,副元帅昌文贵、左元帅李信、王胜、刘义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东海郡:有二处:一处秦时置郡,在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另一处相当于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双芝堂:湖北省仙桃堂号来历:“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时,金人内犯,永守义不屈。宋祖特赐状元,后迁太常寺丞。其时祠内产芝二根,此后世以双芝名其堂者也。”
茂荫堂:江西省萍乡、湖南醴陵、贵州广顺堂号。
高勋堂:出自南梁昌义之的典故。
敦伦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阳,湖北省江夏等地。
============================================================
【昌姓宗祠通用对联】
〖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东海;
源自轩辕。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昌姓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昌意;
源起汝南。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系传帝子;
民立生祠。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昌氏来源于黄帝的儿子昌意。相传他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颛顼。下联典指明代莆田人昌应会,嘉靖年间官汉川知县,轻徭缓赋,因得罪权贵被调往外地,百姓立生祠来纪念他。
高僧许子;
名将义之。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景仆德远;
义之功高。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上古时人,颛顼之母昌仆。《帝王世纪》作昌仆,《路史》作昌嫫。《史记.五帝纪》载:“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注:帝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谓之子枢。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道有一容;
僧传五经。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古代仙人昌容,自称商纣之女,即常山道人。《列仙传》载:“是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称殷王子,食蓬蒿根,见者二百余年,而颜色如二十许人。” 下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
汝南发秀;
帝胄增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名人昌永的事典。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
〖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状元扬名翰苑;
女道施惠穷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南宋泾县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间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学诸生守义不屈,被朝廷补为进义校尉。绍兴年间以特奏第一,官至太常寺丞。下联典指汉代女道昌容,自称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吃蓬根二百余年,面色却如二十来岁的样子。能致紫草,卖给染工,得钱送给孤寡贫病的百姓。此联另有版本下联的第五字“穷”为“群”字。
-----------------------------------------------------------------
〖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经书百卷逢诏选;
勇士三千护金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许氏子,隐崛围山,刺血书五大部经一百一十三卷,永乐诏选赴京,篡修《大藏经》。下联典指五代梁名将昌义之,乌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挥三千将士御敌于城,敌死者高与城平。城固,封为护军将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1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