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张朝柯《梨俱吠陀》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18 02:23:47

张朝柯《梨俱吠陀》东方文学名著鉴赏作者:张朝柯

【作品简介】《梨俱吠陀》,是古代印度的最古文献——四部吠陀本集中的一部,全称为《梨俱吠陀本集》;其他三部是《娑摩吠陀本集》、《夜柔吠陀本集》和《阿达婆吠陀本集》。简称时,“本集”两字均可去掉。“吠陀”,本来是知识和学问的意思;后来,成为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的名称。这四部吠陀本集,可以说是印度最古老的诗歌总集,正像埃及的《亡灵书》和我国的《诗经》一样,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

《梨俱吠陀》的创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金克木先生说:“这是古代的印度人民长期积累的集体创作,可能经历了几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过程。从内容以及它和其他《吠陀》的关系上看,它的编订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比另外三部《吠陀》都要早。”

《梨俱吠陀》中的诗歌,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的印度古老的社会生活。其中所涉及的地理范围是当时印度北部恒河以西的辽阔地区,主要是印度河流域。

《梨俱吠陀》中的诗歌使人看到: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高,畜牧业发达,牛是最重要的牲畜,马用于拉车作战;农业虽然不占第一位,但是已经出现了犁、镰刀等生产工具。木匠、铁匠都出现了,既能造车辆,又会做木船。私有财产也出现了,常常提到债务和盗贼。战争,经常发生,战士有了金属的盔甲,还可以乘车作战。矛、斧,成为战士的金属武器。

《梨俱吠陀》,在我国至今尚无全译本,据金克木先生说:“《梨俱吠陀》共有1028首诗,其中有历来算做附加的11首,如果不算,便只有1017首。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一般都不超过12节。全书共有10472诗节。这些诗编成一集,有两种分卷法。分为10卷的比较通行,分成8卷的是完全按照诗节数目机械地分卷,两者的诗歌和编排次序相同。”

《梨俱吠陀》,应该说是民歌民谣的总集,其作者是古代印度的居民,也包括雅利安人。据史学家的意见,迁移到印度来的雅利安人,曾定居在印度河流域,有些歌谣是他们的口头文学作品。总之,像传说所说的《梨俱吠陀》的作者是“仙人”,是不可信的。这些诗篇必然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是印度人民祖先的创作智慧和艺术才华的表现。

【作品节选】

《因陀罗的颂诗》:

固定摇晃的大地,

稳住颠簸的群山,

拓宽天空,撑住天国,

人们啊,他是因陀罗。

杀死巨龙,释放七河,

打开洞穴,赶出牛群,

从两石中间产生火,

人们啊,他是因陀罗。

促使宇宙变化不停,

征服和驱逐达娑人,

像赌徒赢得敌人财富,

人们啊,他是因陀罗。

(黄宝生译)

《苏摩》:

我们饮下苏摩,获得永生,

我们走向光明,找到天神,

现在,谁还敢敌视我们?

甘露啊,谁还敢欺侮我们?

苏摩啊,像朋友对待朋友,

苏摩啊,像父亲对待儿子,

请你愉快地流进我们心里,

苏摩啊,推迟我们的死期!

晶莹的酒滴强身健骨,

犹如皮带将车辆捆紧,

但愿这些酒滴保护我,

使我不瘸腿,不生病。

(黄宝生译)

《阿耆尼(火)》:

我歌颂阿耆尼(火),司祭者,

在祭祀中,是天神,是祭司,

颂赞者,最高的赐予财宝者。(1)

阿耆尼(火)一向为古仙人

和新近的仙人所歌颂,

愿他引送天神到这里。(2)

愿能由阿耆尼(火)得到财富,

每天每天得到富裕,

名声显赫,英雄辈出。(3)

阿耆尼(火)啊!那祭祀

四面由你围绕,

它才走到天神中间。(4)

颂赞者阿耆尼(火),有智者慧力,

真实不虚,最具有华美的声誉,

愿尊神和天神们一同降临。(5)

凡是你对崇拜者

所要给的好处,阿耆尼(火)啊!

你的那件事就会实现,安吉罗(火神)啊!(6)

阿耆尼(火)啊!每天每天对着你,

照明黑暗者啊!我们思想上

充满敬意接近你。(7)

你主宰着各种祭祀,

是秩序的光辉的保卫者,

在自己宅内不断增长。(8)

愿你对我们,如父对子,

阿耆尼(火)啊!容易亲近,

愿你与我们同居,为我们造福。(9)

(金克木译)

《蛙》:

默默沉睡了一年,

好像婆罗门守着誓愿;

青蛙现在说话了,

说出雨季所激发的语言。(1)

他们躺在池塘里像干皮囊,

天上甘霖落到了他们身上;

真像带着牛犊的母牛叫声,

青蛙的鸣声一片闹嚷嚷。(2)

……

一个模仿着另一个的声音,

好像学生学习老师的经文。

他们的诵经声连成了一片,

像雄辩家在水上滔滔辩论。(5)

一个像牛叫,一个像羊嚷,

一个是花纹斑驳,一个遍身黄,

颜色不同,名字却一样,

他们用种种声调把话讲。(6)

像婆罗门在苏摩酒祭祀的深夜,

围坐在满满的苏摩酒瓮边谈论;

青蛙啊!你们也围绕这池塘,

歌颂一年中这一天,欢迎雨季来临。(7)

这些婆罗门行苏摩祭,提高了声音,

进行一年一次的祭祀歌唱。

这些主祭人热气腾腾,流着大汗,

个个都现出来,一个也不隐藏。(8)

他们守护着十二个月的秩序,

这些人从来不弄错季节流光。

当一年中雨季来到时,

(金克木译)

《苏摩酒》:

人的愿望各色各样:

木匠等待车子坏,

医生盼人跌断腿,

婆罗门希望施主来。

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神)流出来。(1)

铁匠有木柴在火边,

有鸟羽煽火焰,

有石砧和熊熊的炉火,

专等着有金子的主顾走向前。

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神)流出来。(2)

我是诗人,父亲是医生,

母亲忙推磨,

大家都像牛一样

为幸福而辛勤。

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神)流出来。(3)

马愿拉轻松的车辆,

快活的人欢笑闹嚷嚷,

男人想女人到身旁,

青蛙把大水来盼望。

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神)流出来。(4)

(金克木译)

【作品鉴赏】在《梨俱吠陀》中,保存着大量的神话诗歌。从诗篇的数量上说,歌颂得最多的是天神因陀罗,有250首以上,占诗篇总数的1/4;其次是火神阿耆尼,有200首以上,占诗篇总数的1/5;再次是酒神苏摩,有120首左右,占诗篇总数的1/10。此外,歌颂的对象还有神化了的手工艺人陀湿多、劳动者三个利普等。同自然现象关系密切的神歌颂的也比较多。如:苏尔耶(太阳)、乌霞(黎明)、提奥(天空)、普利提维(大地)、代内或伐多(风)等等。

因陀罗,是《梨俱吠陀》中反复赞颂的对象。最早,原始居民把他表现为生产能手和劳动英雄。诗中说:他是一位天神,手拿的武器多半是劳动工具,如:金钢杵、耙钩或罗网。还说:他是火的发明者,是阿耆尼的好朋友。正如诗中所说:“杀死巨龙,释放七河,/打开洞穴,赶出牛群,/从两石中间产生火……”不难看出:原始居民颂扬因陀罗是征服自然的巨人和生产劳动的能手。其次,人们把他歌颂为军事征伐的英雄。他常常去战胜敌人,捕杀敌人。他驾着三个利普为他造的马车,就像老鹰张开翅膀,飞快奔跑,迅速如思想。他所击败的敌人总是一群一群的,人们赋予的光荣称号是:“水中取胜者”和“城市破坏者”。最后,因陀罗的地位逐渐地超越于众神之上,做为自然神开始向社会神方面转化。这折光地反映了国家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这一社会的变动。人们称他为“受百祭者”——有资格接受百种祭祀的神。

在《梨俱吠陀》中,还有许多劳动歌谣。这是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着劳动唱出来的。劳动歌谣的节奏,常常是适应劳动节奏的——同一节奏的轮回,适应劳动动作的不断轮回。这会对劳动动作,起到协调、统一的作用,从而促进劳动,增强劳动效率。如:《苏摩酒》一首,便是榨苏摩酒时吟唱的劳动歌谣:“人的愿望各色各样:/木匠等待车子坏,/医生盼人跌断腿,/婆罗门希望施主来。/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神)流出来。”每一节诗的结构都是相同的,前边有4行诗,是劳动时触景生情或者是随心所欲唱出的即兴部分。这4行诗的内容,可以随时变化,想到什么就唱什么,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每节诗的最后一句,则是固定不变的,完全是相同的一诗句:“苏摩酒啊!快为因陀罗流出来,”这是结合造酒而发出的劳动呼声,或者说是劳动号子,用这一句促进劳动者用力的。不难看出:这首歌谣,依然保存着劳动歌谣的形式——用随时变化的即兴部分引起经常不变的劳动号子部分,这就是原始劳动歌谣在艺术形式上的特征。当然,就内容上说,已经不是原始的了。这首诗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分工之后,木匠、铁匠、医生和诗人等不同职业的人的不同思想。

在《梨俱吠陀》中,还有些生活歌谣,反映了劳动人民身边的现实生活、家庭关系和喜怒哀乐。如:《骰子》,便是一首生动的生活歌谣:“跳跳蹦蹦的,高树上采来的骰子,/是风地所生,在骰板上旋转;/像最好的苏摩酒的醉人美味,/它们使我得到无限狂欢。/她不跟我争吵,也从不生气,/她对朋友,对我,都十分善良;/只因为掷出的数目多了一个,/我舍弃了我的忠顺的妻房。/岳母恨我,妻子赶我走,/倒霉的人得不到同情,/还不如牵去卖的老马,/看来赌徒是一无所能。/……”诗中说:因为赌博,全家人不理他,朋友们也抛弃了他。最后,他接受了劝告,改邪归正,同骰子告别,“愿这些黄东西去折磨别人”。全诗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有教育意义,发人深省。

在《梨俱吠陀》中,还有爱情婚姻歌谣:“(新郎对新娘说道:)我握你手交好运,/你能与我共白头;/天神将你赐予我/我能成为一家主。”(x·85·36;黄宝生译)这是著名的结婚祷词。还有阎摩和阎密的对话,是一首情歌:“(阎密说:)我要使朋友来交好,/即使他越过广阔的海洋。/要成为父亲的好后代,/要为在地上好好想。/……(阎密:)阎摩啊!胆小鬼!你真是胆小鬼。/看不出你有心肠和志气。/别的女人会来拥抱你,/像带束住马,藤萝缠绕树。”(金克木译)女方主动地爱男方;但是,男方却有所顾忌,竭力推托。诗中有些语句,尚不易判明其意义。

《梨俱吠陀》中的诗歌,显示了古代民间口头文学的艺术特色。首先,使人看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萌芽。如:《蛙》中所表现的青蛙,充满了雨季来临之后的欢快和兴奋,把青蛙拟人化了,使它具有了人的情感:“青蛙现在说话了,/说出雨季所激发的语言。/……他们用种种声调把话讲……歌颂一年中这一天,欢迎雨季来临。”这种青蛙的欢乐情绪,正是采取素朴的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来的劳动者的喜悦心情。同时,在这一首诗歌中,也有对青蛙的真实描写:“一对蛙一个揪住另一个,/他们在大雨滂沱中欢乐无边。/青蛙淋着雨,跳跳蹦蹦,/花蛙和黄蛙的叫声响声一片。”这又反映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其次,《梨俱吠陀》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比喻。在形容青蛙的叫声时说:“一个模仿着另一个声音,/好像学生学习老师的经文”;“倒霉的人得不到同情,/还不如一匹牵去卖的老马”;“像闪耀着红光的牝马一般的朝霞”……这些比喻,往往是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显得生动、新鲜,活泼。再次,也有大量的夸张手法,如:“因陀罗乘的战车,迅速如思想;/因陀罗能饮下三“池”苏摩酒,吃下火种烤熟的不止一头金牛;/因陀罗杀死了许多人——其中有三头六眼或九十九臂的妖魔。”这些艺术手法,恰恰反映了口头文学的特点。

古代印度四部《吠陀》和两大史诗的大致内容是什么?《吠陀》包含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
史诗时代是指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4世纪。史诗时代产生了古代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它们和荷马史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形成东西方对峙的双峰,屹立在上古文学之颠。它们都是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巨著,分别反映了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东西方历史和社会现实。
《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庞大的梵文叙事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罗摩衍那》也是梵文叙事诗,意为“罗摩的传说”或“罗摩的漫游”,作者相传为蚁垤仙人。全诗约两万四千顷(相当《荷马史诗》两大史诗的二倍。精校本19000颂),分为七篇

吠陀经的历史《吠陀经》(梵语:वेद,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下面是我分享的吠陀经的历史,一起来看看吧。

吠陀经的历史 吠陀经(梵语;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韦达(四吠陀)”,分别是:

梨俱吠陀(歌咏明论 ,igveda),

娑摩吠陀(赞颂明论,Sāmaveda),

耶柔吠陀(祭祀明论 ,Yajurveda),及

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Atharvaveda)。

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解释吠陀之经书。如“Samhita”“梵书(Brāhm吠陀经的历史)”、“森林书(ārayaka)”[1]、“奥义书(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时代,居住在印度河两岸雅利安人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後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

著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

《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 吠陀经》原本是部极长的,为了使人们容易接受,在传承过程中渐渐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这四种《吠陀》文献合称“本集”,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本集又进一步分类,形成了三种经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这三种文献可以理解为指导解释宗教仪式、蕴含丰富的神学思索的。《吠陀经》还有许多补充性的书籍,辅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源、韵律、天文、、医学、音乐舞蹈、军事、建筑等科学论著,和超过108部以上的奥义书,以及等十八部著名的往世书等等。

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及、格律的规则,而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瑜伽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注意事项,以及素食佳肴的;从对政府组织结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装修庙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 《奥义书》是吠陀经的最后部分,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吠陀经》中的108种均为非常重要的文献,因为它们为几个世纪里所涌现的众多印度教哲学流派的灵感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为表达了恒定不变的自我,依其业行而在肉体之间转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献典籍。

《奥义书》即“密传经书”,此辞意指:坐在老师的近侧,遵守着秘密的至上命令,以获得秘密的奥义。其教义严格要求必须秘密地传授给那些热切的求道者,并且他们必须具备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洁的心灵,以达成解脱的目的。

《奥义书》的思想特征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实践。它教导人们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脱就必须真正地弃绝凡俗尘世。要认识或了解自我的绝对本质,就要弃绝一切行为及后果。书中认为:惟有学习知识才能获得解脱,而且只有通过学习《奥义书》所传授的弃绝与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这些知识。书中还认为:遁世是人一生当中的最后阶段,它是获得明智并领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条件。通过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呼吸和肉体,遁世者就会化为一个定点,并能凝神于自我的本质。《奥义书》文献讲述了很多种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过修习瑜伽,培育个人意识的内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认识到自我的真正本质,也即“”。

《奥义书》中的“奥义”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终极的真实。“我”(atman)——灵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为个人生命基处的atman和作为宇宙万有基础的Brahman其本质是相同的,永恒、无形相、不变灭、如虚空般弥纶一切,超越一切经验意识所能构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脱离生死,、时间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为它们由他构成。“梵我合一”即人透过内在对真我的认识,触及超验普遍的终极真实(梵),并与其合一,而使个别的灵魂从经验世界中解脱出来,成为真实、光明、喜悦。

《奥义书》文体美丽、自由,书中每个寓言都洋溢着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纯净的空气”。全部的奥义书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奥义书》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体系视为所有神圣智识的宝库。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包括从末期至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四部梵文经书组成,其中以和的文学成就最高。《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耶柔吠陀》包括于与《裟摩吠陀》都是婆罗门的祷告文,记录古印度对自然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著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册。专长是不进行常规仪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语,种类繁多包括消灾、降灾、诅咒、星云、身体、流逝、毒梵等内容。详细记述各种方法和执行规定,传说掌握其中任何一种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直到如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传世间。

该经被婆罗门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达婆吠陀是印度古代四吠陀之一。又作约成立于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全书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赞歌,由约六千诗节构成,但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系采录自《梨俱吠陀》。赞歌多由韵文写成,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写。内容主要是集录民间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学方面的赞歌,并述及的最高原理。

本书所载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间的信仰及行事,带有民俗文学之意味。从书中的言语、韵律及哲学思想来看,可以证明本书成立的年代较其他三吠陀为迟。如哲学思想方面,系继《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学性思索之后,明显地倾向一神教或一元论的思想,将宇宙的创造、展开归于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摩奴法典》之中并没有此一吠陀之名,而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书当是在之后始被编入四吠陀之中。

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的一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义是知,即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梨俱吠陀》编订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只有一派的传本,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录。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一般都不超过12节。全书共有10552节诗。诗的创作年代又有先后。语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这部诗集的创作和编订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论。全书分为10卷或8卷。印度传统认为,书中诗歌是由上古的传授下来,由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术。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神话中歌颂最多的神是众神之首的因陀罗。对于这些神话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后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释。近代先以为它们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后以为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以后由于考古发掘的文物不断出现,对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几首诗对神提出怀疑,显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梨俱吠陀》作为上古历史文献资料,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作为文学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的一些清新朴素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在艺术上已有相当水平,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书中的诗已有15种格律,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诗的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4个8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谓32音一节的。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内容贫乏、词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赞美布施的诗。

《梨俱吠陀》长期靠口传,后有了写本,到19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现有数种语言全译或选。

印度的神话相当隽永,情节往往极端离奇而引人入胜。但同时,印度神话也是出了名的纷繁复杂,虽颇具体系,但来源复杂,且经过多层面貌的历史演变,往往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可将其分为:远古文明时期(不可考)、、大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问世的《吠陀经》,是印度古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

《吠陀经》记录了各式圣歌、、宗教、礼仪、风俗、思想、和哲学,在这里,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地组合起来。其中最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神明的颂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话体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记载上。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阎摩、太阳神苏利耶、月神苏摩和风神伐由那都是这一时期被人吟咏、歌颂的神。

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的出现是权利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耆那教,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出现,在这里,因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减,印度神话转折进入大史诗时期。

因陀罗(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其中“”的意思是“能”,为姓;“提桓”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起来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释”。在佛教的经典里,为了和其他诸天的称谓统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后,称为“帝释天”。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天龙八部之首)。

因陀罗在吠陀神话时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经典文献《梨俱吠陀》里,有许多歌颂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而此时梵天等三大主神还没有出现。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对雷电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是和大地神的儿子(真正的“”),出生于还处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饮苏摩酒,并因此而获得了强大无匹的力量。同时他的身体骤长,连天、地而神都因为惧怕这种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离。天与地因此被分开,永无再会之日(与盘古“开天辟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长起来的因陀罗,正赶上众神与巨蛇争斗时期,众神不是弗栗多的对手,只好请力大无穷的因陀罗帮忙。因陀罗乘机开出条件:要承认他为众神之王,并把众神一半的力量借给他。众神无奈,只得答应。于是因陀罗获得了众神的力量和“万神之王”的称号。他连饮三大觞苏摩酒,拿上,英勇出战。

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因陀罗终于消灭了弗栗多,并且劈开山崖引来了“”,从水中诞生了太阳。于是,因陀罗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创日,完成了创世的功业。而对于众神那里借来的力量,因陀罗开始耍无赖——“欠债的是大爷,老子就不还了!”众神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此后,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个部分: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地位从此完全稳固。直到婆罗门时期的来临。

印度神话的历史进入婆罗门时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经(《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中心的和宗教系统诞生了。随着三大主神的相继出现,因陀罗的地位每况愈下。再后来,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身份和神性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多都成了佛教护法神。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名号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已低了许多。作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他居住在“欲界六天”的第二重——忉利天的须弥山顶善见城内.是一座巨大无比的,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着四大天王,周围又有、七金山,再外环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罗当上佛教的天帝后,成为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平时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主、佛法和僧侣,并负有勘察善恶的职责。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就会除暴安良。在中国寺庙里,其形象多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权仗或宝杵。此时的因陀罗虽然名义上还是老大,但实际上已沦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吠陀经》与大洪水

我们目前还无法得知是否真的有一场滔天大洪水冲毁了人类的史前文明,但在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传说,传说都相似的指出:许多拥有高度文明的大国在一夕之间被洪水淹没消失在海底。不管怎样,这些越来越多的新发现也许将推翻我们过去已知的人类历史,重新编纂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纪录。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不仅仅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更因为只有更完整地了解过去,才能缔造更美好的未来.六、关于印度的洪水传说

其实在印度,同样流传着沉入海底的文明的故事。位于古吉拉特半岛的古城杜瓦尔卡恢弘的古庙之中,供奉着印度教最受人崇敬的诸神之首奎师那。传说“在奎师那离开大地的同一天,杜瓦尔卡也沉入了海底。”于是人们修建了这座寺庙来纪念奎师那和被洪水淹没的城市。

印度大洪水传说的承载者除了杜瓦尔卡以外,还有苦行僧摩奴。和《圣经》中的诺亚一样,摩奴建造了一艘大船,把种子放在船上,然后在水面漂泊,最后停留在一座山顶。摩奴被描述为印度教的圣贤,而且是一位瑜珈大师。他的使命就是在大洪水之后重新点燃文明的火种。这个传说有事实依据吗?印度是否真的遭遇过滔天大水?

关于这点,考古学家在喜玛拉雅山的山麓小丘中发现了更为古老的遗址,那是一些简单的农耕聚居地,距离大海几百英里。印度西北部发生大洪水的时间刚好和这些聚居地建立的年代一致,这里很可能就是大洪水幸存者的天然避难所。在关于摩奴的传说中,一场大水毁灭了以前的文明,幸存者逃到山顶,重新繁衍生息。这些难道只是一种巧合吗?

作为这次洪水关键人物的摩奴在《吠陀经》中被描述为一个长发的精神领袖,而且是一位瑜珈大师。作为印度早期的宗教文献集,《吠陀经》被印度人世代相传了三千年时间,已经成为了现代印度文明的一部分。如果一部口传经文能被传承三千年,为什么不能是六千年或者九千年?据说六千年前,有一位圣人把所有的瑜珈姿势集中整理成了一个体系。这说明瑜珈的历史远远超过六千年。人们甚至有证据把《吠陀经》出现的时间提早到一万一千年前。地质专家认为,《吠陀经》中某些诗句所描述的就是冰河时代末期冰川融化的景象。

《吠陀经》描述了撒拉斯瓦提河全盛时期的情况,根据《吠陀经》里的说法,印度现在的文明是由史前文明幸存者在大洪水之后重建的。现在,地质学家找到了这条已经消失的河流的河道,这说明《吠陀经》有可能是由亲眼目睹过冰河时代末期情况的人编写的。

如今,卡奇沼泽是世界上环境最为恶劣的地方之一。但在冰河时代末期,流经这里的一条大河却使这里富饶而美丽。那条河就是古代文献中一再提及的撒拉斯瓦提。

撒拉斯瓦提河起源于喜玛拉雅山脉之中,顺着这条河道流动。虽然这条河道已经干涸,但还是能被辨认出来。运用最新卫星技术,我们可以描绘出这条河的行踪,它从冰川一直流向大海,和传说一模一样。它本来是和印度河平行的,但后来却转向南方,最后流入了卡奇沼泽。

根据《吠陀经》的描述,它是当时最大的河流。距今一万年前它就在那儿,一直到六千年前才消失。而有专家也证明在六千年前这条河流就消失了,因此《吠陀经》至少有一部分是在六千年前完成的!

另外一座印度古城马杜拉位于印度南部泰米尔人居住区,这里最神圣的地方就是马杜拉神庙。根据泰米尔人的传说,它是由大洪水的幸存者修建的。

传说表明,一万年前,这些幸存者处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这个文明最大的功绩就是建立了一所伟大的学会 “桑甘”。“桑甘”的意思是收集。人们聚集在一起,通过相互交流,共同完成著作。后来海水泛滥,把整块土地都淹没了。

“桑甘”的洪水传说暗示,一个失落的、一万年前的文明遗迹正躺在印度南部的海水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实际上,它的确切年代是在一万一千六百年前,这正是柏拉图描述的亚特兰蒂斯岛在另一个海洋中沉没的时间。对冰河时代的研究也已经证明,在“桑甘”所处的年代,印度海岸的陆地面积要比现在大得多。

猜你感兴趣:

1. 古印度的历史

2. 印度神话的历史渊源

3. 印度瑜伽的发展历史

4. 瑜伽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5. 印度阿育吠陀是什么

6. 古印度神话的渊源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70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