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应芳·存耕铭》原文注释与译文《谢应芳·存耕铭》原文注释与译文
人有寸田①,产仁与义。君子存之,罔俾芜秽②。诗书耒耜③,耕以学力。种德树业,如黍如稷。我苗芃芃④,我稼既同⑤。仁熟之秋,其用不穷。彼自弃者,厥田弗治⑥。耕也卤莽⑦,获亦如之。舍己芸人⑧,斯尤可嗤⑨。勖哉存耕⑩,惟日孜孜。程工或亏(11),不其馁而(12)。
【注释】
①寸田:指心。《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徐)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
‘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
②罔:不。俾(bi):使。
③耒(lei):原始的翻土农具,形如木叉。耜(si):原始农具,耒的下端。装在犁上,用以翻土,形状如锹。先以木为之,后用金属。《国语·周》:“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注:“入土曰耜,耜柄曰耒。”
④芃(peng)芃:草木茂密貌。
⑤同:聚集。把庄稼收集在一起。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⑥厥:其。弗:不。
⑦卤莽:粗疏,马虎。
⑧芸:除草。通“耘”。
⑨嗤(chi):讥笑。
⑩勖(xu):勉励。
(11)程:计量,考核。
(12)馁(nei):饥饿。而:表语气,与“矣”略同。
【译文】
人心这一寸见方的土地,生产仁与义。君子保存它,不使它荒芜。诗书就像农具耒耜,耕种它靠学力。种植道德,建树业绩,就像收获的黍稷。我的苗很旺盛,到秋天把庄稼收集在一起。仁义成熟了,它的用途是无穷无尽的。那些自暴自弃的人,他们那块田地不整治。耕种得马马虎虎,收获也马马虎虎。把自己那块土地扔下不管,去耕种别人的土地,尤其可笑。勉励自己保存耕种自己那一寸土地,应该每日都孜孜不倦。考核时如果有功夫不够,不要挨饿吗?
《谢应芳·坦率斋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谢应芳·坦率斋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嗟今之人,以文灭质①。允矣君子②,欲矫其失。径情直行③,是为坦率。本之于身,作德心逸④。推之于人,言践其实。不修边幅⑤,不任智术。不奴其颜,不婢其膝。其腹无剑,口亦无蜜⑥。终始弗贰⑦,表里惟一。坦率若兹,亦孔之吉⑧。彼异端者,荡无纪律⑨。居不衣冠,马牛其匹。坦率若兹,乃有足述。吾亦率尔⑩,言为尔弼(11)。谓予不信,有如皦日(12)。
【注释】
①文:文采。质:素质。《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史者,文多而质少。”
②允:诚信。
③径情直行:任凭自己的意志而径直行事。
④逸:安闲。
⑤边幅:本指衣服的边缘,借以喻人的仪表,衣着。
⑥用口蜜腹剑的成语。《资治通鉴》卷二一五唐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啗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形容嘴甜心毒。
⑦弗:不。
⑧孔:大。
⑨纪律:纲纪法规。
⑩率尔:直率。
(11)弼:矫正弓弩的器具,引申为纠正,辅佐。
(12)皦(jiao)日:白日。《诗·王风·大车》:“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译文】
叹息今天的人,只要表面的文采,不要实际的素质。诚信的君子,欲纠正他们的过失。任凭自己的意志而径直行事,这就叫做坦率。从自身做起,做有道德的事心里坦然。推及别人,说了就要做。不修饰仪表,不使用权术。不奴颜婢膝,不口蜜腹剑。始终如一,表里一致。像这样坦率,就很吉祥。那些异端的人,一点也没有纲纪法规。平居 *** 衣戴帽,像牛马一样。像这样坦率,难道才值得称道?我也直率,说这些话作为你的辅助。你如果说我不可信,有那白日作证。
谢应芳文言文1. 安鸿渐文言文翻译 水出高原 【原文】 安鸿渐有滑稽清才,而复惧内。
妇翁死,苦于路,其孺人性素严,呼入繐幕中诟之曰:“路哭何因无泪?”渐曰:“以帕拭干。”妻严戒曰:“来日早临棺,须见泪。”
渐曰:“唯。”计既窘,来日以宽巾纳湿纸置于额,大叩其颡而恸;恸罢,其妻又呼入窥之,妻惊,曰:“泪出于眼,何故额流?”渐对曰:“岂不闻自古云水出高原?”闻者大笑。
(《拊掌录》) ——出自《古今笑话》第40则(选自元·元怀《拊掌录》,一说宋·邢居实《拊掌录》) 【译文】 安鸿渐有口辞爽利滑稽可笑的才能,而又怕老婆。(他的)岳父去世了,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大哭,(他却哭而无泪),他的妻子生性一向严厉,就将他叫到灵帐内骂他说:“(来的时候)在路上哭,为何没有眼泪?”安鸿渐说:“(眼泪都让我)用手帕擦干了。”
(他的)妻子严厉地警告他说:“来日早上(入殓前)到棺材前(哭的时候),必须见到眼泪。”安鸿渐说:“是。”
(安鸿渐)实在没有办法了,第二天就拿宽大的头巾包上一块弄湿的纸放在额头上,哭的时候就用劲地叩头;哭完后,他的妻子又将他叫到灵帐内窥视他,(看到他的样子),他的妻子非常惊讶,说:“眼泪都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你为什么从额头上流出来呢?”安鸿渐回答说:“(夫人)难道没有听说自古就有水流都是出自高原的说法吗?”听到这话的人都大笑不止。【注释】1、安鸿渐:北宋初年洛阳(今属河南)人(见《庶斋老学丛谈》卷下)。
晚年为教坊判官(见《玉壶清话》卷八)。2、滑稽:谓能言善辩,言辞流利。
后指言语、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壻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司马贞索隐:“按:滑,乱也;稽,同也。
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中立性滑稽,尝与同列观南御园所畜狮子,主者云县官日破肉五筋以饲之。
同列戏曰:‘吾侪反不及此狮子耶?’中立曰:‘然。吾辈官皆员外郎(借声为‘园外狼’)也,敢望园中狮子乎!众皆大笑。”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傻敦敦的,可眼神里又藏着敏捷;言谈举止来得滑稽可笑,却给人的感觉又像那样忠诚可靠。”3、清才:卓越的才能。
唐刘禹锡《裴相公大学士见示因命追作》诗:“不与王侯与词客,知轻富贵重清才。”明叶宪祖《鸾鎞记·闺咏》:“只有东邻鱼家惠兰义妹,清才掇露,藻思霞蒸,每有所作,不在奴家之下。”
欧阳予倩《孔雀东南飞》第四场:“你敦厚温柔多文采,诗书织锦显清才。”4、惧内:怕老婆。
旧称妻为内或内子。明沈德符《野获编·勋戚·惧内》:“士大夫自中古以后多惧内者,盖名宦已成,虑中冓有违言,损其誉望也。”
《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原来唐氏为人妬悍,贾涉平昔有个惧内的毛病;今日唐氏见丈夫娶了小老婆,不胜之怒,日逐在家淘气。”清李渔《奈何天·计左》:“老爷又是惧内的,未必肯依他讲话。”
李劼人《天魔舞》第十四章:“(嵇科长)并且不惜把一面惧内的挡箭牌挂在口上,一点不怕人笑。”5、妇翁:妻父;岳父。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旧唐书·杨於陵传》:“於陵自江西府罢,以妇翁权幸方炽,不欲进取,乃卜筑于建昌,以读书山水为乐。”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知县对那女壻说道:‘你妇翁真是个聪明的人,若不是这遗书,家私险被你占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狂奔二十余里,至相国庄,已届亥初,识其妇翁门,急叩不已。”
6、苦于路:即“哭于路”。即下文安鸿渐妻子所说的“路哭”。
其义不详,疑即哭踊。哭踊:丧礼仪节。
边哭边顿足。《礼记·檀弓上》:“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汉书·礼乐志》:“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颜师古注:“踊,跳也。
哀甚则踊。”元谢应芳《辨惑论·治丧》:“广集浮屠大作佛事,甚者经旬逾月以极斋修布施之盛,顾其身之哀麻、哭踊,反茗虚文也。”
7、孺人:古代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旧唐书·后妃传下·睿宗肃明皇后刘氏》:“仪凤中,睿宗居藩,纳后为孺人,寻立为妃。”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棣王琰有二孺人,争宠。”胡三省注:“唐制,县王有孺人二人,视正五品。”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崔县尉事查得十有七八了,不久当使他夫妻团圆,但只是慧圆还是个削发尼僧,他日如何相见,好去做孺人?”清冯桂芬《陈君传》:“陈君讳瑒字子瑨,江宁人……母邹孺人,生母汪孺人。”8、素严:一向严厉。
9、繐(suì)幕:灵帐。元元怀《拊掌录》:“其孺人性素严,呼入繐幕中诟之曰:‘路哭何因无泪?’”明吾丘瑞《运甓记·卜居求安》:“盖棺已久,繐幕空悬。”
10、诟:辱骂;骂。
2. 安鸿渐文言文翻译 水出高原【原文】安鸿渐有滑稽清才,而复惧内。
妇翁死,苦于路,其孺人性素严,呼入繐幕中诟之曰:“路哭何因无泪?”渐曰:“以帕拭干。”妻严戒曰:“来日早临棺,须见泪。”
渐曰:“唯。”计既窘,来日以宽巾纳湿纸置于额,大叩其颡而恸;恸罢,其妻又呼入窥之,妻惊,曰:“泪出于眼,何故额流?”渐对曰:“岂不闻自古云水出高原?”闻者大笑。
(《拊掌录》)——出自《古今笑话》第40则(选自元·元怀《拊掌录》,一说宋·邢居实《拊掌录》)【译文】安鸿渐有口辞爽利滑稽可笑的才能,而又怕老婆。(他的)岳父去世了,在路上(他们就开始)大哭,(他却哭而无泪),他的妻子生性一向严厉,就将他叫到灵帐内骂他说:“(来的时候)在路上哭,为何没有眼泪?”安鸿渐说:“(眼泪都让我)用手帕擦干了。”
(他的)妻子严厉地警告他说:“来日早上(入殓前)到棺材前(哭的时候),必须见到眼泪。”安鸿渐说:“是。”
(安鸿渐)实在没有办法了,第二天就拿宽大的头巾包上一块弄湿的纸放在额头上,哭的时候就用劲地叩头;哭完后,他的妻子又将他叫到灵帐内窥视他,(看到他的样子),他的妻子非常惊讶,说:“眼泪都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你为什么从额头上流出来呢?”安鸿渐回答说:“(夫人)难道没有听说自古就有水流都是出自高原的说法吗?”听到这话的人都大笑不止。【注释】1、安鸿渐:北宋初年洛阳(今属河南)人(见《庶斋老学丛谈》卷下)。
晚年为教坊判官(见《玉壶清话》卷八)。2、滑稽:谓能言善辩,言辞流利。
后指言语、动作或事态令人发笑。《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者,齐之赘壻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司马贞索隐:“按:滑,乱也;稽,同也。
言辨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三:“中立性滑稽,尝与同列观南御园所畜狮子,主者云县官日破肉五筋以饲之。
同列戏曰:‘吾侪反不及此狮子耶?’中立曰:‘然。吾辈官皆员外郎(借声为‘园外狼’)也,敢望园中狮子乎!众皆大笑。”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傻敦敦的,可眼神里又藏着敏捷;言谈举止来得滑稽可笑,却给人的感觉又像那样忠诚可靠。”3、清才:卓越的才能。
唐刘禹锡《裴相公大学士见示因命追作》诗:“不与王侯与词客,知轻富贵重清才。”明叶宪祖《鸾鎞记·闺咏》:“只有东邻鱼家惠兰义妹,清才掇露,藻思霞蒸,每有所作,不在奴家之下。”
欧阳予倩《孔雀东南飞》第四场:“你敦厚温柔多文采,诗书织锦显清才。”4、惧内:怕老婆。
旧称妻为内或内子。明沈德符《野获编·勋戚·惧内》:“士大夫自中古以后多惧内者,盖名宦已成,虑中冓有违言,损其誉望也。”
《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原来唐氏为人妬悍,贾涉平昔有个惧内的毛病;今日唐氏见丈夫娶了小老婆,不胜之怒,日逐在家淘气。”清李渔《奈何天·计左》:“老爷又是惧内的,未必肯依他讲话。”
李劼人《天魔舞》第十四章:“(嵇科长)并且不惜把一面惧内的挡箭牌挂在口上,一点不怕人笑。”5、妇翁:妻父;岳父。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昔直不疑无兄,世人谓之盗嫂;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旧唐书·杨於陵传》:“於陵自江西府罢,以妇翁权幸方炽,不欲进取,乃卜筑于建昌,以读书山水为乐。”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知县对那女壻说道:‘你妇翁真是个聪明的人,若不是这遗书,家私险被你占了。’”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狂奔二十余里,至相国庄,已届亥初,识其妇翁门,急叩不已。”
6、苦于路:即“哭于路”。即下文安鸿渐妻子所说的“路哭”。
其义不详,疑即哭踊。哭踊:丧礼仪节。
边哭边顿足。《礼记·檀弓上》:“夫礼,为可传也,为可继也;故哭踊有节。”
《汉书·礼乐志》:“哀有哭踊之节,乐有歌舞之容。”颜师古注:“踊,跳也。
哀甚则踊。”元谢应芳《辨惑论·治丧》:“广集浮屠大作佛事,甚者经旬逾月以极斋修布施之盛,顾其身之哀麻、哭踊,反茗虚文也。”
7、孺人:古代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旧唐书·后妃传下·睿宗肃明皇后刘氏》:“仪凤中,睿宗居藩,纳后为孺人,寻立为妃。”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载》:“棣王琰有二孺人,争宠。”胡三省注:“唐制,县王有孺人二人,视正五品。”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崔县尉事查得十有七八了,不久当使他夫妻团圆,但只是慧圆还是个削发尼僧,他日如何相见,好去做孺人?”清冯桂芬《陈君传》:“陈君讳瑒字子瑨,江宁人……母邹孺人,生母汪孺人。”8、素严:一向严厉。
9、繐(suì)幕:灵帐。元元怀《拊掌录》:“其孺人性素严,呼入繐幕中诟之曰:‘路哭何因无泪?’”明吾丘瑞《运甓记·卜居求安》:“盖棺已久,繐幕空悬。”
10、诟:辱骂;骂。《左。
3. 古有程门立雪,今有王门立雪,天将降大任于私人也 程门立雪,是一个尊师的典故。《宋史·杨时传》载:有-天,杨时拜见程颐,程颐坐着睡了,杨时和游酐侍立旁,没有离去。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有一尺厚了。他们这时才踩着一尺深的积雪走去。有宋一代,程朱成为显学,杨时上承程颐,下启朱烹,闻名大下。于是,名师与名徒构成的"名人逸事",就成了学界佳话,著名典故。元代,谢应芳《龟山稿》卷七《杨龟山祠》诗曰:"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载道归东南,统绪赖不绝。"杨时号龟山,溢文靖。后代以此典故,作为尊师的典范。程门立雪,有的简称立雪。如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二《回吴先生庆初度启》有"将车昔念于聚星,就业常容于立雪"的话。
王门立雪 指的是陶行知王门立雪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1.C2.B3.D4.B5.(1)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
(2)曹端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解合乎正道的学问。 1.劝振:勉励救灾。
振,通“赈”2.第1句的“之”是代词,指代曹端所说的道理(话);第2句的“之”是动词,“往”、“去”的意思。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相当于“给”、“替”;D项两个“则”都相当于白话的“就”。
3.“贫不能归葬”可见为官时的清廉。4.A项“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符;C项“离开时”应为“离开后”,“对曹端的学生”应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的是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5.(1)“化”“耻”等关键的词语(2)“高”、“行谊”、“延致”等关键词语译文: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
五岁时看到《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
他学习大道理,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既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
于是专心致志在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父母极孝顺。
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
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
安葬父母后,筑庐冢守墓六年。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道理都除去不用。
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
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遵循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
做到公了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小吏就不敢欺瞒了。”郭晟拜谢欣然接受。
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服丧期满,改任蒲州学正。
霍州、浦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代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
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古语说:‘得到一位讲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
’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
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解合乎正道的学问。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
他的众多弟子服丧之年,霍州百姓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回故乡安葬,于是留葬在霍州。
5. 翻译《点绛唇·海上归来》全文 一、原词
海上归来,鬓毛枯似经霜草。薄田些少。茅屋园池小。 三子犁锄,三妇供苹藻。村居好。兔园遗稿,是我传家宝。
二、翻译
从海上打鱼回到家中,两鬓的毛发干枯得就像被霜打的野草。家里贫瘠的土地不多,茅屋、院子、池塘都很小。三个儿子负责耕种田地,三个儿媳负责采集祭祀的苹藻。在山野小村住着真好,可以写一些浅陋的文字留着,当做我的传家之宝。
三、解词
1.苹藻: 苹与藻。皆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2.兔园:典故名,典出《史记》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主要义项有:(1).园囿名。也称梁园 。(2).即兔园册。指浅近的书籍。(3).指浅陋之学。
6. 翻译的文言文,急~后天要交暑假作业了 参考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
永乐六年举人。五岁时看到《河图》《洛书》,就摹画在地 上问他父亲。
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学习大道理,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主要的。
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既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在研究,座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
他对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信中说:“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
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
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父母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道理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
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遵循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
知府郭晟请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说:“也许是公和廉吧。做到公了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小吏就不敢欺瞒了。”
郭晟拜谢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丧事回故里,渑池、霍州的众多学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来听从他教诲。
服丧期满,改任蒲州学正。霍州、浦州两地各自上奏章争着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准。
霍州的李德跟曹端是同时代的人,也在霍州讲学,等到他见过曹端,回来对他众弟子说:“学而不厌,教而不倦,这是曹先生的高尚品德。至于他懂得古今,通晓社会变化,没涉及的学问很少。
古语说:”得到一位讲戏的老师容易,而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难。你们得到一位教诲做人的老师了。
“于是李德不再讲学要离开霍州。曹端也称赞李德的品行与情谊,让众弟子请他回来,一起讲解合乎正道的学问。
曹端先后在霍州十六年,宣德九年辞世于任上,时年五十九岁。他的众多弟子服丧之年,霍州百姓连买卖都不做了,街巷中充满哭声,孩子们都痛哭流涕。
曹端因清贫而不能回故乡安葬,于是留葬在霍州。
7. 文言文《种数郭橐传》大家帮我翻译一下,再说说一些知识点 你把文章篇目都搞错了啊,应该是《种树郭橐驼传》。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和译文 [《种树郭橐驼传》原文] 郭橐驼[1],不知始何名。病偻集资[2],隆然伏行[3],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4],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5]。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6],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7],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8],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9],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10],若甚怜焉[11],而卒以祸。旦暮吏来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12],督尔获;早缫而绪[13],早织而缕[14];字而幼孩[15],遂而鸡豚[16]。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缀饔飧以劳吏者[17],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18]。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1]橐(tuó驼)驼:骆驼。
[2]偻(lǚ吕):脊背弯曲,驼背。[3]隆然:高高突起的样子。
[4]为观游: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5]蕃:繁多。
[6]孳(zī滋):生长得快。 [7]莳(shì事):移栽。
[8]土易:换了新土。[9]官理:为官治民。
唐人避高宗名讳,改“治”为“理”。[10]长(zhǎng掌)人者:指治理人民的官长。
[11]怜:爱。[12]勖(xù序):勉励。
[13]缫(sāo骚):煮茧抽丝。而:通“尔”,你。
[14]缕:线,这里指纺线织布。[15]字:养育。
[16]遂:长,喂大。豚(tún屯):小猪。
[17]飧(sūn孙):晚饭。饔(yōng雍):早饭。
[18]病:困苦。 [《种树郭橐驼传》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
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给他起个外号叫“驼”。驼听说起外号的事,说:“很好。
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于是舍弃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
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活的;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能赶得上的。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 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
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那)种植(小心得)像对待孩子,(那)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
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他硕大茂盛的(本领)啊;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早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
(树的)根拳曲而土常换,他给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不这样的,则又爱它太情深,忧它太过分。
早晨察看,晚上抚摸,已经离开而又回来看。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比一天远去。
虽说是爱它,其实是害它;虽说是忧虑它,其实是仇恨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问的人说:“把你的(种树)经验,挪到当官治民上,行吗?”橐驼(回答)说:“我知道种树(的道理)而已,治理(百姓),不是我的事啊。
但我居住在乡间,见做官的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而终于(却)给他们造成灾祸。早晚官吏来而喊道:‘官府命令催促你们耕种,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让)你们早早地煮蚕茧抽取蚕丝,早早地纺你们的线,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
’敲鼓而聚集他们,敲梆子而召唤他们。我们(这些)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闲,又怎么能使我们(自身)繁衍生息,安顿我们的身家性命呢?所以穷困并且懈怠。
像这样,(其中的道理)那么和我所从事的(种树行当)难道也有类似吗?” 问的人说:“咦,不是很好吗!我请教养树(的方法),(却)得到了养民的法术。 ”传播这件事来作为官吏的戒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69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