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竹枝词》古诗词鉴赏作者:魏惠明张淑敏
【原诗】:山桃红花满上头(1),蜀江春水拍山流(2)。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原诗作者】:刘禹锡
【导读入境】:粉红色的桃花铺满山顶。那么娇艳,那么明丽。蜀江的春水拍打着两岸的山石东流而去。我们热恋时的情景多像这满山的桃花,美丽而火热。可为什么郎君的情意也似桃花,那么快就变了心。如同这满山的桃花,春天一过,便会衰谢,凋落。唯有我相思的哀愁与痛苦似蜀江春水,拍岸东流,没有尽时。
【赏析】:这首竹枝词,以女子的口吻谴责负心郎君,借以抒发自己失恋的痛苦。
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比喻。很容易看出,全诗两个比喻,前两句是比喻的景物实体,后两句承前两句的景物点明比喻的意义,以花红易衰比郎君的负心,以水流无限比喻女子失恋后的痛苦和绵绵不断的相思。
同时本诗是以景物描写起兴的,其景物实体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蜀中山水图画。满山桃花红艳,拍岸春水东流,从而情从景中生,比和兴相连,自然且和谐。
【思考题】:1.我国古代情诗有两种不同表达方式,即奔放大胆与回肠百转。在当代的诗、文、曲中你能列举出几个例证吗?
《竹枝词》(何景明)全文翻译鉴赏《竹枝词》的作者是明朝诗人何景明。
原文
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翻译
巫山十二峰头,草色已经枯黄,显的十分冷寞。已是深秋在舟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
每当在船上过长满枫林的江上的时候,纵使听不见猿鸣之声已有凄然肠断之感。
鉴赏
竹枝词本为民歌体,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
前二句“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写景,景中寓有凄清的旅荐情。“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在四川巫山县东巫峡两岸。这里自巫山以上,群峰连绵,其尤著者有十二。元代刘壎《隐居通议》曾据“蜀江图”列举其名为独秀、笔峰、集仙、起云、登龙、望霞、聚鹤、栖凤、翠屏、盘龙、松峦、仙人。瞿塘,即瞿塘为三峡之首。这二句是说:巫山十二峰头草色已经枯黄,显得十分冷寞。时序已是深秋在舟过瞿塘峡的时候江面上笼罩着冷雾。天上的寒月透过冷雾映照在湍急的水面上印在旅人的心境上构成一派清冷幽森的意象。这眼前所见之景,使人倍觉凄凉。
后二句“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紧承前文写情写旅人此时特有的感受。“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青枫江,”指两岸长有枫树的长江,阮籍诗云,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咏怀》其十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也有“青枫浦上不胜愁”之句。“孤舟客”作者自谓。三峡两岸多有猿啼之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盖谓猿声凄异,每当林寒涧肃之际,多于空谷传响哀转动人,经久不绝故也。作者此时孤舟经过这里眼见巫峰萧索,秋草荒芜,寒月当头,冷烟四幂,纵使听不到猿鸣之声,已有凄然肠断之感。现在再加上这凄厉的猿声,在心情上自然更加难以接受了。
而诗人却敢大胆翻案,说不听到猿声也令人肠断,已是奇笔而这奇笔又得到前三句的映衬,虽奇而不怪,自然合理,更是难得。
注释
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内容中心
此诗前三句虽有铺垫之功,但令人叫绝的是末一句,翻出前人所不到,跳出前人之窠臼。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抒写旅思之作。借瞿塘峡深秋凄冷的景象,表达了此时特有的感情。
创作背景
此诗出自《大复集》是明代何景明撰写的文集。三十七卷,(明)何景明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袁璨刻本,收藏于中共北京市委图书馆。
作者简介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
《竹枝词》刘禹锡古诗鉴赏 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诗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这里选二首赏析。先看第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二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也是一首情诗,写的是一个失恋女子心中的痛苦。
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象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象自己的无尽愁苦。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684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王瑞明《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国名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