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游金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陆游:游金山记
陆游
二十六日。五鼓发船。是日,舟人始伐鼓。遂游金山,登玉鉴堂、妙高台,皆穷极壮丽,非昔比。玉鉴盖取苏仪甫诗云:“僧于玉鉴光中住,客踏金鳌背上行。”仪甫果终于翰苑,当时以为诗谶。新作山门亦甚雄,翟耆年伯寿篆额。然门乃不可泊舟,凡至寺中者,皆由雄跨阁。长老宝印言:“旧额仁宗皇帝御飞白,张之,则风波汹涌,蛟鼍出没,遂藏之寺阁,今不复存矣。”印住山近十年,兴造皆其力。寺有西塔,本曾子宣丞相用西府俸所建,以荐其先者。政和中,寺为神霄宫,道士乃去塔上相轮而屋之,谓之郁罗霄台。至是五十余年,印始复为塔,且增饰之,工尚未毕。山绝顶有吞海亭,取气吞巨海之意,登望尤胜。每北使来聘,例延至此亭烹茶。金山与焦山相望,皆名蓝,每争雄长。焦山旧有吸江亭,最为佳处,故此名吞海以胜之,可笑也。夜,风水薄船,鞺鞳有声。
二十八日。夙兴,观日出,江中水天皆赤,真伟观也。因登雄跨阁,观二岛,左曰鹘山,旧传有栖鹘,今无有;右曰云根岛,皆特起不附山,俗谓之郭璞墓。奉使全国起居郎范至能至山,遣人相招食于玉鉴堂。至能名成大,圣政所同官,相别八年,今借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观侍读,为全国祈请使云。午间,过瓜洲,江平如镜。舟中望金山,楼观重复,尤为巨丽。中流风雷大作,电影腾掣止在江面,去舟才丈余,急系缆。俄而开霁,遂至瓜洲。
《游金山记》是陆游《入蜀记》中的一则。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由故乡浙江山阴(今绍兴市)赴夔州(今四川奉节县)通判任,自闰五月十八日启行,十月二十七日抵夔州,作者用日记形式,记述了由南运河折入长江到达夔州的全部航行过程,编为一书,名为《入蜀记》。这里选的是六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游览金山的日记。
作者先交代游金山玉鉴堂的时间以及堂名的由来,并引述有关诗句加以说明,衬写出金山的壮丽景貌。随意拈取,融切无痕。在叙及金山寺山门篆额时,记述了金山寺长老宝印的一段话:“旧额仁宗皇帝御飞白,张之,则风波汹涌,蛟鼍出没,遂藏之寺阁,今不复存矣。”宋仁宗确实酷爱书法,擅长飞白书,他可能为金山寺写过匾额,至于张挂后会引来风波蛟龙的兴起,显然是为神化皇帝编造的。作者在游览中,喜欢考证,对金山寺二塔,他考证为徽宗时宰相曾布所建。政和年间(1111—1118),道教盛行,金山寺改为神霄宫,塔上华盖被拆去,加上屋顶,称为郁罗霄台。五十多年后,金山寺长老宝印再改建为塔。从二塔的改建和再建,反映了岁月的迁移,时代的变换,寓含有无限沧桑之感。《四库全书总目》于《入蜀记》提要中说:“(陆)游本工文,故于山川风土,叙述颇为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同时又指出:“其他搜寻金石,引据诗文以考证地理者,尤不可殚数,非他家行记徒留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游金山记充分显示了这些特色,四库馆臣贬斥”留连风景,记载琐屑”之说,看来有偏颇之处,描绘人文景观,考其源流,正是游记所不应欠缺的部分。
二十八日观日出及舟中回望金山等景象的描绘,是这篇游记中最美的一段文字。他用“观日出,江中水天皆赤,真伟观也”之句,刻画了金山观日出的景色和感情,文字简洁,“江中水天皆赤”六字,真实而又传神地描写了江上日出水天红成一片的奇伟景象。金山寺观以雄丽著称,人们的游赏只限于较近的距离,而离开金山,在江中舟上远望金山,由于距离的变化,金山以全貌得以展现,山木的葱茏峻峭,楼观的重映叠现,加上浩渺的江水衬映,景色更为壮丽奇美。结尾的一段文字写波涛突起的景象:“中流风雷大作,电影腾掣止在江面,去舟才丈余,急系缆。”这与前面的“江平如镜”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江中风雷忽起,波翻浪涌,闪电如金蛇狂舞于江面之上,穿射于舟船周围,景象奇特,令人目眩心惊。
游金山记一文,既有古迹的考订,诗文的引据,又有生动的景色描绘,前者翔实可信,后者形象鲜明,足称“工文”妙手。
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禁门钟晓,忆君来朝路,初翔鸾鹄。西府中台推独步,行对金莲宫烛。蹙绣华鞯,仙葩宝带,看即飞腾速。人生难料,一尊此地相属。回首紫陌青门,西湖闲院,锁千梢修竹。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宋代·陆游《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 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禁门钟晓,忆君来朝路,初翔鸾鹄。西府中台推独步,行对金莲宫烛。蹙绣华鞯,仙葩宝带,看即飞腾速。人生难料,一尊此地相属。
回首紫陌青门,西湖闲院,锁千梢修竹。素壁栖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岁月惊心,功名看镜,短鬓无多绿。一欢休惜,与君同醉浮玉。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薰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陆游
客路苦思归,愁似茧丝千绪。梦里镜湖烟雨,看山无重数。尊前消尽少年狂,慵著送春语。花落燕飞庭户,叹年光如许。——宋代·陆游《好事近(次宇文卷臣韵·十二之三)》好事近(次宇文卷臣韵·十二之三)
客路苦思归,愁似茧丝千绪。梦里镜湖烟雨,看山无重数。
尊前消尽少年狂,慵著送春语。花落燕飞庭户,叹年光如许。停杯且止。斋里百无为客喜。冷淡文风。只有狂言数百通。不须载酒。粗有五车聊当寿。莫笑予何。空恁贪多嚼不多。——宋代·沈瀛《减字木兰花》减字木兰花
停杯且止。斋里百无为客喜。冷淡文风。只有狂言数百通。
不须载酒。粗有五车聊当寿。莫笑予何。空恁贪多嚼不多。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宋代·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爱国, 怀念感叹
陆游《游小孤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陆游:游小孤山记
陆游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 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桀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老杜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游小孤山记》也是《入蜀记》中的一则。小孤山在今安徽宿松县东南大江中,隔水与南岸的江西彭泽县相望。因状如女子发髻,所以俗名髻山。小孤山,又因音近而讹转为小姑山,并由此产生小姑嫁彭郎的传说。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独立,而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余尝过小孤山,庙像乃一妇人,而敕额为圣母庙,岂止俚俗之谬哉!”在讹传中衍化为神幻故事,所以苏轼有“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的诗句。
陆游的这篇游小孤山记,看起来是按航程顺次记叙,但仔细揣摩之后,方知作者深得用笔比衬之妙。未写小孤山前,先以烽火矶相衬:“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在写过澎浪矶、小孤山时,还是先不具体写小孤山,而是概述长江中独峙的著名山峰:“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从更广阔的背景上为小孤山作远比和补衬。最后又以澎浪矶对比:“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层层烘衬,以宾拱主。
作者描写小孤山之美,选用各个角度进行透视刻画,既有总体的印象:“峭拔秀丽”;也有较远距离的远眺:“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峰岩的颜色,突起的形貌,高峻接云的气势,在短短十字之中,勾画无余;有近看:“愈近愈秀”;还有不同时间、不同气候下的景观变化:“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绿装素裹,晴峰雨髻,姿颜色貌,秀丽动人,当然,更美的是小孤山傍晚的景色:“微雨”天气,“南望彭泽、都昌诣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江水浩茫,南岸远峰隐约连绵,烟雨迷濛,在一片渺阔的银灰色的背景上,偶尔有雪白的鸥鹭飞起隐没,使这一寥寂的境界引起轻微的动荡,显得别有韵味,而最后的“有俊鹘搏水禽,掠江东南去”的景象,令人难以忘怀,猛健的鹘鸟扑击水禽,并迅疾地掠过江面飞向东南天空,作者的心绪也随之引向空渺的境界“陆游所创造的这一意象,空寞冷隽而又矫举不凡,尤其是“掠江东南去”,更寓含难以明言的深意。
陆游在感叹小孤山上祠宇荒残时提出:“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这一看法极为精到。自然美景有其独立的美,但如能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建置楼台亭阁,便可以人工美丰富和扩大自然美。明人计成《园冶》中曾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人工建筑所创造的空间,可以与自然山水所本有的空间,相互谐和地组合,“与江山相发挥”,表现出“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沉复《浮生六记》),江山的自然美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集中、变化、延伸和丰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66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小孩看桃花的句子,关于桃花的儿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