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欣来《泪水打湿的河流》散文鉴赏君山岛上的二妃墓,一直蜷缩在洞庭水云间的那个山包上,掩映于树木竹林丛中,任由夕阳与时光长出一根根白发。可能,时至今日,兩个女子的魂儿仍在涛声翻卷中,痴痴守望着远方,等待那个治水的丈夫——舜回来吧。
二妃墓是孤独的,冷色的。这样的孤独与冷色,一头伸向悠远的历史,一头连着无尽的将来。
二妃也就是传说中的娥皇、女英,很年轻美好的女子,她们是尧帝的掌上明珠。在一片月光朗照的竹林下,她们一袭素衣抚琴的样子很美,纤纤的手指拨弄着一根根琴弦,每拨弄一下,便有一个音符发出来,不停地拨弄,一个接一个的音符便在月光里跳跃、缠绕,弄醉了竹林与竹林以外的水。月光、竹林、水,便成了她们一生中不可逾越的背景。可能,从那一刹起,她们的身影与魂魄注定与水有关。
那是生命中的第一条河流,黄河。
世上最为神秘的东西是水,隐含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它以无限的清澈滋养着人,给人以灵性、智慧与善良;却又以汹涌澎湃的势头,摧毁着一切,将人们精心营构的生活、家园以及生命与爱情化为空无。据说,这二妃恰恰因了水,造就出人世间最为壮烈、凄艳而又忠贞的爱情经典——“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显然,赋予了一座湖中之山的精神高度,给人太多谜团般的诱惑。我在西晋张华先生所著的《博物志》里清楚看见这么一段话:“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仅从短短十来个汉字,便能窥见其中的秘密。
一条水(黄河),成就了舜的帝位,使他的生命变得血肉鲜活、精气旺盛,让二妃有了天生丽质与满腔柔情。而水,又成了他们彼此间的宿命,命定中的一个大坎。
上古时期的君王大小事务都得亲力亲为。那一年,一大把年纪的舜,带着大队人马从黄河出发,河流一样开赴江南,治水。那时南方的水以洪荒之力,在土地上肆虐,滚滚滔滔的水穿山越岭,激起巨响,成为危及生命的利剑。那个理水的舜驾着牛车,在一面面印有五色兽图案的旌旗下出发了,脚着草鞋,手执木耜,来到荒无人烟的三苗之地打理着疆土上的水。先洞庭,后湘江,再潇水。此刻的水,犹如桀骜不驯的野马在山涧沟壑里驰骋,发出震天的大吼,向着人类和上苍,与那些哀鸣的猿猴、悲啼的蛰鸟,共同制造出一幅令人胆战心惊的图画。而此刻的舜和他的属下,在山水间蠕动,如一条黑线在缓缓延伸。他们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拿着一头圆一头装有磨得光滑并且尖锐的石头的耜,开山引路,让水的流向改变,或在改写着万古以来水族的历史。他们敬天敬地,也敬各路的水神,每到一处,便齐刷刷地跪下,对着一脉浩荡的水施三叩九拜之礼。在他们眼里,水是神,是主宰生灵的母体。那个有着九五之尊身分的舜,向着迎面而来的水一膝跪下,匍匐的身子贴着地面,脸上焕发出神圣的光辉。不由暗想,尽管此时的舜贵为天子,但弥漫在他身上的气息更多的是水土气息,他的形象更接近田夫野老。或许因长年累月在山水间奔波,消耗了太多体力与精神气血,又或许他的确年纪太大了,经受不了南方山林里的瘴气浸泡,那一天,疏通一条沟渠后,他吁了口长气,在潇水边的一块石头上打了个盹儿,不承想,这回眼一闭上便永远睡着了,停止了心跳。那一刹,他永远闭上了眼睛,留下一脸安详。是的,他走了,带着一生的勤恳、质朴与无数的憧憬,带着他“疏导”的治水经验,走到了历史的幕后,一晃不见了,正如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只是,把他一双心爱的娇妻留给了时间。直到如今,我没去过他驾崩的地方,更不知他在哪一块石头上睡着的。倒是看见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里一字一句地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那天上午,是个阴雨天气,远在中原正在草庐织布的二妃,听到舜驾崩苍梧的消息,马上手僵直了,龟壳似的梭子停止了运动,屋子里的空气刹地凝固。而体内的血液加剧了流速,脑子“轰”的一响,差点昏死过去,仿佛她们头顶的天和生命的支柱訇然倒塌,扑腾起一层灰雾,悲伤、落寞、凄清、空茫得让她们眼前发黑。千里寻夫,对她们来说一点也不为过。于是,素装一穿,白花头上一插,便山一程水一程,一路跌跌撞撞奔来,此刻的心境一如那张积满灰尘的古琴,无法弹动往日的心弦。这会儿,她们的生命里出现了第二条河流——云梦大泽(这水又叫洞庭湖),无涯无际的水浪和望不到边的芦苇一齐向她们涌过来。那是个深秋季节,芦花漫天,呈现出梦幻之美,风一吹,一朵朵随风飘落,像一句句白色的祭词。她们寻到洞庭中央的君山,大水挡住了去路,路断波横,湖中翻卷着的浪花一如她们此刻的心绪。深秋的黄叶,如雨而下,仿佛一颗颗落在心里。望望远处的九嶷山,云水一片,不见踪影;看看脚下的洞庭湖,白浪滔天,前无去路;想想先前恩爱的日子,历历在目,而又遥不可及。不觉悲从中来。站在水边,抓着身边的竹子,望一眼,哭一声,洒一串泪。吊祭不至,哭闻天涯,精魂何依?娥皇、女英彼时的眼泪如同掘开的河水,汹涌而出,一串连着一串,淌成人间最悲情的泪河。她们的哭声有如天上的乌云,能拧出水来,能感动上苍与水神,为她们驾一道浮桥奔往那个失魂之地,摇醒那个睡着了的舜。然而满眼的江湖,除了涌动的云水,还是云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是生离死别,有着锥心刺骨的痛。到最后,一根根竹子被落下的泪水染出了一个个斑点,像烙下的一枚枚悲恸,一个个无法拭抹的记忆。想必,那是悲情的泪,隐含了人间蚀骨铭心的凄艳与大痛,即便到了现在,一想起斑竹这个词,我仍不由自主心头一阵震颤。据说,她们的泪水流干了,眼睛哭瞎了,最终双双跳水自尽,以殉情的方式告别人间。那一刹,所有的时间成了空白,只有两条白影定格成永恒的画面。
二妃走了,消失在时间里。洞庭湖与九嶷山里蜿蜒而来的潇水以及湘水绾在一起,大抵因了舜与二妃的到来,有了某种精神意义的对照。有些时候,我固执地认为,湖湘文化的源头出自他们身上——以坚定不移乃至血性的方式坚守着各自的使命。一个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己任,至死不渝在水边行走;一个以生命为代价捍卫爱情的忠贞,沉入大湖。两者之间,都抹上了东方文化的神秘色彩。
娥皇、女英被埋在她们双双跳水殉情的那个岸边,墓地不大,倒也藏风纳气。踏着一地的阳光,我听见了鸟语,恍若是几千年前传过来的,似在叙述当年的往事。柏子树、墓碑以及长满斑点的竹子,与那堆隆着的土包,全静默着,一言不发,无比凄清。我看见竹子上的斑点了,一个个印在竹枝上,黑里带黄,铜钱般大小,兀自晕染出一抹光亮。史书上说它们是二妃的泪水染成的。在众多过往的文字里,我最心仪的还是屈原的《湘夫人》,仅那一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便足够了,便将那段往事的气氛写尽了,一个洞庭湖的气味也出来了。仿佛,苦难的爱情、人生的种种和岁月的沉浮,在眼前缭绕、浮荡,直逼人的心魂。同样,我也明白,这墓穴里埋着的并非二人的骨殖,她们的骨骸早已融入了大湖,与远处的潇湘连成整体。躺着的,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故事,两个坚贞的灵魂。她们,每天每夜,仍在向着远方痴痴守望,默数着舜的归期。站在薄薄的日光下,我恍若看见娥皇、女英睁开了双眼,泪水在一滴一滴往下落,不一会儿,便打湿了一条河流,向着埋葬了舜的九嶷山的方向流去。
《绳子那头》初中散文阅读题鉴赏附答案 (1)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烤着。一幢楼房的六楼的窗户外,有一根绳子,下头吊着一个人――他是我父亲,一个空调修理工。
(2)暑假的一天,闷热的天气实在使人感觉无聊,我便要求与父亲、母亲―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出发前,父亲专门去买了一瓶廉价的防晒油,在我身上抹了个遍,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3)到了雇主家里,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麻袋中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了,孩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了。”
(4)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释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外,吊在距离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5)站在窗户边,一股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胳膊刚碰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特别烫了。
(6)绳子那头传来一声:“手套!”
(7)母亲慢慢递下一副粗糙的手套。
(8)“这么热的天还要带手套?”“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9)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一坠,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住绳子。
(10)绳子那头传来一阵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11)“你没事吧?”我和母亲 焦急地问。
(12)“没事,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亲带着笑意说。我却要哭了。
(13)绳子那头喊了声:“拉我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
(14)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他的`皮肤黢黑,长年累月,恶毒的太阳光已经侵蚀了他健康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他已然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十多岁,岁月啊,你过早地催老了我的父亲!
(15)一会儿,雇主拿来一只冰糕送给正在干活儿的父亲,父亲接过冰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我。
(16)“天儿热,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冰糕,一股清爽的感觉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冰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冰糕。
(17)父亲又要下去了, 我慢慢地释放着绳子,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18)我紧紧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那个伟大的人。
(选自《意林》合订本第44卷,有改动)
15.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答:____
16.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答:____
17.请结合上下文,写出第(12)段中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和“我”怎样的心理。(3分)
答:____
18.请分析文章第(14)段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答:____
19.请写出第(16)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3分)
答:____
参考答案:
15.(3分)在“我”(和母亲)的陪伴下,从事空调修理工作的父亲,(1分)在闷热的天气里身系粗绳(在绳子那头)吊在窗外十几米的墙上(1分)修空调(1分)。
16. (3分)①慈爱(爱孩子)把“我”全身抹遍防晒油,让“我”吃雪糕②细心把“我”全身抹遍防硒油;另一头在我身上转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戴手套怕东西掉下去砸了别人;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③吃苦耐劳(勤劳)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④善良怕东西掉下去砸了别人⑤淳朴接过雪糕道谢(每点1分,答对三点即可满分)
17.(3分)父亲是安慰“我”和母亲,不想让我们担心和着急(1分)。“我”则是看到父亲工作的危险、艰苦而感到后怕(害怕)、担心(1分)和心疼(1分)。
18.(4分)运用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苍老、工作时动作的艰难,(1分)表现了父亲的吃苦耐劳(1分)和“我”对父亲的心疼(1分)。
19.(3分)父亲的勤劳和亲切关爱(1分),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1分),让“我”内心感到踏实、幸福而美好(1分)。
名家散文,要有赏析,字数大概2000字左右。拜托啦。《西风颂》 雪莱
西风颂
赏析指导
《西风颂》是雪莱的名作,比起一般的抒情短诗,它的篇幅较长,加之诗中的场景不断变换,意象也十分密集,阅读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所以讲解时要注意抓住诗歌的展开线索。
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构思的,雪莱自己曾解释了它的缘起:“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又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书写暴雨来临之际大自然的伟力,成为该诗的起点。
第一节,写狂暴的西风如何摧枯拉朽,将落叶扫尽,又将种子吹入土地,等到春天的到来。诗中有两处可能不易理解,需要做一点解释:“有翼的种子”,指的是那些靠风力传播到远方的种子;“碧空的姊妹”,是指春天清新的东风,诗人将东风称为西风的姊妹,为了表明二者之间的联系。在这一节中,诗人运用了色彩对比的手法,在描写西风扫荡的秋天时,“黄的,黑的,灰的,红的像患肺痨”一句,渲染出树叶凋零时一片色彩斑斓的衰落景象,而“鬼魅”“巫师”“疫疠”“死尸”“黑暗的冬床”等词汇、意象的出现,更突出了一种万物肃杀的气氛。但当写到“春天”来临,语言的色彩又趋于柔和、明媚——“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诗人不愧是用“色”的高手,在这几行诗中大自然由枯到荣的变化过程,被形象地呈现。最后,诗人将无处不在的西风命名为“破坏者兼保护者”,这里包含了一种特定的认识,西风既是旧世界的破坏者又创造了新的世界,这正是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辨证规律。
第二节,视角拉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吹破了乌云,形成了暴风雨。这一节是全诗中想像最为奇异、瑰丽的一部分。在一开始,被风吹散的流云,被比喻成大地上的枯叶,在第一节与第二节之间,由此形成了自然的转换,混乱、撕扯、纠缠等词的使用,也强化了一种动荡的感觉,破碎的云朵也像落叶那样,正在挣脱那些看不见的“枝干”。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运用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想像,将飘落在空中的云气,比喻成“狂女的飘扬的头发”。所谓“狂女”,原文是“Maenad”,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个人物,在古代的绘画中,她有着怒发披散的形象。狂怒的形象,四散的长发,恰恰准确地表现了乱云飞渡的自然奇景,也暗示出大自然的神秘和危险。在这一节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诗人的想像虽然大胆,但事实上也遵循了一些科学常识,如暴雨的形成,来自水气的蒸腾、凝结,伴随着云层之中“电”的作用等。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不仅拥有丰富的情感和想像,他对物理、化学、电学等自然科学,也有极大的兴趣,在这首诗中,对自然伟力的赞颂是与对自然的认识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节,视角从高空回到了海洋,写西风唤醒了海洋,也让海底的植物战栗不安。在形容西风到来之前海洋的平静的时候,诗人设想“它曾经昏睡了一整个夏天”,而且在梦中它还见到了“古老的宫殿和楼阁”,读者似乎能看到楼阁的倒影在澄澈的海水中,如何荡漾形成一片波光潋滟的美景。随后,大海也似乎有了人格,在西风到来的时候主动劈开了自己,暴露出了深藏在海底的植物。这一段描写十分奇异,似乎完全出自诗人恢弘的想像,然而也符合了某种自然的规律。据说,海洋、河流、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也像陆地植物一样,对季节的改变有相同的反应,因而西风的到来当然对它们也会产生影响。
上面三节写的是西风纵横于天地之间,第四节回到了诗人自己,他呼唤西风将“我”带走,像树叶、浮云、水波一样,不羁地、自由地浮游于世界。为了表现西风的速度和“我”心情的迫切,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相同的句式——“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假如我分有你的脉搏”,“假如我能像在少年时,凌风而舞”——形成一种铿锵、飞扬的节奏,“当我是水波、树叶、浮云”一句,更是模拟出西风的不断激荡。后面的第五节,这种语言的气势愈发强劲,诗人改用一系列祈愿的句式,表达了要与西风合为一体的决心和勇气。最后出现的那句著名格言,则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而且好像是直接对着读者发问,仿佛西风刹住了脚步,诗歌的内涵一下子变得无比隽永。
从大地、天空到海洋,再到“我”,在人与自然之间,诗人纵横驰骋地展开了想像,将自然现象、科学观念、宇宙的认识、生命的激情,融为一体,充分展现了诗人扩大的心灵世界。在描绘西风的形象之外,诗人也多用感叹词与重叠的句式,特别在前三节都以“哦,你听”来结尾,使五个诗节,虽可独立成篇,但相互连缀,正像在天空中自由舒卷的西风一般,一气呵成。
西风颂关于此诗的主题,与上面讲过的《老虎》一样,也有不同的解释。通常的说法,是将这首诗的写作与当时英国工人阶级的运动相联系,雪莱借对西风的描绘表达了对摧枯拉朽之革命力量的赞颂。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诗的内涵更为复杂,不一定要从政治层面解释,季节轮换之中一种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力量,一种自然中蕴涵的破坏与创造的激情,或许这才是诗人赞颂的对象。
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西风颂》是雪莱抒情诗中的名篇,但篇幅较长,意象密集,头绪似乎有些纷乱,先让学生各自默读此诗,再大声诵读,尝试把握诗歌展开的线索。
二、作品解读
1.介绍此诗的一些背景,包括诗人情况、历史条件、写作缘起等,为更好地理解作品作铺垫。
2.这虽是一首抒情诗歌,但上天入地,空间、场景不断变化,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先让学生分头朗诵诗歌的各节,再细致讲授各节的内容,把握住诗歌展开的内在线索。
3.为了表现西风摧枯拉朽的力量,以及天空、大地、海洋之间自然的奇观,诗人使用了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让学生挑出相关的段落,分析诗人想像力的瑰丽之处。
4.此诗的句式和用词非常有特点,多用重叠、复沓的句式,以及充满力度的动词,铿锵激昂,在语言的节奏上就体现了西风的强劲,要着重分析这些用句、用词的特点。
5.关于这首诗,一般的解释是认为它表达了一种对革命力量的赞颂,但在此之外,还要为学生讲解诗人的自然观,在衰败与繁华的循环中,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得以展现。
三、扩展与比较
1.《西风颂》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抒发强烈情感的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想像,境界阔大,组织学生讨论:它与我们一般熟悉的抒情诗歌有什么不同?
2.这首诗在歌颂西风的同时,也描绘了很多自然的现象,其中包含了不少科学的因素,让学生找出相关段落,思考科学的知识经过诗人的想像,如何也有了“诗意”。
参考资料
读雪莱的《西风颂》(袁可嘉)
1819年10月20日午后,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卡斯辛丛林中散步。他沿着阿诺河走去,疾劲的秋风横扫落叶的景象使他激动。他想到苦难重重的祖国,他也想到一年半前被迫离开祖国的个人身世。英国某些报刊对他的诬蔑攻击还在耳中响着。诗人不禁感叹祖国和自己都深深陷在反动政府一手制造的苦难中了;他愤慨,他迫切需要借用一个有巨大威力的艺术形象来表达一个革命者的愤怒。眼前这一阵西风来得正巧:这不正是他所寻求的艺术形象吗?
借西风横扫落叶的威势来比喻革命力量清除反动政权;借西风吹送种子来比喻革命思想的传播,寄托诗人对于未来的希望——这就是《西风颂》中歌咏西风是“破坏者兼保护者”这个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经过几天的酝酿,雪莱进一步以西风自比,以西风比喻一切革命诗人和诗歌,大力阐发了诗人和诗歌的双重作用:破坏旧的,催生新的,这就更加丰富了这首著名抒情诗歌的进步内容。当然由于时代和世界观的限制,雪莱的革命思想基本上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还带有抽象和虚幻的性质。
这样看来,为了确切掌握《西风颂》的主题意义,了解一下当时英国的处境和雪莱的生活、思想,就不是什么多余的事了。这里,简明的历史背景知识显然能够帮助我们欣赏具体的
哦,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
你无形,但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
有如鬼魅碰上了巫师,纷纷逃避:
《西风颂》开篇恰当地借秋风扫落叶的威势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愤怒和清扫旧势力的决心。雪莱是一个革命乐观主义者,他不仅看到西风席卷落叶的破坏威力,而且也看到它吹送种子的建设作用。《西风颂》全诗贯穿着这个又矛盾又统一的主题思想。第一节开门见山把它点明了,这就为后面几节诗的发展提供了中心线索,更为诗篇结尾的著名预言:“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伏下一笔,使预言获得落实的基础。
西风的威武形象贯串全诗,起着决定作用。但各节又有和西风相联系的辅助形象,以扩大艺术效果。与全诗主题思想的两个方面呼应,第一节中既写到秋之呼吸的西风,也写到春天“碧空的姊妹”(即春风);既写到鬼魅似的落叶,也写到“像羊群一样,觅食空中”的春天的嫩芽;诗人既用“重染疫疠”等字眼来咒诅垂死的秋叶,也瞻望春天“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对现实的鞭挞和对未来的幻想——也即是对西风破坏旧的、催生新的双重作用的讴歌——主题思想中这两个部分通过并列对比的描写,不断地在交叉中发展。
《西风颂》的第二节除了继续描写为“濒死的一年”唱出了葬歌的西风的威力以外,还从上节枯叶的形象联想到天上的流云。狂风席卷流云和横扫落叶本来异曲同工,这里的联系既密切又自然。这么一联系,诗的意境随之扩大:我们的视线从地面移到空中。这里吸引我们注意的,仍是西风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流云所将带来的雷电、风暴,革命的风暴:
那是你的浑然之气,从它会涌出
黑色的雨,冰雹和火焰:哦,你听:
《西风颂》的前三节都是以“哦,你听”结束的,只是第一节的措辞略有不同。雪莱要我们听的当然不仅是劲急的风声,而且是发自诗人衷心的革命号角。我们知道,雪莱对于革命采用暴力的问题始终摇摆不定,成为他一生思想中的重要缺点,只是在1819年英国工人运动高涨的情势下,他才明确地指出了暴力的必要性。尽管某些西方资产阶级评论家还持不同意见(如1956年出版的《雪莱在工作中》一书的作者),《西风颂》对于暴力的歌颂是确定无疑的。雪莱明白地说:“啊,但愿你给予我狂暴的精神!奋勇者啊,让我们合一!”(第五节)也正是这一点,使《西风颂》明显地超过雪莱大部分抒情诗的思想高度。
前两节里,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上天入地,到第三节诗人引导我们进入海洋。地中海的惊涛骇浪成为突出的辅助形象,正如枯叶、流云分别是第一、二节的辅助形象。雪莱着力描绘被秋风唤醒的波涛汹涌的蓝色地中海。西风的威力进一步得到了渲染:大西洋的海水为西风让路,“向两边劈开”;深植渊底的草木被西风“吓得发青”,“一边颤栗,一边自动萎缩”。
到此为止,雪莱抒写了西风横扫落叶、席卷流云、掀起波涛三种自然现象。读者固然也感到诗人寄托在西风这个形象之中的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明确点出西风与自己的关系还在第四、五节。第四节是本诗结构上的转折点:开始向诗人的主观方向发展。“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假如我是能和你飞跑的云雾,/是一个波浪,和你的威力同喘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雪莱在引导“我”进入诗篇的时候仍然重复运用了前三节中的辅助形象。这个巧妙的重复总结了上文,启引了下文,使全诗结构立刻严密起来,而且使描写对象的转变——从西风到诗人——来得妥贴而自然。这里雪莱的意思当然不是贬低自己为西风扫除的对象,而是希望获得和西风一样的威力,起到和西风一样的作用。他说“这被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的:骄傲、轻捷而不驯”。
《西风颂》最后一节,雪莱表示了希望获得“狂暴的精神”以后,深刻而简明地指出了诗人和诗歌的社会使命。诗歌应当像西风一样,促成新世界的诞生,向人间播送“火星”,像预言的喇叭——与第一节春天的喇叭相呼应——“把昏睡的大地唤醒”。这正是雪莱作为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所一贯强调的东西。他在没有完成的长篇论文《诗辩》中指出:诗人首先应当是战士,社会的立法者,生活的导师。
《西风颂》的主题思想经过上述发展以后,最后以出色地表现了雪莱革命乐观主义的预言结束:“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不少读者背得出这句名言;它所以深入人心,固然由于它本身所含有的巨大的思想意义,同时也由于它出现在全诗的末尾,非常恰当有力地总结了历经曲折的思想情绪。假如它在开篇就出现,效果就会大为削弱。从这个巧妙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领略到雪莱优秀的诗歌艺术。
雪莱的抒情诗有两大类:一类以鲜明的政论性为特色,诗句简明有力,如《给英国人民的歌》等作品。另一类以辉煌的想像和优美的情致取胜,如《云》《云雀》等篇章。它们富有想像的魅力和奇异的色彩。《西风颂》兼有两类的长处。诗人的想像上天入海,但并不过分渲染;所用形象具体明确,而且前后连贯,不像《云》中的形象丰富得叫人眼花缭乱。诗人的想像虽然与流云、碧涛一同驰骋,他的脚跟却是牢牢地站在现实的土地上的。
《西风颂》结构的严密是它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上面分析主题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主要形象和辅助形象的配合和发展。全诗始终以抒写西风的威势为中心,同时又不断地从地上、天空、海洋吸收其他形象来丰富诗篇的艺术感染力量;诗篇突出地表现了西风的雷霆万钧之力,同时又提供了色彩绚烂的画面;既显示了集中凝聚的效果,又不失之于单调枯燥。诗人处处以内心的感情来渲染外界的景色,又以外界的景色来反映内心的情绪,确实做到了情景交融的动人境地。我们不能忘记,雪莱曾经以赞扬的心情抄录过一位同时代诗人的话:“化自然景象为思想,化思想为自然景象——这是艺术天才的秘密。”
在格式方面,《西风颂》也别开生面。全诗系以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一般的十四行体适宜于表现一个完整、单纯的观念或情绪,因此往往单独存在,或者构成组诗,但各部分仍有相当鲜明的独立性。像《西风颂》这样把五首十四行体紧密地组成一首抒情诗,各部分密切依赖而不可分割的例子并不多见。根据对当时雪莱所用几个笔记本的研究,最初他所采用的是无韵素体诗,几经修改,才成为目前的形式。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无韵素体诗虽然宜于表现雄浑的感情,却一般比较松散,不符合结构严密的要求,而十四行体正以结构上的严密完整著称。但一首十四行体容量太小,不足以充分表现雪莱的宏大气魄和深厚感情,因此需要用几首十四行体组合起来。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内容与形式的密切联系。
(选自《半个世纪的脚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65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