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王十朋《剡溪春色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7 20:42:57

王十朋《剡溪春色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王十朋:剡溪春色赋

王十朋

地属瓯越,邑为剡溪。气聚山川之秀,景开图画之齐。虽禹穴之小邦,楼台接境,实仙源之胜地,桃李成蹊,清环戴水之流,翠列姥岑之岫。

登楼而望也,南接台温之左。按图而察也,此据越杭之右。蔼极目之云霄,簇连甍之锦绣。一十八里春风,城郭触处争新;二十七乡暮雨,溪山望中发秀。时其为千室之壮观,非七县之同班;台榭入万家之风月,帘栊卷百里之江山。雕鞍骤兮落花乱;香陌晴兮芳草闲。划桨逵溪,摇荡绿波之上;流莺剡坞,缗蛮红树之间。岂不以柳暗东门,梅肥西岭?美地秀玉山之嶂,洞天丽金庭之景;酒旗摇翠幕之风,池水浸红楼之影。涤尘僧舍,瀑飞二鹿之泉;泛雪茗瓯,香汲五龙之井。

大抵繁华之地,莫羡于西蜀;尊贵之地,莫甚于京师。何此一邑,名皆四驰。盖念地虽僻而物甚美,势皆壮而人不卑;非独一时之秀,实为千古之奇。琴迹不存,尚垂芳于安道;墨池犹在,更留誉于羲之。自是,雨中横东渡之舟,月下引南楼之笛;凄然而潇渚莫并,富矣而洛阳可敌。青山东望,曾经安石之游;绿水南流,尚有阮仙之迹。雨过烟墟,丛丛绿芜;渭水依稀之地,辋川仿佛之图,或气融于广莫,或岚霁于虚无。翠滴嵊峰,多步花朝之履;碧分越水,曾回雪夜之桴。

呜呼!新昌隘而风物疏,上虞岿而林麓险;谓姚江暨阳之足亢,虽会稽山阴而曷慊。信乎!此地诚有可观者焉。然则,萧山潇洒莫过于古剡。

浙东剡溪的山光水色一直是以其清朗秀丽而著称。《绍兴府志》说:“自晋王子猷访戴而溪名乃显,故一时名流为山水胜游者,必入剡。”此后,文人雅士即以剡溪为山水胜地,每欲前往一游。李白也向往这一神仙境地,曾有“自爱名山入剡中”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诗句。

王十朋这篇赋运用铺叙写景的手法,具体地、多角度地为我们展现了剡溪的美妙春色。

《梅溪王先生集·序》称王十朋诗文“浑厚雅淳,和平坦荡。”这和他巧于“经营位置”和追求诗情画意密切相关。《剡溪春色赋》写景讲究背景的设置、远近虚实的间隔、色彩的浓淡,全文无一句不写景,而抒情、议论皆寓其间,给人以居高临下,从容不迫的美感。山水城郭、风月云雨、流莺扁舟,点到为止,又抓住一个“春”字,把繁杂的景致组织得有条不紊。

开篇点明方位后,总括剡溪景秀气清的特点。“气聚山川之秀,景开图画之齐”两句,写尽剡溪山水清奇灵秀、宛然如画的境界。这幅画又是以绿色作为底色的。一条延伸到溪头的小路,遍植桃李,春色骄人。还有环山而流,清冽明澈的碧水,聚着无数青翠苍绿的峰峦,山青水秀,不知是山水凝聚了绿还是绿融化了山水,明净如洗的绿色使文章充满了宁静、清新的美感。而在这绿的底色上,作者用三个对句,写了登楼眺望所见的剡溪全景。

剡溪南接台州、温州之左,北据越州、杭州之右。作者先是避开正面描写,一笔宕开,设计了一个宏大的背景:极目远望,万里长空飘浮着悠悠白云;低头俯瞰,大地苍茫,连接着座座锦绣建筑。作画先取其势的手法在此被巧妙地借用了。语言的妙处又在于静景动写:春风过处,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柳条抽出新枝,红杏探出墙头。一切生机都在“争”字中再现。云沉日起,雨随风至,暮雨下,二十七乡的一番朦胧景致,也浓缩在“发秀”两字之中了。这两句,虽是实写,但精神却在虚处,只用“争”、“发”二字,而剡溪春色便在开阔的场景中鲜明可感。这种开阔场景之壮丽,又禁不住使作者发出了“时其为千室之壮观,非七县之同班”的感叹。

然后作者挑开那一层濛濛烟雨之帘,笔触开始深入到春的每一个脚步中去。他先选择了台榭、帘栊,将笔一纵,出口就是“万家风月”,“百里江山”,却又不一一写开,神思一动,又将景色浓缩到一点:“雕鞍骤兮落花乱,香陌晴兮芳草闲”。马蹄狂奔,卷落一阵红雨;丽日香陌,闲旷了几多芳草。同是潜藏着春意的景,一闹一静,反差之大可谓甚也。而细细体会,又感到闹中有静,静中有闹,耐人寻味。

只是春风不等人,作者的视角当然随之而变。摇一叶扁舟,漂荡在溪水之上。人在船上观景,船动岸上的景色也在动,黄莺穿梭于红树之间,东门是隐隐约约一片垂柳,西岭是朦朦胧胧一园红梅。近的酒旗、红楼,远的玉山,金庭。舟的缓缓前行,景色也随之变化。远近结合,动静相兼,柳暗花明,错落有致。作者并不沉醉于轻舟漂浮的快乐之中。下得舟来,二鹿山上,僧舍之前小憩片刻。眼前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泉下的僧舍,则在水雾的洗涤中,以其特有的土黄色,为碧山增添了古朴气息。此时一杯香茶在手,仙源胜地之感油然而生。一阵欣喜,深切地感到“此一邑”,实可与繁华的西蜀,尊贵的京师相媲美,从而将剡溪春色推向最美的境界。

至此,作者用铺叙的手法、行云流水般的笔调,连用一串对偶,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又一幅画面。每个画面真实、清晰,大量的视觉形象和浓重的主观情调相配合,形成了剡溪的秀丽、明媚的春光,再现了剡溪春天的生机。

全文若就此结束,“一时之秀”也尽在眼前了。而作者为文所谓“浑厚”,诚如杜甫称剡溪之景为“浑秀”。一个“浑”字,体现了意景合一的境界,这就比单纯地写景要深远得多。作者称剡溪为“千古之奇”就暗示了下一步文章的构思。

据考,王十朋是绍兴二十二年(1221)三月入剡的。由于以前已经到过剡溪,所以第一天就留下了“定知此境撩乡思”的诗句,可见,这篇赋虽写的是剡溪春色却隐藏了家乡梅溪的影子。他之所以极尽铺叙之能事赞美剡溪,其实正是寄托了一份深切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思在明媚清丽的春日里尚为热闹所掩饰,然而在夜色烟雨之中却再也压抑不住了。

从“琴迹不存”开始,短短六个对句,用了六个典。一面是以戴安道、王羲之、谢安石、阮肇等人的遗迹来印证剡溪为“千古之奇”之境,曾吸引过历代的文人雅士。同时也靠这些典故,渲染空间和气氛,运实入虚,抒发对清静、安宁生活的羡慕之情。用典非但没有破坏诗人苦心经营的景色,而且六个典故全在写景过程中带出,毫无堆砌之感。只在墨池边、阮仙寺旁、木筏之上,添了王羲之等人的影子,可谓添事入景,引人入景,古今同景,物我两谐,达到了意境两浑的境界。

春天的细雨留住了东渡之舟。淡淡的月光之下,一曲悠扬的笛声,从高楼飘入孤舟,舟虽不动而笛声飞响,激起了心中的涟漪。此情此景虽曰“凄然”,却是“富矣而洛阳可敌。”这里确有孤寂的羁情,有面对朦胧水月时,盘绕胸间的缕缕轻愁,但同时也饱含了对月夜清景的无限赞美。诗情画意,人和景之间达成了无隙的默契。濛濛烟雨之下的村落、不见边际的绿草、苍茫空旷的大地和云雾弥茫的天空的描写,更是寓有限于无限,虚空里传动荡,神明里透幽深,着力地写出了一个秀字。抒情的主体和清美的客体合二为一了。

这样,剡溪春色中既有活跃的具体的生命和纵横驰骋的形象,又有无意中的追求,透视自然对于人的精微的作用。生动活泼的“秀”,是一幅工笔画;幽深空阔的“浑”,是一幅写意画,靠作者的思想情感为纽带谐调地融合在一起,充分显示了赋铺叙写景的长处,形成了这篇赋在写景写意上的最大特色。

结尾时,作者又一次以新昌、上虞等浙东景致与剡溪比较,发出了“萧山潇洒莫过于古剡”的赞美,更映衬出剡溪的无限美好。

这篇赋巧于置景,浑秀融合,言近旨远,辞浅情深,的确是山水文学中的一篇佳作。

剡溪的相关诗文原文
浮曹娥江上,铁面横波,终不快意。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静,犬吠声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过清风岭,是溪江交代处,不及一言贞魂。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身听鸟,杳小清绝,每奏一音,则于峦谬答。秋冬之际,想更难为怀,不识吾家子猷,何故兴尽?雪溪无妨子猷,然不大堪戴。文人薄行,往往借他人爽厉心脾,岂其可!过画图山,是一兰苕盆景。自此万壑相招赴海,如群诸侯敲玉鸣裾。逼折久之,始得豁眼一放地步。山城崖立,晚市人稀。水口有壮台作砥柱力,脱帻往登,凉风大饱。城南百丈桥翼然虹饮,溪逗其下,电流雷语。移舟桥尾,向月碛枕嗽取酣,而舟子以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
翻译
(我)乘舟泛游在曹娥江上,江波不顺,令人感到不愉快。快到达三界址时,江色迷人:渔船与村中的灯火,与皎洁的月亮相连接,沙子明净,山中安静,狗叫声就像豹子一般,(都)不知道自己还在船上了。天快明的时候,过了清风岭,就是剡溪、曹娥江交接的地方了,(以至)来不及吊唁曹娥的贞魂。山很高,河岸紧夹河水,红绿相间,交错堆叠,摇着船桨听鸟叫声,(鸟儿的叫声)小得就要消失了,四周十分清幽,每每弹奏一下,四周的山峦都响起了回音。在秋冬交接的时候,更令人难以忘怀,不知道我家子猷为什么会没了兴致呢?下雪的剡溪对子猷是没什么妨碍的,然而又怎么受得了戴逵以礼度自处的那一套呢?文人行为是不厚道的,往往意谓借非难别人来使自己的心情痛快,那怎么可以呢?(我)经过画图山,这山就如人造的兰苕盆景一样美。从这里开始,连绵的高山涧谷争相向海奔赴,有如诸侯穿着礼服,佩戴玉器,走动时发出响声。在狭小曲折的溪流久了,才得到了能使眼界一下开阔起来的地方。山崖上有山城,到了晚上人烟稀少,水口有结实的石台作砥柱,(我)脱下头巾往山上登去,凉风大作。城南的百丈桥如鸟张开翅膀一般,又如彩虹弯下腰,两端像在饮水一般。溪水在下游逗留,像闪电流过,又像雷在说话。朝桥尾的方向行舟,向月碛躺着含水漱口,酣饮自乐,而舟子因为我为何不靠岸,正在低声埋怨不该服侍我。
李白有诗“此去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杜甫诗日“剡溪蕴异秀,天姥引归帆”。王十朋也有《剡溪春色赋》吟咏剡溪风光。这些杰出的诗篇更为剡溪增添了无限的意趣。晋王子猷(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很有名,使此溪声名益显。罗隐诗:“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李端诗:“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寻。”方干诗:“协湾街濑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

关于诗画剡溪的诗句1.形容剡溪景色的诗句李白 秋下荆门江树空,布帆无羌挂秋风。

此行不为魲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即剡溪。

诗人来自名山大川,却特意前往旲越剡中赏山水,可见此山水之丽。李白在《梦游天姥山留别》诗曾写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神往梦至之意跃然纸上。

此行不为魲鱼脍,是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秋风中想到家乡的鲈鱼莼菜味美,便弃官而归,李白用此典,更强调自已对越中山色的喜爱,是为了峻山丽水而赴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桋,半壁见诲曰日,空中闻天鸡,等等。

《梦游天姥山留别》诗中大多写剡溪景色,不累举。

2.关于诗画的古诗诗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唐·白居易)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宋·王慕漪)

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帕寄心知(明·佚名)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唐·杜甫)

个个诗家各筑坛,一家横割一江山(宋·杨万里)

六十余年妄学诗,功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如是金丹换骨时(宋·陆游)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宋·陆游)

但肯寻诗便有诗,灵虚一点是吾师(清·袁枚)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

枕上诗篇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宋·李清照)

采石江边一抷土,李白诗名耀千古(·佚名)

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唐·李嘉佑)

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元·元遗山)

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清·丁尧臣)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宋·朱敦儒)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晋·陶渊明)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清·袁枚)

误把抄书当作诗(元·元遗山)

哦诗不睡月满船,清寒入骨我欲仙(宋·陆游)

借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唐·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杜甫)

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清·龚自珍)

清诗句句尽堪传(唐·杜甫)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李白)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唐·杜甫)

出门无侣漫看书(宋·苏轼)

生来不读半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唐·李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

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宋·文天祥)

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明·佚名)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宋·陆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

百无一用是书生(清·黄景仁)

相见或因中夜梦,寄来多是隔年书(唐·罗邺)

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民国·吴芳吉)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宋·陆游)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宋·黄庭坚)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

闲里生忙为著书(清·袁枚)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清·陈恭尹)

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宋·晁冲之)

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清·丁尧臣)

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

误把抄书当作诗(元·元遗山)

酒到醒时愁复来,书堪咀处味逾久(清·陶十璜)

酒是治愁药,书是引睡媒(宋·陆游)

留得累人身外物,半肩行李半肩书(清·张问陶)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唐·高蟾)

不向情田种爱根,画楼宁负美人恩(民国·林纾)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余)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明·孙承宗)

画图省识春风面(唐·杜甫)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明·思宗)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清·梁绍壬)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清·袁枚)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宋·苏轼)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唐·温庭筠)

一生依样画葫芦(宋·陶谷)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宋·欧阳修)

资料来自:/ywfj/scxj/scxj87.htm

3.描写剡溪的唐诗有多少首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

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

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

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

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

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4.李白描写嵊州剡溪的诗李白《东鲁门泛舟二首》: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

李白《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淮海对雪赠傅霭》:兴从剡溪起,思绕梁园发。

李白《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忽思剡溪去,水石远清妙。

李白《秋山寄卫尉张卿及王征君》: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

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多沽新丰醁,满载剡溪船。

5.形容剡溪景色的诗句李白 秋下荆门江树空,布帆无羌挂秋风。

此行不为魲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剡中即剡溪。

诗人来自名山大川,却特意前往旲越剡中赏山水,可见此山水之丽。李白在《梦游天姥山留别》诗曾写下,“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神往梦至之意跃然纸上。

此行不为魲鱼脍,是典故,西晋吴人张翰在秋风中想到家乡的鲈鱼莼菜味美,便弃官而归,李白用此典,更强调自已对越中山色的喜爱,是为了峻山丽水而赴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桋,半壁见诲曰日,空中闻天鸡,等等。

《梦游天姥山留别》诗中大多写剡溪景色,不累举。

6.剡溪的相关诗文原文浮曹娥江上,铁面横波,终不快意。

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静,犬吠声若豹,不自知身在板桐也。昧爽,过清风岭,是溪江交代处,不及一言贞魂。

山高岸束,斐绿叠丹。摇身听鸟,杳小清绝,每奏一音,则于峦谬答。

秋冬之际,想更难为怀,不识吾家子猷,何故兴尽?雪溪无妨子猷,然不大堪戴。文人薄行,往往借他人爽厉心脾,岂其可!过画图山,是一兰苕盆景。

自此万壑相招赴海,如群诸侯敲玉鸣裾。逼折久之,始得豁眼一放地步。

山城崖立,晚市人稀。水口有壮台作砥柱力,脱帻往登,凉风大饱。

城南百丈桥翼然虹饮,溪逗其下,电流雷语。移舟桥尾,向月碛枕嗽取酣,而舟子以为何不傍彼岸,方喃喃怪事我也翻译(我)乘舟泛游在曹娥江上,江波不顺,令人感到不愉快。

快到达三界址时,江色迷人:渔船与村中的灯火,与皎洁的月亮相连接,沙子明净,山中安静,狗叫声就像豹子一般,(都)不知道自己还在船上了。天快明的时候,过了清风岭,就是剡溪、曹娥江交接的地方了,(以至)来不及吊唁曹娥的贞魂。

山很高,河岸紧夹河水,红绿相间,交错堆叠,摇着船桨听鸟叫声,(鸟儿的叫声)小得就要消失了,四周十分清幽,每每弹奏一下,四周的山峦都响起了回音。在秋冬交接的时候,更令人难以忘怀,不知道我家子猷为什么会没了兴致呢?下雪的剡溪对子猷是没什么妨碍的,然而又怎么受得了戴逵以礼度自处的那一套呢?文人行为是不厚道的,往往意谓借非难别人来使自己的心情痛快,那怎么可以呢?(我)经过画图山,这山就如人造的兰苕盆景一样美。

从这里开始,连绵的高山涧谷争相向海奔赴,有如诸侯穿着礼服,佩戴玉器,走动时发出响声。在狭小曲折的溪流久了,才得到了能使眼界一下开阔起来的地方。

山崖上有山城,到了晚上人烟稀少,水口有结实的石台作砥柱,(我)脱下头巾往山上登去,凉风大作。城南的百丈桥如鸟张开翅膀一般,又如彩虹弯下腰,两端像在饮水一般。

溪水在下游逗留,像闪电流过,又像雷在说话。朝桥尾的方向行舟,向月碛躺着含水漱口,酣饮自乐,而舟子因为我为何不靠岸,正在低声埋怨不该服侍我。

李白有诗“此去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虽然剡溪兴,不异山阴时”。杜甫诗日“剡溪蕴异秀,天姥引归帆”。

王十朋也有《剡溪春色赋》吟咏剡溪风光。这些杰出的诗篇更为剡溪增添了无限的意趣。

晋王子猷(徽之)雪夜访戴的故事很有名,使此溪声名益显。罗隐诗:“金庭路指剡川隈,珍重良朋自此来。”

李端诗:“戴家溪北住,雪后去相寻。”方干诗:“协湾街濑片帆通,高枕微吟到剡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65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