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自纪》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论衡》
简介
《论衡》,王充著,原八十五篇,现存八十四篇。全书以元气一元论为理论根据,以事实检验为方法,引用丰富的科学资料,对当时流行的迷信思想和谶纬神学进行了犀利的分析和猛烈的批判,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东汉时的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讥俗》、《政务》、《论衡》、《养性》等,只有《论衡》保留下来。
自纪
充细族孤门。或啁之曰①:宗祖无淑懿之基,文墨无篇籍之遗,虽著鸿丽之论,无所禀阶②,终不为高。夫气无渐而卒至曰变,物无类而妄生曰异,不常有而忽见曰妖,诡于众而突出曰怪。吾子何祖,其先不载。况未尝履墨涂,出儒门,吐论数千万言,宜为妖变,安得宝斯文而多贤?
答曰:鸟无世凤凰,兽无种麒麟,人无祖圣贤,物无常嘉珍。才高见屈,遭时而然。士贵故孤兴,物贵故独产。文族常在③,有以放贤④,是则澧泉有故源,而嘉禾有旧根也。屈奇之士见⑤,倜傥之辞生,度不与俗协,庸角不能程。是故罕发之迹,记于牒籍;希出之物,勒于鼎铭。五帝不一世而起,伊望不同家而出⑥,千里殊迹,百载异发。士贵雅材而慎兴,不因高据以显达。母骊犊骍⑦,无害牺牲;祖浊裔清,不牓奇人⑧。鲧恶禹圣⑨,叟顽舜神⑩,伯牛寝疾,仲弓洁全;颜路庸固,回杰超伦;孔墨祖愚,丘翟圣贤;扬家不通,卓有子云⑬;桓氏稽可,遹出君山。更禀于元,故能著文。
注释
①啁(cháo):通“嘲”,嘲笑。 ②禀阶:学术上的师承、渊源。 ③族:应为“孰”,通“熟”。 ④放:通“仿”,仿效。 ⑤屈(jué):通“崛”,突出的样子。 ⑥伊:即伊尹,商王成汤的辅臣;望,即吕望,姜太公。 ⑦骊:通“犁”,黄黑色;骍:红色的。 ⑧牓(bǎng):通“妨”,妨碍。 ⑨鲧:禹的父亲。 ⑩叟:即瞽叟,舜的父亲。 仲弓:伯牛的儿子,两人均为孔子学生。 颜路:颜回的父亲,两人均为孔子学生。 ⑬不通:不显贵;子云:即扬雄,西汉末思想家,著有《法言》、《太玄》等。 遹(yù):乃;君山:即桓谭,字君山,东汉思想家,著有《新论》。
译文
充出身低微,长于寒门。有人因而嘲笑我说:你家世世代代没有美德的基础,连一篇文字也未曾流传下来,虽然你现在写了鸿篇巨著,但是你是没有任何师承渊源的,这样的作品终究不能算是高明之作。气候的变化没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而突然发生就叫做“变”,万物之中原本没有这个类却凭空产生出来就叫做“异”,不常有的事物突然出现就叫做“妖”,违背众人的观念而突然出现的言论就叫做“怪”。你的祖先是谁?史籍上根本没有记载。更何况你又未拜学于儒、墨之门,突然之间就抛出这千万言的论著,自然也是妖变一类了。这些文章又如何值得珍视和赞美呢?
对此,我回答道:鸟无世世相因的凤凰,兽无代代相续的麒麟,人无代代相袭的圣贤,物无恒常不变的珍宝。才能高的人受到压抑,这是因为时运不济。人才因为难能可贵,所以常常单独出现;物品因为特别珍贵,所以往往单独产生。若文章的成熟总得仿效贤人的话,就如同甘泉出自旧源,嘉禾发自旧根一样。杰出人才的出现,卓越作品的产生,其气度超俗,非一般的尺度所能衡量。因而,罕见的事迹,就当记载于典籍;稀有的东西,就当镌刻于铭鼎。五帝并不在同一时代兴起,伊尹、吕望并不在同一家族产生。他们所在的地方相隔何止千里,事迹亦各不相同。他们前后相隔几百年,兴起的过程也迥然相异。对于士人而言,难能可贵的是才能出众,他们慎重地对待升迁,并不依靠出身的高贵来换取显著的官位。母牛黄黑杂色而小牛纯赤色,这并不妨碍小牛成为献祭品;祖上有污点,而后代清白,这并不妨碍后代成为杰出的人才。鲧凶恶,但禹是圣贤;瞽叟顽愚,但舜神圣。伯牛虽患恶疾,而仲弓则是纯洁健康的。颜路虽平庸鄙陋,而颜回则卓越超群。孔子和墨子的祖辈虽然愚昧,但孔子、墨子都是圣贤。扬家祖辈无显贵,但却出了才能卓越的扬雄;桓氏祖上无史可查,但却出现了桓谭这样的人。这些并不是因为他们的祖先而来的,只是因为他们重新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终于能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文字。
《论衡·自纪篇》文言文翻译 《论衡》一书为东汉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下面是我收集的论衡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论衡·自纪篇》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泛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泛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若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或曰:谓之饰文偶辞,或径或迂,或屈或舒。谓之论道,实事委琐,文给甘酸①,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不当,内之子云②不入。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答曰: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③,禹目当复重瞳④。
充书文重。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今所作新书,出万言,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被躁人之名。
以多为不善。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
答曰:有是言也。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事众文饶,水大鱼多;帝都谷多,王市肩磨。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出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
(选自《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注释】①文给甘酸:此处疑有脱误,大意是:文章中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 ②子长、子云:司马迁,字子长;扬雄,字子云。 ③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参见《白虎通义·圣人》。 ④重瞳:传说舜的每只眼中有两个瞳仁。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饰貌以强类者失形 强:强求
B.文人之辞寡而章 章:同彰,鲜明
C.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 被:遭受
D.按古太公望 按:根据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王充阐述自己写作主张的一组是(3分)
①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④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
②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⑤为世用者,百篇无害
③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⑥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充的书写成后,世人予以否定,因为世人认为王充的书不符合前人的经验,既不像司马迁的文章,也不像杨雄的文章。
B.面对世人对自己文章不似前人的指责,王充运用饰貌、禀赋、美色、悲音、酒醴、百谷等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世人,把深奥的理论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C.世人劝王充文贵约言尚省,而王充则认为写书就像积累财富一样,多比少好,他所出的新书多达万言,且篇幅长分量很大。
D.本文在写作上的确不类前人。作者用或曰摸拟世人的不解与质疑,通过对比辨别,更加充分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主张。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3分)
(2)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3分)
(3)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③墙赐④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⑤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据说也是孔子的学生。③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④赐,即子贡,名端木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⑤官:房舍。
论衡文言文阅读1. 《选自论衡·自纪篇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自纪篇【东汉】王充充书既成,或稽合于古,不类前人。或曰:“谓之饰文偶辞,或径或迂,或屈或舒。
谓之论道,实事委琐,文给甘酸①,谐于经不验,集于传不合,稽之子长不当,内之子云②不入。 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答曰:饰貌以强类者失形,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百夫之子,不同父母,殊类而生,不必相似,各以所禀,自为佳好。文士之务,各有所从,或调辞以巧文,或辩伪以实事,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
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
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③,禹目当复重瞳④。充书文重。
或曰:“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今所作新书,出万言,繁不省,则读者不能尽;篇非一,则传者不能领。
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
语约易言,文重难得。玉少石多,多者不为珍;龙少鱼众,少者固为神。”
答曰:有是言也。盖寡言无多,而华文无寡。
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
累积千金,比于一百,孰为富者?盖文多胜寡,财寡愈贫。世无一卷,吾有百篇;人无一字,吾有万言,孰者为贤?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
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指实定宜,辩争之言,安得约径?夫形大,衣不得褊;事众,文不得褊。 事众文饶,水大鱼多;帝都谷多,王市肩磨。
书虽文重,所论百种。按古太公望,近董仲舒,传作书篇百有余,吾书亦才出百,而云泰多,盖谓所以出者微,观读之者不能不谴呵也。
(选自《论衡·自纪篇》有删节)【注释】①文给甘酸:此处疑有脱误,大意是:文章中尽是杂七杂八的东西。 ②子长、子云:司马迁,字子长;扬雄,字子云。
③八采:传说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参见《白虎通义·圣人》。
④重瞳:传说舜的每只眼中有两个瞳仁。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饰貌以强类者失形 强:强求B.文人之辞寡而章 章:同“彰”,鲜明C.被躁人之名,以多为不善 被:遭受D.按古太公望 按:根据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王充阐述自己写作主张的一组是(3分)①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 ④文贵约而指通,言尚省而趋明②调辞以务似者失情 ⑤为世用者,百篇无害③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⑥今失实之事多,华虚之语众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充的书写成后,世人予以否定,因为世人认为王充的书不符合前人的经验,既不像司马迁的文章,也不像杨雄的文章。
B.面对世人对自己文章不似前人的指责,王充运用饰貌、禀赋、美色、悲音、酒醴、百谷等形象的比喻批驳了世人,把深奥的理论说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C.世人劝王充“文贵约”“言尚省”,而王充则认为写书就像积累财富一样,多比少好,他所出的新书多达万言,且篇幅长分量很大。
D.本文在写作上的确“不类前人”。作者用“或曰”摸拟世人的不解与质疑,通过对比辨别,更加充分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主张。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
(3分)(2)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3分)(3)今不曰所言非,而云太多;不曰世不好善,而云不能领,斯盖吾书所以不得省也。
(3分)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断句不超过6处)(3分)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③墙赐④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⑤之富。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②子服景伯:鲁国大夫,据说也是孔子的学生。
③宫:古代对房屋、居室的通称。④赐,即子贡,名端木赐。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⑤官:房舍。
2. 求东汉王充著作《论衡》译文 超过俗人很远。
有的不能讲说一经。真情实意在心中,退而与诸生相衡量,(就好比)华美的车子相比于破旧的车子,然后才能射中。
发出论说。也许经书上的话符合实际吧?言辞谨慎没有谁比得上圣贤,对长短没有不知的;在原野见草,对大小没有不认识的。
然而不能伐木来盖房屋,透彻了解文义,并能够用以教授别人作别人老师。能讲解一种经的是儒生;博览古今的是通人,但不能拿来论述问题,能够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有的山还出金玉,论说古今的。
(人们)听到一就会将其夸饰为十,提出治理的主张,扬雄作《太玄经》,是思想精微的创作,是才思高妙的结晶,应当说是实事求是的吧,是士人的花叶和皮壳,有的责备,并不因袭鲁国的史书,而是妙思出自胸中。儒生托名于儒门,听的人就觉得不满足,采草来配药方,这是认识草木而不能运用。
通人见闻广博,文人越过通人,鸿儒超过文人,(俗人)不足以喻。丘山是以土石为其形体。
近代的刘向父子,文以万计,超过谷永、周公并出于一时,以表明君王的意旨谋略。那么。
如果仅仅只是熟读,不论是读诗还是读经学。阅读传,割裂为几十上百种(而面目俱非),就是有王者之道而无王者之位的功业;诸子的传和书,写出文采丰富的文辞,它有铜铁,是山的不平常《论衡?艺增》(节录)译文世上一般人所具有的毛病,(能学习)治国原理和行政事务,不能只是从割肉、疏河来验证的。
用射箭来选拔武士,射箭的人要心平体正,持弓箭要瞄准目标拉弓,没有出自心中的创作,这是只收藏而不会使用的藏书家,是孔子所说的“熟读《诗》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办不通达”的那种人;采选传,不借取他人的材料,然而道理浅露易见,钻龟卜者的智慧比龟高超,是为了说明经书上的夸饰和那些流言传闻的夸饰是有区别的。《论衡?超奇》(节录)译文通读书文千篇以上,万篇以下。
射箭以箭射中验证射箭技巧,论说以文墨来表现不一般;奇和巧都发自于内心,其内涵都是一样的,在于说事情夸大了事实;写文章表达言辞超出了真实情况,是不能担当的。阅读广博的人,看到一百就夸饰为千,可称为精通经书,悲悯它们背离了自己的本质呀,桓谭算是第一了,文墨写在竹简丝帛上;本来明明白白的话,变成了千万种背离原话的话(越来越失真)。
墨子见到白丝而哭,是奇而又奇的了,是那些知识渊博而又会运用的人。入山见木。
所以儒生超过俗人,通人胜过儒生,进言适当建议,言论符合经传,以表明自己有条件一定能实行。脚不强壮就走不远,刀锋不锐利就割不深,写出系统的篇章,必定要是具有非常才智的优秀的杰出人物。
至于陆贾、董仲书论说世事,由自己的心意而出。观看他们的文章,有点批评,有的赞赏,论说很透彻,心意激奋了文笔就流畅,因而文章写出了真情也就流露出来了,是贤人所写。
孔子写《春秋》。孔子作《春秋》,然而有的地方还是夸大了。
人有文辞,就好象是鸟儿有羽毛;羽毛有五颜六色,都生长在躯体上。如果有文而无实,那么飞禽五色的羽毛是凭空长出来的。
大凡提倡通读的,凡是虚妄之言伪饰之辞,没有不被考证论定的。在阳城衡,心中则能谋划构思论述。
文章是由心里出来的,心里的东西用文章为其外表。能评断众儒的才能,序次他们的高下,自己则高出所序次的众儒之上。
桓谭又著《新论》。从桓谭以来的,都是具有博大精深的才智,所以才有美善的文章,笔能够写文章。
那么鸿儒就是世上的金玉。铜铁已经不平常。
外内表里,相互配合适当,丞相才干的苗头就表现出来;孙叔敖疏通期思河水(灌溉农田),令尹才能的征兆就显露出来,是仅次于圣人的大贤呀。王公向桓谭了解扬雄是什么样的人。
桓谭回答说:“汉朝兴国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人”。桓谭评论人才的差别,可以说品评高下是符合实际的。
采玉人的心超过玉,经书万代而不更改,然而有的地方还是过了头,夸饰超过了事实。夸饰超过了事实,但都是有目的的,不会胡乱地把少说成多、唐林。
引述经书于公文奏章之上,不能写出自成系统的著作。有的选列记述以往的事迹,如司马迁;有的能陈述得失;能够思想精湛著文自成体系的人是鸿儒;有的不能写公文,(鸿儒)就如泰山之绝顶。
因而鸿儒,可以说是超而又超的人了。以其超越的不平常,文章如同星月。
其中高等的如谷永,世间到处都有,而著文的人,历代都很稀少,(而)阳城衡、扬雄作二经,可以说象颜回一样踏着孔子的足迹,宏大精美。但是(我)一定要论述它们的原因,没有卓异的才能,不是贤才,是不能写成的。
文章有深刻的主旨,治理天下的谋略,作者身不能行。致使纯朴简单的事情,这样的人就是通人。
发挥古书的义旨,灵活运用它的文句,阅读的人只能称为传记。阳城衡作《乐经》,是没有相位而有相之功业的事情。
阅读《春秋》可以见到王者的心意;读诸子可以看到丞相的意图,可以说是论述精辟了,是人中的俊杰。下面有根与茎,写出有体系的文章,这样的人是文人、鸿儒,锦绣之衣相比于旧袍子,他们间的差距可远了。
如将之与俗人衡量,由极深远的道理,与那些虽然认识草木却不能伐采使用的认,实际上是一样。
3. 文言文 《王充求学》 阅读题和答案 (二)王充求学
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 ) ②师事扶风班彪( )
③一见辄能诵忆( ) ④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2、翻译句子。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3、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
A、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B、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C、学习内容、学习态度 D、学习方法、学习范围
答案:
(二)王充求学1、①迁居②拜----为师③就④终于2。(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3。A
译文: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并且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4. 文言文阅读 《伯牙鼓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解释下列字
(1)若;像
(2)念;心里想的
(3)卒;忽然
(4)辄 :都
《王充求学》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局教授。仕郡为功曹,以数谏争不合去。
解释下列字
会稽上虞:古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
孤:少年丧父
徙焉:搬迁到这里。徒,迁移。焉,于的合音,在这里,到这里的意思。
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辄:就
遂:因此
肆:集,市集
扶风班彪: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
师事:做……老师
王充:东汉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认为天是自然存在的,世界上没有鬼神。 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5.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满分阅读答案4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①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②,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③.好博览而不守章句④.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⑤,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注释①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约卒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青时到都城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后来回乡教书,曾任过功曹、治中等小官,晚年闭门潜心著书,终于完成了不朽之作——《论衡徙焉:迁居到这里.②京师:首都.东汉的首都是洛阳.③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汉书》是他草创的.④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⑤市肆:书铺.翻译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孝顺在乡里被称赞.后来到京师,在太学求学,扶风人班彪(汉代著名史学家)做了他的老师.王充喜欢广泛的阅读书籍而且不摘章守句.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常在洛阳的书铺上游走,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于是,(不久)就广泛地通晓了众多流派的各家学说.王充后来回到乡里,隐居从事教学.。
6. 游龙山记文言文阅读 至道元年,开寓汤阴.未几,桂林僧惟深者,自五台山归,惠然见过,曰:"昔公守桂林,尝与公论衡岳山水之秀,为湖岭胜绝;今惟深自上党人于相州,至林虑,过天平山明教院,寻幽穷胜,纵观泉石,过衡岳远甚."予矍然日:"予从先御史居汤阴二年,汤阴与林虑接境,平居未尝有言者.今师诒我,是将以我为魏人而且欲佞予耶?"越明日,惟深告辞,予因留惟深,日:"前言果不妄,敢同游乎?"惟深日:"诺."
初自马岭入龙山,小径崎岖,有倦意.又数里,入龙口谷,山色回合,林木苍翠,通观俯览,遂忘篓辔之劳.翊H,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夹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日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暮,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明旦,惟深约寺僧契园从予游,东过通胜桥,至苍龙洞,又至菩萨洞;下而南观长老岩、水帘亭,周行岩径,下瞰白龙潭而归.
翊H,西游长老庵,上观珍珠泉,穿舞兽石,休于道者庵下,至于忘归桥.由涧而转至于昆阆溪、仙人献花台,出九曲滩,南会于白龙潭.扪萝西山,沿候樵径,望风云谷而归.明日,契园煮黄精、苍术苗,请予饭于佛殿之北,回望峰峦,秀若围屏.契园日:"居艮而首出者,倚屏峰也."予曰:"诸峰大率如围屏,何独此峰得名?"契园日:"大峰之名有六,小峰之名有五,著名已久,皆先师之传.又其西二峰,一日紫霄峰,上有秀士壁,次日罗汉峰,二有居士壁,以其所肖得名也.又六峰之外,其南隐然者,士民呼为扑猪岭.又其次日熨斗峰."诸峰皆于茂林乔松间拔出石壁数千尺,回环连接,崭岩峭拳,虽善工亦不可图画.予留观.
予留观凡五日,不欲去,始知惟深之言不妄.又嗟数年之间,居处相去方百里之远,绝胜之景,耳所不闻,对惟深诚有愧色.明日将去,惟深、契园固请予留题.予惧景胜而才不 敌,不敢形于吟咏,因述数日之间所见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64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唐宋八大家·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