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林纾《记云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7 16:28:33

林纾:记云栖

林纾

五云山之大,不能穷也。可至者,山西北之云栖坞耳。戊戌四月十日,同李拔可、郑稚星、林晚翠命舆沿江干行。过六和塔,至梵村,右转,入竹径。道侧小碑署曰“云栖”。

万竹扫天,中无杂树,幽阒露微径,青湿如新过雨。泉声虢虢,泻竹根而下。小溪蜿蜒,抱竹南逝。丛苇覆翳,不知其流所极。竹断处见天如覆盂。不半里,风篠作声,又入幽阒中矣。竹身大可盈握,细叶触风,仰见碎光摇动者,天也。

洗心亭面北而构,寒泉前渟如镜,细藻萦回,水底缕缕可数。泉脉西来绝驶,坠落其中,如鸣珮环。一径北趣入苍碧中,始见杂树,或篁或杉,或楩楠之属,交植不辨柯叶。惟宏师塔前巨杉四,编竹护其根,直上无际。中荫小亭,御碑存焉,更数十武,始至寺。

《记云栖》是一篇小品型的山水游记,作者描述他游览杭州的附近云栖坞所见所闻的清幽秀丽景色,篇幅短小,体式玲珑,语言隽永,富于诗意美,绘画美和音乐美。可以说,它是以散文的笔调吟成的诗,绘出的画,弹奏出的音乐。

文章的第一段好象是一则小序。作者用简洁的文字,交代游云栖的时间、同游者和游程表明云栖所在的地理位置。二、三两段描绘云栖的竹和泉,是全文的重点。作者以经过净化了的审美体验、高超的艺术手腕,创造了一个幽深的美境,使人流连忘返,陶然如醉。

云栖之美,美在竹。这里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叠翠滴绿,遮天蔽日。作者写竹,既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万竹扫天,中无杂树”,“竹断处见天如覆盂”的景象,极写竹林葱蓊茂密,绵延广远;又能工笔细描,捕捉传神的细节,表现翠竹涓秀、挺拔的风姿。”竹身大可盈握,细叶触风”,“风篠作声”,活画出修竹迎风摇曳,细叶簌簌响动的情状。作者写竹,在字面上很少着色,但“幽阒露微径”青湿如新过雨”二语,描绘竹林中的小路,青幽幽,湿漉漉,仿佛刚刚下过雨一样。竹林之苍郁,竹树之翠润,空气之潮湿,环境之清幽,全都传达出来了。在这大片空濛、光润的翠色之中,忽然透出“碎光摇动”的天色,光色相映,滉漾夺目,可谓丹青妙手的神来之笔。

云栖之美,又美在溪泉。作者把一种清澄空灵的情思注入无生命的溪泉之中,他笔下的溪泉清莹透澈、灵气荡漾,呈现出活泼泼的生命。你看,“寒泉前渟如镜,细藻萦回,水底缕缕可数”,真是表里澄澈,一片空明!你听:“泉声虢虢,泻竹根而下”,“泉脉西来绝驶,坠落其中,如鸣珮环”。多么和谐悦耳,清心动听!这大自然的天籁,造成一种音乐的情调气氛。至若“小溪蜿蜒,抱竹南逝。丛苇覆翳,不知其流所极。”作者交织穿插地描写翠竹与溪泉,表现它们的亲密无间,相映生辉,显出大自然的活泼生机。

诗意美,绘画美,色彩美和音乐美,构成了这篇山水游记小品的意境美。这个意境,幽深、清澈、纯洁、空灵,映现着作者纯洁的胸怀、净化的情思。

文章还巧妙运用断续手法。如第二段写“万竹扫天,中无杂树”,末段忽然接入“一径北趣入苍碧中,始见杂树”。如此结构布局,既真实地再现了云栖风物,又使文章饶有波澜,富于变化。

林纾曾提出古文标准是:“必意在言先,修其辞而峻其防,外质而中膏,声希而味永。”(《国朝文序》)其文似枯实腴,似疏淡而实秾密,以意境、清韵见长。《记云栖》全文仅三百多字,以简蕴胜。作者笔墨雅洁严净,无一赘语;章法谨严而以自然出之。整篇全为单行散句,句式长短参差,错落有致,读起来有音乐旋律节奏的感觉,达到了“情文并茂,音义兼美”。

读了这篇文章,谁能不神往那“万竹扫天”的云栖呢?我真想追寻作者的游踪,踏上那条“青湿如新过雨”的竹径,从翠竹梢头,去发现那“碎光摇动”“如覆盂”般的苍穹,细数寒泉水底下飘拂的细藻,聆听风篠的簌簌之声和如鸣佩环的泉韵,让我的心灵,永远珍藏着云栖这澄清幽邃的美的意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61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