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左传·吴公子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原文鉴赏《先秦散文·左传·吴公子札来聘(襄公二十九年)》原文鉴赏
吴公子札来聘①,见叔孙穆子②,说之③。谓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④?好善而不能择人!吾闻君子务在择人;吾子为鲁宗卿⑤,而任其大政,不慎举,何以堪之?祸必及子!”
请观于周乐⑥。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⑦.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⑧,然劝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风》、《鄜风》、《卫风》,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⑨,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风》,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⑩?”为之歌《郑风》,曰:“美哉!其细己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风》,曰:“美哉!泱泱乎(11),大风也哉(12),表东海者(13),其大公乎(14)?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风》,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15),其周公之东乎(16)?”为之歌《秦风》,曰:“此之谓夏声(17),夫能夏则大(18),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19)?”为之歌《魏风》,曰:“美哉!沨沨乎(20),大而婉,险而易行(21),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风》,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22)?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风》,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风》以下(23),无讥焉。
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24),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25),其文王之德乎?”为之歌《颂》,曰:“至矣哉!直而不倨(26),曲而不屈(27),迩而不逼(28),远而不携(29),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30),用而不匮(31),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32),行而不流(33)。五声和(34),八风平(35),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见舞《象箾》、《南龠》者(36),曰:“美哉!犹有憾(37)。”见舞《大武》者(38),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见舞《韶濩》者(39), 曰: “圣人之弘也(40),而犹有慙德(41)!圣人之难也。”见舞《大夏》者(42),曰:“美哉!勤而不德(43),非禹其谁能修之(44)!”见舞《韶箾》者(45),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46),如地之无不载也。虽其圣德,其蔑以加于此矣(47)。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注释】 ①公子札:即季札,又称季子,因食采邑于延陵,故又称延陵季子,为吴王寿梦的小儿子。来聘:来鲁国访问。 ②叔孙穆子:名豹,一称穆叔,鲁公族叔孙庄叔之子。 ③说:同“悦”。 ④不得死:不得寿终。 ⑤宗卿:与国君同宗的卿。 ⑥周乐:周天子之乐。 ⑦《周南》、《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中的两部分。以下所歌诗篇均见《诗经》。 ⑧犹未也:尚未尽善。 ⑨康叔:周公之弟,始封于卫;武公:康叔的九世孙。二人皆为卫国的圣明君主。 ⑩周之东:指周之东迁。 (11)泱泱乎:宏大。 (12)风:大国的音乐。 (13)表东海:东方各诸侯国的表率。 (14)公:姜太公,即姜尚,齐国的始封之君。 (15)淫:过度,滥。 (16)周公之东:指周公东征。 (17)夏声:犹言京音,秦地本西周旧都,故称《秦》风为夏声。 (18)能夏则大:夏声宏大。 (19) 周之旧:指西周之故地。 (20)泛泛(fan音泛):飘浮。 (21)险:当作俭,俭约,指节拍急促。 (22)陶唐:帝尧。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故称陶唐。 (23)郐:同桧。自郐以下,指《桧风》、《曹风》。(24)无贰:没有二心。 (25)曲而有直体:意为听起来曲调曲折婉转而实际刚劲有力。 (26)倨:傲慢、倨傲。 (27)屈:卑下。 (28)逼:局促,逼迫。 (29)携:离。 (30)荒:过度。 (31)匮:乏,缺少。 (32)底:此为停滞的意思。 (33)流:流动,此处为放荡的意思。 (34)五声:宫、商、角、徵、羽。 (35)八风:即八音,此指八类乐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36)《象箭(xiao音萧)》、《南龠(yao音药)》:两种舞名。象:武舞,持箭;南龠:文舞,持龠。 (37)憾:遗憾,虽美犹有不足。 (38)《大武》:周武王之乐舞。 (39)《韶漤》:成汤之乐舞。 (41)弘:大。 (41)慙德;缺点,指汤伐夏事,意为汤以臣伐君,于义有亏。一说指音乐,意为《韶濩》之乐虽可显示圣人的伟大,但犹有不足。 (42)《大夏》:夏禹之乐舞。 (43)不德:不自以为功。 (44)修:做到。(45)《韶箭》;舜之乐舞。 (46)帱(tao音陶):覆盖。 (47)蔑:无。
【今译】 吴国的公子季札来鲁国访问,见到叔孙穆子,很喜欢他。对穆子说:“您恐怕不得寿终吧?喜好善良而不能够选用善人!我听说君子应全力于选拔善人;您身为鲁国的宗卿,执掌国政,不慎重举拔善人,怎么能受得了?灾祸必然落到您身上。”
公子季札请求观看周乐。于是让乐工为他歌唱《周南》、《召南》。公子季札说:“美啊!开始的基础有了,但是尚未尽善尽美,然而百姓勤劳而不怨恨了。”为他歌唱《邶风》、《鄘风》、《卫风》,他说:“美好啊,深远啊!忧伤而不致于困顿。我听说卫康叔、武公的德行就象这样,这大概是·《卫风》吧?”为他歌唱《王风》,他说:“美好啊!忧思而不恐惧,大概是周东迁以后的音乐吧?”为他歌唱《郑风》,他说:“美好啊!但它太过于琐碎了,百姓是受不了的,这大概是国家要先灭亡的吧?”为他歌唱《齐风》,他说:“美好啊!宏大啊!这是大国的音乐啊!作为东方各诸侯国的表率的,大概,是太公的封国吧?国家前途不可限量。”为他歌唱《豳风》,他说:“美好啊!坦荡平正,欢乐而不过分,大概是周公东征以后的音乐吧?”为他歌唱《秦风》,他说:“这就叫做夏声。夏声宏大,大到极点了,大概是周朝的旧乐吧?”为他歌唱《魏风》,他说:“美好啊!音乐轻飘浮泛,宏大而婉曲,节拍急促而易于歌唱,再用德行加以辅助,就是圣明的君主了。”为他歌唱《唐风》,他说:“忧思很深啊!大概是有陶唐氏的遗民吧?不是这样,为什么忧思如此深远呢!不是美德者的后代,谁能象这样?”为他歌唱《陈风》,他说:“国家没有主人,难道能够长久吗?”从《桧风》以下就没有批评了。为他歌唱《小雅》,他说:“美好啊!忧思而不三心二意,怨恨而不说出,大概是周室德行衰微时的音乐吧?尚有先王的遗民啊。”为他歌唱《大雅》,他说:“宽广啊!和美融洽啊,抑扬婉曲而内含刚健骨力,大概是周文王的德行吧?”为他歌唱《颂》,他说:“到达顶点了!正直而不倨傲,曲折而不卑下,亲近而不遁促,疏远而不离散,多变化而不过分,反覆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过度,使用而不缺乏,宽广而不显露,施舍而不损耗,收取而不贪婪,静止而不凝滞,行动而不放荡。五声和谐,八音和畅,节拍有一定法度,乐器有序不乱,这是具有大德的人所共同具有的啊。”
公子季札看到舞《象箾 》、《南龠》舞,他说:“美好啊!尚有缺憾。”看到舞《大武》舞,说:“美好啊!周室的鼎盛时期,大概就在这个时候吧?”看到舞《韶濩》舞,说:“圣人是那样的弘大,而还有缺点,当圣人不容易啊!”看到舞《大夏》舞,说:“美好啊!勤劳而不自以为德,不是禹还有谁能够做到呢!”看到舞《韶箾》舞,他说:“德行到达顶点了!伟大啊,象上天的无不覆盖,象地的无不承载,既然德行非常盛大,就再没有比这有所增加的了。观看到这里就到头了,如果还有别的乐章,我不敢再请求了。”
【集评】 清·冯李骅《左绣》:“《观乐》篇自成一篇结构,作两半读。上半论歌,下半论舞。歌有风、雅、颂之别,而归重在颂;舞有四代之别,而归重于韶。于颂,以‘至矣哉’起,‘盛德所同’煞;于韶亦以‘德至矣哉’起,‘盛德蔑加’煞。两两相对,而长短整散各各不同,谋篇至此,亦观止矣。”
清·吴调侯、吴楚材《古文观止》:季札贤公子,其神智器识乃是春秋第一流人物,故闻见舞,便能尽察其所以然。读之者,细玩其逐层摹写,逐节推敲,必有得于声容之外者。如此奇文,非左氏其孰能传之!”
清·余诚《古文释义》:“起首一段十一字是提挈一篇纲领,以下信手顺叙,无应无结,而起承转合、顿挫抑扬自各得其妙,是不应之应,不结之结,纯乎大家化境,非复寻常笔墨所可到,逐段赞语,词旨无不精当,句调无一重复,尤为尽态极妍。”
【总案】 本篇具体记叙了季札观乐的情况,具有很高的文化史料价值。从中可以看到当时《诗经》一书的具体情况,这对于我们了解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成书和编排情况,以及其内容,都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另外,从季札的评论看,也可以窥视出当时人们的文化取向和评论文化的标准。
全篇叙事不枝不蔓,详明简洁,赞语声情并现,言简意赅。季札观乐过程中的惊喜神态,毕露于赞语的字里行间,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吴子使札来聘文言文翻译 导语:《吴子使札来聘》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下面是我为你准备的吴子使札来聘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吴子使札来聘
先秦:公羊高
吴无君,无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贤季子也。何贤乎季子?让国也。其让国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与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爱之,同欲立之以为君。谒曰:“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请无与子而与弟,弟兄迭为君,而致国乎季子。”皆曰诺。故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故谒也死,馀祭也立。馀祭也死,夷昧也立。夷昧也死,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季子使而亡焉。僚者长庶也,即之。季之使而反,至而君之尔。阖庐曰:“先君之所以不与子国,而与弟者,凡为季子故也。将从先君之命与,则国宜之季子者也;如不从先君之命与子,我宜当立者也。僚恶得为君?”于是使专诸刺僚,而致国乎季子。季子不受,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是吾与尔为篡也。尔杀吾兄,吾又杀尔,是父子兄弟相杀,终身无已也。”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故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贤季子。则吴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为臣,则宜有君者也。札者何?吴季子之名也。春秋贤者不名,此何以名?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季子者,所贤也,曷为不足乎季子?许人臣者必使臣,许人子者必使子也。
译文
“吴子派札来(鲁国)访问。”
吴国本无所谓国君,无所谓大夫,这则记载为什么承认它有国君,有大夫呢?为了表明季子的贤啊。季子贤在哪里呢?辞让国君的位置啊。他辞让君位是怎么一回事呢?谒、馀祭、夷昧跟季子是一母所生的四兄弟,季子年幼而有才干,兄长们都爱他,一起想立他做国君。谒说:“现在如果就这样仓促地把君位给他,季子还是不接受的。我愿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由弟弟依次接替哥哥做国君,最后把君位传给季子。”馀祭、夷昧都说行。所以几个哥哥在位时都勇敢不怕死,每次就餐必定祈祷,说:“上天如果让吴国存在下去,就保祐我们早点遭难吧。”所以谒死了,馀祭做国君。馀祭死了,夷昧做国君。夷昧死了,国君的位置应当属于季子了。季子出使在外,僚是寿梦的庶长子,就即位了。季子出访回国,一到就把僚当作国君。阖闾说:“先君所以不传位给儿子,而传位给弟弟,都是为了季子的缘故。要是遵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国君应该季子来做;要是不照先君的遗嘱呢,那么我该是国君。僚怎么能做国君呢?”于是派专诸刺杀僚,而把国家交给季子。季子不接受,说:“你杀了我的国君,我受了你给予的君位,这样我变成跟你一起篡位了。你杀了我哥哥,我又杀你,这样父子兄弟相残杀,一辈子没完没了了。”就离开国都到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宫廷。所以君子以他的不受君位为义,以他的反对互相残杀为仁,称许季子的贤德。
那么吴国为什么有国君,有大夫呢?既承认季子是臣,就应该有君啊。札是什么呢?吴季子的名啊。《春秋》对贤者不直称其名,这则记载为什么称名呢?认可夷狄,不能只凭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季子是被认为贤的,为什么季子还不够条件呢?认可做人臣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臣子;认可做人儿子的,一定要使他像个儿子。(言外之意是:季子是夷狄之邦的臣子,是夷狄之王的儿子,就要在用语遣词上显示出这一点来。这就是所谓“《春秋》笔法”。)
注释
(1)“吴子使札来聘”:这句话是该文引用的《春秋》里的句子。
聘:古代诸侯国之间派使者相问的一种礼节。使者代表国君,他的身分应是卿;“小聘”则派大夫。
(2)贤:用作以动词。
季子:公子札是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古以伯、仲、叔、季排行,因此以“季子”为字。《史记》称他“季札”。
(3)让国:辞让国君之位。据《史记·吴世家》记载,寿梦生前就想立季札,季札力辞,才立长子诸樊(即谒)。寿梦死后,诸樊又让位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止。
(4)谒:寿梦长子,一作“遏”,号诸樊。《春秋》经写作“吴子遏”,《左传》、《史记》称“诸樊”。
(5)馀祭:寿梦次子,《左传》记其名一作“戴吴”,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作“余蔡”。
(6)夷昧:寿梦三子。《左传》作“夷末”,《史记》作“馀昧”。
(7)迮(zé,又读zuò):仓促。
(8)尚:佑助。
悔:咎,灾祸,这里指亡故。
(9)谒也死:谒在位十三年,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在伐楚战争中,中冷箭死于巢(今安徽巢县)。
(10)馀祭也死:馀祭在位四年(《史记》误作十七年),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在视察战船时被看守战船的越国俘虏行刺身亡。
(11)夷昧也死:夷昧在位十七年(《史记》误作四年),前527年(鲁昭公十五年)卒。
(12)使而亡:出使在外。《史记·吴世家》所记与此不同:“王馀眛卒,季札让,逃去。”认为季札是为让位而逃走的。
(13)僚:《公羊传》这里说他是“长庶”,即吴王寿梦妾所生的长子,季札的异母兄。《史记·吴世家》则说他是“王馀眛之子”。以《公羊传》为是。
(14)阖庐(lǘ):公子光即吴王位后的号,《史记》说他是诸樊之子,《世本》说他是夷昧之子。
(15)专诸:伍子胥为公子光找到的勇士,前515年(吴王僚十三年)四月,公子光请王僚喝酒,使专诸藏匕首于炙鱼之中,进食时取出匕首刺王僚胸而杀之。
(16)致国乎季子:把王位给季札。《史记·吴世家》谓阖庐刺杀王僚后即承吴王位,无让国于季札之意。
(17)延陵:春秋吴邑,今江苏常州。季札食邑于此,所以又号“延陵季子”。
(18)不名:不直称名。古人生三月取名,年二十行冠礼,另取字。对人表示尊敬,就称其字而不称名。
(19)不一而足:不因为一事一物就认为够条件了。与今义不同。
赏析
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派公子札访问鲁国,《左传》对经过情形有详细记载。当时的吴王馀祭是公子札的二哥。吴国在公子札的父亲寿梦就位时(前585年)就已称王。但中原诸国还是视吴国为蛮夷之邦,《春秋》记事称之为“吴子”,“子”的爵位在公、侯、伯之下,所以实际上是贬称。而《公羊传》出于“诸夏”的民族偏见和地域偏见,甚至否认吴国“有君、有大夫”,对《春秋》记事用语理解为抬高了吴国的地位。
这篇文章是《春秋公羊传》解释《春秋》为什么用“吴子”肯定吴国“有君”,用“聘”肯定吴国“有大夫”的。全文层层设问,步步深入,以事实说明公子札的贤、仁、深明大义,正是他使吴国在诸夏心目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季札观周乐》文言文及翻译 《季札观周乐》讲的是季札出使鲁国,鲁国人为他表演周王室的乐舞。这是《左传》中一篇特别的文章,它包含了许多文学批评的因素。季札虽然是对周乐发表评论,其实也就是评论《诗》,因为当时《诗》是入乐的。马瑞辰说:“诗三百篇,未有不可入乐者。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季札观周乐》文言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季札观周乐》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来聘①,请观于周乐②。
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③。
曰:“美哉!始基之矣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⑤。”为之歌《邶》《鄘》《卫》⑥。
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⑦,是其卫风乎?”
为之歌《王》⑧,曰:
“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⑨”
为之歌《郑》⑩,曰:“美哉!其细已甚⑾,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为之歌《齐》⑿,曰:“美哉!泱泱乎⒀,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⒁?国未可量也。”
为之歌《豳》⒂,曰:“美哉!荡乎⒃!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⒄?”
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⒅。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
为之歌《魏》⒆,曰:“美哉!沨沨乎(20)!大而婉,险而易行(21);以德辅此,则明主也!”
为之歌《唐》(22),曰:“美哉!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23)?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24),谁能若是?”
为之歌《陈》(25),曰:“国无主,其能久乎?”
自《郐》以下(26),无讥焉(27)。
为之歌《小雅》(30),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
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31)!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为之歌《颂》(32) ,曰:“至矣哉!直而不倨(33),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34);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35),八风平(36);节有度(37),守有序(38)。盛德之所同也!”
见舞《象箾》、《南籥》者(39),曰:“美哉!犹有憾。”
见舞《大武》者(40),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见舞《韶濩》者(41),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42)!胜任之难也。”
见舞《大夏》者(43),曰:“美哉!勤而不德(44),非禹其谁能修之(45)!”
见舞《韶箾》者(46),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47),如地之无不载也!虽有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48)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注释】
①公子札:即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故又称延陵季子,他是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寿梦死,国人欲立季札为王,他固辞不受。鲁襄公二十九年,到鲁、齐、晋、郑、卫诸国进行访问。聘:古代国与国之间派使者访问。
②周乐:周天子的音乐。周成王曾把周天子的音乐赐给周公,鲁为周公的后代,所以保存有这套音乐。
③《周南》《召南》:周及以南诸侯国的歌曲。现见于《诗经》《国风》。周、召:地名,在岐山南部。岐山是周朝的发源地。
④基:奠基。
⑤勤而不怨:劳苦而不怨恨。
⑥《邶》《鄘》《卫》:殷商地区的歌曲。现见于《诗经》。邶,读pèi;鄘,读yōng;卫:都是诸侯国。
⑦渊:深远。卫康叔:周公的弟弟。武公:康叔的九世孙。传说二人均为卫的贤君。
⑧《王》:东周首都洛阳一带的歌曲。
⑨周之东:指周室东迁。
⑩《郑》:郑地(今河南一带)的歌曲。
⑾细:乐曲烦琐细碎,季札说这象征着郑国的政令过于烦琐。
⑿《齐》:齐国(今山东一带)的歌曲。《诗经》中有《齐风》。
⒀泱泱:读yāng,弘大之声。
⒁大公:即姜太公.大,同“太”。即吕尚。姓姜。西周初年为“师”(武官名),也称师尚父。他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是齐国的始祖。
⒂《豳》:豳地(今陕西三水、武功县一带)的歌曲。
⒃荡:坦荡无邪。
⒄周公之东:指周公东征。
⒅夏声:华夏的声调。夏,有大、正的意思。
⒆魏:诸侯国名,在今山西芮县北。沨沨 (fēng) :轻飘浮动的样子。
(21)险: 不平,这里指乐曲的`变化。
(22) 唐:在今山西太原。晋国开国国君叔虞初封于唐。
(23) 陶唐氏:指帝尧。晋国是陶唐氏旧地。
(24) 令德之后:美德者的后代,指陶唐氏的后代。
(25) 陈: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
(26) 郐 (kuai) :在今河南郑州南,被郑国消灭。
(27) 讥:批评。
(28) 《小雅》:指《诗 · 小雅》中的诗歌。
(29) 先王:指周代文、武、成、康等王。
(30) 《大雅》:指《诗 · 大雅》中的诗歌。
(31) 熙熙:和美融洽的样子。
(32) 《颂》:指《诗经》中的《周颂》、《鲁颂》和《商颂》。
(33) 倨: 傲慢。国嗝:同 “ 逼 ” ,侵逼。携:游离。
(34) 荒:过度。囫处: 安守。底:停顿,停滞。
(35) 五声:指宫、商、角、微、羽。和:和谐。
(36) 八风:指金、石、丝、竹、翰、土、革、本做成的八类乐器。
(37) 节: 节拍。度:尺度。
(38) 守有序:乐器演奏有一定次序。
(39) 《象萷 (xiao) 》:舞名,武舞。《南籥》 (yue) :舞名,文舞。
(40) 《大武》:周武 王的乐舞。
(41) 《韶濩》:商汤的乐舞。
(42) 惭德:遗憾,缺憾。
(43) 《大夏》:夏禹的乐舞。
(44) 不德:不自夸有功。
(45) 修:作。
(46) 《韶箫》:虞舜的乐舞。
(47) 帱 (táo): 覆盖。
(48) 蔑:无,没有。
【白话翻译】
吴公子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
(鲁国)派乐人为他演唱《周南》、《召南》,(吴公子)说:“美!开创基业啊,还没完成任务啊;勤劳而无怨言啊。”
为他演唱《邶》《鄘》《卫》;(吴公子)说:“美!悠远啊!忧郁但不困惑啊。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是这样,这是卫国的民歌吧?”
为他演唱《王》,(他)说:“美!思虑但不畏惧,这是周王室东迁吧?”
为他演唱《郑》,(他)说:“美!它已经太过琐碎了,民力不堪(重负)啊,这是否(征兆)它先灭亡啊?”
为他演唱《齐》,(他)说:“美!弘大的声音啊,大气的民歌啊!东方的表率,那就是姜太公吧?国运未可限量啊。”
为他演唱《豳》,(他)说:“美!坦荡啊!欢乐而不荒淫,这是周公前往东方吧?”
为他演唱《秦》,(他)说:“这叫做华夏的声音。能够传承华夏正统就完美,完美到极至啊!这是周朝原来的所在吧?”
为他演唱《魏》,(他)说:“美!婉转悠扬啊!完美而婉转,险要并有变化;用贤德相辅佐,就是明君啊!”
为他演唱《唐》,(他)说:“美!思虑深远啊!他们有(唐尧的遗风)陶唐氏的遗民吧?不然的话,怎么会思虑得那么远啊?不是有美好德行的人们的后代,谁能如此啊?”
为他演唱《陈》,(他)说:“国家没有(明)主,它能长久吗?”
自从(演唱)《郐》(以后的民歌),(他)没有评论了。
为他演唱《小雅》,(他)说:“美!思虑却没贰心,怨恨却不声张,那时周朝的声望(还)很弱小?还有先朝的(影响)民众啊!”
为他演唱《大雅》,(他)说:“宽广啊!和乐啊!曲折却包含正直的内涵,那是文王的德行吧?”
为他演唱《颂》,(他)说:“最高(境界)啊!正直但不倨傲,曲折但无冤屈;亲近但不侵犯,遥远但不离散;变化但不纵逸靡乱,繁复但不多余;哀怨但不烦愁,欢乐但不荒淫;(有)需求但不匮乏,宽广但不疏散;施舍但不耗费,收取但不贪婪;静处但不迟滞平庸,行动但不放浪。五音相和,八方平安;节奏适度,遵守法度。盛德(之象)都是相同的啊!”
表演舞蹈《象箾》、《南籥》时,(他)说:“美!但还有遗憾。”
表演舞蹈《大武》时,(他)说:“美!周朝的盛世啊,它就是这样啊!”
表演舞蹈《韶濩》时,(他)说:“圣人的弘德,但还是有瑕疵的啊!要胜任圣贤是困难的啊。”
表演舞蹈《大夏》时,(他)说:“美!勤奋却不居功,不是禹还有谁能有这种修养啊!”
表演舞蹈《韶箾》时,(他)说:“德行的最高境界啊!完美啊,如同天无所不覆盖,地无所不承载啊!就是再有盛德,也没有比这更高的了。看全了啊!如果还(能)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请求(相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61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