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陆游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陆游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南宋高宗绍兴中期应礼部试,成绩优秀,但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官至宝章阁待制,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 《老学庵笔记》等。陆游是南宋大诗人,诗作极丰,今存九千多首,诗中充满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诗歌理论上也有一定建树。他早年曾经师从江西诗派的吕本中、曾儿。但民族的危亡,生活的坎坷,使他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面向现实。
在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上,他注重文学家的社会生活实践,认为艺术表现力来源于生活体验,提出“工夫在诗外”这样一个著名论点。《示子遹》说:“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认为如果只在词藻上下工夫,即使有扛鼎之作,也不会达到诗家的最高境界“三昧”,学诗不能只注重艺术技巧,最重要的是在诗外下工夫。所谓“诗外”就是要有一定的阅历,多接触社会生活,从中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真正地认识生活,反映生活中的感受。《上辛给事书》说:“胸中…充实洋溢,而后发见于外。”这显然是受了孟子养气说的影响。还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在作家与作品的关系上,他强调作家的艺术修养,他所谓“诗外”还包括读书、穷理和思想修养。 《何君墓表》说: “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根据这一文学思想,他推重李、杜,肯定元、白,赞扬他们诗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江西诗派的因袭雕琢的陋习给予批评:“盖后人无不知杜诗所以妙绝古今者在何处,但以一字亦有出处为工。……今人作诗,字字有出处,但不妨其为恶诗耳。”
在文学批评的态度和方法上,他很强调具体分析,全面地看问题。《何君墓表》说: “同此世也而盛衰异,同此人也而壮老殊,一卷之诗有淳漓,一篇之诗有善病,至于一联一句,有可玩者,有可疵者,有一读再读至十百读乃见其妙者,有初阅可人意,熟味之使人不满者。”这里不仅从时代、诗人的宏观上提出问题,而且从一卷、一篇甚至一联一句的微观上提出问题,不可不谓见解精辟。陆游对江西诗派批评甚多,但也不无继承,特别是晚年对江西诗派所强调的诗内工夫也很重视。 《夜吟》说:“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对“点铁成金”与“脱胎换骨”并非是一味的否定。
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体现了爱情美学的什么法则?陆游和唐婉之间的爱情是非常真挚的,却被陆游的母亲所拆散,他们的爱情故事就体现在他的诗作《钗头凤》中。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完全是封建礼教压迫下产生的悲剧,而古代人尊崇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这种思想更是流传了几千年。
而这种“差不多就结婚,感情是慢慢培养的思想现在在很多地方还是很盛行的”。这样的妥协很大的可能就是我们会悔恨终身。
生活要生得自由,活得快乐,而不是麻木的活着。
扩展资料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历史上完美的爱情故事简直少之又少。反而有很多的爱情悲剧千古流传为人们而歌颂,其中很多是一些大文豪、历史名人。
我们很多时候只是看到了他们光彩的一面,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的,也希望有一些自己的生活、爱情。但是在那个时代,爱情很多时候只能是一种渴望。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大钊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李大钊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 *** 的创始人之一。他是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者。他一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从事革命活动。在他的著述中没有专门的美学理论,文艺问题也极少涉及。
他的文艺审美观,只能从他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历史观中分析出来。第一,他认为美总是对社会人生有益的事物。凡是和劳动、工作、创造联系在一起才是美的,相反则是丑的。所以,劳动生产者、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是美的,他们“都能靠着工作发挥人生之美”,而那些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坐享其成的有闲阶级则是丑的。这种美丑的区别, “也是光明与黑暗两界的区分”。第二,美是同牺牲精神和高尚人格联系在一起。优美与崇高二者相比,李大钊认为崇高更美。他说: “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 可是也有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与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在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第三,就文学而言,它的美与不美,关键不在于是否在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比如用白话写新事实,叙述新人物,罗织新名辞等等,而在于是否扎根于社会现实的生活之中,表现“真爱真美的素质”。因此, “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不是为个人创名的文学;是以博爱心为基础的文学,不是以好名心为基础的文学;是为文学而创造的文学,不是为文学本身以外的什么东西而创造的文学。”
总之,李大钊的文艺审美观,是他的社会历史观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他以一个革命家的眼光看待自然、社会、人格的美丑问题,把美与真与善溶合为一。他的审美观恰好是他为了民族解放和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自我描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60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欧里庇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