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病入膏肓——“膏肓”是什么》赏析病入膏肓——“膏肓”是什么
【点睛之笔】
古人把心尖的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huāng)”,“膏肓”之间意指药力不能达到的地方。因此,词语“病入膏肓”可以用来形容病情十分严重,已经无法医治。
【经典解读】
“病入膏肓”来源于这样一个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晋景公生了重病,他先命一大批巫医们先后替他治疗,可病情反而愈加严重。于是,他派人到秦国求助,希望可以找到名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缓的医生去给他治病。缓的医术非常高明,全国上下无人不知。
当缓还在途中时,晋景公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人。其中一个小人说:“那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就要来啦,我看我们这回在劫难逃了,我们该往哪里躲避呢?”另一个小人回答说:“我们藏到心的下面、膈的上面,那个叫‘膏肓’的地方,这样他就奈何不了我们了。”缓到了晋国后立刻被请进晋景公的卧室,经过对晋景公的仔细辨症后,他说:“这病治不了啦!病在膏肓,不能采取针灸的治法,如果吃汤药,药效也达不到那里啊。”晋景公听完点了点头,深感其医术的高明。然后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缓,让他回秦国去了。
成语病入膏肓,“膏肓”究竟什么意思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结构】主谓式。
【用法】多用于人;也用于事物。比喻事物时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肓;不能读作“mánɡ”。
【辨形】肓;不能写作“盲”。
【近义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
【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辨析】~和“不可救药”;都形容病势严重;无法医治。但~偏重在“病”;也比喻事态严重;无法挽救;“不可救药”偏重在“救”、“药”;比喻毛病很重;无法挽救;而且适用范围比~广。
【例句】由于母亲~;这个新战士整日无精打采;茶饭不思。
病入膏肓一词中的“膏肓”是什么意思?“膏肓”的意思是: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病入膏肓
【解释】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有病无法治疗,在心尖之上,心脏的下面,药物的疗效无法达到的地方,再要无法挽回了。
【例子】他已病入膏肓,医生也束手无策了。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事物或人
【近义词】不可救药、无可救药、深入膏肓、行将就木、人命危浅
【反义词】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手到病除、药到病除、头痛脑热
扩展资料
1、病入膏肓的近义词
不可救药
【解释】药:治疗。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战国·孔子《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__,不可救药。”
不要说我老来乖张,被你当作昏愦荒唐。多行不义事难收场,不可救药病入膏肓。
【例子】怀疑与猜忌,难道就竟已成了他们~的根性了吗? ◎郑振铎《桂公塘》十四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比喻事态严重
2、病入膏肓的反义词
妙手回春
【解释】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
【例子】王医生妙手回春,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7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