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无求品自高人到无求品自高
季先生语录:
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清代林则徐曾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与他同时代的陈伯崖说:“人到无求品自高。”他们都强调“无欲”、“无求”,即对待名利能淡然处之,宠辱不惊,顺势而为。
纵观人世凡尘,诚如人人都有七情六欲一样,名利之心,人皆有之,概莫能外。即便是受到严格、繁琐的戒律的束缚的“出家人”,很多也不能完全超脱。而现实生活中,争名逐利的现象更是数不胜数。比如官场上贪污腐败,学术界的欺世盗名、沽名钓誉等,无不属于“有欲”、“有求”的表现。
“有欲”、“有求”乃人之常情,只是,令人担忧的是,有的人,在名利的诱惑面前,会做出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的事,稍有一点小权利,就使诈。更有甚者,贪得无厌,走上贪赃枉法的歧途。生活中,为了名或者利而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是肉体的现象也不鲜见。也有人,为了钱财或名利,与人明争暗斗,最终让自己一错再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这,就是欲与求过度、过剩的表现。不但会伤及无辜,败坏社会风气,也会给自己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最终让自己成为名利的囚徒。所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这样的现象都处处可见。因此,古人会感慨:人到无求品自高。的确如此,不论是从人们的生活经验来看,还是从因果关系来看,都是这样的。
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而“无求”和“无欲”不正是一种知足的表现吗?正因为知足,所以才不会将自己抛入名利的角逐中,名利面前,不随波逐流,更不同流合污。会因眼下自己所拥有的身份、地位、财产、名誉等而感到满足。无欲无求,身轻天下。俗话说,“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由此可见,无欲无求的知足心态,是非常可贵的。
从前有一个乞丐,有一次偶然在山中拾到一块金子,亲朋好友听闻这件事,都前来祝贺。他却没有一点喜色,愁眉不展地说:“人家都说这山中有三块金子,我才捡到其中一块,那两块到底在哪里呢?唉!我怎么找都找不到!愁死我了。”
这就是不知足的表现。原本没有金子,因此对金子日思夜想,终于偶然捡到了一块,按理说,应该高兴才是,而他,却因为没有捡到另外两块而忧愁。试问,要是这个捡到金子的人懂得知足的道理,他还会在贪欲中愁苦吗?而他的贪心,正是那面折射他个人品格中瑕疵的明镜。殊不知,知足常乐,人若无求品自高。否则,必将成为名利的俘虏。
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一个渔夫在鱼塘里钓鱼,一名书生路过便向其请教钓鱼的技巧。渔夫告诉他说:小鱼饵只能钓小鱼,大鱼根本不理它。听毕,书生便把鱼饵做成小乳猪那么大,果然,大鱼立即就上钩了。书生望着自己钓上来的大鱼,非常感慨地说:“鱼儿啊,鱼塘里的小鱼小虾你一辈子都吃不完,可你偏偏却要吃大鱼饵,结果葬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你这是为贪欲而死啊!”
的确,倘若那大鱼懂得知足,不求大鱼饵,便能一辈子潜翔水底,畅游不息,怡然自得。而它贪吃大鱼饵,结果被人类钓上岸,成为人类的“盘中餐”、“腹中物”。导致这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本身的贪欲啊。
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古往今来,无数事例表明,名利面前,知足者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季先生会奉劝人们不要“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要以“知足常乐”医治自己的贪欲。做一个如陶潜般挣脱名利的束缚与摆弄,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人,如此一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宠辱不惊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季先生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他能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名利,不刻意去追求更多的名与利,更不会因为名利而丢失自己的信念与原则,相反,他谦虚地认为自己算不得“学术泰斗”,评不上“国学大师”,更谈不上“国宝”,公然请辞这样的冠冕。而从中,季先生高尚的品格也更令人敬佩。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的所言与所行。若非君子,难以匹及。
人生中,我们应当懂得“人若无求品自高”的道理。名利面前,更应如此。保持“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与“宠辱不惊”的心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才能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品行,铸就美满人生。
人到无求品自高出自什么诗句,什么意思"人到无求品自高"的出处: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老师陈自崖写的一副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现代作家冰心94岁高龄时,书“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视为心铭。
意思是:一个人到了无欲无求与世无争的地步他的品德和思想境界自然就脱离了尘世的纷扰自然高洁!人要做到了无欲无求,品格自然高尚;品格到了无欲无求,人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扩展资料:
纪昀(1724年8月3日-1805年3月14日),字晓岚,别字春帆,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清朝政治家、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一生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于诗歌及骈文,长于考证训诂,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晚年内心世界日益封闭,《阅微草堂笔记》正是当时心境的产物。
嘉庆十年(1805年)病逝,时年八十二,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著有《纪文达公遗集》。
参考资料:-纪晓岚
人到无求品自高 怎么解释这句话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思是:人要做到了无欲无求,品格自然高尚。
人到无求品自高,是清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撰的一副联书,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这里说的“无求”,是告诫人们要舍弃满脑子的功利与浮躁,不为外物所羁绊,不为浮云遮双眼,从而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自在与宁静。
这里的“无求”,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头丧气,更不是一筹莫展和难掩烦闷的消极态度和庸人哲学。而是告诫人们要摆脱功名利禄的羁绊和困扰,不必强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
“求”,是人生品格的体现,但为事在人,淡泊的人生虽然说没有轰轰烈烈扬名内外,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可它的确是渴望而难及的境界。
扩展资料:
人果真达到了无欲无求了,其人格便会自动提高。人格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超出了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因此,能够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无为而无所不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这才是“无求”的最高境界。
这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又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心态。能做到这样的心境,很难。这样的心境,需要时间的磨砺,也需要坎坷人生的锤炼,更需要坦荡心境平如水的淡泊心态。
这种淡泊的心态是无求中的平凡孕育着无尚的伟大,攘括着古往今来的忧思。人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这样的淡泊便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和心态,更是对人生追求在深层次上的定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7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