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过不怿》原文_注释_译文_赏析小过不怿【原典】
宋朝韩亿在中书①,见诸路②职司捃拾官吏小过,不怿(yì)③曰:“今天下太平,主上之心,虽昆虫草木皆欲得所。士之大而望为公卿,次而望为侍从,职司二千石④下,亦望为州郡幕职官,奈何⑤锢之于圣世!”
【注释】
①韩亿(972~1044):字宗魏,其先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徙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真宗咸平五年(1002)进士,知亳州永城县(今河南永城)。景德二年(1005)通判陈、郓、许诸州。大中祥符三年(1010)迁知洋州。又知相州。入为侍御史,除河北转运使。天圣二年(1024)知青州。三年(1025),判大理寺。四年(1026),授枢密直学士。明道元年(1032)拜谏议大夫,累迁同知枢密院事。景祐四年(1037)授参知政事,罢知应天府。庆历二年(1042)以太子少致仕。四年(1044)卒,年七十三。谥忠献。《宋史》卷三百一十五有传。中书:中书省,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②路:宋元时行政区域名。③不怿(yì):不高兴。④二千石:官名,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石,一石约合今之六十斤。⑤奈何:为什么。
【译文】
宋朝韩亿在中书省任职时,看到各部官员专门收集下级官吏的小过错,就不高兴地说:“现在天下太平,皇帝哪怕是昆虫草木都想让他们各得其所。士大夫上则希望成为公卿,次等的也盼望担任侍从职位,享禄在二千石以下的,也希望成为州郡的长官。为什么将他们禁制在这太平盛世呢?”
【延伸阅读】
我们平常做事情的时候,一般的观点都主张要着眼大处,不应在细枝末叶的地方纠缠不休。谈到历史上的一些大人物,评价他们的功过得失,人们常会说,大丈夫胸怀磊落,如果拘于小节就成不了大事。子夏也说:“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意思就是要对大人物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包容,因为小德的出入可能是必须的代价。也许是出于这样的考量,所以韩亿很不满专门收集官员小过的行为。事实上,人是一定存在缺陷的,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那些做大事的大人物来说,尤其如此,他们的功绩往往与犯下的过错一样多。唐人曹松就说:“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虽然是反讽之辞,但也的确道明了一些真相。韩亿的观点不能说错,但也并非无懈可击。毕竟小过若不断累积,就可以铸成大错;很多大的问题,都是由小节引发的。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在后人改编的故事中,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志存高远的观点当然不错,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理想抱负,立身行事,都要大器,不落凡俗,将来才能走得远飞得高。但是宏伟目标的实现,不能仅停留在口头上,关键还在脚踏实地践行。老子就告诫人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的就是,累积细节践行小事的功效。所以大节固然重要,小节也不容小觑。理想的状态,莫过于“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忍学《六十二 小过不怿》译文与赏析 六十二 小过不怿
六十二 小过不怿
宋朝韩亿在中书,见诸路职司捃拾官吏小过,不怿曰:“今天下太平,主上之心虽昆虫草木皆欲得所。士之大而望为公卿,次而望为侍从,职司二千不下,亦望为州郡,奈何锢之于圣世。”
【译文】
宋代的韩亿,任职于中书省的时候,发现各级官员都对下级官吏犯下的小小的过失非常苛刻,于是不高兴地说:“如今天下太平,即使是昆虫草木,皇上从心底里都想给其安排个位置。位高的官员希望能够成为公卿,稍次一些的官员也希望能够担任侍从,俸禄在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也都希望成为州郡长官,为什么将他们监禁在这个太平盛世呢?”
【评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那些时时抓着下级官吏的小小过失不放手的官员是不懂这句话的意思吗?否则,也不会对下级官吏那样苛刻了。宋代的韩亿就能做到宽容别人,在下级官吏犯了小错误的时候,能够宽恕对方,使对方改过自新。
“大羹必有淡味,至宝必有瑕秽;大简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这是王充《论衡》中的话。意思是,一大锅汤一定会有淡淡的味道,特别宝贵的东西也一定有瑕疵;过于简化就会有不周到的地方,灵巧的工匠也会有不擅长的地方。在我们的社会交往中,要做到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人,这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每个人都对他人有过高的要求,如果对方不能在自己期望的范围内做事,通常便会形成某种偏见,对对方产生错误的看法。这样,不利于我们与对方关系的继续发展,势必影响到我们正常工作的进行或正常生活的情绪。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他人的优点,也要正视对方的缺点,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策略。
文言文其二1. 知其一,不知其二 文言文翻译 是这篇么
译文: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2. 于,其二字文言归纳(人教版九上) 于1、对,对于。
例:①贫者语于富者曰。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在。例:①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②乃设九宾礼于庭。③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3、与,跟,同。例:①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③燕王欲结于君。
4、到。例: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②从径道亡,归璧于赵。5、从,自。
例: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在。
方面。例: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7、比。
例: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
(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8、被。例:①君幸于赵王。
②受制于人。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9、受。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本义项指前一个“于”)10、向。例: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本义项指后一个“于”)②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11、给。
例: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于是]⑴在这时。
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⑵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⑶在这件事上。
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⑷在这种情况下。
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罅。⑸对此。
例:于是余有叹焉。⑹从此。
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于路]沿路。
例: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赍盘缠,于路投奔人。不想日却在这里撞见。
[于是乎]于是。例: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其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2、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②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③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亦各言其志也!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①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②成以其小,劣之。
(其:它)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未必有其实。
(其:那样)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7、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
还是。”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8、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
(其:这)9、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汝其善抚之。(其:可要。
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
这里有命令的意味)10、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则齐国其庶几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3. 蒲松龄的文言文《狼》其二 这是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
和柳宗元一样,他把古代汉语的精炼发挥到了极致。古代汉语之所以简洁,有一个原因,就是句法比较简明。
句子大多是简单句,句子之间的逻辑因果和时间空间的承接都是省略了的。把复杂的过程、其间的因果、前后的联系,放在叙述的空白里,是文言小说作家常用的手法。
这篇文章,文风之所以如此干净利落,还有一个原因:全文几乎都是叙述,没有描写,没有抒情。除了最后一句是感叹以外,作家的感情没有直接流露。
这种白描手法,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但要真正把白描手法讲得让学生有感觉,就得用还原的方法,把那些在作者那里省略的东西补充出来。
这就是说,要懂得文章的好处,就得不仅仅满足于欣赏文章已经写出来的,还要把它没有写出来的想象出来。对一个教师来说,光是讲解课文上已经有的东西是不够的,还要养成一种敏感,就是善于把文章中没有写的东西想象出来。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这个屠户的面目、衣着、年龄就没有写,客观的情况,除了一个“晚”字,全部省略了。能否省略的原则是对后面文章的进展有无作用。
有则多写,无则省略。没有肉只有骨,就对后文描写屠夫穷于应付的作用极大。
如果肉很多,狼吃饱了,撑得慌,情节可能会有另外一种发展。“途中两狼”,表明不是一只,如果是一只就没有后面的惊险故事了。
这里作家的省略很多,两只狼,是公的,还是母的,是灰的,还是白的,是老的还是小的,都与后面的情节无关,所以全都省略了。“缀行甚远”,省略的更多。
跟着他、摆脱不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直到追得他没有办法,才把骨头丢给狼们。
从这种过程的省略,不仅可以看出作家的笔法简洁,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出作家的匠心。大凡前面提到的,后面必有发展。
蒲松龄叙述的功力,并不仅仅在叙述比较简单的事情上,而且在叙述复杂的事情时,他也能使之具有某种不亚于描写的效果。对于比较复杂的事情,叙述本来是比较困难的。
亏得蒲松龄以简驭繁: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量词的灵活运用。
由于两只狼在前面没有以形状和颜色来区别,这给后来分别叙述二者带来了难度。蒲氏起初用了两个“一”(“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代表两只不同的狼。
紧接着,情势变化了,再用两个“一”就缺乏变化了。他改用位置来区别(后狼,前狼)。
等到骨头霹乞完了,两只狼仍继续跟踪着屠户,但它们是并排,还是一前一后,或者是一会儿并排,一会儿一前一后,就不值得交代了,作者就干脆含混地用“两狼”(并驱如故),不再强调二者的区别了。接着,作者又有区别了:“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还是用一个“一”字,就轻而易举地把两只狼,恰如其分地分别开来。读者只要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凭上下文想象出二者的不同,就足够了。
至于其他的区别,本来可以写出很多,但是,作者略而不计。这就是精炼的“精”的要义。
不要小看这样的文字。这里有作家的匠心——尽可能把与情节发展无关的细节省略掉。
把动作和情景减少,以免干扰读者对情节因果链的注意,这是本义之所以精炼异常的原因之一。 本文的好处不仅仅是精炼,还在于把有限的细节有机地组织起来。
随着故事的进展,叙述出现了细节和比喻,有了一点描写。如“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这是因为,这种状态是一个悬念,结局时将有一个解释,这对情节有相当的重要性:屠夫杀了两只狼后才悟出来,原来狼做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是为了麻痹他(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结局使前因获得了解释,读者对情节的意义也有了新的体悟。
这种情节因果的有机构成,正是小说的特点。 这篇文章,表面上看,其好处是写得很干净,没有可有可无的话。
但光是这样还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又有一些描写的笔墨。仔细分析以后才发现,凡是花了一点笔墨的地方,在后来都是有新的意义的。
这就使这篇篇幅很小的文章,在文字结构上,具有了一定的有机性。前文不仪仅是为了前文,而且对后文有用,后文也不仅仅为了届文,而且对前文有用,这叫做用笔有前后照应之效。
文章最后有一点议论,从小说的角度来说,是可以省略的。现代小说家往往回避把主题都讲出来,因为把倾向性隐藏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更有利于调动读者的心理参与。
现代小说更倾向于为不同读者的多元理解留下充足的空间。但蒲氏是我国古代文言小说家。
他的《聊斋志异》几乎在短篇故事后面都要发一通议论,有时用“异史氏”的名义(其实也就是他自己),有时则作为文章的一个部分。可以把这看成是一种体式。
不仪《聊斋志异》如此,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这是一种传统的格式,蒲氏不过是稍稍作了一些调整而已。
《狼 其二》是讲一个屠夫被两只狼盯上了,喂了他们所有的肉以后还被死死地跟着。后来他躲到一个草堆里,狼们就使出了计策,一个在前面牵制,让人疏忽,一个从后面偷袭,结果被屠夫发现。
蒲松龄写。
4.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出字哪篇文言文啊 高祖置酒南宫
原文: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译文:高祖在洛阳的南宫举行酒会。高祖说:“各位诸侯将领,请你们不要隐瞒我,都坦率地说一说,我为什么能够得到天下?项氏为什么会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好侮辱人,项羽仁慈而爱护人。然而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给他,和大家利益相共。而项羽妒贤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贤良的人被怀疑,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攻占了土地不给人好处,这就是他为什么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策划于帷帐之中,取得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调运军粮,使运输线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而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是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手下就有一个范增,还不能任用,这就是他为什么失败的原因。”
5. 观书有感(其二)译文 《观书有感》 (其二)
朝代:南宋 诗人: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文中,“艨艟”也可作“蒙冲”)
《观书有感》(其二)诗句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
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气力,
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点评】:从以‘巨舰大船’作比喻,可能是朱熹所品评的是榜书大字的创作。此诗的寓意也很深,以水涨船高则能够行驶自在,形象地比喻书法艺术创作一旦灵感勃发,则能够使书写一下子变得流畅自如,这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过程,也是一般艺术创作的重要本质。当然,该诗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即朱熹看见书法作品的技艺精炼且生动流畅,品味出熟能生巧的艺术道理。
赏析与引申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书法艺术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一夜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观书有感》二诗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我们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6. 但只其一,不知其二的古文言小故事一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原文及介绍
最早记述伯牙钟子期知音佳话的是秦代吕不韦的门客所编成的《吕氏春秋》。其中云:“伯牙鼓琴,钟子期听
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
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其他如《列子·汤问》、《荀子》、《韩诗外传》、《淮
南子》、《说苑》、《风俗通义》、《五知斋琴谱》、《大别山志》、《琴台纪略》等都有记载,可谓史不绝书。特别是明代冯梦龙所
编小说《警世通言》及后人所编的《今古奇观》,使“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故事更加大众化、民间化,以致家喻户晓,是流传最广
的“武汉故事”。
原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7. 文言文2篇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①。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②。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③。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人廨。”④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⑤。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名著,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按:这一句说他的言行是士人、世人的榜样。士:读书人。
②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走马上任。揽,拿住;辔,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③豫章:豫章郡,郡的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太守:郡的行政长官。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
④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籍,是属官之首。白:陈述;禀报。府君:对太守的称呼。太守办公的地方称府,所以称大守为府君。廨(xiè):官署;衙门。
⑤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式,等于表,表彰;商容是商纣时的大夫,当时被认为是贤人;闾,指里巷。
【译文】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有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我尊敬贤人,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①;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②。人间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肢,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③。”
【注释】
①郭林宗:名泰,字林宗,东汉人,博学有德,为时人所重。造:到..去,造访。袁奉高:名阆(làng ),字奉高,和黄叔度同为汝南郡慎阳人,多次辞谢官府任命,也很有名望。曾为汝南郡功曹,后为太尉属官。郭泰说他的才德像小水,虽清,却容易舀起来。“车不”两句:车不停轨、鸾不辍轭两句同义,指车子不停留,这里形容下车时间短暂。轨,车轴的两头,这里指车轮。鸾,装饰在车上的铃子,这里指车子。轭,架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②弥日:终日;整天。信宿:连宿两夜。
③汪汪:形容水又宽又深。陂(bēi ):湖泊。器:气量。
【译文】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两天。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也不可能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6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