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7 09:35:47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作品:《中庸》

简介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二十章·节选):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③,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④,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⑤,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⑥,货财殖焉。《诗》曰⑦:“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豫:同“预”。 ②跲(jiá):绊倒,出差错。 ③赞:辅佐,帮助。 ④征:效验。 ⑤昭昭:微弱的光明。 ⑥鼋(yuán):大黾;鼍(tuó):鳄鱼。 ⑦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译文

(第四章)孔子说:“最高真理得不到实行的缘故,我已经知道了:聪明的人讲得太复杂,蠢笨的人看得太简单。最高真理不能为世人明白的缘故,我已经知道:贤人做过头,不贤的人做得不够。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真正能品尝滋味的人不多。”

(第二十章)不论什么事情,预先准备了就会成功,不预先准备就会失败。讲话前先考虑好就不会讲错,做事之前先定下计划就不会碰到困难,行动前先定下规矩,以后就不会负疚;事先确定了最高真理和准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失败。地位低下的人得不到长上的任用,就不可能得到人民来治理。要获得长上的任用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长上的任用。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不孝顺双亲,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双亲是有方法的:如果不是真诚地反思自身,就不能孝顺父母。真诚地反思自身是有方法的:不开启心中的善,就不能真诚地反思自身。诚,是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则;而实行诚,则是人间的最高真理和法则。完全达到诚的境界的人不勉力为之,他的举措都恰到好处,不需苦思冥想,都能找到恰当的办法,从容不迫地遵行中庸之道,他们是圣人。那些努力实行诚的法则的人,须选择好的方向,勉力坚持下去。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周详地探究询问它,审慎地思索它,清楚地辨析它,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实行它。不学习则罢,要学习的话,如果仍然没有掌握就决不罢休;不探究则罢,要探究询问的话,如果仍然没有知晓就决不罢休;不思索则罢,要思索的话,如果仍然没有获得结果就决不罢休;不辨析则罢,要辨析的话,如果仍然没有弄清楚就决不罢休;不实行则罢,要实行的话,如果仍然没有做到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就决不罢休;他人做一遍就能做好,我就做一百遍;他人做十遍就能做好,我就做一千遍。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最终必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最终必定会变得刚强。

(第二十二章)只有那些达到天下最高境界的诚的人,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帮助他人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帮助他人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最充分地发掘事物的性能;能最充分地发掘事物的性能,则可以参与、促进天地之演化、发展;可以参与、促进天地之演化、发展,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第二十五章)诚,事物因以自然形成;道,人们因以自觉行动。诚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事物。因此,君子以诚为宝贵的精神品质。诚,并非仅用以成就自己而已,也用以成就事物。成就自己,这是仁;成就事物,这是智。人性的优越之处,就在于能将宇宙的和人事的根本法则结合起来,所以行为合时,举措适宜。

(第二十六章)所以达到最高程度的诚是一个永不止息的过程。永不止息则悠久,悠久则效验明显,效验明显则辽远,辽远则广博而深厚,广博而深厚则高大而光明。广博而深厚,就可以承载万物;高大而光明,就可以覆育万物;地域遥远辽阔就可以成就万物。广博而深厚与大地相配,高大而光明与上天相配,遥远辽阔则没有疆界。由此言之,天地虽然不自我展示,它们的品格却充分地显现了出来;虽然不有意地作出什么行动,却造成了宇宙间的一切变化;自然界的一切都不是由造物主创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诚是宇宙间唯一和最高的法则,天地只由诚产生万物,而不依据别的什么法则,因此它们产生万物才会奇妙莫测。天地最高法则表现为: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久,辽远。现在说天,就其一线光明而言并不明亮,但是如果把它扩充到无穷,那么日月星辰就悬挂在天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天由此覆育世间万物。现在说地,就其一撮土而言它并不起眼,但是如果把它增加到无比广厚的地步,那么这大地承载华山都不怕重,容纳江河海洋之水而不会泄漏,又承载着无数东西。现在说山,就其一块石而言并不大,但是如果把它堆积到极其广大的程度,那么在山里就会有草木生长,禽兽出没,宝藏可发掘。现在说水,就其一勺水而言并不多,但是如果把它加到深不可测的地步,那么就会有鳖、鳄、鱼、龙生于其中,可以用以增殖财富。《诗经》说:“天命至高永恒,庄严运转不息。”大概是说天之所以为天的品格。《诗经》还说:“多么伟大显耀,文王品德纯洁!”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谥为“文”,是由于他纯洁自己的品德,永不止息。

(第二十七章)多么伟大啊,圣人之道!它无限广大!发育万物,高耸至于天。多么丰富而又伟大啊!礼的大纲有三百条,礼的细目有三千条,等待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那品德最崇高的圣人,最伟大的道是不会形成的。”因此,君子要崇尚德性,而又探究知识学问;既将仁德普施到无限广大的地步,又钻研理论到最精微之处;精神境界无比崇高,同时处事又遵循中道,合乎常情;经常体味前人之说,努力发现新的意义,不断地充实自己,以使礼放射更灿烂的光辉。这样,处于上位就不会骄傲,作为下属不会背叛,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主张能使国家兴盛;国家政治黑暗时保持沉默,足以安身。《诗经》说:“既明智又贤哲,因以保全自身。”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中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品:《中庸》

简介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二十章·节选):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③,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五章)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④,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⑤,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⑥,货财殖焉。《诗》曰⑦:“惟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注释

①豫:同“预”。 ②跲(jiá):绊倒,出差错。 ③赞:辅佐,帮助。 ④征:效验。 ⑤昭昭:微弱的光明。 ⑥鼋(yuán):大黾;鼍(tuó):鳄鱼。 ⑦出自《诗经·周颂·维天之命》。

译文

(第四章)孔子说:“最高真理得不到实行的缘故,我已经知道了:聪明的人讲得太复杂,蠢笨的人看得太简单。最高真理不能为世人明白的缘故,我已经知道:贤人做过头,不贤的人做得不够。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真正能品尝滋味的人不多。”

(第二十章)不论什么事情,预先准备了就会成功,不预先准备就会失败。讲话前先考虑好就不会讲错,做事之前先定下计划就不会碰到困难,行动前先定下规矩,以后就不会负疚;事先确定了最高真理和准则,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失败。地位低下的人得不到长上的任用,就不可能得到人民来治理。要获得长上的任用是有方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不会得到长上的任用。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不孝顺双亲,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双亲是有方法的:如果不是真诚地反思自身,就不能孝顺父母。真诚地反思自身是有方法的:不开启心中的善,就不能真诚地反思自身。诚,是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则;而实行诚,则是人间的最高真理和法则。完全达到诚的境界的人不勉力为之,他的举措都恰到好处,不需苦思冥想,都能找到恰当的办法,从容不迫地遵行中庸之道,他们是圣人。那些努力实行诚的法则的人,须选择好的方向,勉力坚持下去。要广泛地学习知识,周详地探究询问它,审慎地思索它,清楚地辨析它,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实行它。不学习则罢,要学习的话,如果仍然没有掌握就决不罢休;不探究则罢,要探究询问的话,如果仍然没有知晓就决不罢休;不思索则罢,要思索的话,如果仍然没有获得结果就决不罢休;不辨析则罢,要辨析的话,如果仍然没有弄清楚就决不罢休;不实行则罢,要实行的话,如果仍然没有做到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就决不罢休;他人做一遍就能做好,我就做一百遍;他人做十遍就能做好,我就做一千遍。如果真能这样做,即使愚笨,最终必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最终必定会变得刚强。

(第二十二章)只有那些达到天下最高境界的诚的人,才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能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帮助他人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帮助他人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最充分地发掘事物的性能;能最充分地发掘事物的性能,则可以参与、促进天地之演化、发展;可以参与、促进天地之演化、发展,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

(第二十五章)诚,事物因以自然形成;道,人们因以自觉行动。诚贯穿于事物的始终,没有诚就没有事物。因此,君子以诚为宝贵的精神品质。诚,并非仅用以成就自己而已,也用以成就事物。成就自己,这是仁;成就事物,这是智。人性的优越之处,就在于能将宇宙的和人事的根本法则结合起来,所以行为合时,举措适宜。

(第二十六章)所以达到最高程度的诚是一个永不止息的过程。永不止息则悠久,悠久则效验明显,效验明显则辽远,辽远则广博而深厚,广博而深厚则高大而光明。广博而深厚,就可以承载万物;高大而光明,就可以覆育万物;地域遥远辽阔就可以成就万物。广博而深厚与大地相配,高大而光明与上天相配,遥远辽阔则没有疆界。由此言之,天地虽然不自我展示,它们的品格却充分地显现了出来;虽然不有意地作出什么行动,却造成了宇宙间的一切变化;自然界的一切都不是由造物主创造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宇宙的最高真理和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诚是宇宙间唯一和最高的法则,天地只由诚产生万物,而不依据别的什么法则,因此它们产生万物才会奇妙莫测。天地最高法则表现为: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久,辽远。现在说天,就其一线光明而言并不明亮,但是如果把它扩充到无穷,那么日月星辰就悬挂在天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天由此覆育世间万物。现在说地,就其一撮土而言它并不起眼,但是如果把它增加到无比广厚的地步,那么这大地承载华山都不怕重,容纳江河海洋之水而不会泄漏,又承载着无数东西。现在说山,就其一块石而言并不大,但是如果把它堆积到极其广大的程度,那么在山里就会有草木生长,禽兽出没,宝藏可发掘。现在说水,就其一勺水而言并不多,但是如果把它加到深不可测的地步,那么就会有鳖、鳄、鱼、龙生于其中,可以用以增殖财富。《诗经》说:“天命至高永恒,庄严运转不息。”大概是说天之所以为天的品格。《诗经》还说:“多么伟大显耀,文王品德纯洁!”大概是说文王之所以谥为“文”,是由于他纯洁自己的品德,永不止息。

(第二十七章)多么伟大啊,圣人之道!它无限广大!发育万物,高耸至于天。多么丰富而又伟大啊!礼的大纲有三百条,礼的细目有三千条,等待圣人来实行。所以说:“如果没有那品德最崇高的圣人,最伟大的道是不会形成的。”因此,君子要崇尚德性,而又探究知识学问;既将仁德普施到无限广大的地步,又钻研理论到最精微之处;精神境界无比崇高,同时处事又遵循中道,合乎常情;经常体味前人之说,努力发现新的意义,不断地充实自己,以使礼放射更灿烂的光辉。这样,处于上位就不会骄傲,作为下属不会背叛,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主张能使国家兴盛;国家政治黑暗时保持沉默,足以安身。《诗经》说:“既明智又贤哲,因以保全自身。”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中庸》的全文和译文!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白话释义: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孔子说:“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却违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为君子的言行时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违反中庸,因为小人的言行无所顾忌、无所畏惧。”

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过分,愚昧的人达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够品尝滋味的人却非常少。”

孔子说:“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实施的了。”

孔子说:“舜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欢询问且喜欢审察那些浅近的话,他隐瞒别人的坏处,表扬别人的好处。他掌握好两个极端,对人民使用折中的办法,这就是为何他被尊称为舜啊!”

孔子说:“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被驱使而落入鱼网、木笼和陷阱之中,却不知道躲闪。人们都说‘我是有智慧的’,但他们选择了中庸之道,却不能坚持一个月。”

孔子说:“颜回是这样做人的,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条善理,他就牢牢记在心上而不失掉它。”

孔子说:“天下国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禄是可以辞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实行。”

子路问什么是强大。孔子说:“你问的是南方的强大呢?还是北方的强大呢?或者是你所认为的强大?用宽容温柔的态度去教化,对无理的行为不施行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大,君子就属于这类。头枕武器、盔甲睡觉,死不反悔,这是北方的强大,强悍的人属于这一类。

因此,君子要随和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强大!独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清明,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强大!国家政治晦暗,至死不变节,这才是强大的!”

孔子说:“追求生僻的道理,行为荒诞不经,后代对此会有所称述,但我不这样去做。君子依循中庸之道行事,半途而废,而我是不会停止的。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虽然在世上声迹少闻,不为人知,但不后悔,只有圣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君子所奉行的道既广大又精微。黎民百姓虽然愚昧但还是可以知道它的,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知晓的地方。普通百姓虽然不贤明,但还是可以实行它,但至于最高境界的道,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做到的地方。天地如此之大,但人仍有不满意的地方。

因此,君子说的“大”,天下都载不起;君子说的“小”,天下都不能够理解。《诗经》上说:“鸢在天空上飞翔,鱼在深水处跳跃。”这是说君子的中庸之道在天地上下之间都是显豁的。君子所奉行的道,发端于普通百姓,在达到最高境界时便彰著于天地之间。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

扩展资料:

《中庸》的后世影响:

《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中庸》在西汉时被戴圣整理并编入《礼记》中。魏晋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儒道合一、佛道流行的时代新趋势,有学者把儒家的“中庸”与道家“无为”联系起来,为“尚俭”立据,但影响有限。如刘劭在《人物志》中将“中庸”作为一种极高德行来推广,把“中庸”列为最完美之“情性”。

据记载,当时伴随着佛家“格义”学说的流行,还有引佛家义理释解“中庸”的著作出现。唐代李翱将《中庸》尊为经书,撰有《中庸说》,提出了一个《中庸》的传承谱系,并与佛家心性之学相糅合,阐发与弘扬《中庸》儒家天命性道学说。

他将传承《中庸》的本意弘扬性命之说为己任,在糅合佛儒观念的基础上,用佛家“不动心”的理论来诠释儒家“诚”的内涵,不仅由此建构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同时,其融汇佛家与儒家的心性学说为一体,对于后来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以来,《中庸》逐步确立了儒家经典地位,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宋真宗年间,曾将《中庸》一书作为科考的内容;宋仁宗时,还对新中的进士颁赐《中庸》一书以为奖励。

北宋程颢、程颐首先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同等看待,并行同列,提高了《中庸》的儒学地位和社会影响,为《中庸》成为宋明道学问世的理论基础,开辟了道路。

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与《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合编成《四书章句集注》;南宋嘉定五年(1212),《四书章句集注》被晋封为“国学”,“四书”的官方地位被正式确立,《中庸》遂正式升格为儒家经典。

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被钦定为科举出题用书。明成祖为《四书五经大全》御笔作序,颁行天下,成为明代科举取士的唯一准则。清代,“四书五经”仍是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考书目。

作为“四书”之一的《中庸》,地位也随之不断被抬升,达到了它的至高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统治集团的御用工具和理论依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5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