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其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
《禹贡》写作的年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近人考证也有不同,有的认为是西周全盛时史官所记,有的认为是战国至汉初关于地理学的产物。不论怎样说,《禹贡》是一篇最早的而又比较完整、系统的古代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的著作,两千年来,讲沿革地理的,都以此为依据。
《禹贡》中较详细地记载了古代的政治制度,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和脉络,物产分布,土壤性质等等,总结了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土壤的深刻认识以及水土治理的丰富经验。本书的内容丰富,并且基本上抛弃了神话迷信的成分,虽然有一些夸张之处,但决非全无事实根据。
全文除前面几句和最后几句是歌颂禹的大功之外,可以分为两部分,后一部分从“五百里甸服”到“二百里流”,介绍的纯系后人假托的五服制度,意义不大。主要部分篇幅最长,又可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把全国情况按九州分别介绍,每州介绍的顺序,先是范围,接着是水利治理情况,然后是土质,再后是赋税的等级,再后是应该进贡的物品,最后是贡道的路线。这一段内容特别丰富。第二段是“导山”,所谓“导山”就是开凿大山的意思,开凿大山完全是为了疏通河道的需要。第三段是“导水”,其中以十一条大河流为主线,分别加以介绍。第四段是对以上三段的小结。
《禹贡》全篇只不过一千多字,但对后世地理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我国历代研究《禹贡》的学者,数以百计,著述十分丰富。其中比较突出的代表作,如宋代陈大昌的《禹贡论》及《禹贡山川地理图》和傅寅的《禹贡说断》。这是为《禹贡》作注解比较早而且比较全面比较好的书。到了清代,作注的学者更多,其中以胡渭的《禹贡锥指》二十卷、图一卷为最好。该书标题二十卷,其中卷十一、卷十四皆分上下,卷十三分上中下,而中卷又自分上下,实际上有二十六卷,图一卷包括四十七幅。其书体例,低经文一字为集解,再低一字为辨证,广泛地搜集了历代的注疏,对于九州分域、山水脉络的古今变迁、异同,一一进行了考证。对于了解几千年山川河流的变迁如黄河的历代变迁等,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4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