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草莓》抒情散文鉴赏作者:〔波兰〕雅·伊瓦什凯维奇
【原文】: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象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檞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的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娇鲜。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样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是另一番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的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为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象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的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般一。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的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1925)
(韩逸 译)
【作者简介】: 雅·伊瓦什凯维奇(JaroFaw、Lwasz Kiewicz,1894——1980) 波兰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曾多次获得波兰国家奖金和国际奖金。著有长篇小说《红色的盾牌》、剧本《诺楠之夏》、《假面舞会》等、《草莓》选自《短篇小说,1918——1953》。
【鉴赏】: 《草莓》是一篇短小的抒情散文。作者在清秋萧索的九月,由一颗六月的草莓忆起那已逝的青春时光,那一段“如花似锦、韶华灿烂”的美丽年华,有些伤感,有些留恋,有些叹息,也有些安慰;不仅有对时光无情的忧伤追想,也有对生活逐渐使人成熟的感激自信。此文将象征手法运用得极富有诗意,以貌似葱笼然而随时可能凋蔽的九月象征成熟和即将衰老的人生,以浓郁芬芳生机蓬勃的六月象征那不可挽回的美丽青春,读起来真象口中含着一枚香甜的草莓,余味无穷,清香幽长。
全篇结构布局波澜层叠,虚实相间的手法又给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语言富有音乐美,恰如一首抒情小夜曲,充满着诗情画意。
《草莓》优秀读后感 1《草莓》读后感(一)
还记得小的时候父亲教我读《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读完后父亲谆谆教诲我要珍惜时间,并说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人生的少年没有几何。可惜当时的我太年幼,并不懂得这过来人语。到现在,多少明白了,主讲人已换成我,听众也换为我的学生和女儿。望着他们似懂非懂的神情,我也一如父亲般深深的叹息。
后来,就想到了这篇《草莓》,初读这篇散文是在十六年前,大哥把这篇文章推荐给姐姐,姐姐工工整整抄写在摘抄本上,两个人饶有兴致讨论、赞美。少年的我不禁好奇,读一读只觉得文笔很美,并无其他感慨,现在想来,我那时正是带着桃色眼镜看世界的年龄,还不知道岁月的无情。当时的我,正沉迷于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为剧中人物欢笑、惆怅、落泪,为自己的成长激动不安。十年后,又看了电视剧《走过花季》,几乎是在一夕间明白,青春已在逐渐远去,当时我在日记中写道:站在十六岁的门槛上遥望二十六岁,觉得那样遥远,如同笼着淡淡薄雾的桃花源;在二十六岁的季节里回首十六岁,似乎近在咫尺,又远隔天涯,再也触摸不到花季的美好。当时就疯狂的读《草莓》,能够流利的背诵,我一遍一遍的告诉自己:“激动不安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落成。”实际上,我的内心充满惶恐----对岁月流逝年华易老的恐惧,根本没有成熟的思虑,更谈不上内心信仰和理性大厦的落成。
一直到了三十岁的生日,我重读《草莓》,我才真正理解文中这一段话:“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了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还有许多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落成。”是啊,岁月对我们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远去的是青春,丰富的是内心,岁月恩赐了我们许多东西,我们变得成熟,从容,理智。我不再担心青春的远离,但那六月草莓妙龄十八的馨香却永存心间。
2《草莓》读后感(二)
不知道你读过伊白什凯维奇的《草莓》没有?那是一篇很美的抒情散文,是一篇会让人读后发出许多感慨的文章,至少我是这样的。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火、青春不再的感怀。但是,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更认同作者先前的看发:时值九月,但更意正浓。逝者如斯夫,可我没觉得自己没有变,自己周围的一切也没有变。难到不是吗一年又一年的过去,看着镜中的我,脸上依然不是长着眼睛、鼻子、嘴巴,既没有像二郎神那样多长出一个眼睛,也没有给“可爱”的脸上添一个新的稀有的“成员”。或许有人会说,外表的.东西总是不真实,只有内在的东西才会一五一十的反映出来。那么,就去看看我的内心深处吧!在学习上那激烈的竞争,使我不能有半点松懈,要时时刻刻全力以赴的去学习,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哎!可我仍旧是一个孩子,始终不能与玩字分道扬镳,心里老想着放下手中的笔,去看电视吧,出去玩玩吧!你能说我改变了吗
“能!”伊瓦十凯维奇一定会说我改变了。他认为,“每日朝霞的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真的是这样吗我对自己先前的看法开始怀疑了,坚定地信念也有所动摇了。正如作者认为:“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再照照镜子吧:咦我怎么整个面部表情多了一些从容,少了一些浮躁呢而我的眉宇之间呢似乎多了一点坚定,对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信念的坚定。难道我真的改变了吗我真的长大了吗可是,可是,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理屈词穷,无法辩驳。因为,尽管每次我都想扔下学习去玩,可到最后我每次都放弃了,虽然我心不甘,情不愿的。这说明,我改变了,我长大了,对要做的事情多了一些考虑,少了一分任性。
时间真是一个厉害又霸道的家伙,它主宰着我们,改变着我们,使我们不得不向它低下那倔强的头!
3《草莓》读后感(三)
第一次读到这篇散文的时间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
前天上网,不经意间再次见到这篇久违了的文章,一位波兰的作家,能够在中年时期,将青春少年的感触确切地表达出来,真是对生活有着自身独特的领悟。
九月的乡间,偶遇的草莓,使人不禁回顾六月当时的草莓来。那时的娇艳欲滴,那时主流当时,生命以其别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人们自然的享受由此带来的诸多益处,可生命的流光容易把人抛,其间的人呢?有没有这种感觉?这让我想起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来,欲将用手遮挡时光,从指缝间流走一样的无奈!
九月的风景,仿佛与六月一般,只不过是仿佛。因为我们毕竟走过了那些时日,就是那满树的绿叶,经一阵秋风,便泛黄;如若细辨,亦可见出时间的烙印。人常有一种错觉,自己的年岁不有确切的认知,到了某个年月,过不了心理的坎似的,那种心理的滞留感特别强烈。不愿面对,却不能不面对。“那种妙龄十八的青春年月”,“那种青春时代呼吸的气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站在中年的角度,应该建立起“信仰和理性的大厦”,应该有一种从容不迫的面对,但错位的生命感受,却将这些东西给淹没了。现在,手中的时光,把持好,因为老年在不远的将来,等着你前往。生命在每个阶段有自己的使命,不能老是追着那过往的东西不放,手里的好东西一转眼又丢掉。于是,一生都没个终了。
《草莓》 作者简介《草莓 》是波兰作家伊瓦什凯维奇所写的散文。
简介:伊瓦什凯维奇(Jaroslaw Iwaszkiewicz,1894—1980),波兰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出身于乌克兰农村一个爱国家庭,1912至1918年在基辅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和音乐。191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同时在华沙和杜维姆、斯沃尼姆斯基等组织“斯卡曼德尔”诗社。1927至1932年在外交部门工作,曾游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这期间发表的诗集《白天的书和黑夜的书》(1929)、《回到欧洲》(1931)、《1932年的夏天》(1933)等记述了诗人游历国外的各种感受,同时表达了作者的艺术观。长篇历史小说《红色的盾牌》(1934)以波兰11世纪社会为背景。剧本《诺汉特之夏》(1936)、《假面舞会》(1939)分别写肖邦和普希金的生平。他战前的作品常表现出孤独感,以普通人的遭遇来反映时代的面貌,有时流露出悲观主义情调。
《草莓》
作者:伊瓦什凯维奇(1894-1980)
草莓已被录入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时值九月,但夏意正浓。天气反常地暖和,树上也见不到一片黄叶。葱茏茂密的枝柯之间,也许个别地方略见疏落,也许这儿或那儿有一片叶子颜色稍淡;但它并不起眼,不去仔细寻找便难以发现。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晶莹璀璨,挺拔的槲树生意盎然,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念。农村到处是欢歌笑语。秋收已顺利结束,挖土豆的季节正碰上艳阳天。地里新翻得玫瑰红土块,有如一堆堆深色的珠子,又如野果一般的妖艳。我们许多人一起去散步,兴味酣然。自从我们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依然是那碧绿的树,湛蓝的天,欢快的心田。
我们漫步田野。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草莓。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流逝。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此刻我才察觉到早已不是六月。每一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色调。我以为一切都没有变,其实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草莓的香味形象地使我想起,几个月前跟眼下是多么不一般。那时,树木是另一种模样,我们的欢笑时另一翻滋味,太阳和天空也不同于今天。就连空气也不一样,因为那时送来的是六月芬芳。而今已是九月,这一点无论如何也不能隐瞒。树木是绿的,但只须吹第一阵寒风,顷刻之间就会枯黄;天空是蔚蓝的,但不久就会变得灰惨惨;鸟儿尚没有飞走,只不过是由于天气异常的温暖。空气中已弥漫着一股秋的气息,这是翻耕了的土地、马铃薯和向日葵散发出的芳香。还有一会儿,还有一天,也许两天……
我们常以自己还是妙龄十八的青年,还像那时一样戴着桃色眼镜观察世界,还有着同那时一样的爱好,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情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任何的突变。简而言之,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大凡已成为我们的禀赋的东西都经得起各种变化和时间的考验。
但是,只须重读一下青年时代的书信,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想法是何其荒诞。从信得字里行间飘散出的青春时代呼吸的空气,与今天我们呼吸的已大不一般。直到那时我们才察觉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时光,都赋予我们不同的色彩和形态。每日朝霞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当然,今天我们还很年轻——但只不过是“还很年轻”!还有许多的事情在前面等着我们去办。激动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岁月之后,到来的是成年期成熟的思虑,是从容不迫的有节奏的生活,是日益丰富的经验,是一座内心的信仰和理性的大厦的落成。
然而,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它虽然曾经使我们惴惴不安,却浸透了一种不可取代的香味,真正的六月草莓的那种妙龄十八的馨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3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