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谤誉》文章鉴赏《柳宗元·谤誉①》文章鉴赏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②。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③。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亦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④,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⑤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⑥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⑦。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⑧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显贵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⑨,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征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⑩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11},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12}而已矣。”
【注】
①谤:毁谤,指责。誉:称赞,表扬。②道:道理,原因。③君子:指作者心目中有德的人。本文主要指革新派。小人:在封建社会中,常常诬蔑下层劳动人民为“小人”。这里主要指保守的腐败分子。④道:政治主张。咈(fú扶):违背。⑤善:美好的德行。下一句中的“不善”,即指恶劣的德行。⑥彰:显明。这里是暴露的意思。⑦邮:旧时驿站名,由人步行传递公文函件。置:骑马传递公文函件。⑧夺:强行改变。⑨遭时:遇到机会。得君:得到君主的信任。⑩及乎:牵涉到,关系到。{11}盗跖:即跖,传说中春秋后期的人物,盗是旧时的诬称。{12}自善:加强修养,使得自己的思想行为趋于完善。
唐贞元年间,柳宗元和王叔文发起的“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于众党人中,罪状最甚”,被贬为永州司马。但纵使遭受贬谪后,他的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不断对他进行恶意诽谤,几年之后,还是骂声不绝。他感到难以抑制的愤怒,为了表明自己矢志不渝的志向,写下这篇文章,对社会上种种流言诽谤给以有力的回击,同时也对关于谤与誉两种对立社会心理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开篇提出疑问:“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而后,他以犀利的笔锋,分析了“谤”和“誉”产生的根本原因,即不同阶级之间的利害关系导致谤誉。代表“君子”和“小人”的阶层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不同。君子的政治立场,必然迎合民心而与上层冲突,故即使君子被杀戮、受屈辱,平民百姓还是赞誉他;反之,小人虽然受到上层的宠爱,享受荣华富贵,但仍遭百姓的谴责。
基于此,柳宗元反对根据自己的利害去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情况,并指出了对待谤誉的态度和方法。他说:“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在他看来,对于谤誉,首先不能轻信盲从,要认真考察;其次看谤誉者是好人还是坏人,谤誉出自好人之口,就相信它;若出自坏人之口,就不要相信。最后还要看谤誉者是否了解自己,他认为只有采取客观的态度,才会对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最终得出了“自善”的结论,这可谓是封建背景下“君子”对于外界谤誉的最高思想境界。
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柳宗元能够有如此深刻的认识,实属不易。本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除了显示柳宗元杂文高度的逻辑性和雄辩力以外,还展示了作者所具备的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卓越胆识。
后人评论
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卷十二:“不过只是‘乡人之善者好之’二句意,看他无端变出如许层折,如许转接,如许幽秀历落。”
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柳宗元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写道“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个心聪明机警的人。
原文节选: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成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
译文:柳宗元小时候就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下笔构思,可与古人相提并论,(其文)精心前减、填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同辈都推崇他。考中进士科,又应试宏辞科,被授任为校书郎、蓝田县尉。
出处:《旧唐书·柳宗元传》
扩展资料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
1、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
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2、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蝜蝂传_柳宗元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蝜蝂传_柳宗元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蝜蝂传
唐代柳宗元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译文
蝜蝂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爬行中遇到东西,就抓取过来,仰起头背着它们。背负的东西越来越重,即使非常疲乏劳累也不停止。它的背很粗糙,因而物体堆积不会散落,最终被压倒爬不起来。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除去背上的物体。可是如果它还能爬行,就像原先一样抓取物体。它又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它的力气也不停止,直至跌落到地上摔死。
如今世上那些贪得无厌的人,见到钱财就不放过,用来增加他们的家产,不知道财货会成为自己的累赘,还只担心财富积聚得不够多。等到他们坏了事栽了跟头,有的被贬斥罢官,有的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这也够痛苦的了。一旦再被起用,他们仍不肯悔改,成天想着提高自己的官位,增加自己的俸禄,而且变本加厉地贪取钱财,因而面临着从高处摔下来的危险,看到前人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也不知引以为戒。即使他们的外形看起来庞大,他们的名义是人,可是智慧却和蝜蝂小虫一样。这也太可悲了!
注释
蝜蝂(fùbǎn):《尔雅》中记载的一种黑色小虫,背隆起部分可负物。
辄(zhé):立即,就。辄持取:就去抓取。
卬(áng):同“昂”,仰,抬头。
困剧:非常困倦疲累。困,疲乏。剧,很,非常。
涩:不光滑。
因:因而。
卒:最后,最终。踬仆(zhìpū):跌倒,这里是被东西压倒的意思。
或:有人,有时。
去:除去,拿掉。负:负担,指小虫身上背的东西。
苟:只要,如果。
故:原来。
好(hào):喜爱。上高:爬高。
已:停止。
嗜取者:贪得无厌的人。嗜,贪,喜好。
货:这里泛指财物。
厚:动词,增加。室:家。
怠(dài):通“殆”,松懈。踬:跌倒,这里是垮台失败的意思。
黜(chù)弃:罢官。
迁徙:这里指贬斥放逐,流放。
以:通“已”,已经。病:疲惫。
不艾(yì):不停止。艾,止息,停息,悔改。
滋:更加。
前之死亡:以前因贪财而死的人。
戒:吸取教训。
形:形体。魁然:壮伟的样子。
名人:被命名为人,意义为被称作是人。
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王叔文集团倡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因此而遭贬。永贞元年九月,先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再加贬永州司马。从此时到元和十年(815年)一月接诏回长安,柳宗元在永州一共生活了十年。这篇文章即创作于贬官永州时期。
鉴赏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通过描写小虫蝜蝂善负物、喜爬高的特性,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它的寓意为要懂得知足常乐,不要太贪心,嘲讽了追求名位、贪婪成性的丑行。
文章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抓住蝜蝂善负物,喜爬高两个特性;第二部分讽刺腐败官僚的贪得无厌。这两部分分别扣住蝜蝂和腐败官吏各自特点展开议论,两部分相互对应,意理一贯,内在逻辑十分严密,将小虫和官僚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虽然篇幅短小,却像是一面明镜映射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者善于观察生活,写小虫持物负重的本性如可目睹;更善于思考社会人生问题,写贪官污吏的贪婪成性入木三分。
此文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塑造了蝜蝂这一艺术形象。柳宗元的文章善于绘声绘影,因物肖形,创造了比较完整的、个性化的寓言形象,既集中动物本身的`特征,形象鲜明生动,又揭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的嘴脸,寓意深刻。这篇《蝜蝂传》就是集中了许多善执物、好上高的小虫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贪婪,愚顽的蝜蝂小虫形象。蝜蝂是一种由作者幻形出来的小动物。此名虽出现在《尔雅·虫部》中,而郭璞却无法对它注释只注上“未详”二字。可见,蝜蝂不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小虫。柳宗元创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讽刺吏道的黑暗和腐败。作者对这种小虫的特征作了非常细致的描绘,其身上具有了贪官典型的特征:一是好物:“行遇物,辄持取,卬其首负之。”“苟能行,又持取如故。”有贪得无厌的特点。二是好高:“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有攫取权力的特点。其所讽对象非常明确,作者在后面的议论部分更明确了讽刺的指向。因此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直接指出,文中蝜蝂所讽刺的是柳宗元熟悉的唐朝宰相王涯,此人无比贪婪,其结局与蝜蝂一样,死于自己所积累的财富。其实蝜蝂形象的刻画主要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官场中的社会现象。
此文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蝜蝂贪得无厌,最终因此丧身于这一性格,形象地写出贪官污吏的贪婪愚蠢以及最后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腐败的厌恶以及批判。联系作者的政治历程来看,这篇文章同时应包含着作者自己在政治斗争中所取得的教训。
这篇文章,行文简约精妙,说理师法自然,结构细密,逻辑严谨,类比恰切,过渡自然,语言犀利,叙事生动,议论精警,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批判精神。更妙的地方是,连作者自己都可能始料未及,此文给后世的阅读者、研究者提供不尽的想象空间,千载以后,仍能警戒世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3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