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日本〕岛崎藤树《千曲川风情(2则)》抒情散文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17 07:26:19

〔日本〕岛崎藤树《千曲川风情(2则)》抒情散文鉴赏作者:〔日本〕岛崎藤树

【原文】: 落叶

每年十月二十日,可以看到初霜。在城里,只有冬天来到杂木丛生和布满平坦耕地的武藏野的时候,才能看到薄薄的、令人喜悦的微霜。你对这些是司空见惯了的,我很想让你也瞧一瞧这高山的霜景呢。这儿的桑园,要是来上三四场霜,那就看吧,桑叶会骤然缩成卷儿,象烧焦了似的,田里的土块也会迅速松散开来……看了这种景象,着实有点怕人哩。显示着冬天浩大威力的,正是这霜啊!到时候,你会感到雪反而是柔美的,那厚厚的积雪给人的是一种平和的感觉。

十月末的一个早晨,我走出自家的后门,望着被深秋的雨水染红的柿子树叶,欣欣然向地上飘落。柿树的叶片,肉质肥厚,即使经秋霜打过,也不凋残,不蜷曲。当朝暾初升霜花渐溶的时候,叶片耐不住重量,才变脆脱落下来。我伫立良久,茫然眺望着眼前的景色。心想,这天早晨定是下了一场罕见的严霜吧。

进入十一月,寒气骤然加剧。天长节清晨,起来一看,上下一片白,望不到边际。后门口的柿子树叶,一下子落了,连路都埋了起来。没有一丝风,那叶子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的。屋顶上鸟雀欢叫,听起来比平常嘹亮:悦耳。

这是个阴霾的天气,空中弥漫着灰蒙蒙的雨雾。我真想到厨房里暖一暖冻僵的双手。穿着布袜子的脚趾也感到冷冰冰的。看样子,可怕的冬天就要临近了。住在这座山上的人们,从十一月到明年三月,几乎要度过五个月漫长的冬季,他们要为过冬做好准备。

寒冷的北风刮了起来。

这是十一月中旬,一天早晨,我被奔腾的潮水般的响声惊醒,原来是风在高空呼啸。而时渐渐趋于平息,时而又狂吹起来,震得门窗咯咯有声。尤其是朝南的窗子,树叶纷纷敲打着窗纸,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千曲川河水,听起来更觉得近在咫尺了。

推开窗户,树叶就飞到屋内来。天气晴朗,白云悠悠,屋后小溪岸边的杨柳,在猛烈的北风中披头散发地挺立着。干枯的桑园里,经霜打落的黄叶,左右飞旋。

这天,我到学校去,来回都经过车站前的道路,遇见了不少行人。男的戴着丝绵帽,或用绒布裹着头;女人家则扎着毛巾,将两手缩在衣袖里。人们你来我往,流着鼻水,红着眼圈,有的还淌着眼泪。大家面色苍白,唯有两颊、耳朵和鼻尖红通通的,屈身俯首,瑟瑟缩缩地赶路。顺风的人,疾步如飞,逆风的人,一步一息,仿佛负着重载一般。

土地,岩石,人的肤色,在我的眼里都变得一片灰暗,就连阳光也成灰黄的了。寒风在山野间奔突,呼号,暴烈而又雄壮!所有的树木都被吹得枝叶纷披,根干动摇。那柳树、竹林,更是如野草一般随风俯仰。残留在树梢的柿子刮掉了。梅、李、樱、榉、银杏等,一日之间,霜叶尽脱,满地的落叶顺着风势飞舞。霎时,群山的景色顿时变得苍凉而明净了。

暖雨

进入二月,下起暖雨了。

这是一个霾阴的日子。空中低浮着灰色的云。打下午起,就下了雨,使人骤然感到一股复苏的暖意。这样的雨,不接连下上几场,是难以治愈我们对春天无比饥渴的强烈感情的。

天上烟雨空濛我看到行人们打着伞,湿漉漉的马儿从眼前走过。连房檐上那单调的滴水声,听起来也令人心情高兴。

我的一直蜷缩着的身子开始舒展了,我感到说不出的快慰。走到庭院里一看,雨点洒在污秽的积雪上,簌簌有声。再来到屋外一望,残雪都被雨水溶化了,露出了暗灰色的土地。田野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呈现出一副布满砂石和泥土的面容。

蔫黄的竹林,干枯的柿树、李树,以及那些在我视野里之内的所有林木,无论是干和枝,全被雨水濡湿了。象刚刚睁开眼睛一般,谁都想用这温暖的春雨洗净自己黝黑而脏污的脸孔。

流水潺潺,鸟雀聒噪,这声音听起来多么舒心!雨下着,这是一场连桑园的树根都能滋润到的透雨哩!

冰消雪解,道路泥泞。在冬天悄梢逝去的日子里,最叫人高兴的是那慢慢绽放幼芽的柳枝。穿过树梢,我遥望着黄昏时南国灰色的天空。

入夜,我独自静听着暖雨淅淅沥沥的声响。我感到,春天确乎来临了。

(陈德文 译)

【作者简介】: 岛崎藤村(1872——1943) 日本诗人、小说家、散文家。作品有诗集《嫩菜集》、《一叶舟》、《夏草》、《落梅集》。长篇小说《破戒》、《家》,散文集《千曲川风情》等。

【鉴赏】: 《落叶》与《暖雨》这两篇质朴纯美、清新明妍的散文佳作,准确地抓住了随季节变换的景物的变化,从自然界的千变万化中体验到自然本身的美以及给予人的种种昭示与感受。

《落叶》以时序入冬的顺序写出了冬季来临的大自然风光,表达出深秋初冬时节万物飘零、严寒逼近而呈现出来的萧索、苍凉之感。作者始终以“落叶”作为季节变换的征兆:深秋的树叶“欣欣然向地上飘落”,“既使经秋霜打过,也不凋残,不蜷曲”;初冬的树叶“一下子落了”,“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已经染上些许凄凉意;而在寒风吹过的严冬,树叶纷纷落下,“经霜打的黄叶,左右飞旋”,又加进去许多无奈与悲哀;最后说叶子落尽之后,“群山的景色顿时变得苍凉而明净”,反衬出叶落后的悲凉之感。虽然很少有直接抒情的语句,然而字里行间却含蓄地表达出苍凉低沉的心境。

作者不只写了落叶,而是伴随着不同时节里的落叶辅之以霜、雪、风雾的描写,烘托出一个冬季来临的典型气候环境。描写中既有静态的美感,又有动态的力度;既有白描特色,又有水彩画的风格,显得摇曳多姿。

《暖雨》呈现一种与《落叶》相反的情境与心绪,通过对二月春雨的描述,表达了春天来临的喜悦。跳荡其间的,是一种温暖、渴望、欣喜、宽慰的情感,景物也因情而生,染上了喜悦、新鲜的色彩。虽然以“灰色的云”为背景,然而那雨毕竟使人感到“复苏的暖意”,既使是单调的滴水声,也令人心情愉快;雨水融化了残雪,田野和树木也被浸润着,柳枝已绽放幼芽,“春天确乎来临了”,人的心情因为春雨降落而变得轻松、快慰,语调也因之舒畅、轻快。情、景、意触为一体,颇具艺术美感。

这两篇散文表面以写景为主,然而无处不含情,无处不写情,确实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典范作品。

两本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论文的目录怎么写两部文学作品对比论文
内容摘要:自然生活是文学作品中常表现的题材,《千曲川风情》与《瓦尔登湖》同为表现自然生活题材的经典之作,两者均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念,但又因作者经历、时代、文化背景不同,而表现出独特的个性。因此,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可探究文学作品在表现“自然生活”题材时的某些规律。
关键词:《千曲川风情》;《瓦尔登湖》;自然生活;主题学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环境,也是自古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之一。自然因其独具的生态美及与人类密不可分之关系,常成为人类远离世俗烦扰的心灵寄居地,在文学上,许多作家都曾将自己所经历过的“自然生活”写在作品中。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与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的作品。同为作者记录自身“自然生活”经历的散文集,两部作品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作者的经历、时代、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将就两者异同进行分析比较,确定其形成原因,以探求作家在处理“自然生活”题材时的某些规律。
展开全文

前往文库APP签到领畅读卡,免费读两部文学作品对比...全文
限免
导长图
分享
发送至微信
下载文档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8.0.70

求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中的《自然之色》感悟50字 快!!!《自然与人生》里的文章,基本上写于1898年,当时断断续续发表在日本的《国民新闻》上。1900年由东京民友社结集出版,题名为《自然与人生》。作者德富芦花在论及自己的写作意图时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作者说的很谦虚,但这样优美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常常能够见到的,而那种对待自然的静观态度更为现在的人所稀缺也。
德富芦花对于景观极富敏感,体察细微,描绘新奇,譬如写落日的寥寥几笔:“伊豆山已经衔住落日。太阳落一分,浮在海面上的霞光就后退八里。夕阳从容不迫地一寸又一寸,一分又一分,顾盼着行将离别的世界,悠悠然沉落下去。终于剩下最后一分了。它猛然一沉,变成一弯秀眉,眉又变作线,线又变成点——倏忽化作乌有。”这种极其细微传神的笔墨看似用力轻巧,其实蕴涵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爱,是爱培养了他的美感,所以,语言的使用在他那里才变得那么亲切,简单朴素而饶有诗意。
《自然与人生》在以文字点染大自然的山野林木、霜晨月夜、倒影炊烟的同时,并不忘人生的现实一面。德富芦花之所以成为人们永久记忆的文学家,正在于他又能以清醒的头脑,冷澈的目光,透过社会的表象,洞察现实生活的底蕴,写出了不少的愤世嫉俗的作品,诸如《写生帖》一辑里的文字。完全在世外桃源里的人生看来是不可能的,正如鲁迅先生所云:恬淡如陶潜者,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
德富芦花的散文在文字上非常用心,译者陈德文先生认为:“《自然与人生》里的散文,篇什短小,构思新巧,笔墨灵秀,行文自然,语言晓畅而富音韵之美,精确描摹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德富芦花的散文对日本现代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今天,这部作品连同岛崎藤村的《千曲川风情》、国木田独步的《武藏野》等一起,依然被当作日本近代散文随笔文学的典范。”
作者简介 · · · · · ·
德富芦花(1868—1927),日本著名作家。生于熊本,贵族家庭。18岁皈依基督教。一个富于民主思想的人道主义与自由主义者。主要作品:小说《不如归》,长篇小说《黑潮》,随笔集《自然与人生》、《蚯蚓的梦呓》。日本文学一向就有对大自然的热烈歌颂的传统,在日本文学里,自然比人受到了更大的关注与尊重。《自然与人生》这部日本文学的经典作品,曾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可见其影响之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