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竹笛》原文竹 笛
◆ 泰戈尔
竹笛的话语,永恒的话语——它是源于湿婆头发的恒河流水每天都流经大地的胸田;它宛如仙界之子,在和死者的灰烬戏耍中降入人间。
我立在路旁,倾听着笛声;我不能理解,我当时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本想把这种苦痛融汇在那熟悉的苦乐之中,但是他们却未能汇融。我发现:它比那熟悉的微笑还清晰,它比那熟悉的泪海还深沉。
我还觉得,熟悉的东西并不是真理,而真理则属于不熟悉的东西。这种奇怪的感受是怎么产生的呢?这用语言是无法回答的。
今天早晨,我一起来就听见,在娶亲的人家吹起了竹笛。
每天那平素的笛声与这婚礼第一天的笛声有何相似之处?隐蔽的不满,深沉的失望;蔑视,傲慢,疲倦;缺乏起码的信心,丑陋无为的争吵,不可原谅的冲突,生活中常见的贫穷——这一切,又怎么能用竹笛的仙语表达出来呢?
歌喉从人世之巅将一切熟悉的语言帷幕一下子撕破。永恒的新郎和新娘,蒙着一块殷红而羞涩的头巾来相会,而头巾正是在这笛声中徐徐揭去。
当那边的竹笛奏起了交换花环的乐曲,我就望了一眼这里的这位新娘;她颈上挂着金项链,她的脚上戴着两只脚镯,她仿佛就站在泪湖中的一朵欢乐的莲花之上。
笛声赞美她成为新家的一员,然而对她却还不了解。姑娘从熟悉的家园来到这里,做了这陌生人家的媳妇。
竹笛说,这才是真理。
泰戈尔的一首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又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又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种思念却还得故意装做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而是面对爱你的人,用冷漠的心,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毫不在意
(三)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听不到我说 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你听不到我的倾诉 我爱你
而是我永远都没有机会对你倾诉
泰戈尔《纸船》原文赏析 《纸船》的作者是泰戈尔,选自《新月集》,属于现代诗类型。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泰戈尔《纸船》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纸船》原文: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载在我的小船上,
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
看见小朵的云正在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
梦见我的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赏析:
《纸船》这首诗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这一诗集中的作品描写的都是一个儿童对世界、对自然的发现与感悟,其中所呈现出来的童趣与童真饶有诗意。
这首诗的第1到第3句描写的是儿童对远方的憧憬、对交流的渴望以及对神秘事物的向往,诗句中“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的溪中,想让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这天真的举动显示了儿童独特的心理逻辑,作者抓住了“我”的这一举动,将一个小小的心灵巧妙地呈现了出来。我们要特别注意第一句中的“每天”二字,这说明这种行为并非偶一为之,而是常常去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的憧憬与向往有多深。
诗的第4到第6句描写的是希望,作者通过儿童幼稚心灵中的向往写出了小主人公“我”的天真可爱之处,“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载在小船上,看着它慢慢地漂远,希望到夜里纸船能把秀利花平安地带到岸上,这朴素而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表达了“我”对这些花的关切、珍惜之情,在“我”的眼中,花并不仅仅是花,还是一个小伙伴,一个平等的、有生命的生物,它需要细心呵护,“我”希望它能够平平安安地回来,“平平安安”这四个普通的`字在这里便有了更深的含义,让人看到了这个小主人公对花儿特殊的喜爱,以及独特的关心方式。这种与生物平等的想法,既与泰戈尔的思想有关,也与儿童的独特思维逻辑有关,诗人以赤子之心将其细腻地描绘出来,让我们得以重温与万物交流的童年时光。接下来“我”仰望天空,看到了天上小朵的云,由此产生了奇妙的联想:“我”把天上小朵的云看成鼓着风的白帆,最奇特的是“我”还想像天上有游伴把它们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这一想像美丽奇幻且符合儿童的好奇心理,使天上玄妙的世界接近了大地,而地上的世界又恍惚是在天上,天与地在这一瞬间被拉近了,此时天光水色、白云纸船交织在一起,而“我”则陶醉在其中,形成了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这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也是一个可以让读者的想像自由翱翔的空间。
诗的第7到第8句写的是“我”的梦幻。此时的小主人公已经入睡了,脸埋在手臂里,但他在睡梦中又看到了纸船。这只梦幻中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而睡仙坐在“我”的纸船里,带着装满梦的篮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梦中的梦,诗人在这里又翻出了一层转折,这梦中的梦盛放在篮子之中,与睡仙一起乘坐纸船远去,他们要去哪里呢?“我”没有说出,诗人也没有点明,但重要的或许不是要到哪里去,而是这种要到哪里去的憧憬,这是一个儿童的幻想,象征着他小小的心灵对成长的渴望,对远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全诗在这里结束,表达了作者对这幼小而纯真的心灵的默默祝福。
整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天真的儿童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一贯关注的爱与美的主题。这赤子之心的纯真表现,能唤醒读者心中的温情。贯穿全诗的一个意象是纸船,全诗以放纸船开始,以在梦中见到纸船结束,中间则是放纸船时的情景与联想。纸船在这里既是小主人公的小小寄托,也隐喻着通往外界与未来的媒介,小主人公正是在与纸船的关联中表现出了他的好奇与纯真。整首诗自然、纯朴而优美,具有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风格。这从诗中所采用的一些意象中也可以体会出来,如溪、村庄、园中、秀利花等等,这些自然或与自然较为接近的意象,为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朴素而单纯的氛围,它们与天真的小主人公,与放纸船的稚气行为结合在一起,在和谐中将主题凸现了出来。
这首诗采取的形式不是格律体,而是散文诗体,这一形式使得这首诗在表达上更加自由,但并不因此缺乏诗意。其实在每一个句子之中,在句子与句子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节奏与韵律,这种节奏与要表达的意象、主题自然地融为一体,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作品主题
泰戈尔认为,爱创造了世界,世界的本质就是爱;而母爱、孩童之爱则是人类最真诚最纯朴的情感;这种感情灌注在每个人平常的生活之中,过分的熟悉常常让它不被关注和察觉,甚至是麻木而几近忘却。而“陌生化”理论总是从全新的视角观察问题,不断更新着文学世界的感知方式,究其实质,陌生化理论就是要破除日常经验的遮蔽性和欺骗性,是要破除思维方式的机械性和习惯性。
《新月集》中,诗人时而化身天真可爱的孩子,时而变成温存和善的妈妈,通过儿童新奇活泼的想象和母亲真纯怜爱的话语,把这种爱化作美丽的具体形象,产生了一种掠人心魄的魅力。
在诗集中,诗人对神的爱体现在对自然与人最崇高的神性的爱上。在泰戈尔心中,神、真理、无限是同义语。人和自然是有限的,有限与无限必须统一融合,世界才会充满爱,呈现出欢乐与和谐。也就是说,在和谐统一的世界里,有限显现无限,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
泰戈尔心中的神,不像西方的上帝那样虚无,那样的高高在上,难以企求,它存在于大自然和人中,是切实可感的“无限”。“从无限流向有限的泉水——就是“真”,就是“善”,也就是说,有限以真、善、美显示无限的神的存在。
如果说泰戈尔歌颂的孩子对母亲的爱,象清沏的小溪,在阳光的折射下,产生活拨的美、晶莹的美;那么,泰戈尔描写的孩子对大自然的爱,就如月夜下的竹笛,所产生的美感是那般轻幽、纯净。泰戈尔认为,宇宙最根本的原则是和谐与协调,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互依存,和谐一致的。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象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一样,人只有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才能找到“无尽际的幸福之海的岸的道路”。
而孩子对自然纯真的爱,就代表了人类“投入自然的怀抱”的心愿。《新月集》以火热的激情,欣喜的笔调,描绘丁一幅幅明丽而又优美,热烈而又淡雅的图画——儿童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诗的世界。它把我们带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床的时代,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滩上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滴为珠子的儿童的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1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躲进一座山里》徐迅散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