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米尔宁斯基《赤脚的孩子》原文赤脚的孩子
◆ 斯米尔宁斯基
黄昏了。慢慢地,象是偷偷走着地,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象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的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的补钉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象船上的桅索一样。额上流着汗。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在你们的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们眼睛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写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从来不曾尝过苦难的杯子——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一戈利姆的大饭店里,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黑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惬意的人问着。“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太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弄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上的血管涨大了,又向前走去。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象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一个小小的助手——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上凝结了。但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对你的雪白的、天真的灵魂,你笑着。你的青春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可是明天?明天,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
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了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阴影要罩上你的天真的脸,湿润的眼睛要露出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的小小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妈妈,这些孩子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惬意的人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太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弄惯了。”
——斯米尔宁斯基《赤脚的孩子》
“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的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这群额间淌着汗水,眼中含着血丝,脚上布满旧伤和新伤的孩子,再次走进了我的脑海里,手有些不听使唤,落下每一个字,都化成了无声的凝噎。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斯米尔宁斯基借着女孩的口,喊出了这句话,而当时,那个女孩正微笑着看着天空,她衣衫破烂,全身脏黑,身后是一片灯红酒绿......
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描述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的震惊与悲伤。
想起了白居易的《卖炭翁》,想起了那个在天寒地冻时,仍穿着单薄的衣衫,乞求天更冷一些的老人。苍白的两鬓,乌黑的十指,在傲慢的官吏的面前,成了可悲的代名词,成了盛唐最具讽刺性的存在。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含着金钥匙,一掷千金的富贵人,同样也从不缺在尘埃里拼命挣扎的苦命人。总有人活在云彩里,总有人挣扎在泥泽里。就像斯米尔宁斯基喊的“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泪眼朦胧里,一双手伸到了我跟前。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手背满是裂痕,像干旱时,龟裂了的土地。十根手指浮肿,泛着不适宜的桃红色。“这手?”我颤抖着声音询问。“这手啊,是常年在水里泡,所以变成了这样。”“是不是很痛?”“刚开始的时候,吃不了这苦,现在早就习惯了,不痛了。”不痛了?怎么会不痛呢?不过是早已麻痹了;早已习惯忽略自己的痛觉;早已习惯用肩膀撑起一个家。“姑娘,以后多光顾。”他笑着递上装了鱼的袋子,我这才注意到,他还细心地往里面加了氧气,鼓鼓的袋子里,一条鱼正甩着尾巴,看起来精神很好,力气很大。“叔!您的孩子呢?”我忍不住开口,眼里是他花白的发,沟壑纵横的脸。“他们都在外面工作呢!孩子们可出息了,工作都很好。”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眼里洋溢着骄傲,苍老的脸,因为这份骄傲,涌上了耀眼的精神气。“真好啊!”我由衷赞叹。
郁结在心头的哀伤,渐渐散去。两个世界,一个纸醉金迷,一个苦难相随,可是无论哪一个世界,人们都在努力地活着,努力为自己,为家人,改变点什么。世界生来不同,但人心是一样。
生而为人,从来没有人会习惯苦难。假如那个汽车里的母亲能告诉她的孩子,“他们当然觉得重,所以我们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假如那群收炭的官吏,能放下傲慢,以一份善心相待;假如每一颗心都能柔软一点,再柔软一点,那么即便是两个世界,即便是一个天,一个地,世界也会因为这份柔软而拉近距离。
两个世界,无论哪一个,都不多余!
“赶快生活!”——读《外国散文欣赏》前段日子读了一本《外国散文欣赏》,是八十年代北京出版社的选本,书很薄,主要是19世纪作家的作品,比如萧伯纳、左拉、罗曼·罗兰、德莱赛、屠格涅夫、泰戈尔、德富芦花、茨威格、奥斯特洛夫斯基。从这些熟悉的作家的名字,你可以想到那些蜚声世界的名著佳作《萌芽》、《约翰·克利斯朵夫》、《猎人笔记》、《嘉莉妹妹》、《飞鸟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虽然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却有着进步的世界观,文章反映了积极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具有一种现在罕见的力量——让我们感觉那是一个迷人的时代,矛盾斗争明显尖锐,阅读这本书,你可以收获关于19世纪的时代精神和信仰——坚韧和反抗性。
一、先来介绍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出版社为丰富中学生课外阅读而编著的少年文库读本,选收了22篇外国散文,出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著名作家之手。全书按照前言、目录、正文(包括散文、作者简介、作品简析)的顺序展开,非常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二、主要内容及特点
散文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往往以点带面,来表达对世界对生活的主观感受、流露出对生活和社会的请求、希望、追求;在创作上,使用衬托和象征的手法,寄托作者追求自由、真实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哲理。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作为一本散文欣赏书,它也仿佛一篇散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时间跨度大:文章涉及的内容有17世纪贝多芬的毕生事迹,也有19世纪众多的贫苦百姓的生活,如泰戈尔所写的印度妇女的临终之前;还有20世纪党的会议上对列宁质朴人格魅力的描写。虽然时间不同,但是主旨都是集中在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
空间转换广:描写了天南海北世界各地的风光和人情,例如《游记四篇》、《农家》、《我的梦中城市》、《芦花》等。
涉及事件多:高尔基的思想,党的会议,俄罗斯的女革命者,保加利亚的贫苦小孩卖柴,丹麦的音乐家为音乐献身,巴黎的大艺术家罗丹凝神创作,日本的青年探索芦苇滩……
表达方式活:运用记叙、抒情、议论、描写等方式有力地表现主题。《赤脚的孩子》好像是一幅蕴藏着仇恨和风暴的很有意境的写意画。“黄昏了……紫丁香的阴影落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静的田野里躺着。”萧伯纳在《贝多芬百年祭》议论他是:“一只未经驯服的熊崽子”、“一个不羁的艺术家”,谈贝多芬的音乐评价说“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
结构全文巧: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人公,深入一个垂危的女性的时空和遭遇,展现了她22年麻木疲惫的人生旅程,最后表达出“女人也是人,给她们做人的自由!”的主旨。
三、我从中欣赏到了什么
1、苦难是最好的老师,对生活的态度隐忍向上,要有适当的“反抗性”。
以《贝多芬百年祭》为例,作者萧伯纳,把贝多芬及其作品的“反抗性”作为贯穿文章的一条红线,夹叙夹议,字里行间洋溢着令人感奋的激情。保加利亚作家斯米尔宁斯基的《赤脚的孩子》,描写了孩子们残酷的生活和痛苦的内心世界,文章激励被压迫者们在对立中奋起。《我的一天》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其说是写出的笔墨,不如说是用炽热的生命之火点燃的熊熊火把。醒来第一仗就要和病魔搏斗,“赶快生活!”这是奥内心深处的呼喊,朝气蓬勃和蒸蒸日上的国家给了他充满无限的希望和力量。只有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不放弃任何一天。要让自己短暂的生命放射出灼热的、耀眼的光芒。
2、创作应专注和“发自内心”——创作就是在奉献生命。
《贝多芬百年祭》“我心里有话必须说出来,这就是我为什么创作的原因。”
“发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
“我的艺术应当使可怜的人得益。”
“自由和进步是艺术的目标,如在整个人生中一样。”
“艺术家是一团火,他是不哭的。”
《至死不渝——童年回忆》丹麦,尼克索,天才的农民音乐家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感人的不朽音符,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从罗丹得到的启示》“那时,我参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功的全力集中,把易于驰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一定要能够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
3、对劳动人民的态度:同情、赞美,把劳动当作乐趣和价值,知识分子应扎根于劳动人民。
罗曼·罗兰说“精神独立——是一株枝叶参天的大树——倘使不把这株树移植到大庭广众之间,移植到劳动人民这块‘黑土’上去,它是注定要死去的……我们想寻找自己的人民,在其中扎根。”
左拉《铁匠》是一幅浓墨重彩的人物肖像画,表现和歌颂了劳动的美,劳动的欢乐,劳动的价值,
劳动是一种乐趣,一种创造,一种艺术。最后他说:“就在这里,在这铁匠铺里,在无数耕犁中间,我治好了懒惰和多疑的毛病。”
4、对未来的态度:舍弃自我,发现真实
罗曼·罗兰“你们想要人民的艺术么?那就先要有具备自由精神的人民,不为贫穷和无休止的劳动压垮的人民,不为各式各样的迷信和盲从欺骗的人民,在当前的战斗中获胜并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民!”
已经很久没有拿起一本年代感的书,读过之后却感到与从前的时代无比贴近。它正在散发着光和热,因为有那些坚持理想的思想家,有那些在劳动中凝结心血的劳动者,在推动着工业朝着智能化迈进,推动着社会朝着更为理想更为美好的前途前进。读书要把书中的精神化为自己的力量和习惯,掩卷之后这本书仿佛在催促我说:“赶快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5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写桃花的儿童作文,三年级写桃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