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歌声》鉴赏作者:曹增渝
毛姆
沿江两岸回荡着船夫号子声。
桡夫划着收扎起帆樯的高尾舢板,顺流而下;你听,他们喊着嘹亮雄浑的号子。
纤夫背着纤绳,逆流而进,五六人拖着小舟,两百人曳着扬帆舢板,越过激流险滩;你听,他们喊着船夫号子,那是更加气喘吁吁的歌唱。船中央,一人站立,不停地擂鼓督阵;他们弓腰曲背,着了魔似地曳着纤绳;极力挣扎,有时就在地上爬行。他们奋力紧拉纤绳,同激流的无情力量抗争。工头在一旁巡察,谁不拼死卖命,那一头破开的竹鞭,便会抽打他赤裸的脊背。人人都得竭尽全力,要不就会前功尽弃。他们喊着激越、高亢的号子——激流曲。
语言怎能描述歌声里蕴蓄着多少辛劳。这歌声啊,足以显示那极度劳损的心灵,那紧绷欲绽的筋肉,以及那人类征服自然力量的顽强精神。纤绳可能断裂,舢板纵然旋回,而湍流险滩终将被战胜。劳累的一天结束时,饱餐一顿,或吞云吐雾,或陶醉在悠闲自在的美梦中。
然而,最痛楚的歌唱却是码头工扛着沉沉大包,沿着陡峭石阶,走向城垣时哼出的歌声。他们上上下下,走个不停;“嗨哟,啊嗬”,那节奏分明的喊声,就象他们的辛劳一样,永无休止。他们光脚赤膊,汗流浃背。他们的歌唱是痛苦的呻吟,是绝望的叹息,是凄惨的悲鸣:简直不是人的声音。它是无限忧伤的心灵的呐喊,只不过带上了点旋律和谐的乐音,而那收尾的音调才是人的最后一声抽泣。
生活太艰难,生活太残忍,歌唱是绝望的最后抗议,这就是江上歌声。
(李传声 译)
应当说,在散文诗中,象《江上歌声》这样,给予下层劳动群众艰苦卓绝的生存挣扎以深刻同情和理解的作品还不多见。
毛姆是英国著名小说家。他的阅历很广,足迹遍于远东、欧、美和北非。本篇所写的,应是他在中国长江上游的所见所感。这里,他打破了语言和文化的隔膜,以一种深刻的人道精神和敏锐的生命直觉,从江上回荡着的劳动号子中,体味船夫、纤夫和码头搬运工们生存拼搏的顽强和艰苦,从而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作品中描述了三种不同的劳动号子。但这种描写并不是客观的绘声绘色和穷形尽相,而是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理解。挠夫划着高尾舢板顺流而下,他们的号子是嘹亮雄浑的。纤夫一边拉纤,一边喊着号子,“那是更加气喘吁吁的歌唱”。作者在这歌声中仿佛看到了纤夫们“那极度劳损的心灵,那紧绷欲绽的筋肉,以及那人类征服自然力量的顽强精神”。而码头工的号子则是“无限忧伤的心灵的呐喊”,作者在这里的描写也最富于深切的同情。他注意到,“那节奏分明的喊声,就象他们的辛苦一样,永无休止”。在他的感觉中,这种号子“是痛苦的呻吟,是绝望的叹息,是凄惨的悲鸣”。
在这节抒情短章中,作者对中国劳动者的同情,显然是真诚的。然而,他似乎未能觉察到这“江上歌声”的另一面:即那种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和抗争精神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中也不会被扼杀——这歌声便是证明。
散文江上歌声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写法一:
运用衬托,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
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
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
写法二:
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
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
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写法三:
虚实相生。
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
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诗的意思是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此诗为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全诗: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这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参考资料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9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