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辞类纂《王介甫读刺客传》全文王介甫读刺客传
曹沫将而亡人之城,又劫天下盟主,管仲因勿倍以市信一时,可也。余独怪知伯国士豫让,岂顾不用其策耶?让诚国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晋,救知伯之亡,一死区区,尚足校哉?其亦不欺其意者也。聂政售于严仲子,荆轲豢于燕太子丹,此两人者,污隐困约之时,自贵其身,不妄愿知,亦曰有待焉。彼挟道德以待世者何如哉?
蔡礼旭老师选则的162篇文言文都有哪些周文(十篇)
《郑伯克段于鄢》- 隐公元年 - 左传
《石碏谏宠州吁》- 隐公三年- 左传
《曹刿论战》- 庄公十年- 左传
《介之推不言禄》- 僖公二十四年- 左传
《楚归晋知罃》- 成公三年- 左传
《离骚》 屈原
《九章》 屈原
《远游》 屈原
《卜居》 屈原
《渔父》 屈原
汉文(二十三篇)
《礼运大同篇》礼记
《学记》礼记
《过秦论上》贾谊
《论积贮疏》贾谊
《吊屈原赋》贾谊
《狱中上梁王书》邹阳
《子虚赋》司马相如
《长门赋》司马相如
《战国策序》刘向
《冯谖客孟尝君》战国策
《谏不受单于于朝书》扬雄
《解嘲》扬雄
《解难》扬雄
《反离骚》扬雄
《五帝本纪赞》史记
《项羽本纪赞》史记
《孔子世家赞》史记
《管晏列传》史记
《元狩二年报李广诏》汉武帝
《秋风辞》汉武帝
《答客难》东方朔
《答苏武书》李陵
《诫兄子严敦书》马援
六朝文(二十七篇)
三国
《郭有道碑》蔡邕
《为刘荆州与袁谭书》王粲
《求自试表》曹植
《答东阿王书》吴质
《前出师表》诸葛亮
《后出师表》诸葛亮
《诫子书》诸葛亮
两晋南北朝
《陈情表》李密
《秋兴赋》潘岳
《豪士赋序》陆机
《吊魏武帝文》陆机
《文赋》陆机
《兰亭集序》王羲之
《桃花源记》陶潜
《五柳先生传》陶潜
《归去来辞》陶潜
《芜城赋》鲍照
《恨赋》江淹
《与陈伯之书》邱迟
《哀江南赋》庾信
《文选序》萧统
《征圣》刘勰
《宗经》刘勰
《神思》刘勰
《体性》刘勰
《风骨》刘勰
《文章篇》颜之推
唐文(三十四篇)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原道》韩愈
《师说》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答卫中行书》韩愈
《答李翊书》韩愈
《答尉迟生书》韩愈
《送孟东野序》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谷序》韩愈
《平淮西碑》韩愈
《柳子厚墓志铭》韩愈
《毛颖传》韩愈
《五箴》韩愈
《进学解》韩愈
《祭柳子厚文》韩愈
《祭十二郎文》韩愈
《桐叶封弟辩》柳宗元
《作毛颖传》柳宗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捕蛇说》柳宗元
《至小邱西小石潭记》柳宗元
《滕王阁序》王勃
《为徐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骆宾王
《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吊古战场文》李华
《陋室铭》刘禹锡
《庐山草堂记》白居易
《阿房宫赋》杜牧
《黄岗竹楼记》王禹
《寄李翱书》裴度
《文章论》李德裕
《与友人书》孙樵
宋文(四十九篇)
《严先生祠堂记》范仲淹
《岳阳楼记》范仲淹
《义田记》钱公辅
《朋党论》欧阳修
《五代史宦者传序》欧阳修
《唐书艺文志序》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苏氏文集序》欧阳修
《与尹师鲁书》欧阳修
《答吴充秀才书》欧阳修
《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
《泷冈阡表》欧阳修
《醉翁亭记》欧阳修
《秋声赋》欧阳修
《祭石曼卿文》欧阳修
《乐论》苏洵
《史论上》苏洵
《管仲论》苏洵
《权书八》苏洵
《衡论七》苏洵
《上欧阳内翰书》苏洵
《上韩枢密书》苏洵
《仲兄文甫说》苏洵
《训俭示康》司马光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曾巩
《宜黄县学记》曾巩
《筠洲学记》曾巩
《原性》王安石
《周公论》王安石
《周礼义序》王安石
《读孟尝君传》王安石
《读刺客传》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王安石
《韩非论》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
《上皇帝书》苏轼
《答李端叔书》苏轼
《李氏山房藏书记》苏轼
《前赤壁赋》苏轼
《后赤壁赋》苏轼
《祭欧阳文忠公文》苏轼
《留侯论》苏轼
《三槐堂铭》苏轼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与王观复书》黄庭坚
明文(五篇)
《卖柑者言》刘基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王冕传》宋濂
《尊经阁记》王守仁
《训蒙大意》王守仁
清文(十四篇)
《与友人论学书》顾炎武
《论文六则》顾炎武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与孙以宁书》方苞
《书韩退之平淮西碑后》方苞
《书归震川文集后》方苞
《述庵文钞序》姚鼐
《古文辞类纂序》姚鼐
《答友人论文第二书》袁枚
《与友人论文书》钱大昕
《文德》章学诚
《原君》黄宗羲
《病梅馆记》龚自珍
《原才》曾国藩
说明:
以下篇目,是蔡礼旭老师奉师长释净空老教授之命所选,提供爱好传统文化的同道诵读,以掌握文言文的钥匙,同时学习其中古圣先贤的德行与智慧。
有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以进士第四名及第,历任签书淮南(扬州)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今浙江宁波)事、舒州(今安徽潜山)通判,一度调开封任群牧司判官,旋又外调知常州事、提点江南东路刑狱公事,继召为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多年的地方官经历,使王安石认识到宋代社会贫困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宋封建统治所面临的危局是“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赵祯的万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以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唐玄宗等人只图“逸豫”,不求改革,终于覆灭的事实为例,王安石对改革抱有士大夫群中少见的紧迫感,大声疾呼:“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要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不然,汉亡于黄巾,唐亡于黄巢的历史必将重演,宋王朝也必将走上覆灭的道路。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熙宁初,王安石以翰林学士侍从之臣的身分,同年轻的宋神宗宋神宗议论治国之道,深得宋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王安石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指出“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在执政前就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执政以后,王安石继续发挥了他的这一见解,曾经指出:“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而“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趋农为急”。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而摆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是“去(劳动者)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那些游手好闲者也回到生产第一线,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国家政权需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王安石虽然强调了国家政权在改革中的领导作用,但他并不赞成国家过多地干预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反对搞过多的专利征榷,提出和坚持“榷法不宜太多”的主张和做法。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和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矿税抽分制等一系列的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王安石亲自撰写《周礼义》、《书义》、《诗义》,即所谓的《三经新义》,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教材。
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特别是由于变法的设计者王安石与变法的最高主持者宋神宗在如何变法的问题上产生分歧,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爱子王雱的病故,王安石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当他听到免役法也被废除时,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根据对北宋王朝内外交困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完整的变法主张,表现出作者“起民之病,治国之疵”的进步思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在叙述并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的同时,尖锐地提示了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利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它对第二年开始施行的政,无异吹起了一支前奏曲。《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这时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灸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并又曲折多变。
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罢相(1076年左右)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王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涵蓄……后为群牧羊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感事》、《兼并》、《省兵》等,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描写和提示了宋代国势的积弱或内政的腐败,指出了大地主、大商人兼并土地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危害,提出“精兵择将”的建议;《收盐》、《河北民》等,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备受统治者迫、害压榨的悲惨遭遇;《试院中》、《评定试卷》等,则直接抨击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要求起用具有经世济国的人才;《元日》、《歌元丰》等,热情地讴歌了变法带来的新气象和人民的欢乐;《商鞅》、《贾生》等,通过对历史人物功过得失的价,抒发了自己的新的见解和进步意义。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后山诗话》载黄鲁直语)和《泊船瓜洲》、《江上》《梅花》、《书湖阴先生壁》等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从诗体说来,安石的古体诗虽然多用典故,好发议论,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颖,充满着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律诗则用字工稳,对偶贴切,但有时不免失于过多的雕刻。五绝和七绝尤负盛誉,“王半山备众体,精绝句”(《寒厅诗话》),“荆公绝句妙天下”(《艇斋诗话》)。他的诗对当代和后世都有影响,被称为“王荆公体”(严羽《沧浪诗话》)。
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虽不以词名家,但其“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通过描写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壮景及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兢逐”的腐朽生活,豪纵沉郁,被赞为咏古绝唱。它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开了苏东坡豪放的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从文学角度总观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