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明月不谙离别苦

大道家园 2023-07-17 02:26:05

明月不谙离别苦明月不谙离别苦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擅长辞令,尤擅小令。风格婉转,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价。词最工,风格清而疏朗,脱去花间派浓艳浮靡之习,在当时词坛独具一格。今存一百三十余首,《蝶恋花》便是其中一则,原文为: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话说,由于词在宋代十分流行,不少的读书人都会作词,有一个叫杜世安的人,因为附庸风雅,时常赋诗填词,闲来写一首半阕,也就自称为词人了。由于他曾官至郎中,人们便称他为“杜郎中”。

杜世安虽然词写得不怎么样,却十分自负,把谁都不放在眼里。

一次,晏殊创作了《蝶恋花》,此词一出,众皆称好。唯独杜世安看了连连摇头。他不以为然地说:“我看这首词还需要推敲一下。”

有人问他,如何推敲?他信口开河地说:“词中‘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两句,也写得太孤寂、太凄惨了。而后面的‘明月不谙离别苦’更令人费解,‘明月’怎么会‘谙离别苦’呢?”

杜世安这么一品评,晏殊这首好端端的《蝶恋花》一无是处,简直成了一堆废话。

人们看到杜世安如此狂妄,便有意要戏弄他:“杜郎中既然有此高见,不妨改写一首,让我们大家来开开眼界,长长见识。”

杜世安没有听出人们讲话的意图,也不谦虚。于是提笔在手,毫不谦让,把晏殊的《蝶恋花》词,改成了一首《端正好》词:

槛菊愁烟沾秋露,天微冷,双燕辞去。

月明空照别离苦,透素光,穿朱户。

夜来西风凋碧树,凭栏望,迢迢长路。

花笺写就此情绪,待寄传,知何处?

改写完,将笔往桌案上一放,向人们炫耀起来。

众人俯身去看,一个个不禁掩口而笑。原来,将两首词放在一起一比较:晏殊的《蝶恋花》晶光焕发,奇光四射;而杜世安的《端正好》则干瘪粗陋,黯淡无光,就如同一件传世奇宝与一件蹩脚的赝品放在一起。

大家一阵哄笑,杜世安直羞得无地自容。

晏殊的《蝶恋花》是首写离愁别恨的名作。上阕写庭院及室内景物。下阕写词人登楼望远时的所见所感。全文的意思是: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有着无尽的忧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像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此词写秋意但不凄苦,抒离情愁而不哀,写富贵之家但又不言“金玉锦绣”,临秋而望远,极目天涯,境界极为辽阔,较南唐的离愁别恨之作都有新意。词中还隐约含蓄地表示有难言之意,给读者留出想象的余地。王国维曾用下阕的第一句比喻“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中的第一种。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引晓穿朱户的意思意思是: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出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原文: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作者】晏殊 【朝代】宋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扩展资料: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

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赏析:

此词经疏澹的笔墨、温婉的格调、谨严的章法,传达出作者的暮秋怀人之情。


上片由苑中景物起笔。“槛菊愁烟兰泣露”,开篇即推出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为写照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

“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轻寒”,即是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又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

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前人往往视明月为聊寄相思怀抱的多情之物。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由此驰骋想象,作者亦当是朱颜尽改。而从结构上看,碧树尽凋,野外才能变得格外空旷,作者也才能骋目远眺。

这样,“凋碧树”又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的一种必要的铺垫。“独上西楼”,正面点出“独”字,与上片的“双飞”遥相照应,是章法谨严的又一实例。

“望颈,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于是逗出歇拍,“欲寄彩笺” 二句。“彩笺”与“尺素”都是指代书信。二词重叠使用,一则是表示寄书意愿之热切,二则表示欲书内容之繁富。“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啥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不谙(ān),不了解,没有经验。谙,熟悉,精通。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

该诗句出自宋代晏殊所作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全词原文如下: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白话文释义: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一双燕子飞去。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扩展资料

此词写深秋怀人,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兰和菊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联系,但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

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8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