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东仁作品分析【生卒】:1900—1951
【介绍】: 朝鲜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评论家。生于平壤。出身富豪之家。曾在日本东京明治学院和川端美术学校学习。1919年同朱耀翰等人创办朝鲜第一份文学杂志《创造》,形成了朝鲜第一个现代主义流派——“创造派”。金东仁等提倡“纯文学”,认为“文学不是说教,文学永远是艺术,这里没有伦理,没有道德,只有对美之追求”。金东仁因此被誉为“纯文学开拓者”。1939年曾与朴英熙等人一起参加“北支皇军慰问”来华。战后住南朝鲜。南朝鲜杂志《思想界》设有“东仁文学奖”。
金东仁的处女作为《弱者的悲哀》,后又有短篇小说《生命》、《船歌》、《狂画师》,长篇小说《云岘宫之春》、《金研实传》等。
现代朝鲜、韩国文学是什么?1910年以后,日本对朝鲜实行野蛮的殖民统治。此间前后,崔南善(1890~1957)在他创办的《少年》、《青春》等杂志上,发表他和李光洙(1892~1951?)的新体诗和现代小说。
1919年爆发的全民性的反日运动,促进了进步力量的兴起。在日本执行“文化统治”时,西方的文艺思潮也进入朝鲜文坛。“创造派”、“白潮派”、“废墟派”等文学流派,将欧洲的唯美主义、颓废主义和自然主义等引进朝鲜。在金东仁(1900~1951)、廉相涉(1893~1963)、朴钟和(1901~1981)等代表作家的作品里,充满了颓废、感伤。
1923年,在国内外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文学新秀组织了文艺社团“焰群社”,首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他们的作品多描写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所以,又称“新倾向派”。著名作品主要有宋影(1903~1979?)的《黑暗的村庄》(1923)、《日益扩大的人群》(1924),崔曙海(1901~1932)的《故国》(1924),李箕永(1895~1984)的《穷苦的人们》(1924)等等。
崔曙海是新倾向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之一。他自幼家境贫寒,16岁时即四处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这种来自社会底层的经历,使他亲身体验了劳动人民的痛苦与不幸。因此,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和强烈的反抗情绪。他的几十篇短篇小说分别结集《血痕》(1926)和《红焰》(1931)出版。著名的《朴石之死》(1925)写因无钱求医而死了独生子的老妇对金钱社会的诅咒。《饥饿与杀戮》(1925)的主人公京洙因找不到工作而被逼发疯,并发出要“砸烂这个鬼世界”的怒吼。代表作《出走记》(1925)中的主人公朴君善良、勤劳,曾怀着“开辟新生活”的美好愿望弃家出走,但结果仍难以生存。经过5年痛苦挣扎与求索,终于认识到“对于这种只能维护和纵容那些虚伪、奸邪、残暴和懒惰者的制度”,“不能置之不理”,他最终走上了觉醒并反抗之路。朴君的形象是有代表性的,因此这篇小说也成为新倾向派文学的典型之作。
1925年8月,朝鲜无产阶级艺术同盟(简称“卡普”)成立,它是以原来新倾向派作家为基础组成的。“卡普”初期沿用原文艺社团焰群社的纲领。1927年9月“卡普”改组后,制定了新纲领,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一翼开展无产阶级的艺术运动”。“卡普”主张以文学创作教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彻底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从新倾向派到卡普的成立、改组,标志朝鲜无产阶级文学从萌芽、发展到高涨。这时期出现了一批无产阶级作家,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赵明熙(1892~1942)的短篇小说《洛东江》(1927)、李箕永的短篇小说《元甫》(1928)和长篇小说《故乡》(1933)、韩雪野(1900~)的短篇小说《过渡期》(1928)和《摔跤》(1928)、宋影的剧本《拒绝一切会客》(1929)等。“卡普”以其强烈的革命色彩引起日本统治者的仇恨,于1931年和1934年先后两次对“卡普”作家进行逮捕、镇压。1935年“卡普”被迫解散。但“卡普”文学的巨大影响不可低估,它支配了1925~1935年间的朝鲜现代文坛。
赵明熙是“卡普”文学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他20世纪20年代初写的抒情诗,有着较多的感伤和神秘主义色彩。从日本归国后所写的剧本《婆娑》(1923)、诗《在春天的草地上》(1924)等,表明他创作思想的进步。1925年他积极参与组织“卡普”,此时创作的作品主要描写朝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之下所遭受的苦难,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如短篇小说《到地下去》(1925)、《低气压》(1926)、《洛东江》(1927)、《春善》(1928)、《儿子的心》(1928)、《美妮和龙儿》(1928)等。其中《洛东江》是他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朴成云是洛东江畔渔民的儿子,他苦苦探索反日独立之路,最终由一个民族主义者转变成为社会主义者。这篇小说是20世纪20年代朝鲜人民革命运动和反日斗争的一个缩影。
20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朝鲜各方面的统治,进步作家已难以公开活动。只有在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中产生、发展的革命文艺,如诗歌、小说、戏剧以及政论等,为朝鲜现代文学史留下光辉的一页。其中《血海》(1936)和《卖花姑娘》(1930)等,都是著名的戏剧。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朝鲜人民也迎来了自己的解放。但是几年之后,朝鲜北部和朝鲜南部分别成立了两个国家,于是朝鲜现代文学实际就成了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的现代文学。
朝鲜解放后40余年来,无论是在反美侵略的解放战争,还是在战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老作家一同创作,将现代文学不断推向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朝鲜比较著名的作品有:描写抗日武装斗争的赵基天(1913~1951)的长篇叙事诗《白头山》(1947)、朴世永(1902~)的长篇叙事诗《密林的历史》(1962~)等;描写土地改革的有李箕永的长篇小说《土地》(1~2卷,1948~1960)、千世峰(1915~)的长篇小说《大河奔流》(1964)等;描写祖国解放战争的有黄健的短篇小说《燃烧的岛》(1952)、千世峰的中篇小说《战斗的村民》(1953)、石润基的长篇小说《时代的诞生》(1964)等;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千里马运动的有李北鸣(1908~)的中篇小说《劳动的一家》(1947)、权正雄(1925~)的短篇小说《百日红》、赵白岭(1913~)的剧本《红色宣传员》(1961)、尹世重的长篇小说《在考验中》(1963)、李根荣(1909)的中篇小说《第一次收获》(1957)等。这些作品都从不同侧面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主义现实的理解和感受。
1948年大韩民国成立于民族灾难之中。长期的日本殖民统治和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在韩国人民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此时西方的文艺思潮也蜂拥而入,一批年轻的文学青年形成了80年代韩国文坛上的“战后文学派”。战后派作家的作品,内容上主要宣泄战争中郁积的苦闷,揭露战争给人性带来的毁灭;形式上否定文学传统,竭力学习和模仿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有意识地进行文学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大胆变革。战后文学派的主要作家有吴永寿(1914~)、孙昌涉(1922~)、金声翰(1919~)、徐基源(1930~)、河瑾灿(1931~)等。
孙昌涉和徐基源是战后派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孙昌涉的小说《血书》(1955)以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忧郁、压抑的气氛中描写了主人公所受的非人侮辱与绝望心情。作品中无论是白痴少女昌爱、残废军人俊锡,还是失业者达寿、无望诗人奎鸿等,都是麻木、漠然、反常的被弃者。通过他们在饥饿和死亡线上的苦苦挣扎,反映了韩国战后的社会现实。徐基源的名篇《深夜的拥抱》(20世纪50年代)不仅描写了战争对人性的毁灭,而且笔触深入主人公的灵魂深处,写出了他的觉醒。主人公从战场上偷跑回家想看望病危的妻子,但又痛感自己罪孽深重而无颜去见。总觉得他曾强奸并杀害的一个姑娘仿佛就是妻子。最终他的人性得到觉醒,决心回到妻子身边去。
如果说韩国20世纪50年代文坛的主流是战后派文学的话,那么20世纪60年代新感觉派的出现也堪称是韩国文坛上的一件大事。这派作家一反战后派文学过分执著于表现历史的倾向,反对从“悲剧性的历史出发来感伤和哀叹”,主张努力去“探索现实与未来”。他们格外强调语言技巧,注重语言的感觉、意象的跳跃和心理分析,提倡到“无意识”中去寻找创作源泉,竭力表现梦境和幻觉。新感觉派作家主要有金承钰(1941~)、朴泰洵(1942~)、徐廷仁(1936)、金成一(1940~)等。
金承钰大学时代发表处女作《生命演习》(1962),确立了在韩国文坛的地位。
他的短篇小说《汉城,1964年冬》(1965),描写寒冷的冬天,在汉城一家酒馆里,无耻的主人公“我”和一个姓安的大学生偶遇一中年汉子。“我”因出身卑微、升学无望,当兵作公务员,都觉得无意义;大学生“安”虽为不愁吃喝的富家子弟,也同样感到空虚、困惑;中年汉子更惨,爱妻得病死在医院,他卖妻子尸体领到一笔钱。他用这点钱求人同他聊天,以解除孤独与绝望。但最终未能使他得到解脱,第2天他在客店自杀。在这3个人物身上集中概括了韩国当时一代人的彷徨、悲观、空虚、失落、百无聊赖的精神面貌。
20世纪70年代后,韩国的经济有了迅速发展,文坛也出现了色彩纷呈的景象。这时,纯文学、暴露文学、商业文学等,都异常活跃。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是采用最多的表达方法,为人们所追棒。
在作家队伍里,中青年作家思想表现敏锐,不少成为文坛新秀,他们的作品也较多受关注,这些作家作吕是:黄皙暎(1943~)的描写劳资矛盾的小说《客地》(1971);女作家朴景利(1926~)的反映近代农村生活史的长篇历史小说《土地》(1~3卷,1969~1978);赵世熙(1942~)的深刻揭示韩国社会矛盾和社会悲剧的12篇系列小说《矮子射向上空的小球》(1978);李范宣(1920~)的描写社会底层市民生活和心理的《黑海峡》(1976)和《白乌鸦的手记》(1979);女作家孙素熙(1917~)的以心理描写见长富于抒情色彩的《黑夜》(1974)和《华丽的我们》(1978);千胜世(1938~)的(1974)写占领军的专横野蛮与兽性的《黄狗的悲鸣》。由于这些作品代表了韩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因而在文学史上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关于金东仁船歌的读后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下面提供读后感的一般写法方法: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8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