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作为职业。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前进,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野花野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
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这类(的景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互相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便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地回答。
他们就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消息。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美酒和饭菜来招待。
渔人在这里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人说。”
渔人出了桃花源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到处作了标记。 回到(武陵)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竟迷路了,再也找不到方向。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就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没有实现(目标),不久病死了。后来就再没有探寻(通往桃花源的)路的人了。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
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
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
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理解性默写】 1。
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夹岸数百步”都是桃树,没有一棵杂树,很是奇特。
3。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明显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 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
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9。 "村人"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0。
“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板书设计桃花源记 秦(前221~前206) 汉(前206~公元220)美乐奇 魏(220~265。
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
描写渔人4件事
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就是与后文未果,寻病终呼应的)
老师讲过了,肯定正确。。。
晋中之窗提醒您
渔人想:其实,我也不想离开,但我的家人还在等我,我实在不能丢下他们,他们需要我。虽说我们的生活很艰苦,但我们的家毕竟是我辛勤劳动构建起来的,那间房子也有很多回忆。虽然那里不如桃花源里民风淳朴,让我无忧无虑,但我的生活已经让我很满足了。至少我还没有被这个黑暗社会残害。我为什么会做记号并通知太守呢?是因为太守是一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也正因为这样,他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所以被陷害,不久就要被革职返乡了。我担心他会受到迫害,正好又发现了桃源,所以就……本来我想告诉了村民关于太守的事之后,他们一定会谅解并接受太守的,可惜没有找到桃花源。太守已经逝世了,但令我仍不能明白的是,那些记号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天消失?这是我一直没想明白的。。。
更多内容尽在030600.net
《桃花源记》“渔人”新解
为什么说“渔人”是“愚蠢”的呢?
第一,因为他入而又出。
魏晋时期,连年战乱,社会腐朽黑暗,官府暴政比秦时尤甚,百姓民不聊生。世外桃源的境界是美好的,它宁静、平和、悠远、生活富足、民风淳朴。面对如此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的生活境界,凡夫俗子当然应该是求之不得,就连“刘子骥”这样的“高尚士”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想去都不能实现,“渔人”这个撞了大运的家伙却“停数日,辞去”。从“辞去”可以想象到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离开的,而且态度坚决。他竟然不想留下来隐居村中,却要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受罪,实在是愚蠢透顶。
第二,因为他去而作记。
渔人既然要走,那你就走呗。可他“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他竟然在回去的路上到处作了记号。作记号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以后再来。“世外桃源”是作者期待的悠悠历史与攘攘现实之间的一种理想境界,是作者幻想的饱受战乱之苦却对前途茫然无助的世人根本无法得到的生活境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岂是你一个渔人想走就走,想来就来的?有此想法,就是愚蠢,有此做法,更是可笑。因此,作者为这个狡猾的“渔人”设计了“遂迷,不复得路”的结局,既造成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更是对渔人痴心妄想给予的无情讽刺。
第三,是因为他言而无信。
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村中人对渔人是善良真诚的,他们主动地、毫无保留地向渔人介绍了隐居桃源五六百年的生活经历,热情诚恳地设宴款待他,对他没有提任何要求,只在分手送别之际希望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既谦虚地表示他们的生活经历很平凡,不值得对外面的人夸耀,也用此委婉的语气诚恳地表明自己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当此之际,渔人的承诺必定是“当然、当然”,“一定、一定”。可是这个无耻的小人一出桃花源,立刻就“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但“为外人道”了,弄得满城风雨,路人皆知,连远在南阳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他甚至还主动带上太守的一班人马“寻向所志”,差点儿把桃花源人宁静、平和、美好的生活彻底打破。如此不守信用、违背诺言、出尔反尔的小人,在外柔内刚、志行高洁的陶渊明看来,是极其愚蠢的、可耻的、可恶的。
第四,因为他急而媚官。
有奇缘,遇奇人,本来是好事,偶尔忍不住了告诉亲朋好友或许可以谅解,可是“渔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告诉太守,无非出于几个原因,一是把这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显示自己经历的奇异,以期获得太守诸人的敬重;二是把这经历作为巴结太守、趋奉权贵的资本,以求名利双收。因此他不仅“为外人道”了,而且还带人来“寻向所志”,当初“处处志之”,显然是早就存了出而复寻、邀功请赏的心思,其为人之奸诈、内心之险恶、媚官之心切,已昭然若揭了。可他机关算尽太聪明,桃源佳境岂能被他这等愚人寻到,他与桃源人截然相反的丑陋言行只能是进一步衬托出其愚蠢罢了。
陶渊明为什么要设计出个“渔人”并含蓄委婉而又充分无情地嘲笑、讽刺他的“愚蠢”呢?
这与作者的生活、性格、思想是分不开的。
首先,桃花源是作者努力追求的理想化的生活境界,作者不愿让世人俗客打扰、破坏其境界的完美,凡是有意闯入桃花源且不能解其真善美者,当然是痴心妄想的“愚人”。在作者看来,这种境界是普通人所追求不到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桃花源诗》中的这句话,用反问语气,就明确、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清高和对“渔人”这样的根本不懂得珍惜、追求这种融自然与精神于一体的美好生活境界的俗人的蔑视。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希望自己能够进入那样的生活境界中去。在作者看来,只有那些品质高尚的先贤圣达,才能引导自己达到理想的极境,找到精神的知音和净土。像“渔人”这样的凡夫俗子,太守那样的官场政客肯定得不到,即使是刘子骥那样的高尚之士也难以觅得。而贫穷的生活使自己时有“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的出仕之心,“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的为官之苦又使他产生归隐之意,在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生活中,作者感到即使是自己要想寻找到桃花源那样的生活境界也是艰难的。因此从另一个侧面看,自己希望像那个渔人一样得到桃源胜境,又何尝不是愚蠢的呢?所以说“渔人”设计既是作者对世人俗客的嘲弄,在深层意义上也是对自己追求桃花源那种生活境界的自嘲。
其次,表明作者对“渔人”这样背信弃义、虚伪奸诈之徒的鄙视。陶渊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不喜欢媚世求俗;与人交往讲究真诚,亲戚朋友知道他虽然家庭贫困,但爱喝酒,有时就备酒请他,他“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这样喝了酒走人连招呼也不打也不会生气的朋友,才是真朋友,彼此才谈得来,这些“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能与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的人才是值得互相敬重的;对不了解、有所求而接近自己的人他嗤之以鼻,时已为官的颜廷之,曾主动上门拜见他,并送给他一大笔钱,因为不了解他,不知其目的,陶渊明就不予理睬,后来彼此熟了,知道都是性情中人,才接受了他馈赠的“二万钱”,并把钱统统送到酒肆里去,预付饮酒之资,“稍就取酒”。其直率真淳的性格,对“渔人”这样的名利之徒当然不屑一顾。
第三,在陶渊明的思想中,他最痛恨的就是阿附权贵之人。他曾把“官场”比作“樊笼”,把为官时的自己比喻为“羁鸟”,以至于仅仅因为不愿见督邮就愤而辞官,并说我岂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可“渔人”竟为一己之私,不惜出卖热情招待自己的“村中人”,急急忙忙去告诉太守,并且为其带路,这种趋炎附势之徒,作者是最瞧不起的,所以作者毫不留情地借“渔人”之谐音嘲讽了求官媚俗之徒的“愚蠢”。
由此可见,《桃花源记》的主题不仅在于作者对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的向往,而且直接通过对“渔人”的身份设计表达了作者对不守信用、虚伪奸诈、趋炎附势的市井媚俗之徒的强烈讽刺和批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8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斗而不破:中美博弈与世界再平衡
下一篇: 《容斋随笔·草驹聋虫》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