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忍学《四十一 宽大有量》译文与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7 01:05:51

忍学《四十一 宽大有量》译文与赏析四十一 宽大有量

四十一 宽大有量

《程氏遗书》:“子言:范公尧夫宽大也。昔余过成都,公时摄帅。有言公于朝者,朝廷遣中使降香峨嵋,实察之也。公一日在子款语,子问曰:‘闻中使在此,公何暇也。’公曰:‘不尔,则拘束已而。’中使果然怒,以鞭伤传言者耳,属官喜谓公曰:‘此一事足以塞其谤,请闻于朝。’公既不折言者之为非,又不奏中使之过也。其有量如此。”

【译文】

《程氏遗书》中记载:“程颐说:范尧夫为人处世宽宏大量。过去,我经过成都的时候,范尧夫当时在那里任军中统帅。有人在朝廷上向皇上说范尧夫的坏话,于是皇上便派遣使者假装来峨嵋山烧香,其实是来督察范尧夫的工作。有一天,范尧夫在程颐那里闲谈,程颐问他说:‘我听说朝廷派了使者在这里,您怎么还有空闲啊?’范尧夫回答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反而会显得拘束了。’朝廷使者果然非常生气,用鞭子抽伤了走漏消息的人的耳朵。范尧夫的下属官员高兴地对他说:‘这件事就足以阻止他们在皇上面前诽谤您了,请您在朝廷上把这件事汇报给皇上吧。’但是范尧夫既没有惩罚说他坏话的人,也没有向皇上汇报朝廷使者用鞭子抽伤别人耳朵的事。范尧夫的气量真大啊。”

【评析】

没有人喜欢遭遇挫折,所以很多人一旦遇到了困难和挑战,就会变得心情烦躁。为一些小事而怒发冲冠,其实算不上真正的英雄,倒不如忍耐一下,静观最后的胜败。

范尧夫被人在皇上面前说了坏话,并且还面临着朝廷使者的督察。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生气,也没有惊慌,而是照样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最后,那个说他坏话的人还是露出了马脚,只不过范尧夫有宽宏的气量,没有惩罚他罢了。

消极面对挫折的心理状态和情绪体验其实会摧毁我们的进取心,容易使人悲观地看问题,不利于我们走出困境、反败为胜。在遭受挫折时,如果能隐忍自己内心的焦躁和不安的话,就能积极主动地面对未来。

典例阐幽 暂时忍耐反败为胜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刘秀、刘伯升兄弟也在南阳起兵。后来义军联合起来,推刘玄为帝。在义军发展过程中,刘秀兄弟逐渐显示出超人的才智和胆识,特别是在昆阳一战中,刘秀临危不乱,以少胜多,取得了昆阳大捷。然而大胜之后,义军开始分裂。有人对刘玄说:“刘秀兄弟才识过人,且屡立战功,势力越来越大。二人难以久为池中之物,此时不除,将来必为祸患。”刘玄觉得言之有理,便下令杀掉刘秀的哥哥刘伯升,刘秀本人也将大祸临头。

刘秀这时正在带兵攻打附近的县城,听到哥哥被杀的消息,非常悲痛。他明白自己功劳太大,遭到皇帝刘玄的猜忌,性命悬于一线之间。本来他是久怀自立之心的,但若这时起兵反叛,自己势力尚弱,无异于以卵击石。逃跑的话,身家性命或许能够保住,千秋大业则付之东流。思来想去,刘秀决定暂时忍耐。于是刘秀急令收兵,匆匆赶回宛城,叩见皇上。一到殿上,他“扑通”一声跪伏在地,向刘玄连声谢罪,流着泪说:“我们兄弟没有听从陛下的旨意,是天大的罪过。我们百死莫赎!”刘玄本就觉得杀害功臣有些过分,见刘秀如此自责,反而不知如何是好。

旧时的部下听说刘秀回来了,纷纷前来探望。有人说些激愤的话,刘秀总是借口有事,敬而远之。为了表明立场,哥哥的丧礼他也不去参加,而且一点儿悲痛的表情都没有;一日三餐,总是饮酒作乐,谈笑风生;跟别人谈话,绝口不提自己在昆阳大捷的功劳,总是显出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不停地责备自己,说皇上如此器重自己,自己却有负他的期望。刘秀的表现传到更始帝耳中,更始帝的警惕之心马上松懈下来。他觉得刘秀对自己这么忠心,怎么会背叛呢?后来,反而深深内疚起来,后悔听信谗言,杀害功臣。刘秀不但躲过了此次劫难,还被加封为破虏大将军。后来,刘秀看准时机,离开了更始帝,在河北建立了自己的队伍。他以河北为基础,扫荡群雄,终于统一了天下。

忍学《与之忍第六十一》译文与赏析 与之忍第六十一

与之忍第六十一

富视所与,达视所举。不程其义之当否,而轻于赐予者,是损金帛于粪土;不择其人之贤不肖,而滥于许与者,是委华背衮于狐鼠。

《春秋》不与卫人以繁缨,戒假人以名器。孔子周公西之急,而以五秉之与责冉子。噫,可不忍欤!

【译文】

衡量一个人行为是否妥当,符合情理,就要在他富贵的时候,看他把东西送给什么样的人;在他为官的时候,看他向上举荐什么样的人。不考虑道义上应当不应当,就将东西随随便便胡乱给人,这就如同把金银布帛等物扔在粪土之中一样;不考核官员贤明不贤明,就将官员随随便便举荐上去,这就犹如把华贵的衣服穿在狐鼠之类的动物身上。

《春秋》记载,卫国赐给于奚繁缨和曲悬用来参加朝会,孔子因此而叹息,不能给人名与器;子华出使齐国,孔子周济子华之母,但冉子却私下周济其五秉粟米,数量甚多,受到孔子责备。唉!施与别人东西,也有当与不当之分,要防止没有原则的胡乱给予。人们怎能不忍住自己随便施与的行为呢!

【评析】

生在人世间,应该知道凡事都有法度的约束。如果你有能力去接济别人,而你也愿意给予别人帮助,这当然是件好事,但是你还要考虑到是否合情合理,只是一味地给予可能会伤了别人的自尊。相反,如果你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你也要考虑到别人的给予是否合乎法度,如果是违法的行为,即使给予的再多也不能接受。

典例阐幽 不合法度,与亦不取

南宋人褚渊,字彦回,家在河南阳翟。少年时就有清廉的名声,做官一直做到吏部尚书。一次,有一人揣着一块金子向他求官做,想得到一个清闲的位置。他拿出金子对褚渊说:“这件事情别人都不知道。”褚渊说:“你本来就可以得到官做,为什么还要凭这个东西?你如果一定要给我,那我不得不向上禀告此事。”此人非常惭愧,将金子收好走了。后来褚渊说出了这件事,但没有说这个人的姓名,所以当时也就没有人知道这人是谁。褚渊拒贿有方,又不损人名气,实在是一个君子。他不仅不贪图金钱,不因为取小利而坏法度,更是一个为人正派的人。

清宣统年间,滕县南沙河北街有个王克供。他开了一个杂货门市,名叫“增益店”,他一生以善为本,常用赚来的钱财周济乡民。

有一年,从南方来了一位进京赶考的举子,病倒在街头路上。王克供知道后,把这位举子抬到家去,请郎中为他看病。一天两次煎汤熬药,三茶四水地伺候着。不几日,举子大病初愈,但仍不见笑脸。问他为什么愁眉不展,举子才说出了知心话。原来举子口袋内分文没有了,离京一千多里,考期马上就到,步行是赶不到京城的。王克供说:“你别愁,我花钱雇马车送你到京城。”他凑足了钱,花钱雇了一辆上等的马车,临行吩咐赶车的人说:“你要风雨无阻,日夜赶路,不误举子考期,回来赏你一口袋谷子。”

于是,赶车的打马上路,日夜不停地向北京进发,果真没误考期。

不久,举子金榜题名,经过皇帝和文官的面试后,派到山东任知府。他人马喧天出了京城,知府吩咐在滕县落轿,他要到南沙河会客。

在滕县落轿后,知府着便衣抄小路步行至南沙河,在增益店内与王克供见了面。一别个月有余,二人见面非常亲热,叙谈别后经过。这时,只听大街上有兵马穿过,王克供不知何故,忙出门探望,知府叫他把一盏黄灯笼挂在门框上。不大一会儿,各州各府各县官员到齐,克供这才知道他高中了,做了大官。

第二天,知县问王克供共收多少拜帖,王克供说有九州十府一百单八县,共递一百二十七道书。知府试探问共收礼多少,王克供说分文没取,知府说:“你亏了我的好心了,我想此举可使你转眼成为百万富翁。你真是大厚道人。”王克供说:“大人!不义之财小人不敢取。”

知府回到济南,送来两包茶叶。王克供正忙生意,哪顾得上去拆茶叶包?时过三月有余,才想起知府大人送的两包茶叶,忙叫儿子去取来,打开包儿一看,这哪里是茶叶,原来是两张省试举人的考卷。

忍学《声之忍第五》译文与赏析 声之忍第五

声之忍第五

恶声不听,清矣伯夷;郑声之放,圣矣仲尼。

文侯不好古乐,而好郑卫;明皇不好奏琴,乃取羯鼓以解秽。虽二君之皆然,终贻笑于后世。

霓裳羽衣之舞,玉树 *** 之曲,匪乐实悲,匪笑实哭。

身享富贵,无所用心;买妓教歌,日费万金;妖曲未终,死期已临。噫,可不忍欤!

【译文】

孟子说,伯夷从来不听败坏人心性的声音,被赞颂为圣人中最清高的人;《论语》记载孔子回答颜渊的问话时,建议舍弃郑国纵情的靡靡之音,以更好地治理国家。

《礼记·禾记》记载:魏文侯不喜欢古典雅乐,偏偏喜欢郑国和卫国的粗俗音乐;唐明皇不喜欢奏琴,反而喜欢外族传入的羯鼓来排解心中的郁闷之气。他们二人都喜欢世俗粗俗的音乐,成为后人讥笑的对象。

《天宝遗事》载唐明皇创作了《霓裳羽衣曲》这样的音乐,结果疏于朝政,导致安史之乱;而《玉树 *** 花》这样的歌曲,使得陈后主朝政松懈,导致亡国。这两位君主沉醉于歌舞中时是快乐的,但国破家亡时,快乐就变成悲哀了,当初的欢笑就化为哭泣了。

晋朝的石崇,身为权贵,挥金如土,沉溺于声色犬马中,买来女子教她们唱歌跳舞,挥霍无度,结果惹来杀身之祸,且殃及父兄妻儿,这正是“妖曲未终,死期已临”。唉!扰乱人心的声音如此祸国殃民,怎么能不拒绝它的诱惑呢?

【评析】

音乐依其曲调和内容分为高雅和低俗。高雅的乐曲能够让人修身养性,不为世俗的恶浊之声所搅扰。一个人是喜欢高雅的乐曲,还是沉迷于靡靡之音,首先反映的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心胸和志向。沉迷于低俗的音乐,个人的格调就不会太高,整天在靡靡之音中度过,只会给自己带来恶果。

典例阐幽 务必远离靡靡之音

春秋时,卫灵公手下有一个很有才华的乐师,叫师涓。

有一次,师涓跟随卫灵公出访晋国。走到濮水边上一个叫桑间的地方时,天色已晚,他们就在附近的驿馆里住下来。

夜半时分,卫灵公忽然听到濮水上有人弹琴,琴声时隐时现。卫灵公想,在宁静的夜晚,面对波光粼粼的濮水,赏月听琴,真是一件美事。卫灵公于是问左右侍从可否听到琴声,但出乎意料,竟没有人听到有什么琴声。卫灵公十分生气,命令把师涓找来。师涓匆匆赶来,问有什么事情吩咐。

卫灵公说:“我明明听见有人弹琴,可是问左右却都说没听见,大概是他们耳朵有问题。我要你听了后把它记下来,然后弹给我听!”师涓马上答应:“是!”就在琴桌旁坐了下来,伏耳静听。卫灵公和侍从们都去睡了,师涓还正襟危坐在窗前。

第二天一大早,师涓就告诉卫灵公说:“我已经记下了那支乐曲,只是还需要加以练习。请再住一天吧!”卫灵公表示同意。过了一天,师涓就将乐曲弹给卫灵公听,竟然弹得和卫灵公在濮水上听到的一模一样。卫灵公大悦。到了晋国,晋平公设宴招待他们。酒过三巡,卫灵公得意地对晋平公说:“我这次来,带来一首新的乐曲。现在,让我的乐师师涓为您演奏吧!”平公答应道:“好!”师涓马上理好琴弦,在众人面前绘声绘色地弹起了刚刚从濮水上学来的琴曲。才弹了一半,就见晋平公的乐师师旷激动得站起来,一把捂住师涓的琴弦说:“这可是亡国之音,不能听的呀!”一句话使得在场众人面面相觑,他们不知道师旷为什么要这样说。晋平公问师旷:“这是从何说起呢?”

师旷说:“这首乐曲是殷纣王时流行的‘靡靡之乐’,是师延所作。殷纣王整日耽于酒色,沉湎于这种音乐之中,生活腐败,不问政事,最终亡了国。殷纣王死后,师延抱着琴逃到了濮水边上,有人看见他投水自杀了。师涓,你一定是在濮水上听到这支乐曲的吧?”师涓诧异地点点头。晋平公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已经老了,生平喜欢的就是音乐。你就放开手,让师涓把曲子弹完吧。”师旷无法,只得抬手,让师涓继续演奏。曲终,师旷说:“这种靡靡之乐柔弱不振,殷纣王因为听它而亡了国。主公应该引以为鉴,切不可重蹈纣王的覆辙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7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