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先秦散文·老子·唯之与阿章(原第二十章)》原文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16 23:58:14

《先秦散文·老子·唯之与阿章(原第二十章)》原文鉴赏《先秦散文·老子·唯之与阿章(原第二十章)》原文鉴赏

唯之与阿①,相去几何②?美之与恶,相去若何③?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④,其未央哉⑤!众人熙熙,若享太牢⑥,若春登台⑦;我独泊兮其未兆⑧,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⑨,纍纍兮若无所归⑩。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11)。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12),我独昏昏(13)。俗人察察(14),我独闷闷(15)。澹兮其若海(16),漂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17),而我独顽且鄙(18)。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19)。

【注释】 ①唯:恭敬应诺之声。阿:同“呵”:呵叱声。 ②几何:几多,多少。 ③若何:同“几何”。 ④荒:广漠的样子。 ⑤未央:漫无边际,无止无境。 ⑥熙熙:兴高采烈貌。太牢:指盛大的宴会。 ⑦登台:登高观景。 ⑧泊:淡泊,恬静。未兆:不动声色。 ⑨沌沌:浑厚质朴貌。“沌沌兮”三字原在“我愚人之心也哉”句后,依马叙伦《老子校诂》而移至此。孩:同“咳”,笑貌。 ⑩纍纍(lei音累):疲倦、闲散貌。 (11)遗:不足。 (12)昭昭:明白通达。(13)昏昏:暗昧的样子。 (14)察察:苛严的样子。 (15)闷闷:淳朴的样子。 (16)澹(dan音淡):水深沉的样子。 (17)有以:有用。 (18)顽:愚。鄙:浅陋。 (19)食母:守道。

【今译】 应诺与呵叱,相差多少?美好与丑恶,相去有几?人们所畏惧的,也应警惕啊!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大家都兴高采烈,好似要去参加盛大宴会,又象春天登台赏景。而我独自恬静,无动于衷,浑浑沌沌,好象还不会嘻笑的婴儿,闲散无事,象是无家可归的游人。大家都似多余,而我却好象不足。我真是愚人的心肠啊!大家都明白通达,唯独我昏昏昧昧。大家都精明苛严,独我淳朴无知。深沉似大海,漂泊无所止。大家都有所作为,独我愚笨而浅陋。我偏偏要跟人家不同,我是重在于守“道”啊。

【总案】 此章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开头到“其未央哉”为第一部分,以下为第二部分。

在第一部分里,老子以“唯”与“阿”、“善”与“恶”的对立而存在,指明世上万物并没有绝对的区别,特别是在这种好坏不分的混乱时代。所以,尽管自己可以问心无愧,但对大家所共同忧惧的事也不得不警惕。这种风习,由来已久了。此八句,包含了老子对现实的深刻否定和说出了自己的畏惧。从而导致了老子对生活的态度。在第二部分里,老子以“我”与世俗之众对比,在别人碌碌追求、有所作为、自作聪明、严肃认真之时,而“我”却淡泊自静、深沉似海,看起来象一个愚昧无知之人,无所作为,无处归依。两相对比,似觉“我”实在无能,然“贵食母”三字点题,方见“我”终高世人一筹。

在这一章里,有比喻,有对比,有叠词,有排比,有肖像刻划,有心理描写。两相对比,活脱脱地勾划出两种人的神态。恍见昏昏沉沉的老子独立于熙熙攘攘的世人之中,浑浊的眼神里隐藏着智慧的光芒,拙笨的举动中有着飘飘欲飞之势。这是老子的自画像,充分显示出其艺术天才。

“唯之与阿 相去几何”什么意思?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出自《老子》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唯之与阿:唯,恭敬地答应的声音,是晚辈对长辈的回应;阿,怠慢地答应的声音,是长辈对晚辈的回应。一说阿同"呵",斥责、呵斥。 
相去几何:去,离开,指距离;几何,多少。(恭敬地应答的声音与呵斥的声音)相差倒底有多少?

“唯”与“阿”两字,是指我们讲话对人的态度,将二者译成白话,在语言的表达上都是“是的”。但同样“是的”一句话,“唯”是诚诚恳恳的接受,“阿”是拍马屁的应对,不管事实对或不对,一味迎合对方的意见,这便是“唯之与阿,相去几何”之处。许多青年朋友和我们谈话时,每说:“你的看法很好,不过我……”,这就是“阿”。“不过”、“但是”这类转语,往往隐含着低声下气,不敢得罪人的顺从心理。然而,真理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能随便将就别人,做顺水人情的。
故整句的翻译为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

另有成语:

1.唯阿之间

唯阿之间 (wéi ā xhī jiān) 

解释:唯、阿:为答应声。比喻差别不大。

出处:《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宋书·蔡兴宗传》:“宰卫相去,唯阿之间。”

2.相去几何 [xiāng qù jǐ hé]

相去几何,汉语词汇,拼音为xiāng qù jǐ hé,是彼此之间相距多远的意思。出自《老子》。

中文名

相去几何

注音

xiāng qù jǐ hé

出处

《老子》第二十章

释义

表示差别不大

【词目】相去几何

【读音】xiāng qù jǐ hé

【释义】去:距离;几何:多少。彼此之间相距多远呢?表示差别不大。

【出处】《老子》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老子校释》第二十章绝学无忧。

易顺鼎曰:文子引“绝学无忧”在“绝圣弃智”之上,疑古本如此。盖与三“绝”字意义相同。今在“唯之与阿”句上,则意似不属矣。

马叙伦曰:“绝学无忧”一句,当在上章。又曰:晁氏读书记引明皇本,亦以“绝学无忧”属於旧第十九章之末。

蒋锡昌曰:此句自文谊求之,应属上章,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段文字之总结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唐张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当从之。後归有光、姚鼐亦以此章属上章,是也。

李大防曰:案“绝学无忧”句,断不能割归下章。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三句,是承上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句。“见素抱朴”,承“绝仁”二句;“少私寡欲”,承“绝巧”二句;“绝学无忧”,承“绝圣”二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句,是统括上文;“故令有所属”句,是启下文。脉络分明,毫无疑义。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吴澄曰:“唯”“阿”皆应声:“唯”,正顺,“阿”,邪谄。几何,言甚不相远也。

刘师培曰:“阿”当作“诃”。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广雅释诂:“诃,怒也。”“诃”俗作“呵”。汉书食货志“结而弗呵乎”,颜注:“责怒也。”盖“唯”为应声,“诃”为责怒之词。人心之怒,必起於所否,故老子因协下文何韵,以“诃”代“否”。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也。

武内义雄曰:敦、遂二本“善”作“美”。

易顺鼎曰:王本作“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正与傅奕本同。注云:“唯阿美恶,相去何若。”是其证也。今本作“若何”,非王本之旧。

蒋锡昌曰:顾本成疏“顺意为美,逆心为恶”,是成作“美”。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彼此并美恶对言。傅本“善”作“美”,应从之。此文阿、何、恶、若为韵,诸本“若何”作“何若”,亦应从之。严可均曰:“相去何若”,王弼或作“若何”,非。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孙矿古今本考正曰:“不可”,一作“不敢”。

谦之案:淮南道应训引上二句,同此石。

忙□其未央!

魏稼孙曰:“忙其”二字间,原空一格,或待补刻,或误分章,严连写。後“纯纯”二字间,亦泐一格,例以碑阴首行,疑当时即因石泐跳书,“忙”下石完。

谦之案:“忙”下空格,非泐字,亦非分章,疑为“兮”字未刻。

严可均曰:“忙其未央”,御注作“荒其”。河上、王弼“荒”下有“兮”字,句末有“哉”字。

吴云曰:邢本“荒”作“莽”。王氏兰泉云:疑即“荒”字之误。

谦之案:广明本、室町本作“荒”,碑本作“忙”。“忙”与“茫”同,实“芒”字,“芒”借为“荒”,即今“茫”字。诗长发“洪水芒芒”,玄鸟“宅殷土芒芒”,传:“大貌。”左传襄四“芒芒禹迹”,注:“远貌。”淮南俶真“其道芒芒昧昧然”,注:“广大之貌。”叹逝赋“何视天之芒芒”,注:“犹梦梦也。”庄子大宗师“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释文:“无系之貌。”遂州碑作“莽”,盖以草深曰莽,与“忙”同有苍芒荒远之义。小尔雅广诂:“莽,大也。”吕览知接“何以为之莽莽也”,注:“长大貌。”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崔注:“草野之色。”“忙”、“莽”、“荒”义相近。

众人熙熙,若享太牢,

马叙伦曰:“熙”为“媐”之借字。说文:“媐,说乐也。”

谦之案:“熙熙”,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列子杨朱篇“熙熙然以俟死”之“熙”字义同。“熙熙”即“嘻嘻”,书钞一五引庄子“熙”作“嘻”,初学记九、事文类聚後集二十引并作“嬉”。晏子春秋六“圣人非所与熙也”,本作“嬉”。熙、嘻、嬉义同,此云“众人熙熙”,亦即众人嘻嘻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6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