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廷晴《树上的姑娘》散文鉴赏我小的时候长得圆胖,爬树却爬得飞快。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个场面:一个胖乎乎的小姑娘,手脚并用,才刚在这棵樟树的枝桠上,忽而又在旁边一棵栎树的枝叶间冒出头来。
我们吃的水果和干果,基本上都是自己家种的。父亲是个很勤快的人,种了许多果树。果子成熟了,父亲却忙于农活,往往没有更多的时间帮我摘下来。
要吃上这些果子,单靠我哥是不够的,虽然他常常坐在树杈上抛给我一个个歪屁股的粉红桃子或里面带了欲滴“果油”的青脆李。我想我得自己学爬树。
开始的时候只能爬上低矮的树,后来慢慢地越爬越高,甚至可以爬到树巅上,摘到最熟最好吃的果子。
屋后有一棵老梨树,每年春天开雪白的花。风一摇,花瓣厚厚地覆在树底下稀疏的茅草上。秋天的时候,却只在高高的树巅上颤巍巍地悬着几只硕大的梨。有一天,我爬了上去,摘到了曾经仰头看了许多次的那几个梨。我先坐在树杈上吃了一个。梨子很好吃,我想着给母亲带下来。常年劳累没有笑容的母亲,吃一个甜甜的梨,也许会笑一下吧,我想。
那天穿的衣服还薄,且没有口袋。我只能一只手拿着梨,一只手抱着树,慢慢地往下滑。却不想梨树上原是长刺的,上去的时候没觉察到,现在我滑下来,那根刺刚好划到我肚子。我尽量吸着气,把肚皮往里缩。刺没有把肚子划穿,但还是留下了一条深深的剐痕。现在也还有一条淡褐色的印迹。
除了摘自己家种的果子,我还会爬树摘野果。
那时候山里的野果是很多的。野酸枣,野生的猕猴桃,还有八月瓜,随处可见。八月瓜长得像个猪腰子,表皮绿色带麻点。成熟之后,瓜皮呈褐黑色。再熟些,中间的那条缝会自己裂开,里面的肉莹白如澧酪,籽黑亮如珍珠。八月瓜的藤是牵在别的树上的。柏杨树啊,杉树啊,都是它攀缘的对象。“缘木求瓜”是我常做的事。
我会爬到那高高的树枝上坐着,手一伸,便摘到已经自己裂开了缝的八月瓜。有一次我摘了一大堆,数下来竟有三十八个!
学会爬树也不全是为了找吃的,也是为了要挣零花钱用。虽然我父亲那时承包了村里的小煤厂,日子并不拮据,但孩子们自己挣零花钱却好像是不言自明的一种习惯。七八岁时,我就可以去山里摘金银花卖钱了。
春暮夏初,乡村的山间道旁,野岭荒地,金蕊银花到处怒放,那就是“金银花”。 它的藤依附在树上,枝蔓交错。开花时节,蔚为壮观。花初开时是白色,后渐次变黄。我爬上它缠着的树,把花摘回来摊在竹编的筛子里。把掺杂在花朵里的细叶儿再一次拣干净,用筲箕装上,再用开水快速汆一下,沥干,大太阳下晒一天,第二日便可以拿到村里小小的收购站去卖了。晒干的金银花,不论生前是黄是白,此际都是一种透明的暗黄色。它们曾经鲜妍的青春,现在留下一缕幽香的梦。
下午,太阳落山,我把晒干的金银花小心地装在塑料袋里,封好口。夜里睡下,脑子里想着上次赶集时看上的粉红衬衫。那上面印着一朵一朵小小的星星,会在梦里晃我的眼。
为了挣钱,小小年纪的我,已经会做许多事情,比如“割棕”。
老家的田边地角,棕树褐身绿冠,葳蕤成林。晴日可遮阳,雨天可躲雨。同时,那棕皮还是我的一笔财富。我不知道它的具体用途,只知道小收购站会以八毛一斤的价格收购。
把一把小尖刀磨得飞快,刀尖顺着长棕叶的那一侧,往下轻轻一划,轻脆的“呲啦”一声,再绕着棕树干往棕片底部划一圈子,一块棕皮便被揭下来了。缘着棕叶的另一侧再划一刀,然后一块块码整齐,待其干透,捆扎好,便又可拿去收购站换钱了。
遇到长得过高、站在地上够不着的棕树,我也自有办法,那就是借助“割棕棒”。“割棕棒”比用梯子方便许多。寻一截七八寸长、手臂般粗的木棍,再弄一段竹篾,做成牢实的绳子。绳子一头固定在木棍上,一头是活动的结。要用时,只需把绳子往棕树上一绕,活动的那一头套在木棍的另一端,再旋转至紧。我两个脚板往割棕棒上一蹭,刺溜就爬上棕树去了。
那时的乡下孩子,基本都会爬树。但是一个女孩子,像我这样“野道”的,不多。
我不仅摘过金银花,割过棕,还打过桐子和棬子。
据老人说,桐子开花时,天气都会变冷。农谚云:“放牛娃儿不要夸,还有三月桐子花。”桐子花开的时节,是要冷几天的,叫“冻桐花”。粉红粉白的桐花渐飘渐落,融入土里,天气便是真的转暖了。
父亲曾用一上联考我:“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我敲着脑袋想,当然是想不出下联的。父亲便呵呵笑,绽开一脸的皱纹。
山里的桐子树,因为要争阳光,会长得很高。主干是笔直的,枝桠是一圈儿一圈儿地长。远看,是一座座绿色的小宝塔。
桐子由绿转黄,再变为褐黑色,熟了,密密沉沉挂在树上。长得低矮的,可以用竹竿扑打下来。再高一点的,需要爬上树去打。桐子树的皮是光滑的,对于我这样一只灵活的胖猴子来说,那是毫无难度的啊。
打下来的桐子,堆放在杂屋间五六天,要把外面一层果肉沤烂掉才能剥出桐子瓣来。剥的时候,母亲忙完七七八八的活儿,便在灯下坐下来帮我。看着母亲粗糙的手上黑乎乎的烂果壳,我莫名鼻酸。
一背篼桐子,四五十斤重。我背去卖了,欣欣然买一件衣服,剩下的钱会如数交给母亲。
打棬子的活儿更多的时候是大人去做,小孩子只是帮帮忙,而且賣了钱也归大人。
棬子的壳在秋天成熟后会自动奓开成四瓣。它的籽净白如玉,抚之润滑。棬子尖圆的叶红黄绿相间,缤纷绚丽。被大人们用柴刀斫下的枝叶躺在焦黄的草地上,枯败的美让我觉得忧伤。
现在,许多棬子树都砍掉了,偶尔还有一两棵,身上疤痕累累,在长满野茼蒿的田埂上寂寞地站着。
多年我才知道,棬子也叫“乌臼”。《西洲曲》里说“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也不过是寻常物事啊。
小时候的我,性乖而口讷,说话嗫嗫嚅嚅,怕与人交往,但与植物们,却向来觉得亲切。曾用葛藤编织成一个大大的网,把它挂在栎树上。我钻进网里,晃晃悠悠,浑然欲睡,不知算不算“筑巢而居”。又曾把木头架在两棵并排的树中间做成梯子,一个人坐在上面,仰头望叶隙间碎碎的蓝天,或低头看一朵白色的山茶花,怎样一瓣一瓣打开它羞涩的心。我也在打开着我自己。
老家的樱桃又红时,我女儿站在树下,软白的手抚摸着粗糙苍老的树皮。见我在枝上叶间伸展自如,她一脸的羡慕和惊奇。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他山中学)
散文诗《孤独的树》及鉴赏孤独的树
一阵肆虐的狂风从遥远的树林里刮来两颗种子,随意将它们分撒在田野里。雨水将它们润湿,泥土将它们埋藏,阳光给它们温暖。于是,它们在田地里长成了两棵树。
最初,它们十分矮小,然而无心的时间把它们高高地拉离地面。它们便能眺望得比从前远多了。
它们也都彼此看见了。
田野十分辽阔,直到那葱绿的平原的尽头,也看不到任何其他的树木,只有这两株远远分隔着的树,形影相依地伫立在田野中间。它们的枝桠纵横交错,仿佛是些用来丈量这旷野的奇怪的标尺。
它们遥遥相望,彼此思念,彼此倾慕。然而,当春天来临,生命的力量给它们温暖,充盈的液汁在它们体内流动起来时,它们心中也勾起了对那永存的,同时也是永远离开了的母林的思念。
它们会心地摇动着树枝,相互默默地打着手势。当一只小鸟像一种心念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的时候,它们就高兴得战栗了起来。
狂风暴雨来临时,它们惶恐地东摇西摆,折断了树枝,呜呜地呻吟叫喊,仿佛想挣脱地面,双方飞奔到一起,紧靠支撑,并在相互拥抱中获得解救。
夜晚到来,它们消失在黑暗中,重又被分隔开来。它们痛苦得如同病魔缠身,它们祈求地仰望天空,期望快快给它们送来白日的光辉,以求再能彼此相见。
如果猎人和干活的人坐在它们中一个的影子下休息,另一个就忧伤地喃喃低语,沉痛地诉说孤独的生活多么苦恼,离开亲人的日子过得多么缓慢、沉重、没有意义;它们的理想因得不到理解而消失;它们的希望因不能实现而破灭;找不到慰藉的爱情多么强烈,没有亲情的处境多么难以忍受。
【鉴赏】埃林·彼林尽管以诗歌享誉文坛,但他的小说和散文也有不小的成就。其散文《孤独的树》就因其独到之处而屡为人颂。由于诗性特质的直接融入,《孤独的树》成了一首短小精悍的散文诗。
关于“孤独”和由此而引申出的亲情、友情与爱情,在文学史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然而,作者却以“孤独的树”这个意象使“孤独”衍射出传神的一面。《孤独的树》讲述的是人类老生常谈的话题——孤独。两颗种子被狂风刮到辽阔的田野,然后生根、发芽,成长为参天大树。由于远离了母林,它们只能“遥遥相望”,孤零零地“相互思念,相互倾慕”,相互依偎。狂风暴雨让它们彼此“紧靠支撑”,在“相互拥抱中获得解放”,这是友情的经典再现。“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时,“它们心中也勾起了对那永存的,同时也是永远离开了的母林的思念”。“它们会心地摇动着树枝,相互默默地打着手势。当一只小鸟像一种心念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的时候,它们就高兴得战栗了起来。”几句神来之笔,传达出亲情与友情相互交织的动人画面。
当“猎人和干活的人坐在它们中的一个的影子下休息,另一个就忧伤地”述说孤独生活的苦恼,离开亲人的无趣,理想被误解而消失,希望不能实现而破灭,爱情缺少慰藉而强烈和没有亲情的艰难处境的时候,这些都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树的孤独,已经升华到人类的灵魂深处。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在这里,树的孤独与人的孤独合二为一,并成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共同的主题象征。由此表明,作者表面上自始至终在写树的孤独,实际上却是在隐射人的孤独,这才是其根本着眼点。文章中,两颗树离开母林的思念和彼此在黑夜中暂时分离的痛苦,其实就是喻指人类在血缘这条无形之根牵连下的想念和男女爱情相思的真实写照,而这正是彼此分离的“孤独”表现。
迟子建散文《山水豆花》鉴赏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获得过“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是当今文坛一颗耀眼的明星。如果大家想更了解她,不妨和我一起来了解下迟子建散文《山水豆花》鉴赏吧!
迟子建散文《山水豆花》鉴赏
迟子建
(1)食物与人一样,是有秉性的。都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那是就人而言的;食物呢,它们有着“入乡随俗”的秉性,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微妙地改变风味。从这个道理来说,人是硬的,食物是柔软的。
(2)我对香港美食的记忆,不是尖沙咀酒楼中的生猛海鲜,亦不是铜锣湾烧味店里被熏制得流蜜似的肉食,而是寻常的山水豆花。
(3)原以为香港是个缺乏野趣的地方,其实不然。
(4)从九龙的钻石山出发,乘坐一个小时的大巴车,便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到了清幽的西贡渔港。从这里再乘半小时的计程车,便到了山脚下。
(5)这个地方叫大浪湾,是个有山有海的地方。
(6)当一座座山横在你面前,且看不见人烟的时候,这些山就是一本被风掀开了书页的大书,撩起了人阅读的欲望。
(7)虽然我曾登过华山和黄山,又生长在山区,但由于十几年没有登山了,所以一开始很担心自己会掉队。香港的朋友吓唬我,说是山中潜藏着一些偷渡客,他们看见独行者,往往会从树丛中窜出打劫。所以从迈向第一级石阶开始,我就紧紧地跟随着队伍。走了半小时便气喘吁吁,汗如雨下。
(8)十月底了,香港的太阳仍然火辣辣的。蜿蜒起伏的石阶宛如大海抛出的一条长长的浪花,在山中明亮地闪烁着。逢到林木茂盛的地方,就有难得的阴凉,能缓释行山时的疲劳;而石阶暴露在草木稀疏的向阳山坡上时,脊背就有被灼伤的感觉,好像背着火炉在走。
(9)一个半小时后,第一座山终于被甩在身后,我们看到了人烟,一座依山傍海的客栈。远远地,就听见了主人殷勤的招唤声。我们散坐在凉棚下歇脚,点了客栈的招牌吃食,山水豆花。
(10)它们被装在方方正正的硬塑盒里,储藏在冰箱中。店主人把它们拿到桌子上时,其身上的冷气与热气在刹那间融合,产生了一层细密的水珠,覆盖在山水豆花的薄膜上。揭开薄膜,随着水珠滑落,你看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情景:一块又白又嫩的豆花,像一朵初绽的白玉兰,鲜润明媚地看着你!
(11)豆花的原料是黄豆,它是由盐卤点化豆浆而成的半固体,细腻、柔软。用一次性的塑料调羹轻轻一挖,一块豆花就荡进调羹,看上去莹白如玉。豆花凉爽滑腻,入口即化。细细品来,它的清香不完全是豆子被研磨后迸出的香气,它还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气息,因而那清香是别致的。一份豆花落肚,疲劳感一扫而空,说不出的惬意和滋润。我实在爱极了这吃食,又叫了一份,这次不是原汁原味地吃,而是像别人一样,佐以含糖的姜汁。这份豆花虽然也好吃,但是淋了姜汁的豆花,味道还是俗了些。
(12)两份豆花,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气。再次上路时,脚步就轻快了。开始时是尾随着行进在最前面的人,后来与他们渐渐拉开一段距离,为的是独行的那份快乐。好像人一有了力气,胆量也大了,我不再惧怕山中会跳出什么劫匪。我在溪畔驻足,观赏水中的游鱼;我在半山腰那白色的茶花和红色的扶桑前放慢脚步,看大团大团的花朵如何含着阳光绽放。直到下得山来,到了海边,也没有疲惫的感觉。
(13)十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乘船去了大屿山的一个小海岛。
这个小岛居住的都是打鱼人,他们是香港原住民的后代。他们住的房屋很有特点,一座座灰色的棚屋就建在水上,支撑棚屋的水泥石柱裹着海草,很多棚屋上落着鹭鸶。住在棚屋的人,出门乘船,归家也乘船。晚上,他们是枕着海涛入梦的。香港政府为渔民盖了新房子,可他们还是喜欢老式的棚屋,不肯迁出。我站在石拱桥上,看归来的渔船。有的渔船是大丰收,鱼儿满舱;有的则收获平平,不过几斤小杂鱼。打鱼人站在船头,都黑瘦黑瘦的。不管收获大小,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是平和的。
(15)我们在小岛的石街中闲逛,看形形色色晒干了的海产品。不知谁说,这里的山水豆花很好吃,于是一行人踅进一家小店。女主人很热情地推荐她店里的其他小吃,可我对山水豆花情有独钟,只点了它。它上来了,仍然是那么的凉爽滑腻,那么入口。不同的是它有着微微的咸腥气,好像它是一艘白轮船,刚刚出海归来。
(16)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明白山水豆花中“山水”的含义。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最有亲和力的食物,在西贡的山中,我品尝的豆花中有山的气息;而在大屿山的小岛上,它则裹挟着海水的气息。这样浸润着山水精华的食物,无疑是有魂灵的。谁又能忘怀有魂灵的食物呢!
11.第1段中“人是硬的,食物是柔软”的含义是什么?(3分)
12.赏析第10段中画波浪线句子。(4分)
13.作者为什么要花笔墨写香港的原住民?(3分)
14.文中作者三次吃山水豆花,详略有所不同,为何这样安排?(5分)
15.试分析16段最后一句话(划波浪线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5分)
山水豆花迟子建散文赏析阅读答案
11.第1段中“人是硬的,食物是柔软”的含义是什么?(3分)
作者认为人总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故说人是硬的;食物则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微妙地改变风味。故说食物是柔软的。
12.赏析第10段中画波浪线句子。(4分)
该段文字采用比喻和拟人(各1分,共2分)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水豆花鲜润、嫩滑的特点。(2分)
13.作者为什么要花笔墨写香港的原住民?(3分)
(1)作者从香港原住民不愿搬迁、平静的表情上看到了香港原住民的质朴、忍耐的性格。(1分)
(2)、香港原住民的特点与山水豆花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山水豆花与原住民性格相互映衬。(2分)
14.文中作者三次吃山水豆花,详略有所不同,为何这样安排?(5分)
三次吃山水豆花,第一次最为详尽,原因是1、作者第一次品尝山水豆花,因此对山水豆花的色香味都进行了详尽描写。(2分) 2、第一次吃到的山水豆花原汁原味,带着青草的气息,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使得作者初步领悟了“山水”的含义。(2分) 3、后两次品尝山水豆花,一次是作为对比,一次是作为验证,两次都是用来补足作者对山水豆花的感悟。故略。(1分)
15.试分析16段最后一句话(划波浪线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5分)
1、是对山水豆花的精神实质的高度提炼(1分),升华主题,深化主旨。(2分)2、呼应了开头“食物是软的”的感悟,又是对其的一种深化和提升。(2分)
迟子建经典语录
01、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02、爱情是人类最崇高朴素的感情,它在不断的丧失中获得新生。
03、被心酸浸漫着的幸福,一定像洒满晨雾的蓓蕾一样让人心动。
04、别看那一本本无言的宁静的书,一旦迷上它,你会为那种无与伦比的辉煌所叹服的。
05、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
06、常吃人食的猫,也许不知不觉中,把人与人的背信弃义的气息也沾染了过去;而狗呢,就像就是旧时代的小媳妇,即使受到了天大的委屈,也会忍辱负重地陪伴主人过下去。
07、从加拿大归来,我的心中满荡漾着那道尼亚加拉大瀑布上空的彩虹,我可以安然地继续平凡而朴素的生活了。我知道我的爱人不喜欢我总在泪水中度日,那么在此我想对她说:曾经拥有,不再遗憾。世界很大,但真正能留在我心里的只不过是故乡的风景。我能相识千千万万个人,但他们在我生命中大多只是匆匆过客,真正能留在我心里的,也不过一两个人。你已深深地留在我的心底,愿你在彩虹的国度里永生吧!
08、当你的眼睛适应了真正的黑暗后,你会发现黑暗本身也是一种明亮。
09、当然,我相信生活的过程终会帮助一个人认识自我,哪怕那结局是失败的。所以陈林月每向我咨询某件事的具体方案时,我总是发表一些并不做判断的见解,我生怕自己的生活经验会给她一些错误的引导,虽然说某些观点对我来说至关重要,但对别人也许一文不值。我确信,一个人只要有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是完全能够建立自己的世界观的。
10、到了冬天,色彩艳丽的鸟儿,都扑扇着翅膀南飞了,乌鸦却仍在北方的雪野中挺立着。它那粗哑的叫声,带着满腔的幽怨,有人间的色彩,不像黄鹂、燕子,虽然叫得好听,但太像天上的声音了,总觉得无限遥远。
看了“迟子建散文《山水豆花》鉴赏”的人还看:
1. 迟子建散文集欣赏
2. 迟子建散文精选
3. 迟子建经典散文
4. 迟子建散文精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5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河岸的桃花开了作文,桃花开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