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答谢民师推官书答谢民师推官书
答谢民师推官书
【原文】
近奉违,亟辱问讯[270],具审起居佳胜[271],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272]。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273],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274],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275],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276]。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277]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278]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279]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280],至与司马相如同科[281]。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282]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283]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284]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285]。
【注释】
[270]亟辱问讯:亟(qì):屡次。屡次承蒙问询。
[271]佳胜:旧时书札问候、祝颂用语。犹言安好、顺适。
[272]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273]见临:犹光临。
[274]初无定质: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
[275]系风捕影:拴住风,捉住影子。比喻无法办到的事。也比喻说话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表面现象作根据。
[276]辞达:指文辞或言辞的表述明白畅达。
[277]扬雄:西汉官吏、学者。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
[278]雕虫篆刻:后以“雕虫篆刻”喻词章小技。
[279]日月争光:争:竞争。与太阳、月亮比光辉。常用以称赞人的精神、功业伟大。
[280]鄙:轻视。
[281]同科:相提并论。
[282]愧悚:惶恐、惭愧。
[283]局迫:狭窄。
[284]慰:安慰。
[285]自爱:爱护自己。
【译文】
最近分别之后,多次承蒙你来信问询,详细了解了你的日常生活都安好,感到很欣慰。我生性刚直,待人简慢,学识迂腐,才智低下,因被贬而废置多年,不敢再与官宦们并列。自从渡海北归,见到平生的亲戚故友,惘然好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何况与你过去没有一天的交情,怎么敢希求结交呢?几次蒙你亲自光临,一见如故,喜出望外,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
你给我看的公事文件和诗赋杂文,我都已看过了。它们大都似行云流水,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常常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常常停于所不可不停的地方,文理自然,姿态富有变化。孔子说:“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传播不会很远。”又说:“文辞能够达意就可以了。”既然说能达意就够了,就怀疑好像不用讲究文采,这是不对的。探求事物的奥妙,就像追风捕影,能够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所写事物的人,大概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更何况能够口说和手写都表达得清楚明白的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文辞或言辞表述明白畅达。文辞到了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不可多用了。
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句,来装饰肤浅简单的道理,如果把这样的道理直接说出来,那么大家就都知道他的肤浅了。这正是他所说的“雕虫篆刻”。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可是他只悔恨曾经作赋,为什么?他一生雕琢字句只变更了写赋的音节,便称之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是《风》《雅》的再次衍变,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能够因为它像赋而说是雕虫吗?假使能让贾谊见孔子,(孔子会评论贾谊的道德学问)登堂入室已经够了。而扬雄因为贾谊写过赋就轻视他,竟将他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扬雄这类见识浅陋的事例很多。这只能与那些有知识的人讲,很难和一般人说明的。这是谈论文章偶尔谈及这罢了。
欧阳文忠公说:文章就像精金美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不是什么人用嘴巴就能够定贵贱的。杂乱地说了那么多,怎么能有益于你呢,惭愧得很,惶恐得很。
你所要我给惠力寺法雨堂写几个字,我本来就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也终究写不好,并且在船上空间狭窄难以书写,未能按你的嘱咐去做。然而我正要经过临江,一定会前去游览,或许僧人要让我记录些什么,我会写几句留在院中,来安慰你的思亲之意。今天已到峡山寺,稍稍停留就离开了,越来越远了。只希望你千万要时刻爱护自己的身体。
【解析】
《答谢民师推官书》一文写于元符三年(1100),苏轼谪居琼州,遇赦北还,路过广州,担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次携带诗文上门求教,二人在短时间内结下深厚情谊。苏轼离开广州之后二人继续书信往来,本文是答谢民师的第二封信,从中可以领悟苏轼对文学艺术理念的独到见解。
苏轼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他在文中赞扬谢民师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就是说明他主张写文章要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本质,起止得当,文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
此外,苏轼十分重视文学的艺术性,文辞不仅要能准确表达意思、思想,而且还应该讲求文辞的艺术性、文学性。在文中他引用了孔子的名言来阐述“辞达”论并进一步发挥。真能达意的文辞,必须研究描写对象的特征,像系风捕影一样,把握稍纵即逝的现象,然后“了然于心”。这就不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认识到它们内在的本质规律,不仅熟知形态,而且掌握神韵。做到这一点还很不够,还必须把“了然于心”的事物进而“了然于口和手”,这才是达到了语言艺术最高造诣。最后,他还表示自己反对扬雄“好为艰深之辞”,只在雕篆上下功夫的做法。
唐宋八大家·答谢民师推官书 答谢民师推官书
答谢民师推官书
【原文】
近奉违,亟辱问讯[270],具审起居佳胜[271],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272]。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273],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274],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275],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276]。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277]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278]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279]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280],至与司马相如同科[281]。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282]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283]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284]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285]。
【注释】
[270]亟辱问讯:亟(qì):屡次。屡次承蒙问询。
[271]佳胜:旧时书札问候、祝颂用语。犹言安好、顺适。
[272]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273]见临:犹光临。
[274]初无定质: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
[275]系风捕影:拴住风,捉住影子。比喻无法办到的事。也比喻说话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表面现象作根据。
[276]辞达:指文辞或言辞的表述明白畅达。
[277]扬雄:西汉官吏、学者。少好学,为人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
[278]雕虫篆刻:后以“雕虫篆刻”喻词章小技。
[279]日月争光:争:竞争。与太阳、月亮比光辉。常用以称赞人的精神、功业伟大。
[280]鄙:轻视。
[281]同科:相提并论。
[282]愧悚:惶恐、惭愧。
[283]局迫:狭窄。
[284]慰:安慰。
[285]自爱:爱护自己。
【译文】
最近分别之后,多次承蒙你来信问询,详细了解了你的日常生活都安好,感到很欣慰。我生性刚直,待人简慢,学识迂腐,才智低下,因被贬而废置多年,不敢再与官宦们并列。自从渡海北归,见到平生的亲戚故友,惘然好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何况与你过去没有一天的交情,怎么敢希求结交呢?几次蒙你亲自光临,一见如故,喜出望外,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
你给我看的公事文件和诗赋杂文,我都已看过了。它们大都似行云流水,本来没有固定的形式,而常常起于所当起的地方,常常停于所不可不停的地方,文理自然,姿态富有变化。孔子说:“语言如果没有文采,传播不会很远。”又说:“文辞能够达意就可以了。”既然说能达意就够了,就怀疑好像不用讲究文采,这是不对的。探求事物的奥妙,就像追风捕影,能够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所写事物的人,大概千万人中遇不到一个,更何况能够口说和手写都表达得清楚明白的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文辞或言辞表述明白畅达。文辞到了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不可多用了。
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句,来装饰肤浅简单的道理,如果把这样的道理直接说出来,那么大家就都知道他的肤浅了。这正是他所说的“雕虫篆刻”。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可是他只悔恨曾经作赋,为什么?他一生雕琢字句只变更了写赋的音节,便称之为“经”,可以吗?屈原作《离骚》,是《风》《雅》的再次衍变,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能够因为它像赋而说是雕虫吗?假使能让贾谊见孔子,(孔子会评论贾谊的道德学问)登堂入室已经够了。而扬雄因为贾谊写过赋就轻视他,竟将他与司马相如相提并论,扬雄这类见识浅陋的事例很多。这只能与那些有知识的人讲,很难和一般人说明的。这是谈论文章偶尔谈及这罢了。
欧阳文忠公说:文章就像精金美玉,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价格,不是什么人用嘴巴就能够定贵贱的。杂乱地说了那么多,怎么能有益于你呢,惭愧得很,惶恐得很。
你所要我给惠力寺法雨堂写几个字,我本来就不善于写大字,勉强写也终究写不好,并且在船上空间狭窄难以书写,未能按你的嘱咐去做。然而我正要经过临江,一定会前去游览,或许僧人要让我记录些什么,我会写几句留在院中,来安慰你的思亲之意。今天已到峡山寺,稍稍停留就离开了,越来越远了。只希望你千万要时刻爱护自己的身体。
【解析】
《答谢民师推官书》一文写于元符三年(1100),苏轼谪居琼州,遇赦北还,路过广州,担任广州推官的谢民师多次携带诗文上门求教,二人在短时间内结下深厚情谊。苏轼离开广州之后二人继续书信往来,本文是答谢民师的第二封信,从中可以领悟苏轼对文学艺术理念的独到见解。
苏轼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他在文中赞扬谢民师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就是说明他主张写文章要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本质,起止得当,文理自然,姿态富于变化。
此外,苏轼十分重视文学的艺术性,文辞不仅要能准确表达意思、思想,而且还应该讲求文辞的艺术性、文学性。在文中他引用了孔子的名言来阐述“辞达”论并进一步发挥。真能达意的文辞,必须研究描写对象的特征,像系风捕影一样,把握稍纵即逝的现象,然后“了然于心”。这就不只是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认识到它们内在的本质规律,不仅熟知形态,而且掌握神韵。做到这一点还很不够,还必须把“了然于心”的事物进而“了然于口和手”,这才是达到了语言艺术最高造诣。最后,他还表示自己反对扬雄“好为艰深之辞”,只在雕篆上下功夫的做法。
答谢民师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答谢民师推官书》是苏轼所写的一篇书信体文论,作者用生动简洁、舒展自如的笔墨,称赞了谢民师的诗文,并借此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信中指出,文章要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篇书信是苏轼文学创作基本观点的表述,答谢民师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我整理的答谢民师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答谢民师书文言文原文
答谢民师书
作者:苏轼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宋〕苏轼
答谢民师书文言文翻译
最近我俩分别之后,多次承你来信问候,详知你日常起居安好,十分欣慰。我禀性刚直简慢,学问迂阔,才质驽钝,因事连年被摘,不敢再自居于士大夫行列。自从回到海北,见到旧日亲友,也已经漠然如同隔代之人,何况与您平素没有交往,还敢与您订交吗?您数次屈尊光临,立谈之间一见如故,使我万分欣幸,意想不到,无法用言辞来形容。
您给我看的书启、诗赋、杂文,我已读了多遍。大作犹如行云流水,原本无一定的形式,飘荡流动,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文理毫不做作,千姿百态,舒卷自如。孔子说:“说话不讲究文采,流传就不会广远。”又说:“言辞只求能表达意思就行了。”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好象是不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要把握住事物的微妙处,真象拴风捉影那样难。心中能把事物彻底弄清楚的,大概在千万人中也找不到一个,而何况是要用口说和手写把事物表达清楚呢?表达清楚的,这就叫“辞达”。言辞要做到能够达意,那么文采就运用不尽了。扬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假如直捷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这种写作方法正是扬雄自己所批评的“雕虫篆刻”那一套。他的《太玄》、《法言》都属于这一类。而他偏偏只对作赋追悔,这是为什么呢?终身经营雕虫小技,而写作《太玄》、《法言》时仅仅变有韵之文为无韵之文,便称之为经,这可以吗?屈原作的.《离骚》,是《风》、《雅》传统的再发展,即使与日月争辉也不逊色。难道我们可以因为它象赋而称之为雕虫小技吗?如果贾谊赶上了作孔子的学生,那么他的学行已经足以“入室”了。而扬雄却因他作过辞赋而贬低他,以至与司马相如等同。象这样浅陋的见解,在扬雄身上是很多的。这些话可以同明白人说,不能同一般人讲,我因为议论文章,所以偶然谈到。欧阳修先生说:“文章象赤金美玉,市上本有定价,不是凭谁的一句话就能论定价格的贵贱。”我啰里啰索讲了一大堆,对您未必有什么好处吧,真是惭愧惶恐不已。
您索要惠力寺法雨堂的题字,我本来不善于书写大字,勉强写来终究不好,又加上船上地方狭窄难以书写,所以未能遵命写好。但是我将路过临江,理当前去游览。或者寺僧要我写一点什么,我会写上几句留在寺院内,以安慰您的乡土之思。今天到达峡山寺,稍作逗留后就离开。相距越来越远,希望你千万随时珍重。
答谢民师书文言文注释
词句注释
1、奉违:指与对方告别。奉:敬词。违:别离。
2、亟(qì):屡次。辱:委屈,谦词。
3、具审:完全了解。审:明白。
4、受性:秉性,秉赋。刚简:刚强质直。
5、学迂:学问迂阔。材下:才干低下。
6、坐废:因事贬职。累年:好几年。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放逐惠州,绍圣四年改谪儋州,元符三年,始内调,前后达七年。
7、复齿缙(jìn)绅:再列入士大夫阶层。
8、还海北:这是指徽宗继位,苏轼遇赦,自海南岛贬所渡海北还的事。
9、左右:本指左右侍从的人,这里是对人的尊称。雅:素常,指旧交情。
10、见临:来访。
11、倾盖如故:一见如故。倾盖:《孔子家语》记孔子之郯,遇程子于途,并车对语,彼此的车盖相依而下倾。形容偶然相遇却如老朋友一般。
12、过望:出乎意料之外。
13、书教:这里指书启、谕告之类的官场应用文章。
14、质:这里指体式。
15、文理:指文章的结构、脉络。
16、文:文彩。
17、行:这里指传播。
18、辞:指语言。
19、夫:语首助词。
20、疑若:怀疑。
21、妙:奥妙。
22、景:同“影”。
23、是物。此物,指所求得事物的奥妙。
24、盖:大概是。
25、大可胜用:用不完。
26、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学者。好:喜欢。
27、文:遮掩,粉饰。说:内容。
28、正言:直截了当地说。
29、雕虫篆刻:雕琢字句的意思,比喻小技。虫:虫书,笔划如虫形的一种字体。刻:刻符,刻在信符上的一种字体。这是秦代八种字体中的两种。
30、《太玄》、《法言》:均为扬雄所著。
31、类:这一类(雕虫篆刻的东西)。
32、独:只是。
33、音节:指辞赋的用韵、讲求声调等。
34、经:扬雄仿《易经》作《太玄》,仿《论语》作《法言》,自以为是“经”书了。
35、《离骚经》:汉王逸注《楚辞》,尊《离骚》为经,称《九章》、《九歌》为传。
36、风、雅:代指《诗经》。再变:风雅中一些抒写忧怨之情的诗,汉人称为“变风”、“变雅”见《毛诗序》。苏轼以《离骚》比附风雅,故云“再变”。
37、贾(jiǎ)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辞赋家,著有《新书》。
38、升堂有余:入门、升堂、入室,道德学问修养由浅入深的三种境界。升堂,喻学问已达相当的深度。升堂有余,就是已达到“入室”的极深造诣阶段。《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39、以赋鄙之:扬雄因为贾谊曾作过赋,所以轻视他。
40、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同科:科,品类;同科,等类齐观。
41、陋:识见低下。比:类。
42、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文忠是他的谥号。
43、愧悚(sǒng):惭愧和恐惧。
44、须:需要。惠力:佛寺名。法雨堂:当为惠力寺中的一个堂名。谢民师曾求苏轼给惠力寺题写“法雨堂”的匾额。
45、局迫:狭窄。
46、如教:照嘱托办。
47、方:将来。临江:今江西省清江县。
48、或:也许。
49、念亲:思念父母。
50、峡山寺:即广庆寺,在广东省清远县,因山对峙江中,故得此名。
51、少留:稍稍停留。
52、愈远:(离开您)愈加远了。
53、以时:随时。自爱:保重自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5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