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南方与北方(节选)

大道家园 2023-07-16 22:36:56

南方与北方(节选)南方与北方(节选)

林语堂

所谓“中国人民”,在吾人心中,不过为一笼统的抽象观念。撇开文化的统一性不讲——文化是把中国人民结合为一个民族整体之基本要素。南方中国人民在其脾气上、体格上、习惯上,大抵异于北方人民,适如欧洲地中海沿岸居民之异于诺尔曼民族。幸而在中国文化之轨迹内,只有省域观念之存在,而未有种族观念之抬头,因而在专制帝政统治下,赓续①数世纪之久,得以相安无事。历史上复遗传下来一种宝贵的普遍法式——文字,它用至为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中国语言统一上之困难。中国文化之融和性,因能经数世纪之渐进的安静播植,而同化比较温顺之土著民族。这替中国建立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友爱精神,虽欧洲今日犹求之而不得者。就是口说的语言所显现之困难,亦不如今日欧洲分歧错杂之甚。一个欧洲籍人倘旅经西南边境如云南者,虽略费麻烦,仍可使其意思表达而为人所懂,语言的技巧在中国使其拓植事业逐渐扩展,其大部盖获助于书写之文字,此乃中国统一之显见的标识。此种文化上之同化力,有时令吾人忘却中国内部尚有种族歧异、血统歧异之存在。仔细观察,则抽象的“中国人民”意识消逝,而浮现出一种族不同之印象。他们的态度、脾气,理解各个不同,显然有痕迹可寻。假使吾们用一个南方籍贯的指挥官来驾驭北方籍贯的军队,那时立即可使吾们感觉二者不同性之存在。因为一方面,吾们有北方人民,他们服习于简单之思想与艰苦之生活,个子结实高大,筋强力壮,性格诚恳而忭急②,喜啖大葱,不辞其臭,爱滑稽,常有天真烂漫之态,他们在各方面是近于蒙古族的;而且比较聚居于上海附近之人民,脑筋来得保守,因之他们对于种族意识之衰颓,如不甚关心者。他们便是河南拳匪,山东大盗,以及篡争皇位之武人的生产者。此辈供给中国历代皇朝以不少材料,使中国许多旧小说之描写战争与侠义者均得应用其人物。循扬子江而至东南海岸,情景便迥然不同,其人民生活之典型大异。他们习于安逸,文质彬彬,巧作诈伪,智力发达而体格衰退,爱好幽雅韵事,静而少动。男子则润泽而矮小,妇女则苗条而纤弱。燕窝莲子,玉碗金杯,烹调极滋味之美,饮食享丰沃之乐。懋迁有无③,则精明伶俐;执戟荷戈,则退缩不前;诗文优美,具天赋之长才;临敌不斗,呼妈妈而踣④仆。当清廷末季,中国方屏息于鞑靼⑤民族盘踞之下,挟其诗文美艺渡江而入仕者,固多江南望族之子孙。复南下而至广东,则人民又别具一种风格,那里种族意识之浓郁,显而易见,其人民饮食不愧为一男子,工作亦不愧为一男子;富事业精神,少挂虑,豪爽好斗,不顾情面,挥金如土,冒险而进取。又有一种奇俗,盖广东人犹承受着古代食蛇土民之遗传性,故嗜食蛇,由此可见广东人含有古代华南居民“百越”民族之强度混合血胤⑥。至汉口南北,所谓华中部分,居住有狂噪咒骂而好诈之湖北居民,中国向有“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之俗谚,盖湖北人精明强悍,颇有胡椒之辣,犹不够刺激,尚须爆之以油,然后煞瘾之概,故譬之于神秘之九头鸟。至湖南人则勇武耐劳苦,湘军固已闻名全国,盖为古时楚国战士之后裔,具有较为可喜之特性。因往来贸易而迁徙,与科举时代应试及第之士子被遣出省服仕之结果,自然而然稍稍促进异种人民之混合,省与省之差异性乃大见缓和,然大体上仍继续存在着。盖有一颇堪注意之事实,即北方人长于战斗,而南方人长于贸易,历代创业帝王,几从无出自大江以南者。相传食米之南人,无福拱登龙座,只有让那啖馍馍的北方人来享受。实际上除却一二例外,如唐周二代的创业帝王,出自甘肃东北部,故有土耳族之嫌疑,其余各大皇朝的帝王,盖莫不起自比较阻塞的山陵地带,靠近陇海铁路,此地带包括东部河南,南部河北,西部山东和北部安徽。这个开业帝王的产生地带,倘以陇海铁路为中心点,它的幅径距离不难测知。汉高祖起于沛县,即现在之徐州;晋室始祖起于河南;宋室始祖起于南部河北之涿县;明太祖朱洪武出生于安徽之凤阳。直到如今,除了蒋介石将军出身于浙江——他的家族谱系尚待考——大半将帅,多出自河北、山东、安徽、河南,也以陇海铁路为中心点。山东产生了吴佩孚、张宗昌、孙传芳、卢永祥;河北产生了齐燮元、李景林、张之江、鹿锺麟;河南产生了袁世凯;安徽产生了冯玉祥、段祺瑞。江苏不出大将,而产生了几位出色的旅馆侍者。五十年前,中国中部湖南省出了一位曾国藩,这个好像是例外,但是足以证明上述之定律:因为曾国藩是一位第一流学者,同时也是第一等大将,但他既系出生于长江之南,是以为食米者而不是啖馍馍者,从而他的命运注定应为贵显大臣,而不能为中华民族开创一新的皇朝。因为开创帝业这种工作,需要一种北方典型的粗厉豪放的态度,要具备一种淳朴而令人可爱的无赖汉之特性,要有爱好战争,不厌劳动而善于自利的天才——藐视学问与孔教伦理学,直至大局底南面称皇,那时孔教的尊皇思想始有用于他,然后大模大样大讲其尊孔之道。作于1933—1934年选自《吾国与吾民》

〔注释〕 ①赓续:继续。 ②忭(biàn):喜悦的样子。 ③懋迁有无:“懋”通“贸”,贸易。买卖货物,互通有无。语出《尚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 ④踣(bó):向前仆倒。 ⑤鞑靼:此特指清朝统治者。 ⑥血胤(yìn):血统。〔鉴赏〕 林语堂创作生涯的鼎盛时期,是从他用英语写作开始的。他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即是这部《吾国与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34年,林语堂应美国作家赛珍珠(其取材于中国的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之约,在庐山牯岭用英语写就此书。1935年,由美国纽约的约翰·黛(John Day)公司出版,一面世即登上美国畅销书排行第一名,“其地位可谓空前的显要”(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自传》)。赛珍珠誉其为“最忠实、最巨丽、最完备、最重要”(《吾国与吾民》赛珍珠序)的一本关于中国的书。这本为写给外国人看的书,在当时成功搭建了一条美国人了解中国人的通道。林语堂一生著述颇丰,诚如台湾《联合报》在其逝世后载文所言:“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则应该是,而且也公认是对中西文化的沟通。”(万平近《林语堂评传》)因为其独特的成长、求学背景,林语堂形成了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从异教徒到基督徒——林语堂自传》)的独特风格,成为把中国介绍给世界的最成功的一位使者。横跨东西文化的生活背景给了他冷静、客观的视角,让他成为赛珍珠所寻觅的那位既能用英语写作,又“不致跟本国人民隔膜太远有若异国”,而同时又“立于客观的地位,其客观的程度足以领悟全部人民的旨趣”的中国作家(《吾国与吾民》赛珍珠序)。《吾国与吾民》全面介绍和阐述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涉及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政治、社会、艺术等各个方面,内容丰富且不乏精彩篇章。但此书未有林语堂自己撰写的中文版,后来所有中文版均出自他人的翻译,其中以1936年黄嘉德的译本最早且较为通行。本文及《阴性型的三位一体》,均选自黄嘉德译本。《南方与北方》是《吾国与吾民》的第一篇。在首篇中,林语堂提出何谓“中国人民”的问题。然而他马上冷静意识到,“中国人”的内涵极为复杂,其中包含的差异性要远远大于统一性。中国地域之宽广,环境之迥异,人口之众多,使得不同地域中的民众,在性格、体魄、习俗等众多方面呈现出不同来,其中以南北差异最为典型,其程度堪比欧洲地中海人与日耳曼人的区别。南北差异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有学者认为可追溯至春秋时代。在长期的历史积累过程中,这种看起来并不精密的南北差异观念,得到中国人的普遍认同,且形成为国人认同的一般心理。在20世纪30年代,南北差异的话题也并不新鲜,常为人谈论。当时在上海出版的《新生命》月刊,在1930年第三卷第十二号发表过梁园东的一篇长文《现代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分析南北差异的由来与表现等。1934年,鲁迅发表《北人与南人》一文,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林语堂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对于南北差异持认同态度,更有自己独到而细致的观察。对南北方的分界线,长期以来没有精确的划分。1908年,地理学家张相文首次提出“北岭淮水”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见张相文《新撰地文学》),北岭即现在的秦岭。自此,南北以秦岭、淮河为界成为一般国人的认识。这条界线,首先是地理、气候上的自然界线,在历史长河中进而也发展成为人文的界线,社会、经济的界线,最终形成南柔北刚、南经北政等南北方差异的观念。中国作为世界上地区差异最大的国家,各个地域的民众,有着不一样的性格特征和生活方式。如林语堂文中所提到的,广东人冒险进取,湖北人精明强悍,湖南人勇武耐劳等,时常为国人所津津乐道。从性格的形成过程来看,地理环境在促使一个地区的人民形成特有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上,是第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因为气候和地理环境的殊别,决定了不同地区独有的生活方式,如北方的游牧民族、南方的农业、临海地区的渔业等。经济生活方式的差异,又进而演变成为政治、文化、民俗等多方面的区别。要了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了解中国人,对于这种广泛存在的差异不能不谈。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心目中的地区差异观念,也存在着不够科学经不起推敲的部分。如在南北问题上,中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里,存在着一种重北轻南的传统观念。这对国人影响极深,以至于林语堂之类的南方人都表现出认同的倾向。如历代帝王多出自北方,推断南人没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即是其典型的表现之一。南经北政的形成,有着较为复杂的原因。从历史自然环境来看,北方生活环境较为恶劣,南方能够自给自足生活富裕。北方需要征服南方来满足自己需要,而南方富裕自足倾向于满足小康即安的日子。两种不同心理,促使了北方控制南方现象的出现。简单地断定北方人优于南方人,终是站不住脚。看一下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就给出了最好的说明。任何区域造就的性格,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鲁迅曾引相书“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解释说,南人的机灵加上北人的厚重,才是最理想的性格。随着现代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流动、经济贸易的往来日益频繁,但是可以看到地域特征的变更仍然是极为艰难的事情。然而诚如鲁迅所言,不同地域之中国人民应该汲取各方长处兼收并蓄而非分什么高下。

有谁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人文特点?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按照自然地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淮河是中国结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条大河)。而按照文化地理,那么明清以来以长江为界大概更为合理,更有说服力。
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与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伟与刚健的体魄,同时,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有着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语),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就较为突出。鲁迅曾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从相貌上看,北人长南相或南人长北相者为佳。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下面林语堂的这段话,是比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异特点的:“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浙江一带人相比则更为保守,他们没有失掉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感觉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在本书中,我们将对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进行一次深度的观照及巡礼。
历史名人与文化地理一则幽默说: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以大象为论题写一篇文章,德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情爱》,俄国人写的是《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中国人写的则是《大象的伦理道德》。另一则幽默说:一幢杂居着各种民族的大楼在失火后,犹太人首先背出了钱袋,法人立即抢救情人,中国人则奋不顾身地到处寻找老母。这两则幽默形象地把隐藏在心灵世界中那种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质渲染出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淮河以南的柑树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柑果,移栽到淮河以北后只能结出又小又酸的枳果。作为人文地理秘密塑造出的涂满油彩的标志性个体,历史名人从来就不外在于人文地理的母胎。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鱼,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树,人文地理就是土地。离开一定区域的自然与社会交汇的总体背景去奢谈历史名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历史名人恰恰是区域性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精神最大标记”的一种充分体现,同时它也进一步修补和深化了人文环境的外部功能。19世纪末年,泰纳·勃兰克斯等风头强劲的文化历史学派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文化的三大要素,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种族因素,他们断言种族因素中的天赋、情欲、本能、直观是决定民族文化特征的“永恒冲动”。
20世纪前期,弗洛伊德的高足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一生都在强调“集体无意识”的巨大影响力。在他看来,每个人一生的行为都受到背后一只无形大手的控制,这支大手就是长期以来积淀在传统中具有文化同构特征的综合价值观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齐鲁文化为例,尽管如刘禹锡所说,齐鲁人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邹人东近沂泅,多质实;南近腾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但从总的角度来看齐鲁人给人的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潜含着英雄主义的阳刚豪洒之气。在今天,齐鲁人被认为是保留中国北方传统风尚最多的群落,提到北方人人们最先想到的首先是他们。在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中,在早期儒家文化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质。(节选)
附:原文
为什么江浙一带多美女?天府之地为什么多文人?——“一方水土一方人”是中国人所熟知的常识,但是真要系统回答“人与地”的深层关系却不是很简单的事,为什么说陕西关中自古帝王洲?为什么红色湖南闹革命?为什么江浙一带多美女?天府之地为什么多文人呢?哪个地方出枭雄?哪个地方出圣人?———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地脉》就是这样一门老祖宗的“水土产人学”。
国外大家对中国人文精神的点评今天,中国民族精神的根脉和深境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遮隐。从当代文明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糟粕和种种价值体系的弊端是不容置疑的,但对于两次世界大战后深受物质文明泛滥之苦的人类来讲,中国人文精神中那种与自然同体的世界主义的东西,无疑对未来的世界有着极大的启示,因为对人类来说,“世界必须稳定下来,这才是避免陷于悲惨结局的惟一道路”(汤因比语)。
400多年前,意大利出版了一本轰动整个欧洲的书,这就是门多萨用西班牙文写的《中华大帝国史》,该书用理想化的笔调,对中国这个“沉静而有才智的民族”作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尽善尽美的描写。现在看来,该书显然不尽正确,甚至荒谬之处颇多,但书中对中国人文精神的颂词,却很值得引起注意。
在欧洲历史上,伏尔泰、卢梭、黑格尔、康德、谢林、亚当·斯密、威尔斯、托尔斯泰、沙畹、雅斯贝尔斯、弗赖、托尼、李约瑟等等一些大思想家大历史学家都高度关注过中国人文精神。汤因比是这些人中的代表,当有人问及如果允许他在世界历史的某一瞬间重新降生,他愿选择何时何地时,他毫不犹豫地带着向往的神情说愿意降生于公元前一世纪的中国新疆(也就是那条刚刚兴盛起来的闻名世界的丝绸商道上)。
汤因比生前曾多次提及,中国在未来将扮演人类文化主轴的角色,他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中华民族的经验。在已过去的21个世纪中,中国始终保持了迈向全世界的帝国实体,成为名副其实的地区性国家的榜样。
第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起来的世界精神。
第三,儒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
第四,儒教和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
第五,东亚人对宇宙的神秘性怀有一种敬畏,认为人要想支配宇宙就要遭致挫败。这是道德带来的最宝贵的直感。
第六,这种直感是佛教、道教与中国所有哲学流派共同具有的(除去已灭绝的法家)。人的目的不是狂妄地支配自己以外的自然,而是有一种必须和自然保持协调而生存的信念。
第七,以往在军事和非军事两方面,西方人虽然在把科学应用于技术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但东亚各国将可以战胜他们。
汤因比所强调的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世界精神一点不假,有一件事情足以证明这一点:著名的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于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时,他发现明朝军队是他周游世界所见到的数量最庞大、装备最精良的军队,与此同时他还发现这支强大的军队完全是防御性的,中国人没有想到过要用强大的武装来侵略别国(见利玛窦《中国札记》)。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开始于中国。
莱布尼茨认为中国人的两大特点是爱好和平与敬神尊祖。费正清强调中国的人文主义特点是:忍耐、爱好和平、讲调和、守中庸、保守知足、崇拜祖先、尊敬老人与有学问的人等等,这一切体现了以人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而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保守安逸生活,正是中国人理想中的生活。另一个大汉学家李约瑟则认为中国人的特征是道德伦理观念较重,具有恭敬的自谦性处世心态和人道主义精神,另外,中国人的世界主义和大同思想也是非常突出的。在歌德看来,中国是一个在一切方面都保持节制的民族,这正是它的文化从不间断地维持了几千年之久的原因。
这一点,汤因比和池田大作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在众多点评中国民族精神的大家中,印度大学者出身的总统拉达克里希南的一段话值得注意:“中国人是爱美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宫殿。一切物体———城市与庙宇、田野与花园、桌子与椅子、小小的茶杯与筷子等等,中国人都想使它们变得美丽。最贫穷的仆人也以美的方式吃光剩饭。美是他们生活的面纱,是他们田园的色彩。”透过中国人文精神那陈旧静美的阔大面庞,穿过中国深厚而古老的传统大地,蓦然回眸,我们实际上已经察觉到,无论是灿烂的荣光,还是沉重的耻辱,中国文化最动人之处,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神秘而敞开的亲密交流,以及这种交流所形成的生活和文化。对中国人来说,灵魂的拯救不是来自于上界的神,而是来自于脚下的大地。正所谓:“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禽鸟声中体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南人与北人
历史地理是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和基础。作为巨大复杂的文化实体,中国文化中的地域性差别是非常大的。对这种差别最简单的划分是把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大块。按照自然地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淮河是中国结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条大河)。而按照文化地理,那么明清以来以长江为界大概更为合理,更有说服力。
巴克尔说:有四个主要自然因素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这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长期性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民国大学者刘申叔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北方辽阔的黄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壮丽,气候干燥寒冷,天空高旷凄凉,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强悍、豪爽、严谨。而南方水流纵横,山色清华,植物华丽,气候温暖湿润,云霞低垂清灵,在这种环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细腻、灵捷、浪漫、精明。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与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伟与刚健的体魄,同时,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与政治意识就突出出来了。
而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有着灵巧的心性,同时,“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乔伊斯·怀特语),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视政治的个性就较为突出。鲁迅曾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从相貌上看,北人长南相或南人长北相者为佳。王国维对南人和北人的评价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下面林语堂的这段话,是比较能抓住南北人文差异特点的:“北方的中国人,习惯于简单质朴的思维和艰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壮、性格热情幽默,喜欢吃大葱,爱开玩笑。他们是自然之子。从各方面来讲更像蒙古人,与上海浙江一带人相比则更为保守,他们没有失掉自己种族的活力。他们致使中国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据王国。他们也为描写中国战争与冒险的小说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东南边疆,长江以南,人们会看到另一种人:他们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老于世故,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喜爱诗歌,喜欢舒适。他们是圆滑但发育不全的男人,苗条但神经衰弱的女人。他们喝燕窝汤,吃莲子。他们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学家,战场上的胆小鬼,随时准备在伸出的拳头落在自己头上之前就翻滚在地,哭爹喊娘。他们是晋代末年带着自己的书籍和画卷渡江南下的有教养的中国大家族的后代。
那时,中国北方被野蛮部落所侵犯。”感觉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样崇高、庄严、敦厚、朴实、壮阔,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样灵秀、柔情、细腻、飘逸、梦幻。这实际上是同一文化的两种异质,就像一个英伟豪爽的大丈夫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柔女子,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家庭。若以区域文化详细划分中国文化的话,可以划分出很多,主要类型有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关东文化、荆楚文化、草原文化、岭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云文化、西域文化、台湾文化等。在本书中,我们将对其中一些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区域文化进行一次深度的观照及巡礼。
历史名人与文化地理一则幽默说: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以大象为论题写一篇文章,德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情爱》,俄国人写的是《俄罗斯的大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大象》,中国人写的则是《大象的伦理道德》。另一则幽默说:一幢杂居着各种民族的大楼在失火后,犹太人首先背出了钱袋,法人立即抢救情人,中国人则奋不顾身地到处寻找老母。这两则幽默形象地把隐藏在心灵世界中那种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质渲染出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淮河以南的柑树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柑果,移栽到淮河以北后只能结出又小又酸的枳果。作为人文地理秘密塑造出的涂满油彩的标志性个体,历史名人从来就不外在于人文地理的母胎。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鱼,人文地理就是水,如果把历史名人喻为树,人文地理就是土地。离开一定区域的自然与社会交汇的总体背景去奢谈历史名人,无异于缘木求鱼。历史名人恰恰是区域性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精神最大标记”的一种充分体现,同时它也进一步修补和深化了人文环境的外部功能。19世纪末年,泰纳·勃兰克斯等风头强劲的文化历史学派认为,种族、环境和时代是决定人文地理深境中民族文化的三大要素,其中特别突出的是种族因素,他们断言种族因素中的天赋、情欲、本能、直观是决定民族文化特征的“永恒冲动”。
20世纪前期,弗洛伊德的高足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一生都在强调“集体无意识”的巨大影响力。在他看来,每个人一生的行为都受到背后一只无形大手的控制,这支大手就是长期以来积淀在传统中具有文化同构特征的综合价值观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齐鲁文化为例,尽管如刘禹锡所说,齐鲁人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邹人东近沂泅,多质实;南近腾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但从总的角度来看齐鲁人给人的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潜含着英雄主义的阳刚豪洒之气。在今天,齐鲁人被认为是保留中国北方传统风尚最多的群落,提到北方人人们最先想到的首先是他们。在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潮中,在早期儒家文化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质。
传统儒家文化的正脉发迹于齐鲁,除了文化圣人孔子以外,早期主要人物绝大多数都出现在这一带,诸如孟子、子思、曾参、颜回、子路、子贡、曾皙、公冶长、原宪、伏生、主父偃、孔融等等。这一精英群体在齐鲁文化中应运而生并非偶然现象,只有适合于营造儒家思想的人文地理模式中这一切才可能发生。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齐鲁自古出贤相。诸葛亮、管仲、晏婴、王猛、王导、房玄龄等历史上重量级贤相都是山东人。齐国的建立者姜子牙和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也是两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贤相。另外,有人推断商代著名的贤相伊尹也是山东人。山东历史上贤相辈出的情况与唐代以前这里发达的经济、深厚的儒家气脉、雄浑的人文情貌是分不开的。“文章不疗山水癖、身心每被野云羁”。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区域文化的闲书,一本图文并茂的文化随笔集。书中浮现着的正是中国那无比古老、硕大漫长的鲜活身影。读者手持一册,坐于斗室帷幄之中,而能在综罗百代的广博细微中餐霞饮月、燕闲清赏,则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此中有深意,如清初文人张潮所说: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瞄准“中国区域文化”这一靶心,我们大可以施展身手,因为中国实在是太大了,名山大川多得不得了,而历史更是长得令人目瞪口呆。这和喜欢回忆历史的美国人大不相同,美国历史就算从1776年算起,到今天也只有200多年,难怪法国人讥讽说,美国人喜欢回忆历史,但一回忆到他们祖父的父亲那里就再也回忆不下去了。

中国的北方和南方有什么区别?南方和北方在气候(南方湿热,北方干冷)、住房(南方屋顶高而尖,北方多为平顶)、语言(北方语言单一,南方语言繁杂)、地形(北方平坦,南方崎岖)、饮食(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交通(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经济(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政治(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1、气候:
南方不仅雨季历时长,而且由于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因而常常出现洪涝灾害。
而华北、西北降水较少,再加上垦殖、放牧过度,蓄水抗旱能力差,所以面临严重的“水荒”。
2、住房:
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
3、语言:
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
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
4、地形:
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
5、饮食: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
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6、交通:
南船北马我国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南方以船为主,北方以马为主。
其原因是南方气候湿润,降水丰富,地表河网密布,因此为适应“水乡”的船舶运输便应运而生。而北方多干旱、半干旱气候,草场广布,畜牧业发达,马匹除了提供乳肉产品外,又以其耐力好、速度快而被北方人民驯化为代步工具,成为北方大地的交通工具。
7、经济:
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8、政治:
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