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6 22:03:31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更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置此亭者,其仙乐!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而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在众多描写瀑布的文章中,大都以瀑布本身为主要对象,着意渲染,突出瀑布的奇、美、秀、伟。而袁枚的这篇却独出心裁,重点描写了观瀑的飞泉亭,立意新巧,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在此类游记中别具一格。

作者中年退隐山林后,曾遍游东南山川,“观瀑屡矣”,显见是个喜游者、善游者。但为什么只有到了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原来是因为有飞泉一亭。这就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何以作者独独欣赏这个飞泉亭?

随即,作者指出:“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认为天台、雁荡、匡庐、罗浮、石门诸山,“瀑未尝不奇”,但观赏这些瀑布却有个重要的缺陷:“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并比喻说,“如倾盖交,虽欢易别”。这就是作者在观赏若干瀑布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不难看出,作者的审美观是追求游得轻松舒适,要获得悦目而赏心的极致。这里没有写飞泉亭观瀑,我们却可以从这种反衬对比的描写中得到暗示:在上述诸地观瀑所没有的精神享受,在飞泉亭是可以获得的。

接着,作者比较多的篇幅描写飞泉亭。先是写粤东峡山不仅“古松张覆,骄阳不炙”,石桥边又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这是山上奇特而优美的自然环境。随后,从两个角度写飞泉亭:一个角度是从可以看到美好的景色来写。游人在建于瀑旁的飞泉亭中,可随意坐卧、箕踞、偃仰,喝茶饮酒,逍遥自在地观瀑。这是“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的神仙般境界。另一个角度是从作者和友人的心情欢畅着笔。作者让随从和僧人澄波下棋,亭内“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老僧怀远来亭索序,共同吟咏作诗。这种“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欢愉,使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最后,作者表示:“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飞泉亭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直至魂梦难忘。至此,作者对飞泉亭“意难决舍”的原因终于吐露出来。

本文在结构上最有特色。开头就点出飞泉亭,却不立即写亭。而写了在别地观赏瀑布之不足,用意在于反衬对比。及至要写亭了,又先写亭所在的峡山,可说是蓄势已久。写亭的三段,分别是得目之悦,心之娱,而后发出赞叹,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古人记游,在写景同时,常有抒情议论的笔墨,本篇也不例外。如第三段写三奇树“根分而枝合”后用“奇已”二字作赞。第四,五段分别赞誉建亭者“其仙乎”和“亭之功大矣”,使飞泉亭的形象更为突出,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

袁枚

余年来观瀑屡矣,更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荡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若青田之石门,瀑未尝不奇,而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蹬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凡树皆根合而枝分,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余,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砚,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置此亭者,其仙乐!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而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在众多描写瀑布的文章中,大都以瀑布本身为主要对象,着意渲染,突出瀑布的奇、美、秀、伟。而袁枚的这篇却独出心裁,重点描写了观瀑的飞泉亭,立意新巧,表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在此类游记中别具一格。

作者中年退隐山林后,曾遍游东南山川,“观瀑屡矣”,显见是个喜游者、善游者。但为什么只有到了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原来是因为有飞泉一亭。这就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何以作者独独欣赏这个飞泉亭?

随即,作者指出:“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认为天台、雁荡、匡庐、罗浮、石门诸山,“瀑未尝不奇”,但观赏这些瀑布却有个重要的缺陷:“游者皆暴日中,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并比喻说,“如倾盖交,虽欢易别”。这就是作者在观赏若干瀑布进行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不难看出,作者的审美观是追求游得轻松舒适,要获得悦目而赏心的极致。这里没有写飞泉亭观瀑,我们却可以从这种反衬对比的描写中得到暗示:在上述诸地观瀑所没有的精神享受,在飞泉亭是可以获得的。

接着,作者比较多的篇幅描写飞泉亭。先是写粤东峡山不仅“古松张覆,骄阳不炙”,石桥边又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这是山上奇特而优美的自然环境。随后,从两个角度写飞泉亭:一个角度是从可以看到美好的景色来写。游人在建于瀑旁的飞泉亭中,可随意坐卧、箕踞、偃仰,喝茶饮酒,逍遥自在地观瀑。这是“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的神仙般境界。另一个角度是从作者和友人的心情欢畅着笔。作者让随从和僧人澄波下棋,亭内“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老僧怀远来亭索序,共同吟咏作诗。这种“天籁人籁,合同而化”的欢愉,使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最后,作者表示:“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飞泉亭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直至魂梦难忘。至此,作者对飞泉亭“意难决舍”的原因终于吐露出来。

本文在结构上最有特色。开头就点出飞泉亭,却不立即写亭。而写了在别地观赏瀑布之不足,用意在于反衬对比。及至要写亭了,又先写亭所在的峡山,可说是蓄势已久。写亭的三段,分别是得目之悦,心之娱,而后发出赞叹,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古人记游,在写景同时,常有抒情议论的笔墨,本篇也不例外。如第三段写三奇树“根分而枝合”后用“奇已”二字作赞。第四,五段分别赞誉建亭者“其仙乎”和“亭之功大矣”,使飞泉亭的形象更为突出,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峡江寺飞泉亭记原文翻译《峡江寺飞泉亭记》是清代袁枚所作的一篇散文。原文、白话文如下:

余年来观瀑屡矣,至峡江寺而意难决舍,则飞泉一亭为之也。

白话文:我近年来观看瀑布很多次,到峡江寺心里很难舍弃它,就是飞泉亭造成的。

凡人之情,其目悦,其体不适,势不能久留。天台之瀑,离寺百步,雁宕瀑旁无寺。他若匡庐,若罗浮,踞危崖,不得从容以观,如倾盖交,虽欢易别。

白话文:凡是人之常情,眼睛觉得悦目,而身体觉得不舒服,势必不能长久地停留。天台山的瀑布,距离寺庙有一百步左右;雁宕山的瀑布旁没有寺庙;其他的如庐山,如罗浮山,蹲坐在危崖之上,就好像路上认识的朋友,快乐容易分别。

惟粤东峡山,高不过里许,而磴级纡曲,古松张覆,骄阳不炙。过石桥,有三奇树鼎足立,忽至半空,凝结为一。

白话文:只有广东东部的峡山,石砌的台阶曲折而上,古松张开树盖遮蔽,(即使)火热的太阳也不觉得晒。经过石桥,有三棵奇特的树,像一座鼎的三条腿一样分别立着,到了半空中三棵树忽然就长在了一起。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

白话文: 登山走过的一半路,飞泻的瀑布像打雷似的轰鸣,从空中一泻而下。瀑布旁有间屋子,就是飞泉亭。长宽有一丈多(的距离),八扇窗户明亮干净。关上窗户瀑布声响可以听得见,打开窗户瀑布就看到了。

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白话文:人们可以坐,可以躺卧,可以伸开两腿坐着,可以仰面朝天躺着,可以放笔墨纸砚,可以煮好茶放在亭中饮用。以人的安逸,对待水的劳碌,把瀑布取来放在桌案几席上玩弄。当年建造这个亭子的人大概是个仙人吧!

僧澄波善弈,余命霞裳与之对枰。于是水声、棋声、松声、鸟声,参错并奏。顷之,又有曳杖声从云中来者,则老僧怀远抱诗集尺许,来索余序。

白话文: 澄波法师擅长下棋,我让学生霞裳和他对弈,于是流水声,棋子声,松涛声,鸟鸣声,参差交错一起响起。不一会儿,又有拐杖拄地的声音从山中传来,这是怀远老法师,抱着一尺来厚的诗集,来求我作序。

于是吟咏之声又复大作。天籁人籁,合同而化。不图观瀑之娱,一至于斯,亭之功大矣!

白话文:于是吟诗的声音,又再次响亮地响起。自然的声音和人的声音,融合在了一起。没想到观赏瀑布而享受到的乐趣,竟到了这种境界!飞泉亭的功劳可真是大了。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妙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者。

白话文:坐的时间长了,太阳下山了,不得不下山去了。在带玉堂宿歇,(带玉堂)正好面对着南山。云雾中树木郁郁葱葱,(南山与带玉堂)中间隔着北江,(江上)航船来来往往,奇怪的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把船停泊靠岸来这个寺庙之中。

僧告余曰:“峡江寺俗名飞来寺。”余笑曰:“寺何能飞?惟他日余之魂梦或飞来耳!”

白话文:僧人们告诉我说:“峡江寺俗称飞来寺。”我笑着说:“寺庙怎么能飞!只有哪一天我的灵魂梦境,也许会飞来吧。”

僧曰:“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余曰:“诺。”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

白话文:僧人们说:“没有凭证就不能使人相信。您(既然)喜爱这座寺,为什么不把他记载下来呢?”我说:“好吧。”已经写完了几行,一份用以自己保存,一份用以交给僧人们。

赏析

全文通灵活透,完美地把风景的秀丽与游人的心理结合消融在一起。宣扬了以逸待劳,以旁观的态度欣赏风云变幻,而又愿把自己与天地同化的思想,有丰富的哲理。

文章以记叙为主,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紧扣一个“亭”字,形成了谨严而完整的艺术结构。文章语言凝练简洁、通俗流畅,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读后大有心胸旷达、怡情悦性感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4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