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日知录·郡县论一》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日知录·郡县论一 顾炎武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率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日者矣。
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弊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注释〕孤立:孤立无援,指秦行郡县而不分封。专:专断、专横。胙(zuò):赐与。科条文簿:即各种规章制度。乌:怎么。世官:古代官职由一族一姓世代相袭,故称世官。辟属:辟,任用;属,属吏。
(汤勤福)
〔鉴赏〕顾炎武字宁人,时人称之亭林先生,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卓越的历史学家,著述极为丰富。顾炎武年轻时曾参加复社,明亡之后曾投入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他在学术上很有造诣,思想敏锐,观点鲜明。他曾作读书札记《日知录》,以“明道”、“救世”为宗旨,该书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政治思想。《郡县论一》是其中的一篇名文,表现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极有价值。
文章开头便提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的观点,实际上这是顾炎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性质。在这里,他指出无论哪种制度,它的变化发展是本身之“弊”(即内在矛盾)而导致的,分封制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也是它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使它产生“质”的变化,从而成为郡县制。显然,顾炎武没有以僵化的观点来看待一种制度,而是比较辩证地观察它。应该说,这是有一定价值的。他断然否定了循环论,认为郡县制不可能再回复到封建制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郡县制的内在矛盾的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是“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如此便能达到“天下大治”。
接着,他指出自汉代以来人们都认为秦亡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制而导致的观点是错误的,认为秦“不封建亡,封建亦亡”。他指出分封制度实际在周末已经衰微并走向灭亡,并非是秦王朝所废。而且,这种制度的衰微并“非一日之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在顾炎武看来,秦朝废分封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为“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即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说,这种观点具有历史主义的眼光,很有参考价值。
顾炎武进一步分析了明末郡县制的弊病。他认为,当时郡县制之弊已经达到极点,然而并没有出现能够挽救世道衰微的“圣人”,人们仍然沿袭这种弊病日益明显的制度而不加改变,这必然导致“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他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失在上”,而“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指出了封建帝王将国家作为自己私有财产的封建制度的根本弊病。这一议论是针对自宋代起而至明末的过分集权的弊病、视国家为己产而发的,并非主张分封反对统一,因为顾炎武已经明确指出郡县制不可能变回到分封制。
在文章最后一段中,顾炎武提出自己改革的设想,认为要给予地方官员“生财治人之权”,罢免那些“监司”,“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这就是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如此便可革除“二千年以来之弊”而复振社会。他十分自信地说,要是后世帝王想“厚民生,强国势”,一定会采纳他的建议的。
客观地说,当时封建社会虽然已经日落西山,并非完全腐朽而一发不可收拾,它仍然具有自行调节功能,然而改革是必然的、必须的。因此,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属于有一定积极价值的观点。
全文逻辑结构严密,观点鲜明而具有特色,不失为一篇分析封建制度弊病的佳作。
顾炎武《日知录·郡县论一》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日知录·郡县论一 顾炎武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弊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率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日者矣。
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弊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注释〕 孤立:孤立无援,指秦行郡县而不分封。专:专断、专横。胙(zuò):赐与。科条文簿:即各种规章制度。乌:怎么。世官:古代官职由一族一姓世代相袭,故称世官。辟属:辟,任用;属,属吏。
(汤勤福)
〔鉴赏〕 顾炎武字宁人,时人称之亭林先生,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卓越的历史学家,著述极为丰富。顾炎武年轻时曾参加复社,明亡之后曾投入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他在学术上很有造诣,思想敏锐,观点鲜明。他曾作读书札记《日知录》,以“明道”、“救世”为宗旨,该书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学术政治思想。《郡县论一》是其中的一篇名文,表现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极有价值。
文章开头便提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的观点,实际上这是顾炎武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性质。在这里,他指出无论哪种制度,它的变化发展是本身之“弊”(即内在矛盾)而导致的,分封制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也是它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使它产生“质”的变化,从而成为郡县制。显然,顾炎武没有以僵化的观点来看待一种制度,而是比较辩证地观察它。应该说,这是有一定价值的。他断然否定了循环论,认为郡县制不可能再回复到封建制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郡县制的内在矛盾的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是“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如此便能达到“天下大治”。
接着,他指出自汉代以来人们都认为秦亡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制而导致的观点是错误的,认为秦“不封建亡,封建亦亡”。他指出分封制度实际在周末已经衰微并走向灭亡,并非是秦王朝所废。而且,这种制度的衰微并“非一日之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在顾炎武看来,秦朝废分封制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因为“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即实行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说,这种观点具有历史主义的眼光,很有参考价值。
顾炎武进一步分析了明末郡县制的弊病。他认为,当时郡县制之弊已经达到极点,然而并没有出现能够挽救世道衰微的“圣人”,人们仍然沿袭这种弊病日益明显的制度而不加改变,这必然导致“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他说:“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失在上”,而“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指出了封建帝王将国家作为自己私有财产的封建制度的根本弊病。这一议论是针对自宋代起而至明末的过分集权的弊病、视国家为己产而发的,并非主张分封反对统一,因为顾炎武已经明确指出郡县制不可能变回到分封制。
在文章最后一段中,顾炎武提出自己改革的设想,认为要给予地方官员“生财治人之权”,罢免那些“监司”,“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这就是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如此便可革除“二千年以来之弊”而复振社会。他十分自信地说,要是后世帝王想“厚民生,强国势”,一定会采纳他的建议的。
客观地说,当时封建社会虽然已经日落西山,并非完全腐朽而一发不可收拾,它仍然具有自行调节功能,然而改革是必然的、必须的。因此,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仍属于有一定积极价值的观点。
全文逻辑结构严密,观点鲜明而具有特色,不失为一篇分析封建制度弊病的佳作。
求顾炎武《郡县论》译文《郡县论》译文:
了解封建把它变为郡县,就知道郡县的弊端而将再次改变。那么将重新转变为封建吗?说,不能,有圣人兴起,在封建之意于郡县的中,而天下治理好了。自从汉代以下的人,没有人不认为秦国以孤立而死亡。不知道秦的灭亡,不封建损失,封建也没有;而封建的废,当然从周朝衰败的日子而不自于秦国的。
封建制的废除,不是一天的缘故,即使是圣人起来,也将变为郡县。如今郡县的疲惫已极,而没有圣人出来了,还有一个继续他的故事,这就是人生的所用时间贫困,中国所用天弱而更加趋向于混乱的。那是为什么?
封建的失误,他专门在下面;郡、县的失,他专门在上。古代的圣人,用您的心对待天下的人,肉的土地而分裂的国家;现在的你的人,尽四海之内为我县还不值得的,而怀疑的人,事事而制的,法律文书一天比一天,但又设立了监察,设置的督抚,认为这样,郡守县令不能以残害他的人民了。
不知道有关部门的官员,他救过凛凛的不足,以能代为幸运,而不肯为他的人民的利益的一天,老百姓怎么能而不穷,国家不能而不弱?通常这不会改变,虽然一千一百年,但我知道他和混乱同事,一天比一天厉害的了。
然而,尊县令的任期,而给他以创造财富管理人的权力,停止监察部门的责任,设置世袭的奖励,行为邪僻属的方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的中,而两千年来的我们可以重新振作起来。后来的君主如果想提高人民生活,强大的国家力量,就一定要用我的话了。
扩展资料:
《郡县论》的写作背景: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所写,共9部分,提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
《郡县论》原文如下: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
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郡县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4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