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荀子名言·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大道家园 2023-07-16 21:22:35

荀子名言·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

【鉴赏】 这是荀子的“耻”论。

应该说,儒家是很看重“耻”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这样谈“耻”的言论在儒家经典中几乎俯拾即是。

那么,究竟什么是耻?耻,应该是内心深处升起的一种羞辱感。“见污”、“不见信”、“不见用”,在荀子那个时代便是很常见的三种“耻”。那时一个人如果能将这三种“耻”铭记在心,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知耻近乎勇”。

可真正的君子所“耻”之处却并不在此。与“见污”、“不见信”、“不见用”这些外在的际遇相对,君子所“耻”的“不修”、“不信”、“不能”更偏向于内在的心理体验。以内在的心理体验为本,视外在的人生际遇为末;耻不能秉持这个内在的“本”,而不耻能否因此而获得外在的“末”,这便是孔门的“内省不疚”(《论语·颜渊》)。

但这并不是说,君子就应该如《汉书·董仲舒传》所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管外在的功利。对真正的君子而言,任何外相变动,都不能干扰心中的大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正如围棋国手,每下一子,都要全盘考虑整个棋局的大势一样,真正的君子亦已在自己平淡的生活中建立了一种生命的“内时空”。每当外相人心,他首先不是对这个外相做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为它在自己生命的“内时空”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誉也罢,毁也罢,都不会去聚焦,不管它有多么强大,终究会在心中最合适的位置落下。而我只是“率道而行,端然正己”,在这独一无二的国土里做个“观自在菩萨”。

达到这种境界当然是很不容易的。这里真正的难点,还不在于外在的“他誉”、“他毁”,而在于由这“他誉”、“他毁”而引起的“自誉”、“自毁”。“他誉”、“他毁”的力量再强大,毕竟只存在于与人交接的一时,但其引起的“自誉”、“自毁”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成见却要萦绕在生活的时时刻刻。这才是真正的“物”,这才是真正的“心中贼”(王阳明语)。面对这万分强大的“心中贼”,你能做到“不为物倾侧”么?

做一名超道德的“诚君子”,实在比做那种恪守道德的道学先生更难。

怎么办呢?孟子曰:“守约。”这个“耻”字毕竟是来自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为什么不试着转化它,让它成为“内时空”的一部分呢?在这个过程中,先“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以期最终有资格“不耻见污”、“不耻不见信”、“不耻不见用”。说实在话,倘若没有“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的心理经验,却偏要说着“不耻见污”、“不耻不见信”、“不耻不见用”的话头,这就真的有点“无耻”了。“无耻之耻,无耻矣。”中国文化在宋以后的衰败,正与这种好高骛远的心态有关。

画虎不成反类犬,儒门的向上一路,难学,但中国文化要发展,中国士人要成熟,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路。

君子耻不修,无耻见污;耻不信,无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的翻译意思是:

君子以品德不好为耻,不把别人的污蔑看作耻辱;以不守信用为耻,不把别人的不信任看作耻辱;以没有才能为耻,不把不被任用看作耻辱。

句子出处:《荀子·非十二子》,反躬自省类名言句子

内容对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它嚣、魏牟、陈仲、史鱼酋、墨翟、宋钘、慎到、田骈、惠施、邓析、子思、孟轲等十二人作了批判,而归结到以推崇仲尼(孔子)、子弓(或曰:孔子学生)的学说为主。

扩展资料:

不懂得统一天下、建立国家的法度,崇尚功利实用,重视节俭而轻慢等级差别,甚至不容许人与人间有分别和差异的存在、也不让君臣间有上下的悬殊;但是他们立论时却有根有据,他们解说论点时又有条有理,足够用来欺骗蒙蔽愚昧的民众。墨翟、宋钘就是这种人。

统一天下,管理万物,养育人民,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凡能到达的地方,没有人不服从,上述六种学说立刻销声匿迹,十二个人也弃邪从正。这是圣人中得到了权势的人啊,舜、禹就是这种人。

荀子名言·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

【鉴赏】这是荀子的“耻”论。

应该说,儒家是很看重“耻”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人不可以 *** , *** 之耻, *** 矣。”(《孟子·尽心上》)这样谈“耻”的言论在儒家经典中几乎俯拾即是。

那么,究竟什么是耻?耻,应该是内心深处升起的一种羞辱感。“见污”、“不见信”、“不见用”,在荀子那个时代便是很常见的三种“耻”。那时一个人如果能将这三种“耻”铭记在心,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知耻近乎勇”。

可真正的君子所“耻”之处却并不在此。与“见污”、“不见信”、“不见用”这些外在的际遇相对,君子所“耻”的“不修”、“不信”、“不能”更偏向于内在的心理体验。以内在的心理体验为本,视外在的人生际遇为末;耻不能秉持这个内在的“本”,而不耻能否因此而获得外在的“末”,这便是孔门的“内省不疚”(《论语·颜渊》)。

但这并不是说,君子就应该如《汉书·董仲舒传》所说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不管外在的功利。对真正的君子而言,任何外相变动,都不能干扰心中的大局(“不诱于誉,不恐于诽”)。正如围棋国手,每下一子,都要全盘考虑整个棋局的大势一样,真正的君子亦已在自己平淡的生活中建立了一种生命的“内时空”。每当外相人心,他首先不是对这个外相做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为它在自己生命的“内时空”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誉也罢,毁也罢,都不会去聚焦,不管它有多么强大,终究会在心中最合适的位置落下。而我只是“率道而行,端然正己”,在这独一无二的国土里做个“观自在菩萨”。

达到这种境界当然是很不容易的。这里真正的难点,还不在于外在的“他誉”、“他毁”,而在于由这“他誉”、“他毁”而引起的“自誉”、“自毁”。“他誉”、“他毁”的力量再强大,毕竟只存在于与人交接的一时,但其引起的“自誉”、“自毁”以及与此相关的种种成见却要萦绕在生活的时时刻刻。这才是真正的“物”,这才是真正的“心中贼”(王阳明语)。面对这万分强大的“心中贼”,你能做到“不为物倾侧”么?

做一名超道德的“诚君子”,实在比做那种恪守道德的道学先生更难。

怎么办呢?孟子曰:“守约。”这个“耻”字毕竟是来自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为什么不试着转化它,让它成为“内时空”的一部分呢?在这个过程中,先“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以期最终有资格“不耻见污”、“不耻不见信”、“不耻不见用”。说实在话,倘若没有“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的心理经验,却偏要说着“不耻见污”、“不耻不见信”、“不耻不见用”的话头,这就真的有点“ *** ”了。“ *** 之耻, *** 矣。”中国文化在宋以后的衰败,正与这种好高骛远的心态有关。

画虎不成反类犬,儒门的向上一路,难学,但中国文化要发展,中国士人要成熟,恐怕也只有这一条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4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