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最后的夜晚》李平散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6 21:01:28

《最后的夜晚》李平散文赏析我自然是知道终有这一天的。

可是当夜里11点在医院与哥哥交班回到家刚迷迷糊糊地睡着,手机铃声忽然剧烈地响起来时,我立即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在慌乱中我从床上急遽跃起,披上外套,冲向电梯间。

茫茫夜色里,正好有一辆闪着灯光的出租车驶来,“嘎”的一声停在我面前。

“中山医院留观室!”我急切地、哑哑地喊道。中山医院就是中山医院,司机怎么知道“留观室”在哪儿呢,这是我后来才想清楚的。司机显得并不那么匆忙,而是等我坐稳、把车门关严实了,才踏下油门。“不要着急!已经如此了,急了反而不行。”他好像明白发生了什么,用中年成熟男人的声音温和地、缓缓地说道。

习惯于夜行的出租车司机,或许是见多了这样的情景,只是这么一说而已。可是于我,这话语却犹如神助般立刻使我那颗狂跳不宁的心稍稍安静了下来。

留观室里躺着的,几乎全是已经发布了“病危通知”的垂暮者,光线朦朦胧胧的。唯独母亲39号病床边上的那盏黄灯刺眼地亮着,一轮轮的光晕反射到屋顶上。她的床已经被白布幔围了起来。几个尚未入睡的病人感觉到异样,吃力地抬起头来,希望看到一些什么。但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一丝动静也没有。布幔里的人与这个世界已经天地永隔。

我抚摸着母亲的手,还是温热的,有点微汗。我捧着母亲的头颅,在她耳边轻声地呼唤着。她的喉咙里忽然滚出一个模糊的声响,我焦急地问询旁边的值班护士,她解释说,这是已经走了的人的回气。我用沾了温水的纱布拭去母亲在最后时刻口鼻处渗出的隐隐血迹。母亲90岁了,可是因为长时间的药水注射,这会儿,面容又白又饱满,就像一个天使。

今晚值班的是一位我们都已经很熟了的老护士。她边拔去母亲身上的监测仪和其他各种仪器的管子,边低声絮叨起来:“我婆婆就是喜欢搓麻将,从早到晚,劝说没用,也只能让她去了。听说你母亲晚年的爱好很高雅的,好像喜欢书法和京剧什么的……”

是呀,母亲被救护车紧急送去医院的前一天还戴着眼镜在写毛笔字,我们都以为她很快就会回来的(以前不一直是这样的么?)。她那临窗的小写字桌上,一切如常,纸还铺展着,笔还斜搁着,墨迹依稀飘香,小文竹在斑驳的窗台上弱弱地然而顽强地生长着,都在等着主人坐回桌旁的椅子,把身上暖和的气息传导给它们。

护工小刘趁着身体还是软的,赶紧给母亲擦身、更衣。更衣毕,老护士环顾一圈后轻轻地说:“亲属都到了,那我就宣布,人已经没了。你们都看一下表,现在是4月5日23点55分。工友马上就来。”

母亲的身体渐渐变凉了,再也不会温暖过来。我记起她最近说的一句话:“不知怎么的,周围什么声音也没有,眼帘常常像幕布一样落下来。”我忍不住想哭,鼻翼动了几下,但还是忍住了。

年轻的工友用蓝色的大布将母亲包裹起来,又用绳子把两头扎住。毫无生息的母亲被抬上推车,送往不远处的太平间。

深夜里,万籁俱静,星星是那么遥远、寒冷。我们兄弟一面一个扶着推车的两端,和工友一起在医院侧边的小道上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走到尽头了,夜空里响起了工友的一声吆喝,只见一个白衣老者很快从边屋小门掀帘而出,一面扣着衣衫一面揉着眼睛,显然是睡梦中被叫醒的。

“来啦。”老人淡淡地说道,不知是对自己还是对我们说的。他慢慢走过来,用力拉开隔壁两扇高大的、镂着花纹的黑色木门,“进去吧!”

黑色大门的边框和墙面雪白雪白的,肃穆、森然。墙上两挂玻璃方灯像一双守护的眼睛。大门右边的墙上嵌着一块老旧的石碑,正中镌刻着“備殮室”三个繁体字,右边和左边的小字分别是:“民国二十五年”和“上海殡仪馆捐建”。

满屋子的凉气,满眼一排排编了号的存放遗体的铁格子。

老人拉开编号“18”的格子,指导我们将裹着的母亲从推车上挪到专用的躺垫上,然后缓缓送入铁门,接着,最后,关上铁门。

“鞠三个躬吧。”看我们依依不舍的样子,老人在边上轻声说。

迈出大门的时候,我们身后又传来老人诚挚的声音:“一个好数字。”

第二天正好有课,自然是没法去上了。一大早,我就给两个班级的班长发了短信。学生们一定会理解我的,除此,你还期望什么呢?

至今令我想不明白的是,我首先收到的两条短信不是来自班长,而是两个当时我并没有什么交往的学生。

白净、修长的小为写道:“老师节哀!(一个难受、哭泣的表情)您说过的,不断适应变化才是成长。愿您一切安好。”这是第一条安慰我的短信,用了我自己讲过的话。对呀,我是讲过类似这样的话,而且不止一次。我有点激动起来。

紧接着,是静默、低调的彦珺的文字:“老师上次给我的话很受用。刚听到,老师可能有十分悲痛的事情发生,也不知是否真实。这里我也送老师一句话:‘生和死其实是一样的,死就是生的一部分。’(村上春树)”。

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想起来了——那次她向我解释晚交作业的原因是一位“老友”的意外“离去”时,我也是这么说的。我说:“不要太难受。适应变动不居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伤心的时刻,是如此年轻的学生们给了我心灵的慰藉,我有点惭愧。我马上回复她:“就某种意义上说,师生也是相对的。”这完全是肺腑之语。这会儿,我就是一个可怜的、要“大人”引领和指教的“孩子”。

母亲逝于清明节的当天,这一定是上苍的安排。

后面几日的天气一直都很晴朗。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最后的夜晚》李平散文赏析 我自然是知道终有这一天的。

可是当夜里11点在医院与哥哥交班回到家刚迷迷糊糊地睡着,手机 *** 忽然剧烈地响起来时,我立即明白,最后的时刻到了。在慌乱中我从床上急遽跃起,披上外套,冲向电梯间。

茫茫夜色里,正好有一辆闪着灯光的出租车驶来,“嘎”的一声停在我面前。

“中山医院留观室!”我急切地、哑哑地喊道。中山医院就是中山医院,司机怎么知道“留观室”在哪儿呢,这是我后来才想清楚的。司机显得并不那么匆忙,而是等我坐稳、把车门关严实了,才踏下油门。“不要着急!已经如此了,急了反而不行。”他好像明白发生了什么,用中年成熟男人的声音温和地、缓缓地说道。

习惯于夜行的出租车司机,或许是见多了这样的情景,只是这么一说而已。可是于我,这话语却犹如神助般立刻使我那颗狂跳不宁的心稍稍安静了下来。

留观室里躺着的,几乎全是已经发布了“病危通知”的垂暮者,光线朦朦胧胧的。唯独母亲39号病床边上的那盏黄灯刺眼地亮着,一轮轮的光晕反射到屋顶上。她的床已经被白布幔围了起来。几个尚未入睡的病人感觉到异样,吃力地抬起头来,希望看到一些什么。但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一丝动静也没有。布幔里的人与这个世界已经天地永隔。

我抚摸着母亲的手,还是温热的,有点微汗。我捧着母亲的头颅,在她耳边轻声地呼唤着。她的喉咙里忽然滚出一个模糊的声响,我焦急地问询旁边的值班护士,她解释说,这是已经走了的人的回气。我用沾了温水的纱布拭去母亲在最后时刻口鼻处渗出的隐隐血迹。母亲90岁了,可是因为长时间的药水注射,这会儿,面容又白又饱满,就像一个天使。

今晚值班的是一位我们都已经很熟了的老护士。她边拔去母亲身上的监测仪和其他各种仪器的管子,边低声絮叨起来:“我婆婆就是喜欢搓麻将,从早到晚,劝说没用,也只能让她去了。听说你母亲晚年的爱好很高雅的,好像喜欢书法和京剧什么的……”

是呀,母亲被救护车紧急送去医院的前一天还戴着眼镜在写毛笔字,我们都以为她很快就会回来的(以前不一直是这样的么?)。她那临窗的小写字桌上,一切如常,纸还铺展着,笔还斜搁着,墨迹依稀飘香,小文竹在斑驳的窗台上弱弱地然而顽强地生长着,都在等着主人坐回桌旁的椅子,把身上暖和的气息传导给它们。

护工小刘趁着身体还是软的,赶紧给母亲擦身、更衣。更衣毕,老护士环顾一圈后轻轻地说:“亲属都到了,那我就宣布,人已经没了。你们都看一下表,现在是4月5日23点55分。工友马上就来。”

母亲的身体渐渐变凉了,再也不会温暖过来。我记起她最近说的一句话:“不知怎么的,周围什么声音也没有,眼帘常常像幕布一样落下来。”我忍不住想哭,鼻翼动了几下,但还是忍住了。

年轻的工友用蓝色的大布将母亲包裹起来,又用绳子把两头扎住。毫无生息的母亲被抬上推车,送往不远处的太平间。

深夜里,万籁俱静,星星是那么遥远、寒冷。我们兄弟一面一个扶着推车的两端,和工友一起在医院侧边的小道上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走到尽头了,夜空里响起了工友的一声吆喝,只见一个白衣老者很快从边屋小门掀帘而出,一面扣着衣衫一面揉着眼睛,显然是睡梦中被叫醒的。

“来啦。”老人淡淡地说道,不知是对自己还是对我们说的。他慢慢走过来,用力拉开隔壁两扇高大的、镂着花纹的黑色木门,“进去吧!”

黑色大门的边框和墙面雪白雪白的,肃穆、森然。墙上两挂玻璃方灯像一双守护的眼睛。大门右边的墙上嵌着一块老旧的石碑,正中镌刻着“备殓室”三个繁体字,右边和左边的小字分别是:“民国二十五年”和“上海殡仪馆捐建”。

满屋子的凉气,满眼一排排编了号的存放遗体的铁格子。

老人拉开编号“18”的格子,指导我们将裹着的母亲从推车上挪到专用的躺垫上,然后缓缓送入铁门,接着,最后,关上铁门。

“鞠三个躬吧。”看我们依依不舍的样子,老人在边上轻声说。

迈出大门的时候,我们身后又传来老人诚挚的声音:“一个好数字。”

第二天正好有课,自然是没法去上了。一大早,我就给两个班级的班长发了短信。学生们一定会理解我的,除此,你还期望什么呢?

至今令我想不明白的是,我首先收到的两条短信不是来自班长,而是两个当时我并没有什么交往的学生。

白净、修长的小为写道:“老师节哀!(一个难受、哭泣的表情)您说过的,不断适应变化才是成长。愿您一切安好。”这是第一条安慰我的短信,用了我自己讲过的话。对呀,我是讲过类似这样的话,而且不止一次。我有点激动起来。

紧接着,是静默、低调的彦珺的文字:“老师上次给我的话很受用。刚听到,老师可能有十分悲痛的事情发生,也不知是否真实。这里我也送老师一句话:‘生和死其实是一样的,死就是生的一部分。’(村上春树)”。

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想起来了——那次她向我解释晚交作业的原因是一位“老友”的意外“离去”时,我也是这么说的。我说:“不要太难受。适应变动不居的生活状态,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在这伤心的时刻,是如此年轻的学生们给了我心灵的慰藉,我有点惭愧。我马上回复她:“就某种意义上说,师生也是相对的。”这完全是肺腑之语。这会儿,我就是一个可怜的、要“大人”引领和指教的“孩子”。

母亲逝于清明节的当天,这一定是上苍的安排。

后面几日的天气一直都很晴朗。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第一次看《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是2013年10月。现在看到当时的记录一面慨叹竟然五年多了,以为没过多久。另一方面觉得看过的书标记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即使当时一个记号一个词,回头再看时也能回忆起些许当时看书的些许感触。当时打了五颗星,现在依旧是五颗,只是没有当时看过后那种惊喜的感觉了。
作者是智利的罗贝托波拉尼奥,关于生平做过的事写的是流浪者、诗人。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本短篇小说集,果真像作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遇到的人听到的事——艺术源于生活。

有一篇“戈麦斯帕拉西奥”,看时想起扬之水或者汪曾祺写的文章来,作家到某个地方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当地的编辑部或者文化部的人带领参观之类的事。这篇的不同在于将带领者的生活掺杂进来,那么一篇观光散文就变成了一篇小说,“我”无可奈何地听,却能听得出对方目前的生活状态及心境。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看时完全记得情节,但还是有一丝提心吊胆,担心父子俩的这次旅途中会出现什么再也回不去的大事件。事件正要发生的时候,故事结束了,旅程还在继续。

“圣西尼”讲的是“我”与圣西尼之间的笔友故事,一个是我喜欢的作家,一个是正要起步写作生涯的我。我写信给圣西尼,意料不到收到圣西尼的回信和鼓励,更加积极地参与写作比赛,并与圣西尼相互鼓舞。以写作为生的我们并非生活中的得奖者,捉襟见肘的困境就像家常便饭充斥在生活里。

“一件文学奇事”讲的是B写了一本书嘲笑某些作家的书,书中嘲笑的对象之一A,有知名度、有钱、有读者。B觉得对方早已关注他,因为看过他的这本书也知道自己隐喻嘲讽的人是他。B千方百计关注A的动向,后来打听到A家的电话便不断电话去想和A见一面。至于为什么见面,见面要说什么做什么,B根本没有底儿。A对B没什么概念,关于在书评中对B写的书的点评也比较中肯。B通过自己的臆想将A设置为假想敌。作者在对B的描述中不留余地,如果B代表作者本人,佩服作者犀利的描写,还有就是能写得出来。真实地面对自己有时不是很难,难在还要把这种真实一字一句地描述出来,没有辩解也没有虚饰。

“通话”用短短的篇幅写了一场疯狂地单恋,B与昔日情人X通过电话再次取得联系,得以再续前缘。B欣喜若狂,觉得这次一定可以和X共谱连理。他前往X所在的城市见面,和X共度的每一夜都让B再次感到爱情。谁知对方没过多久就没有任何理由的和他说算了。他不甘心也不接受这个结果,反复给X电话并去找X,X对他的死缠烂打并不买账,说了不再见就是不再见。B一直不死心,直到有一天B被警察传唤,了解他们交往的经过,并告知X已经死了。短短地篇幅中,作者将一个想爱一个决定跑的情感状态写得非常有画面感,整个故事没有太多血肉,好像只有一副骨架子,但血肉可以通过这幅骨架子自己添油加醋的加上去。

“毛毛虫”写的是一个逃学的孩子天天跑去书店看书的故事,他遇到一个每天坐在同一个地方的男人,他和这个男人聊天,还一起看过一场电影。这个神秘男子生了一场病,孩子帮他买药,照料。这个神秘的男人是谁呢?他好像懂的很多又有很多故事。我们期待着有故事的人的讲述,然而故事在此戛然而止。

“安妮穆尔的生平”是篇幅较长的一个故事,毕竟讲的是生平嘛。这个女人一生漂泊,不断遇到男人,可是她遇到的每个男人好像都不太着调。“我”和安妮也有过一阵子交往,后来以安妮离开作为结束。颠沛的生活并没有令安妮失去自带的光环,好像她过着的有了上顿没下顿,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的生活,正是对她这个人的滋养。

“小眼席尔瓦”让我想起毛姆写的关于印度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未成年人受虐待和遭受性虐待的事儿,由席尔瓦讲给我听的关于席尔瓦亲身经历的事。看完久久回不过神儿来。

……基本上这本书里的B也好,我也好,大多和文学有关,几乎每个人的世界都支离破碎,但是又有些许的希望隐藏在文字中。引用作者一句话作为结束吧:“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3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