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言多必失

大道家园 2023-07-16 18:31:02

言多必失言多必失

在谈论通过一个人的个性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南怀瑾先生借鉴了苟说的《申鉴》,分析其中的“辩通有辞者,患在多言”的时候指出,那种有口才的人,则常犯话多的毛病,言多必失,所以多言是要不得的。

南先生在分析《朱子治家格言》中的“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的时候,言简意赅地告诉人们:少说话。在南先生看来,多言是个祸患,言多必失。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古往今来,很多人错就错在话太多,为此他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下面两个事例就论证了南先生关于“少说话”观点的正确性。

众所周知,明代朱元璋,出身贫寒,年少时当过牧童,给有钱人家做过工,为了不挨饿受冻,还曾一度被迫出家当过和尚。尽管如此,朱元璋却是胸有大志,经过一番努力之后,终于成就了一代霸业。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有一天,他年少时一位和他要好的穷伙伴进京求见。其实,朱元璋很想见见老朋友,可又怕他在众人面前讲自己过去不光彩的事。经过一番犹豫,朱元璋还是叫人传唤他进来了。那位老朋友一进大殿,立即行大礼,跪呼道:“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承蒙皇上当年恩宠,所以草民才能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到他这样说,非常高兴,这让他回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时光,心里悲喜交加,百感交集。这位老朋友让朱元璋想起了年少时苦中作乐的美好时光,于是立即重赏他。

这位老朋友受赏的消息一传出,另一个当年一起放牛的伙伴也进京求见朱元璋。他还是和当年一样,叽里呱啦讲个不停。并且,他生怕朱元璋记不起自己,竟然毫不避讳而又绘声绘色地在金殿上问道:“牛娃子,你还记得吗?当年咱俩在一起给人家放牛……”

这时候,朱元璋皱起了眉头,于是咳嗽了两声以示暗示,结果他的这位老朋友不仅没有领会他的意思,而且继续滔滔不绝地说道:“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结果,豆子还没煮熟,大家就开始抢着吃,混乱之中,罐子被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当时就跟疯了一样,从地上抓起豆子就往嘴里塞,不料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立即找来一把青菜,让你吞下,才把那红草根吞进了肚里。”

听到这些,文武百官们都笑了。这让朱元璋十分恼火,一怒之下,他喝令左右道:“哪里来的疯子,来人,快把他拖出去给我斩了!”

第二位朋友自以为说得越多,朱元璋就越能想起他来,就会给他重赏,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原因在于这位朋友不会说话,并且不懂言多必失的道理,导致惹上杀身之祸。

事实告诉我们,会说话的人可以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升官发财,逆转命运;而不会说话的人却可能因为言语不当或者说得太多而遭受灭顶之灾。这足以说明说话的重要性。

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侃侃而谈不见得就能谈笑风生,妙趣横生,让人钦佩;相反,可能会惹祸上身,遭遇不该有的灾难。因此,在社交场合中,言多必失。要在交际中如鱼得水,不仅要会说话,还要如南先生所告诫我们的一样:少说话。古往今来,因为话多误事的事例不在少数,同时,因为适当地缄默而成就自我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范雎就是这样一个懂得“少说话”的人,他也因为自己的“少说话”和适时地说话而得到秦昭王的重视,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经举荐,范雎深得秦昭王的赏识。但是当秦昭王向他请教治国之策的时候,第一次、第二次他都不说话,这让推荐他的人非常难堪。几经询问,范雎才说:“我提出来的计划,如果被采纳,是可以使秦国称霸天下,国富民强的。可是秦昭王每次都心不在焉,根本就不可能专心致志地听我的计划,所以不能讲。”

后来,推荐的人便向秦王说明这个原因。第三次见面的时候,秦昭王摒退左右群臣,专门接待范雎,虚心求教。这时候,范雎讲出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策略。范雎既言之有理,又言简意赅的一番话,让秦昭王恍然大悟,非常感动,于是立即封他为宰相。

范雎之所以能当上宰相,与他会说话有莫大的关系,更与他少说话有密切的关系。若是他一开始便毫无避讳地在群臣中高谈阔论,那么,他的建议未必会被秦昭王采纳,很可能变成一听即过的废话。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少说话,说对话”,是成功的关键。

无论是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还是在工作中、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谨记南先生的教诲——少说话。南先生的这条说话准则,不仅是对先贤智慧的归纳与传承,更是对我们为人处世时所要秉承的方式方法的忠告。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如若想圆滑处世,避免祸患由唇舌衍生,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成就,就要首先做一个少说话,会说话的人。

言多必失什么意思?我们常说:"言多必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自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特别是人多的场合,你一不小心,一旦失言,你的话就可能中伤或伤害到某个人,这自然会让你招惹祸端。在事业成功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关系着个人的成就荣辱,所以言行不可不慎。
由于"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就会把握分寸感,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交际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在人多的场合尽量少讲话,并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合算的事。
我们是记住别人的隐私和错处
1、避免谈及别人的隐私和错处,有人喜欢当众谈及别人的隐私和错处。有时会使自己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在一次宴会上,某人在酒桌上向邻座的人讲起某校校长的秘密来,同时表现出对校长卑鄙行为的大为不满,并大大地说了一堆攻击的话。直到后来,那位太太问他说:"先生,你认识我是谁吗?""还没有请教贵姓。"他回答说。"我正是你说的那位校长的妻子。"这位先生立时窘住了,场面非常尴尬。这位太太很有教养,没有当面指责他,但这位先生口无遮拦给别人留下了一个非常坏的印象。
2.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 ,在公众场合要重视对别人的尊重和说话的礼貌,否则一不注意分寸,就会伤害对方。在庆祝十月革命15周年的晚宴上,情绪极好的斯大林当着大家的面,对他的妻子娜佳喊到:"喂,你也来喝一杯!"如果这话是在家里说,是一句充满人情味的话。可是当着前苏联党政高级官员和外国代表的面,这话就显得不够庄重和得体,甚至可以说太随意了一点。偏偏娜佳是一位个性极强且年轻气盛的人,她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附属物。她听了此话,感到受到了羞辱,一时又未化解的方法和语言,于是就大喊一声:"我不是你的什么喂!"接着便站起来,在所有宾客的惊愕中走出了会场。第二天早晨,人们发现:时年22岁的娜佳已经躺在血泊中,手里握着"松牌"手枪。一句话,断送了一条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实在令人惋惜。如果斯大林注意场合和分寸,说一句:"娜佳,请你也来喝一杯吧!"不说可以避免这种悲剧了吗?注意说话的场合,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甚至夫妻之间,都不能忽视说话的分寸。
3.说话形式的选择要与场合相适应一位湘籍著名歌星应邀到长沙做嘉宾,主持一个义演节目,只见她手持话筒,朗声说道:"那次在中央电视台举行青年歌手大奖赛,我给娘屋里的参赛选手打了最高分,下次娘屋里的伢子到北京参赛,我还要给他们打最高分。"这话不无失体之嫌。若是在私下场合对"娘屋里"的人说说私情乃人之常情,而在这义演的严肃场合,说的又是严肃庄重的大奖赛评选打分的问题,如此的偏重于"情感"而疏于"理智"的话语,人们不禁会问:作为评委,其公正何在?这样的话显然与自己主持人的身份不符。不论什么时候,在公共场合,说话时都要注意说话的分寸。没有考虑周到的话,最好少说。说话注意分寸,要做到慎言、忌口,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地点和说话的对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乱说一通,同时还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形式,做到该说的说,不该说后个字也不说。

言多必失是什么意思 言多必失的出处及其造句1、言多必失,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 duō bì shī,意思是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误。

2、成语出处

《鬼谷子·本经符》:“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3、造句

(1)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2)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3)父亲常常告诫我们言多必失,今天看见小李招来了麻烦,才知老人家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4)言多必失,像他这样喋喋不休,也不怕说错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1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