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伊(yī)》姓起源239 伊(yī)
239 伊(yī)
【寻根溯源】
伊姓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来自伊祁氏,出自远古帝王唐尧,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今河北省顺平),他出生时,寄养于伊侯长孺家,因此称他为伊祁氏,其子孙便以伊为姓氏。二是来自姒姓。商朝大臣伊尹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商王朝的开国贤臣伊尹,姒姓,是夏禹的后代。他曾居于伊川(今河南省伊川),因此以其居住地伊水为姓氏。伊尹后来辅佐成汤建立了商王朝。三是来自他族改姓伊氏者。
【变迁分布】
伊姓早期在中原活动。汉唐时期,在今山东、山西均发现有伊氏踪迹,在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形成郡望,堂号亦称“陈留堂”。宋代以来,在今山东、河北、天津、北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及东北地区均有伊氏分布,其中河北数量最多。
【名人荟萃】
伊尹: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辅佐商汤,佐商灭夏,综理国事,连保汤、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贤相。
伊盆生:后魏将领。代(今山西省代县)人。初为统军,骁勇有胆略,累立战功。明帝时,历洛州刺史、西道别将、行岐州刺史。为当时名将。任西道都督,战死。
伊慎:唐代将领。兖州(今山东省滋阳)人。以善射补折冲都尉,嗣为大将,封南充郡王。贞元末官至奉义节度,拜检校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谥曰壮缪。以武毅通文理,砚席楷隶,师心自得。
伊恒:明代大臣。吴(今江苏省苏州)人,徙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官尚宝少卿。为人谦恭,时称为长者。
伊秉绶:清代书法家。乾隆进士,官至扬州知府。何绍基写诗称颂其书法说:“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筒。行草也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如荒藓。”有《留春草堂诗集》。
百家姓有姓依的这个姓吗有的。
伊姓,源于上古。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他出生时,寄养于伊侯长孺家,他的后代便以伊为姓,称伊氏。 伊尹之后。商朝大臣伊尹,曾居在伊川,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居住地名伊为姓。伊尹后来佐商汤灭夏,商初辅佐四代五3、为历史上伊娄氏所改。
《魏书。官氏志》有记载云:后魏鲜卑族有可汗拓跋邻,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后分为二姓,一姓伊,一姓娄。伊姓望族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 回族、满族、蒙古族有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39位。
/iknow-pic.cdn.bcebos.com/4afbfbedab64034f9c9ef3b5a2c379310a551d35"target="_blank"title="">/iknow-pic.cdn.bcebos.com/4afbfbedab64034f9c9ef3b5a2c379310a551d35?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4afbfbedab64034f9c9ef3b5a2c379310a551d35"/>
扩展资料:
伊姓溯源:
1、第一个渊源:源于伊祁氏,出自远古帝王唐尧,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今河北顺平),他出生时寄养于伊侯长孺家,因此称他为伊祁氏,其后裔子孙便以伊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另有一说,尧帝出生在伊水边,为了纪念他的出生地,所以姓伊,在尧的后代中,有人就继承了伊氏,世代相传至今;
2、第二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商朝大臣伊尹之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商王朝的开国贤臣伊尹,姒姓,是夏禹的后代。他曾居于伊川(今河南伊川),因此以其居住地伊水为姓氏。伊尹后来辅佐成汤战败夏桀,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奴隶制的商王朝;
3、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伊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伊耆,是西周时期隶属于秋官府司管辖的一种官位,专职主管农政,即原先的神农氏之职,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在伊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伊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伊氏,世代相传至今;
4、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族部大可汗拓跋邻(北魏献帝拓跋弘),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建伊娄部,为鲜卑民族中显赫的贵族部落氏族。该支鲜卑伊氏族人,后逐渐融合于汉族之中,世代相传至今;
5、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典籍《回教民族说》中的记载:“伊司马仪之后裔姓伊”。回族伊氏,实际上最早主要是取自伊斯兰教圣人“伊布拉欣”(Ibrahim)名字首音的谐音汉字,又称“易卜拉欣”、“亚伯拉罕”。
伊布拉欣与阿丹、努哈、穆萨、尔撒和穆罕默德并称为安拉的六大使者,系犹太教和基督教推崇的圣人和希伯来人的祖先。许多在中国的伊斯兰教教徒皆以其名字为汉化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另外,在回族伊氏家族中,也有来自清朝时期改氏的,如清朝内务府大臣密咱按布,就是回族人,他曾请旨改姓为伊氏并得到恩准,其后裔子孙成为回族伊氏的另一支;
6、第六个渊源: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鄂伦春族自治旗志》记载:鄂伦春族阿其格查依尔氏,满语为AcigecalrHala,该氏族有两个分支,即伊格吉依尔氏、嘎格达伊尔氏这两支,后多冠汉姓为伊氏、阿氏等;
7、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纳伊氏,世居呼伦贝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ayiHala。
所冠汉姓即为伊氏。蒙古族伊图默氏,亦称伊图玛氏,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tumoHala。所冠汉姓多为伊氏;
8、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满族楚库勒氏,亦称车勒库勒氏、褚库尔氏、车克里氏,以地为氏,满语为CukuleHala,世居楚库勒(今黑龙江黑河江北俄罗斯境内褚库尔村),后多冠汉姓为伊氏、楚氏、金氏。
满族伊伯氏,满语为IbeHala,汉义“前进”,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伊氏、钱氏等。满族嘉穆湖觉罗氏,亦称嘉穆呼氏,实为伊尔根觉罗氏居住在嘉穆瑚城的族人(今黑龙江宁安),以地为氏,满语为Giyamhugiolo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伊氏。
满族伊苏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室部,以姓为氏,满语为IsuHala,汉义“素面青缎”,世居苏瓦蜒沟(今吉林双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伊氏、苏氏等;
9、第九个渊源: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
锡伯族伊拉哩氏,亦称伊里氏、伊拉礼氏、伊喇立氏,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叶赫(今吉林梨树)、蜚优城(今吉林珲春三家子乡高丽城村)、伊罕阿林城(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松花江流域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IlariHala,汉义“开”。
清朝中叶以后,锡伯族、满族伊拉哩氏多冠汉姓为伊氏、何氏、赵氏、尼氏、潘氏、苏氏、许氏、岳氏、禹氏、仉氏、柏氏、樊氏、郝氏、靳氏、李氏等。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item/%E4%BC%8A%E5%A7%93/8940040"target="_blank"title="-伊姓">-伊姓
中国有“伊”这个姓吗?如果有的话,能不能举几个例子,要有名气的人。还有“伊”和“尹”是一个意思吗?伊姓源于上古。相传,古帝唐尧生于伊祁山,他出生时,寄养于伊侯长孺家,他的后代便以伊为姓,称伊氏。 伊尹之后。商朝大臣伊尹,曾居在伊川,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居住地名伊为姓。伊尹后来佐商汤灭夏,商初辅佐四代五王。为历史上伊娄氏所改。《魏书·官氏志》有记载云:后魏鲜卑族有可汗拓跋邻,以其六弟为伊娄氏,后分为二姓,一姓伊,一姓娄。 伊姓望族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 回族、满族、蒙古族有伊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39位。
伊尹
商朝大臣、伊姓始祖,辅佐商汤,佐商灭夏,综理国事,连保 汤、外丙、中壬三朝,佐四代五王,是上古有名的贤相。伊陟:商汤太戊名相,伊尹之子。太戊从其言而修其德。伊恒:明代尚宝少卿,昊县人。为人谦恭,时称为长者。伊盆生:后魏统军,骁勇有胆略,初为统军,累立战功,遂为名将, 赐爵平城子,官至西道都督。伊秉绶:清代书法家、乾隆进士,字组似,号默卿,福建宁华人。官 至扬州知府。何绍基写诗称颂其书法说:"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 漆楮如筒。行草也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如荒藓。"有《留春草堂诗集 》。清代永昌知府、嘉庆进士宋湘赠伊秉绶联为:鹏化四溟归碧落;鹤栖三岛接青霞。
伊陟
商帝太戊时为相。伊尹子。与臣扈、巫咸共辅太戊治国。相传毫(今山东曹县东南)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一夕大拱。太戊惧,伊陟曰:“妖不胜德,帝之政岂有阙欤。”太戊从其言而修德,祥桑枯死。是时,诸侯归殷。
伊籍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伊籍
三国蜀汉臣。字机伯,荆州南阳人。年少时便依附于同乡刘表。刘备落难到荆州时,伊籍时常拜访,托请刘备照顾。刘表病死,伊籍转投刘备,一起渡江南下。后随刘备入蜀,刘备定益州,伊籍任左将军从事中郎,其待遇次于简雍、孙乾等。后升任为昭文将军,并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
伊馥
(?-453),北朝北魏将领。代(今山西代县)人。少勇健,走及奔马,善驰射,力能曳牛。神麚初,擢为侍郎。太武讨凉州,馛参与决策,从征至姑藏。以功拜秘书监,赐爵河南公。后官至平尚书事卒。
伊盆生
北魏将领。馛孙。初为统军,累有战功。明帝时,历洛州刺史、西道别将、行岐州刺史。为当时名将。任西道都督,战死。
伊慎
(?-811),唐将领。字寡悔,兖州(今山东滋阳)人。以善射补折冲都尉,嗣为大将,封南充郡王。贞元末官至奉义节度,拜检校右仆射,兼右卫上将军。谥曰壮缪。以武毅通文理,砚席楷隶,师心自得。
伊广
唐臣。中和年间为忻州刺史,以天下大乱,乃归心李克用。曾任汾州刺史。常参与谋划军略,交接诸藩,号为称职。累迁至检校司徒。乾宁年间从征刘仁恭,阵亡于成安寨。
伊桑阿
伊桑阿墓
(1638-1703),清臣。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顺治进士,授礼部主事,累擢内阁学士。康熙十四年(1675),迁礼部侍郎,擢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时三藩叛乱,因吴三桂踞湖南,命他先后赴江南和茶陵督治战舰,为平叛作准备。后俄罗斯犯边,又奉往宁古塔造船。历兵、礼二部尚书。二十七年,拜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充三朝国史总裁,《平定朔漠方略》总裁。黄河决,又奉令勘视河工。因淮扬水灾,疏请蠲免次年田赋。入阁十五。康熙四十二年卒。谥文端。
伊秉绶
伊秉绶《隶书临韩仁碑册》
(1751-1815),清书法家。字组似、墨卿,号默庵。福建宁化人。曾任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惠州知府、扬州知府。工诗文,善书法,长于隶、楷、行、草,隶书初学桂馥,后专宗汉隶,并融篆书笔意于隶书,其书间架博大,笔法质朴浑厚,气势雄强。行草书取法王羲之、李东阳、颜真卿,笔致凝炼有力。著《留春草堂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40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