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为什么输给了曹操袁绍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重要人物。用戏剧创作的观点来看,他似乎就是为了衬托曹操的形象才出场的。其实不是,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袁绍,而且他的最后失败真也成就了曹操。这也就应了那句话,生活本身比艺术更真实、更生动、更鲜活、更具魅力。袁绍,字本初,出身虽然是名门,但是他的起点并不高。他出场时跟曹操差不多,两个人都是何进大将军手下的校尉,两个人的级别也差不多,关系也处得不错。大树底下好乘凉啊,如果何进大将军后来不出事儿,大将军的位置一直坐着,他们二位或许能够稳稳当当地在朝廷里当着国家公务员,一路安稳地升迁。当然了,或许他们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出息。但是,何进大将军突然死了,董卓先生进京了,取代了何进的位置。这二位就都没有了靠山,一切都得从新谋划。可是,新领导毕竟不是老领导了,董卓认得你袁绍是老几啊?有一次,董老板召集会议,跟袁绍还吵了起来,董卓气得当场就要拔宝剑,想杀了袁绍,幸亏给别人拦下了。上下级关系相处到这种紧张的份儿上,袁绍还能干下去吗?袁绍肯定寻思:“算了,我快跑吧。”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袁绍当时仓皇的表情,匆匆忙忙逃出来了,他或许还找曹操商量了一下呢:“算了,哥们儿,何老板没了,也没人心疼咱们了,这个新来的董老板根本就不待见咱们啊,咱们各奔东西吧,咱们各自谋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吧,山不转水转,咱们总有见面的时候。”于是,二人分手之后便各人做起了各人的买卖。
一开始,袁绍的生意做得比曹操的大。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行动,算得上一次民间资产的股份化,袁绍当了大股东,那真是声势浩大啊。可是这次买卖没成功,真算得上是赔了个精光,几乎卖了桌子卖板凳。这里有一个问题要引起读者注意,这次的股份化公司的破产,有人赔了血本,比如孙坚;有人只是赔了点儿本钱,但还不至于赔得提不上裤子了,比如曹操。但是,袁绍却没有受多大损失,他几乎是全身而退,这里边应该看出袁绍的精明。为什么别人赔得一塌糊涂,他竟然全须全尾地撤了股份呢?而且是在高点上抛出了手中的股票,或者说袁绍是运气好?
经过这次买卖之后,袁绍很快就发展起来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袁绍抢占市场,成了一个发了横财的大人物,那一阵子也真是顺利得很,财大气粗,人才济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用句现代的经济语言来评价,他应该成为当时国家富豪排行榜的首位。而这个时候的曹操干什么呢?他也就是重新调整了之后,刚刚重新在山东起步,正在民间非法集资呢,筹划新的公司企业。
读书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袁绍如果一鼓作气,干得再好些,再猛些,手伸得再长点儿,再快点儿,先行一步把汉献帝接到身边来,自己先弄一个袁丞相当当,大概也就没有曹操什么戏唱了。三国的历史局面恐怕就得改写,可是历史偏偏没有选择袁绍。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袁绍也算个家大业大的主儿啊,董卓死后,老袁已经逐渐成了北方第一大财团,企业资金雄厚,财力、物力强大,各种人才风云际会,高级知识分子成堆。你说吧,老袁还愁什么呢?他什么都有了。如果他的企业再次挂牌上市,那股价还不得一路扬升啊。股民们还不得打破脑袋半夜三更不睡觉,排着队挤着抢着买袁氏公司的股票啊。可袁绍就偏偏不成事,输给了比他势力小得多的曹操。官渡一战,袁绍的企业彻底算是破产了。看起来,多么大的企业,不论你业绩曾经多么辉煌,也是说垮就垮啊。一阵风的事儿,你就脑袋朝着墙,使劲儿哭去吧。
市场从来都是风云变幻,昨天是名牌,今天或许就得一角钱一堆处理了。今天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产品,明天就可能是滞销货了。想起十年前或二十年前在电视上做广告的那些营养品,真是铺天盖地,现在谁还知道几个呢?袁绍的企业真要是上市啊,很快也就成了一只垃圾股,您如果真买了袁绍的股票,您现在平仓割肉都来不及了,不定得多少股民哭着喊着跳楼上吊呢。于是,有明白人讲,企业昨天成功的经验,可能就是今天发展的陷阱。
由此说,袁绍的最终失败,这其中教训多多,我们得一样一样地分析。
第一,公司干部队伍内耗,制约了集团的发展。这是袁氏公司破产的第一个原因。按说袁绍手下谋士成群结队,都挤成人疙瘩了。田丰、沮授、审配之流,哪个也不是白给的啊。可以说知识分子成堆,什么样的人才没有啊,什么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海归啊,一准儿跟厕所里的苍蝇似的,嗡嗡的一片。可是鸡多不下蛋,这句话用在袁绍这里,再恰当不过了。窝里哄,是袁绍失败的第一要素。这里边就有了一个教训,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似乎不能扎堆儿,扎堆儿就内讧,就掐架。外国是不是这样?谈歌不知道,可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就爱犯这样的毛病。田丰、审配、沮授、许攸,等等这些人,哪一个都是才华出众,智力过人,脑筋活泛,计谋多端,眼珠子一转就是一个鬼主意啊,眉头一皱就是一个新创意啊。可他们就是天天闹不团结,今天你整我,明天我整你,互相陷害,互为地狱。不仅把田丰给害到监狱里去了,还把本来对袁绍忠心耿耿的许攸给赶到曹操那里去投降了。一句话,这些人都显摆自己能力强,能耐大。是啊,这些人个个都是龙,扎了堆儿就是一群毛毛虫。谈歌估计他们连一个正常的例会都开不成,还不得吵成一个疙瘩啊。如何使用知识分子,如何调整知识分子的队伍结构,袁绍在这两个问题上都没有弄好。更倒霉的,袁绍还是一个软耳朵,今天听了张三的,就认为张三有理;明天听了李四的,就认为李四有理。这样的领导怎么能当好呢?手下的干部们又怎么能够团结呢?内耗使得袁氏集团不得不进行高成本运转,就是遇到屁大一件事情,讨论半年也不一定能讨论出个结果来。这样的企业,还谈什么利润,还谈什么发展呢?除非太阳从西边钻出来了。
第二,家属干政,扰乱了集团的正常运转。这是袁氏公司破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袁绍吃亏后来吃在了孩子身上,他这几个儿子都一个赛一个地不争气。对一些腰缠万贯的大老板的孩子们如何看待,后来人有一个观点,说,袁绍的孩子们要么都像孙权那样(曹操似乎这样比喻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豪情壮志冲天,力挽狂澜如山,事事过问,从不懈怠,不睡懒觉,不打麻将,不进舞厅,不包二奶,总之一句话,不正经的事儿一律不干,肯定也能干成一番事业,至少也能守住家业。要么像刘禅那样,索性窝窝囊囊,皇宫里一猫,吃喝玩乐,唱歌跳舞,昏天黑地,醉生梦死,不知日月,什么事儿都找诸葛亮、姜维之流当家作主,你找他汇报工作,他一定会不耐烦地摆手:“行了,行了,你们就看着办去吧,甭问我,我正打麻将呢,手气正好着呢,我这儿正一条龙着呢。”自己落一个大松心,因为有明白人当家啊,也坏不了事。就怕袁家这些孩子们,说窝囊吧,他还能干点事儿;说干事儿吧,能力的确不怎么样,一个比一个赛着不着调,一个比一个赛着自私。袁绍刚刚死了,这几个孩子开始争夺家产,停尸不顾,束甲相攻,热火朝天地争夺领导权。抢吧,老爷子死得突然,也没留遗嘱,也没有请律师,家产都没主儿呢,谁抢着算谁的了。天啊,明白人读到这里,真是泄气,袁家少爷们啊,你们还争什么抢什么啊?那是你们的吗?人家曹老板都打到家门口来了。写到这里,想起了河北省某地一个本来经济效益很好的酒业集团,是一家挂牌比较早的股份制企业。董事长占百分之六十几的股份,董事长在世时,企业蒸蒸日上,还挂了许多诸如明星企业、金牌企业之类的闪光字号。可是好景不长,人有旦夕祸福,董事长突发心脏病去世了,追悼会还没有开呢,他的几个儿子和女儿就开始抢夺家产了,董事长的前妻和现妻也卷了进来,这一场争斗,耗时两年多时间,一家子各自请各自的律师,上法庭,打官司,找报社,发消息,争争吵吵,几近大打出手。好容易案子结了,可企业的效益雪崩一般滑坡了。最终,这家酒业集团算是彻底破产了。局外人心疼得直叹气,知情人说,董事长在世时,就没有处理好这家里的问题,几个儿子早就各怀心事,伺机而动呢。他们只顾争各自的利益,而企业的利益他们根本不管。这时候全国的酒业已经重新组合,重新洗牌。待他们弄清了各自的私事儿,他们的企业早已经被市场淘汰出局了。
第三,袁绍作为一家大企业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素质低,能力差。他实在不能胜任,这是袁氏企业破产的另一个关键的原因。有读者说,袁绍太笨太蠢,根本就不是曹操的对手。这话值得分析,我们得说,即使袁绍再笨蛋,再弱智,再窝囊废,他可也是逐渐把自己的地盘做大的啊。这里边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外商也没有合作意向,老袁也没向银行按揭贷款,偌大的产业可都是袁老板自己埋头苦干、自力更生、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么大的产业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发展起来,你们以为是吹肥皂泡呢?容易吗?不容易。谈歌感觉,后来的袁绍是在操作上出现问题了,他只知道大权独揽,却不知道他根本驾驭不了这样大的一个摊子,也不是说他根本当不了这一个大企业的董事长,而是他实在当不了这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他也没能像刘备那样精明,自己当一个董事长,再高薪雇佣一个诸葛亮那样聪明能干的总经理,又省心,又放心,又见效益。袁绍不喜欢找总经理,他不喜欢让别人替他当家,什么事情他都要自己做主,这样一来,他只能把这个国家甲级企业搞垮拉倒。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少,你给他一个十几个人的班组,他干得挺好,各方面都能满意。你再给一个几百人的车间,他也能对付下来。可是你真给他一个上千人或者上万人的大厂子,他就未必玩得转。或者说,他创业时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真到了守业的时候,或者说,到了不能吃老本,得立新功,需要继续革命的时候,他就真拉稀了。所以,就一个领导人而言,他个人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都有着事关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袁绍把他的企业交给田丰这些谋士中的任何一个人,全面主持工作,全面负责企业的成本利润,那么,袁绍就不可能有官渡之役的惨败。
再讲一个当代的例子,北方某地一家著名的石油化工公司,“文革”后期已经成为一个瀕临破产的企业,后来公司调整了领导班子,重新选上了一个老总,姑且叫他袁二绍吧。为什么选袁二绍,因为袁二绍极力主张实行承包责任制。于是,上级领导下定决心,让袁二绍搞承包制,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壮大,经营承包责任制开展得有声有色,几近可能成为一个北方特大工业集团。形势发展着,公司的主要领导人的素质,也就是袁二绍的个人素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考验。他面对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跟不上了,他渐渐变得有些吃力。上级领导几次动议要撤换掉他,可是袁二绍坚持不肯从主要领导岗位上下来,还几次越级向高层告状,说班子里有人想整他。主管上级部门大概碍于他是这家公司扭亏为盈的创始人,不好意思硬性换班子,只好先这么维持着。就在这种投鼠忌器的尴尬局面下,这个公司的经济效益飞快地滑坡,终于破产了,袁二绍也只好下台了。这个例子几乎与袁绍的失败有着相同的道理,主要领导人的素质低下,必然会拖垮一个本来有可能成功的集团。
客观地说,官渡这一战,对于曹袁两个大地主阶级的军事集团,都显得意义非比寻常。可以说,这一战的胜负关系到各自集团今后的发展空间。这里边各自的优劣,曹操非常清楚,而袁绍就未必清楚。这一战对于曹操来讲,是不可避免的,他的心里应该是小心谨慎的,在自己还没有壮大之前,是没有必要与实力派袁绍翻脸的,至少不是时候。可是袁绍气势汹汹地向他动武了,要与他争夺市场占有率。曹操是有些仓促上阵的,而袁绍却不同,他完全可以不打一仗,也没有必要对曹操发难。在军事上,他已经失去了很好的机会,如果在曹操刚刚挟持汉献帝到洛阳的时候,曹操还立足未稳,袁绍完全可以带兵出击,那时的曹操根本就没有招架之力,而袁绍没有。有人读三国读到此处,深感袁绍的内部智囊团出了问题。这样的参谋班子,是应该全部撤换掉的。想想看,一个参谋班子,不把当前的大敌当回事儿,自顾自闹意气,泄私愤,这已经超出了自由主义的范畴,这得误多大事儿啊。可是事情有另一方面,即使全部撤掉了袁绍的智囊团,那袁绍也一定会归于失败为什么?因为还有我们上边分析的三条原因中的另外两条。
这一仗,因为有了我们以上分析的三条原因,袁绍一出场就已经失了。当然,战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是有的,有评论家多次提到曹操火烧乌巢,断了袁绍的粮道,使得袁老板极为被动,这似乎是官渡之战的转折点。其实,就是曹操没有这一次闪电突袭,没有放火烧掉袁绍的粮草,袁绍失败也是早晚的事情。他的干部队伍在内耗,他的儿子们在内耗,这种窝里斗是一种高成本的负利润、非正常的运转,拖垮了袁绍。
我们现在常常听说有这样的企业,技术人才济济,管理人才多多,可是最后企业里你争我斗,互相掣肘,就看着企业滑坡吧。不要说这是国有企业的通病,就是私人企业,外资企业,这种毛病也都是存在的,老板们真是要注意哟!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老板们在人事问题上也应该建立起相应的预警机制。否则,问题成了堆,一根稻草压死骆马它的事情就不奇怪了。
鸡多不下蛋,这是老百姓常说的一个俗理,可也真往往一语中的。这里边就有了一个董事长和总经理的领导能力的说法了。如果第一长官能够摆平这些事,企业并不会受多大伤害。可是反过来,这企业非垮不可,因为人们的心思完全不在工作上,就是你争我斗。这企业非完不可啊,不完才真是见鬼了。
袁绍的失败,带给后人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官渡之战给我们的思考,不仅是军事上的,还有经济上的以及人事上的。
袁绍为什么会输给曹操?袁绍为何会输给曹操主要是因为袁绍昏庸无能,自己不知道如何下决策而且疑心太重且拥兵自重,袁绍以为他拥有百万兵就不用惧怕曹操几十万的兵力,却不知曹操善于用兵,被世人称为实为汉相实则奸贼。
袁绍的手下也有出众的谋士其中许攸跟田丰作为典型的代表,谋士出谋划策都有自己的考虑,作为冀州之主袁绍应该在谋士提供的建议参考自己的思量下达决策。可是每回如果袁绍当时是听了田丰的一个建议而没有采纳许攸的建议,事后如果许攸的建议更好,那袁绍就想着是田丰误主,反之也是一样的,此外袁绍还放任儿子拥兵争夺世子之位。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曹操就是因此,回想袁绍带百万将士讨伐曹操,而曹操的兵力不过袁绍的一半,但是最终袁绍不剩百骑。官渡之战出征之前田丰建议袁绍此时不宜攻打曹操,如果执意要攻打曹操应该兵分两路,可是袁绍不听说田丰在扰乱军心要立斩之,最后在许攸的劝说之下待取得胜利之后再处决田丰。
谁知官渡大战之时曹操用计假意要投降于袁绍,实则是在布军偷袭袁绍的后方使得袁绍首战大败。之后袁绍悔恨没有听田丰之言,想要立刻释放田丰并要他来大营,此刻许攸却说田丰在听闻主公大败之后大声说谁让主公不听他言,轻视主公。袁绍听了之后大怒,便让手下立刻处决了田丰。之后许攸便去夜探了曹操大营,因为郭图在袁绍身边谏言,说许攸带来的消息有诈,而且许攸乃是曹操的同窗怀疑许攸已经背叛了主公,袁绍便说待胜利之后要处决了许攸。许攸听言恐自己是田丰的下场,便连夜投奔了曹操而且献计曹操,曹操派轻击夜袭了袁绍的乌巢屯粮之所,使得袁绍大败,而袁绍大败了之后他的儿子们还在为各自的权利争夺,所以最终袁绍吐血而死。
袁绍曾是天下最强诸侯,为何对战曹操还是失败了?确实从最初的实力和资源而言,袁绍占了绝大多数优势,完全碾压了当时的曹操,那为何最终还是败在曹操手下呢?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袁绍字本初,东汉末年起兵群雄的盟主,曹操创业进程中的最强劲的对手他出自东汉名列全国第一的高门华族,先辈四代都是朝廷顶级高官,门生下属遍布天下。他一度拥有北方大部分地域和众多人口,总体实力一度也傲视天下。可惜命运弄人,赐予他绝对优势的资源,却不一定赐予他绝对的成功;成不成功,要由他通过提升自己去争取。然而他没有认真提升自己,只想坐吃家传老本,动辄就夸口咱家门第如何如何。
于是,他表现出严重的二元化人格,行事总是相互矛盾:广纳人才但又不加重用,勤听谋略但又不予实施,独揽大权但又优柔寡断。归总一句话:志大但又才疏。他下场极为悲惨,本人忧恐而死,儿子自相残杀,媳妇也成了别人的战利品。他提供的可贵鉴诫是,不论家世如何,即使是天下第一豪门,不能警醒自己努力上进,都可能有失败那一天。还有就是千万不要眼高手低,才疏偏还志大,到处牛气冲天,否则就会徒惹人笑。
有人会问,袁绍是不是一无是处?当然不是,只是他遇到了最强的曹操而已
换上其他人,在那个时期未必能拿下袁绍啊,无论什么情况,我们先列举一下他的光辉事迹。
宦官乱朝时,是他建议把董卓引进来的,把董卓弄进来之后,却把控不住局面,酿成后来残酷的“董卓之乱”而言,力主征召外兵入京以逼迫何太后,是袁绍所犯的第一个错误;未能听从鲍信的建议尽早及时以武力制伏董卓,则是他所犯的第二个错误。
后台联系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算是有所纠正,建立了自己的江湖上威信,但同时又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没有把献帝接纳过来,让曹操有机会“挟天子以令诸侯”。
陈寿《三国志》在解释袁绍何以不愿奉迎汉献帝到邺城的原因时说,当初废黜少帝刘辩改立献帝刘协,完全是董卓的主意,袁绍对此曾表示强烈反对,袁绍对献帝无好感,故而不愿奉迎之。这一解释有道理,但是并未切中问题的肯綮。
也有人认为袁绍不愿奉迎汉献帝的根本原因,是他本人就怀有代汉称帝的野心。
而曹操在实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过程中,也有不少谋士反对此举,这种情况与袁绍部属商讨奉迎汉帝时的局面极其相似。
但是,曹操与袁绍不同,曹操有正确的判断力,以及认准目标坚持行动的自信心。他亲自统率一支实力强劲的精兵,由许县驰赴洛阳。建安元年(196)八月十三日辛亥,曹操抵达京城。十天之后,也就是八月二十二日庚申,曹操即护卫汉献帝起程前往许县。从此,汉献帝就成为曹操、曹丕父子手中的傀儡,任其操纵长达二十五个年头。
相比之下,二人的能力高下立现。
而曹操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曹操奉天子之后最先办理的一件事,即是以天子的名义下达一封诏书给袁绍,严词指责袁氏:
“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
袁绍捧读诏书之后,差一点没有气昏过去。
尽管一顿辩解之后,袁绍被册封为三公之首的太尉,但是袁绍却纠结于官阶的大小,因为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排在太尉之前,又是一顿怨,曹操自请降职担任三公之末的司空,而把大将军的位置让给袁绍。他要的是实权,而袁绍在乎的是虚名。
满足了自己的虚荣之心后,袁绍心情大好,而曹操则利用这个间隙收拾了张绣和吕布,而且利用这个册封,挑起了袁绍和公孙瓒的冲突。收拾了公孙瓒之后,袁绍信心大增,开始想取而代之当皇帝,无奈都是一遍反对声,只好作罢。
而曹操拥有政治上的优势,所以在钟繇的刻意争取之下,关中诸将的立场开始倾向支持曹操,并且每人都派遣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名,前往许都作为人质,以表服从汉室也就是曹氏的忠心。至此,关中的问题基本解决,曹操不仅消除了西顾之忧,而且还从关中得到稀缺的战马两千匹之多。
后来,刘备在徐州占有一席之地,曹操率军攻徐州,袁绍却没有采用田丰之计:
“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今曹操东击刘备,双方一旦交兵,短期之内不能结束。若举兵袭其后方,必可一举成功。用兵之道,贵在见机,现今正是时候!”
没有抓住机会,一举灭曹。
二人开始了“官渡一战”袁绍手下真不缺人才,关键是袁绍很多情况下听不进他的意见,因此在官渡这之战中,袁绍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取胜,但是,帐下的谋士之计都没有被他采纳,从而导致粮道被劫,粮草被烧,
拒绝沮授的进言还可以用成见来解释,而拒绝许攸的献计,则纯然是一种罕见畸形的固执和骄傲心态在作怪了。许攸曾建议袁绍发兵攻击曹操要害之地许都,便是被袁绍给否了。
对于许攸的建议,袁绍的答复只有一句话,他恨恨然说:“我就是先要在这里捉住曹操!”
一句话把兴冲冲的许攸推给了曹操。并给曹操献上了:“绝后之计”,建议曹操烧了袁绍在乌巢的粮仓,顿时,双方胜负的天平发生倒转。
此时还是有机会可以扭转战局,袁绍在下令攻击曹操大本营时,郭图与张郃有不同的意见,
张郃“曹操自率精兵前往乌巢,必能攻破淳于琼等。琼等先破,则大事去矣,郃请先往乌巢救援。”
袁绍尚未答话,那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谋士郭图,便抢先反驳张郃道:“张郃之言非上策。为今之计,当急攻其大营,则曹操必还,乌巢之急可不救自解。”
张郃只好点出问题的关键道:“曹军大营极为坚固,攻之难以马上得手。如果乌巢先破,我们都将成为对方的俘虏了!”
统兵大将持不同意见,袁绍不能不加以考虑。但是,他仍然命张、高二将率主力军团急攻曹军大营,而只以少量轻骑兵驰援乌巢。这样,他便失去了最后一次可能破敌取胜的机会。
曹操得知袁军急攻本营,又发觉敌骑来援,立即意识到能否抢先攻破乌巢,乃是生死存亡所系,便亲执桴鼓,督促麾下将士拼力死战,同时命令观察敌军骑兵前进情况的侍从道:“敌骑来到身背后时,才准向我报告!”
兵家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曹军五千健儿见自己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统帅又率先垂范,无不以一当十,奋勇争先。袁军抵挡不住,终于全线崩溃。袁军主将淳于琼,以及将军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人,全部阵亡。袁军所有粮食及其他军事物资,全部被焚烧干净。曹操得手之后,迅速回军官渡,并把从上千俘虏身上割下的成串鼻子向袁军展示,袁军士气顿时一落千丈。
最后郭图为了掩盖自己的无能,还把张郃给逼到了曹营。
官渡之败,袁绍再也没有力量与曹操一决雌雄。有人说袁绍官渡之败,其原由是:不信一人(许攸),错信一人(郭图)是有道理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39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