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唐宋八大家·名二子说

大道家园 2023-07-16 13:55:15

唐宋八大家·名二子说名二子说

名二子说

【原文】

轮、辐、盖、轸[218],皆有职乎车,而轼[219]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220]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221],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222]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223]辙者,善[224]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注释】

[218]轸(zhěn):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19]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220]外饰:粉饰外表。

[221]辙:车轮碾过的痕迹,也指车行的一定路线。

[222]与:通“预”,干预,参预。

[223]是:指示代词,这个。

[224]善:副词。好好地。

【译文】

车轮、车辐、车盖、车轸,在车上都各有职能,而车轼,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虽然这样,如果去掉轼,那么我们看见的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天下的路没有不从辙上碾过的,而谈到车子的功劳,辙从来不参与。虽然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辙。这辙啊,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解析】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赶考落榜,由此对科举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本文说明了苏洵为二子取名的缘由,揭示了取名的内涵所在。

苏轼性格外露开朗,容易招惹是非,因此担心他不善于粉饰自己而遭受迫害,勉励他处事谨慎;苏辙沉稳大气,善于处世,因此预知他能够免于大灾大难,终保其身。

正所谓“知子莫若父”,结合后来苏轼和苏辙的兄弟俩的命运来看,苏洵对两个儿子的“判词”可谓异常精准。本文短小而不失意蕴,饱含了苏洵对两个儿子前途和命运的期望及担忧。

苏洵名二子说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名二子说

苏洵

原文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13)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⑤者②。虽然,去⑦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⑧汝之不外⑨饰⑩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虽然⑥,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出自宋 苏洵《嘉祐集·名二子说》卷十五·杂文二十一首)

阅读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 )

2.而轼独若无所为者( )

3.天下之车莫不由辙( )

4.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 )

5.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 )

二,翻译

1.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

2.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3.辙乎!吾知免矣.

三,作者苏洵,北宋散文家.有二子,长子名苏轼,次子名苏辙,与其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是个大文人,却偏偏以此二字名其二子,根据文意;

轼,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辙,是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对车本身有其专用

2.车厢前的横木

3.车轮压的迹道

4.在其中

5.这

二,

1.即使这样,如果没有轼,那么我就认为那不是一辆完整的车.

2.苏轼啊!我担心你不会在外表上掩饰自己.

3.苏辙啊!我想你懂得这个道理,就会免于灾祸的.

三,不要过于外露 要善于避祸为福

译文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但作扶手的横木,唯独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尽管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苏轼啊,我担心的是你因不会装饰自己的外表,而让别人不知道你的作用啊。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尽管这样,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祸患也从来波及不到车轮印。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福之间的。苏辙啊,我知道你是可以免于灾祸的。

注释

1.轮、辐、盖、轸:轮,车轮。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盖,车上的伞盖。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 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3 辙:车轮行迹,也指车行的一定路线。

4 与焉:在其中。与,参加,参与。

5 为:用处。

6 然:这样。

7 去:除去。

8 惧:担心。

9 外:外表;外在。

10 饰:掩饰。

11 患:祸患。

12 免:免于灾祸。

13 虽然:即使这样

14外饰:在表面上有所掩饰

15.乎:对;对于。

16.职:专职,专用

背景

庆历六年(1046年),苏洵赴京赶考。尽管苏洵的才学可以成为“帝王师”,可在朝廷腐败、官场黑暗的环境下还是落榜了。他由此对科举、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苏洵写《名二子说》十年后,送二子入京应试,过成都辞别张方平,张出了六道题考兄弟二人,自己则于壁间密窥。两人得题后,即各自思考。辙有疑问,指以问轼,轼举笔倒敲几案,意为“管子注”。又指第二题,苏轼把第二题勾了,因为并无出处,开始答卷。考完后,张方平对苏洵说:“二子皆天才,长者明敏尤可爱,然少者谨重,成就或过之。”(出自《瑞桂堂暇录》)

点评

唐宋八大家,苏家父子就占了三席,可见这户人家的厉害。

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但是如果去掉了它,对车的完整性就有损害。苏东坡从小个性张扬、豪放不羁,父亲告诫他“轼”过于张扬显露,虽然少它不可,但要注意“外饰”,切忌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而苏辙的性格则相对内敛,苏洵说,天下的车莫不循辙而行,虽然论功劳,车辙是没份的,但如果车翻马毙,也怪不到辙的头上。虽然“辙”不易致福,却也难以招灾。苏洵对这个儿子,想必是比较放心的。

这篇短文很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两个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说来很巧,苏轼旷达不羁、锋芒外露,苏辙冲和淡泊、含蓄深沉,兄弟二人各自的性格,与”老苏”的《名二子说》倒也真是紧相契合。虽是苏洵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取名字时所作,观苏轼、苏辙二人生平,苏轼“一肚皮不合时宜”,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苏辙风头逊于兄,而仕宦生涯远比苏轼顺利。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逆料者全同,所以说:知子莫若父也。

明智的父母,总希望子女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再寻求发展。苏轼后来也写过一首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讲的实际上也是这个道理。

苏轼兄弟处于北宋新旧党争、矛盾激烈的时代,而两人立身之术不同。苏轼性格“不外饰”,论事激烈,不为世容,几次入朝,又几次“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宋史.苏轼传》)而外任,还差点被杀。苏辙遇事能自持论,不依附重臣,所以能自立而免祸。《宋史.苏辙传》说:“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韬戢”就是“外饰”。确实,那种不可掩抑的英迈之气,正是苏轼之为苏轼的特点。《苏辙传》论苏辙“寡言鲜欲”“君子不党”,这正是他能处于“祸福之间”“齿爵皆优于其兄”的原因。知子莫如父,苏洵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切。

名二子说文言文翻译 《名二子说》是苏洵写的一篇文章,写为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命名的缘由,表达了对儿子的希望与告诫,并介绍了二子的性格和名字由来。下面是名二子说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作品原文

轮.辐.盖.轸①,皆有职(13)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⑤者②。虽然,去⑦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⑧汝之不外⑨饰⑩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③,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④。虽然⑥,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译文

车轮、车辐条、车顶盖、车厢四周横木,都对车上有其职责,唯独作为扶手的横木,却好像是没有用处的。即使这样,如果去掉横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天下的车没有不顺着辙走的,但谈到车的功劳,车轮印从来都不参与其中。即使这样,车毁马亡,也不会责难到车轮印上。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辙儿啊,我知道你是能让我放心的。

注释

1.轮、辐、盖、轸:轮,车轮。辐,辐条,插入轮毂以支撑轮圈的细条。盖,车上的伞盖。轸,车箱底部后面的横木;一说为车箱底部四周的横木。

2 轼:设在车箱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

3 辙:车轮碾出的印迹。

4 与焉:在其中。与,参加,参与。

5 为:用处。

6 然:这样。

7 去:除去。

8 惧:担心。

9 外:外表;外在。

10 饰:装饰

11 患:祸患。

12 免:避免。苏辙个性较为平和淡泊,苏洵预料他会超然福祸之外,所以给他取名为“辙",希望他安度一生。

13 虽然:即使这样

14.仆:倒下。毙:死。

15.外饰:在表面上有所掩饰

16.乎:对;对于。

17.职:专职,专用

创作背景

庆历六年(1046),苏洵赴京赶考落榜,由此对科举失去了信心,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第二年(1047)返乡后,苏洵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当时,苏轼十一岁,苏辙八岁。

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考进士未中,乃发愤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说。嘉祐间,携子轼、辙入京师开封,为欧阳修、韩琦所重,荐为秘书省校书郎,以文安县主簿与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其诗文明畅、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合称“三苏”。有《嘉祐集》《老泉文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37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