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6 12:38:58

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

谭元春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招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

潭上者,有灵应,观之。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丛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口口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之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赪,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作者曾与友人三次游览南京清凉山的乌龙潭。第一次,只是在岸边的轩阁上眺望;第二次,乘木筏游潭,遇大风雨,中流折返。两次均未能尽兴,因此有这第三次之游。

文章开头,追述初游、再游所见景物,因已有两篇游记,这里只一笔带过。随之写潭周“冈合陂陀”,“丛灌其后”,下雨时,雨水从树梢和屋檐上注入潭中,冬夏一样的深泓。作者与友人这次游览,已是七夕之后五天,正是初秋季节,莲叶未败,深绿处清香四溢,而隔岸林木之中,隐映朱垣,深翠与深红相映成趣。接着写泊筏上岸,登登之冈,观赏“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的景致。此刻,友人说这里“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是可以久居养老之地。发出“老此无憾”的慨叹。这样写,对下文中所写的夕阳晚霞、月夜垂柳等景致,显然是铺垫和衬托。

描写晚霞的一段,文笔优美,宛然如画。当夕阳将落未落之际,明月却已升空,晚霞四起,红光四射,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色也不断变换,霞光从洲边红起,然后在潭左方红,莲叶下红,终于全潭红遍,而且明霞作底,杂以五彩。这是多么绚丽的一幅夕阳晚照图,色彩是如此鲜明,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随着暮色的深沉,渐显出夜月之美,潭中月浮波际,放射出数十道金光,如“七夕电影”,而岸边柳丝摇曳,如垂垂拜月,清景无限,幽美动人,又别有一番情趣。

这两小段文字,是本文中着重写景的美章佳句,很能反映出作者刻划山水的文采和情思。面对夜月清景,作者在赏爱之中,忽而想到第二次游潭时遭受风雨的狼狈情状,两次游览,两番景象,更加觉得此夜清景难得,故而“相与上阁,周望不去”,在流连中,又恰好看到点点渔灯,在荟蔚丛绿中闪烁,与天光水光相映,良多趣味,殊为可爱,更增添了夜游乌龙潭的兴致。

纵观作者游乌龙潭的三篇游记,以本篇最为佳美。在作者如锦似绣的描绘之下,生动地再现出乌龙潭暮色、月色之美,创造出清出新奇的意境,令人把玩不绝,陶然其中。

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谭元春:三游乌龙潭记
谭元春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招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
潭上者,有灵应,观之。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丛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口口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之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赪,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作者曾与友人三次游览南京清凉山的乌龙潭。第一次,只是在岸边的轩阁上眺望;第二次,乘木筏游潭,遇大风雨,中流折返。两次均未能尽兴,因此有这第三次之游。
文章开头,追述初游、再游所见景物,因已有两篇游记,这里只一笔带过。随之写潭周“冈合陂陀”,“丛灌其后”,下雨时,雨水从树梢和屋檐上注入潭中,冬夏一样的深泓。作者与友人这次游览,已是七夕之后五天,正是初秋季节,莲叶未败,深绿处清香四溢,而隔岸林木之中,隐映朱垣,深翠与深红相映成趣。接着写泊筏上岸,登登之冈,观赏“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的景致。此刻,友人说这里“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是可以久居养老之地。发出“老此无憾”的慨叹。这样写,对下文中所写的夕阳晚霞、月夜垂柳等景致,显然是铺垫和衬托。
描写晚霞的一段,文笔优美,宛然如画。当夕阳将落未落之际,明月却已升空,晚霞四起,红光四射,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色也不断变换,霞光从洲边红起,然后在潭左方红,莲叶下红,终于全潭红遍,而且明霞作底,杂以五彩。这是多么绚丽的一幅夕阳晚照图,色彩是如此鲜明,充满诗情画意,令人神往。
随着暮色的深沉,渐显出夜月之美,潭中月浮波际,放射出数十道金光,如“七夕电影”,而岸边柳丝摇曳,如垂垂拜月,清景无限,幽美动人,又别有一番情趣。
这两小段文字,是本文中着重写景的美章佳句,很能反映出作者刻划山水的文采和情思。面对夜月清景,作者在赏爱之中,忽而想到第二次游潭时遭受风雨的狼狈情状,两次游览,两番景象,更加觉得此夜清景难得,故而“相与上阁,周望不去”,在流连中,又恰好看到点点渔灯,在荟蔚丛绿中闪烁,与天光水光相映,良多趣味,殊为可爱,更增添了夜游乌龙潭的兴致。
纵观作者游乌龙潭的三篇游记,以本篇最为佳美。在作者如锦似绣的描绘之下,生动地再现出乌龙潭暮色、月色之美,创造出清出新奇的意境,令人把玩不绝,陶然其中。

《三游乌龙潭记》如何翻译?我第一次游览乌龙潭,从旱西门(南京城门)向左走到城北边,那里芦苇就像一片小岛,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我在七夕节再来,又看到城的尽头柳树完了是竹林,竹林尽头是芦苇,芦苇青青直到园林。

又过了五天,我的朋友宋献孺邀请我。茅元仪(字止生)住在森阁没有回去,潘之恒(字景升)、钟惺(字伯敬)从芦苇荡上来,我和林家兄弟从华林园、谢公墩走小路从南边来,都相逢在乌龙潭上。潭上有灵气,我们共同观赏。

山岗倾斜,树梢上的水滴掉进潭里。清凉山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潭的后边,和潭边人家的屋檐的排水槽、下水沟伸入深潭中,冬夏水一样深。楼阁离潭虽然三丈多,就像在潭水中耸立;竹筏在潭水中行走不管哪儿都能到达,倒像去水上楼阁。

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于是我们让竹筏先去那里。又喜欢隔岸的树林,有红色的墙点缀在深绿色中,于是让竹筏靠岸。刚上岸时土地全被草木覆盖,忽然找到一条路,沿路向上走到了山岗。山岗外边是田野池塘,远处有湖近处有苗圃。

宋献孺指着这些对我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如果在山下建造一座房屋,开辟一条上山的路,俯视空旷的潭水,观赏前后的绿色景致,天下太平,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不一会茅元仪到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茅元仪。

这时候夕阳和月亮同时在天上,晚霞在四方升起,红光照下来,底下是水上面是霞。开始只照红了芦苇荡的边上,不一会潭水的左边也红了,又不一会红光照到了莲叶底下,再不一会全潭都红了。明亮的霞光作底色,五种颜色忽然又掺杂进来。

下山找竹筏,月光已经布满半个潭面等着我们了。于是撑着竹篙停在新亭的柳树下面,观赏月光在水波中沉浮,金色的水光好几十道,就像七夕节雷电的光影,柳条下垂碰触水中的月亮。

不管今天晴朗的夜晚,各位能否想到上次有乌龙潭的那番风雨吗?我们一起登上楼阁,向四周眺望不愿离去。正好有灯光在茂密的草丛树林里亮起,非常可爱。有人说:“这是渔灯。”

原文:

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有灵应,观之。

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坐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勺入浚潭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往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

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

乃回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也。”

扩展资料:

《三游乌龙潭记》,【年代】明代,【作者】谭元春,【体裁】散文。

这篇游记选自《谭友夏合集》卷十一。文章描述了作者与好友第三次游乌龙潭的经历,先写山林与潭水相接的幽深境界,继而写晚霞映潭和月色照潭的奇妙景色,可以说逐层点染,极写乌龙潭晴日间多姿多彩之美。这与二游乌龙潭时风雨大作的景象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36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