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原文翻译注释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注释〕上工:指医术高明,十治九愈的医生。王:通旺。中工:指医疗技术中等,十治七愈的医生。水:肾主水,水气运行赖肾之气化功能。心火:心属火。金气:肺属金,主气。虚虚: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实: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五常:五行运化的常道。元真:即真气、元气。客气:指外感邪气。中:中伤。疢(chèn)难:指疾病。房室:指性事过度。干忤:侵犯。导引:指自我按摩。吐纳:一种调整呼吸的方法。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外治法。王法:国家的法令。三焦:为六腑之一,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未至:未到时令。至:指气候。甲子: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年月日。此指冬至之后六十日。少阳起: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六十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少阳起,指冬至后六十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王庆其)
〔鉴赏〕《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该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经西晋王叔和、北宋王洙、南宋林亿等从《伤寒杂病论》中分编整理而成。
《金匮》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方药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诊治体系,成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本篇节选自《金匮》的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着重讨论了四个问题。
(一)张仲景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对“治未病”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著名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学术观点,这是“上工”治病的策略。从中可以领悟到,人体的脏腑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理情况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在病理情况下则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这种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医生掌握了这种传变规律,可以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阻止其传变,即后世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这是《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对现代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二)人赖自然而生存,但自然界亦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仲景以“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生动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人体正气具有抗病能力,若五脏元真通畅,则邪不易侵犯;若元气不足,则客气邪风等致病因素易犯人体。据此告示人们内养正气,外避邪气,可防止发生疾病。
(三)临床疾病虽然多种多样,但其病因及传变不外三端:一是经络受邪,传入脏腑;二是病在四肢、九窍,血脉壅塞不通,这是由外部体表受邪所致;三是房室、金刃、虫兽等致病因素损伤人体。这是继《灵枢·百病始生》关于病因分类之后的补充和发展,其对宋代陈无择“三因说”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四)提出季节与气候不相应出现的四种类型:如冬至之后的六十天,雨水节当令,阳气始生,气候转暖,此为正常气候;若雨水节未到,而气候已暖,此为“未至而至”;若已到雨水节,气候尚未温暖,此为“至而不至”;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时令已到,严寒当去不去,此为“至而不去”;若已到雨水节,气候热如盛夏,此为“至而太过”。中医认为,季节与气候不相应则为反常气候,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内经》有“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的著名论点。这是“人与天地相应”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的生动体现。
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原文翻译注释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张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
〔注释〕 上工:指医术高明,十治九愈的医生。王:通旺。中工:指医疗技术中等,十治七愈的医生。水:肾主水,水气运行赖肾之气化功能。心火:心属火。金气:肺属金,主气。虚虚:虚证用泻法,使虚者更虚。实实:实证用补法,使实者更实。五常:五行运化的常道。元真:即真气、元气。客气:指外感邪气。中:中伤。疢(chèn)难:指疾病。房室:指性事过度。干忤:侵犯。导引:指自我 *** 。吐纳:一种调整呼吸的方法。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外治法。王法:国家的法令。三焦:为六腑之一,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未至:未到时令。至:指气候。甲子:古代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年月日。此指冬至之后六十日。少阳起:古人将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个阶段,各六十天,自少阳始,至厥阴止。少阳起,指冬至后六十日开始为少阳当令之时。
(王庆其)
〔鉴赏〕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该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经西晋王叔和、北宋王洙、南宋林亿等从《伤寒杂病论》中分编整理而成。
《金匮》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使中医基础理论、方药学、临床医学三位一体,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诊治体系,成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本篇节选自《金匮》的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着重讨论了四个问题。
(一)张仲景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基础上,对“治未病”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著名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学术观点,这是“上工”治病的策略。从中可以领悟到,人体的脏腑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理情况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在病理情况下则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这种传变是有一定规律的。医生掌握了这种传变规律,可以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阻止其传变,即后世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这是《内经》“治未病”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对现代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二)人赖自然而生存,但自然界亦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仲景以“水能浮舟,亦能覆舟”生动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人体正气具有抗病能力,若五脏元真通畅,则邪不易侵犯;若元气不足,则客气邪风等致病因素易犯人体。据此告示人们内养正气,外避邪气,可防止发生疾病。
(三)临床疾病虽然多种多样,但其病因及传变不外三端:一是经络受邪,传入脏腑;二是病在四肢、九窍,血脉壅塞不通,这是由外部体表受邪所致;三是房室、金刃、虫兽等致病因素损伤人体。这是继《灵枢·百病始生》关于病因分类之后的补充和发展,其对宋代陈无择“三因说”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四)提出季节与气候不相应出现的四种类型:如冬至之后的六十天,雨水节当令,阳气始生,气候转暖,此为正常气候;若雨水节未到,而气候已暖,此为“未至而至”;若已到雨水节,气候尚未温暖,此为“至而不至”;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很冷,时令已到,严寒当去不去,此为“至而不去”;若已到雨水节,气候热如盛夏,此为“至而太过”。中医认为,季节与气候不相应则为反常气候,可以成为致病因素。《内经》有“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的著名论点。这是“人与天地相应”理论在临床医学中的生动体现。
腠理怎么读什么意思腠理 còu lǐ 皮肤、肌肉的纹理。分皮腠、肌腠等。
有时又指皮肤和肌肉的交接处,合称皮腠。腠理是渗泄液体,流通和合聚元气的场所,有防御外邪侵袭的功能。腠理和卫气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
卫气有温润、充养腠理,控制腠理开合的作用,若卫气平和,则腠理致密,开合有度,能抗御外邪的侵袭,若卫气不足,则腠理疏松,外邪得以随时侵入。
腠理,即肌肉和皮肤的纹理。腠,指肌肉的纹理,又称肌腠,即肌纤维间的空隙;理指皮肤的纹理,即皮肤之间的缝隙。
腠理与三焦相通,三焦中的元气和津液向外流入腠理,以濡养肌肤,并保持着人体内外气液不断交流。
汗孔开口于皮肤,故会影响汗孔之开合和汗液的排泄,因而能调节人体的水液代谢和体温的高低。在正常情况下,卫气充斥于腠理之中,并控制和调节腠理的开合。
腠理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门户。
另外,皮肤附属物如胡须、眉毛、腋毛与内在经络气血也有一定关系,即胡须、眉毛、腋毛等能反应经络气血的多少。
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交接处的结缔组织。《素问·疟论》说:“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腠,又称肌腠,即肌肉的纹理,或肌纤维间的空隙;理,皮肤纹理,即皮肤上的缝隙。唐代王冰注:“腠,为津液渗泄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
“腠理,皆谓皮空及纹理也。”因而可以认为,肌肉和皮肤的间隙相互沟通,共称为腠理。腠理,是渗泄体液、流通气血的门户,有抗御外邪内侵的功能。
腠理与三焦相通,三焦通行的元气和津液,外流入于腠理,以濡养肌肤,并保持人体内外气液的不断交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发腠理”。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35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有关写桃花的作文小学,小学作文,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