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少女上书废除“肉刑”》赏析少女上书废除“肉刑”
【点睛之笔】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刑法改革——废除肉刑,竟和一位十几岁的小姑娘有直接关系,这位小姑娘的名字叫缇萦。
【经典解读】
汉文帝十三年(前167),齐国太仓令淳于意因事触犯了当时的权贵,遭到陷害被投入到监狱,判决押送至长安,处以肉刑。淳于意膝下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临行前不禁感叹道女儿没用,要是有个儿子还可以为他伸冤。他的小女儿缇萦听后不顾家人的再三劝阻,毅然和父亲上了路。来到长安后,缇萦向汉文帝上书说:“我年纪虽小,但也知道肉刑残酷,一旦受刑,终生残废,致使含冤者抱恨终生,有罪者自新无路。我愿卖身为奴婢,以赎父罪。愿陛下哀怜。”汉文帝思之再三,肯定了她的观点,废除了黥(qíng)(刺面涂墨)、劓(yì)(割鼻)、剕(fèi)(砍断脚趾)三种肉刑,以笞(chī)、杖代替,并责成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负责修改刑律。
虽至汉末肉刑并未真正废除,但传统的五刑制度已开始发生变化,历经魏、晋、南北朝,不断有关于废除和恢复肉刑之争,并对原有的五刑屡次加以更定。到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被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君王看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女子写的信,为何决定废除一部肉刑法律?君王看了一个不知名的小女子写的信,就废除了肉刑,那是因为君王被这个小女子的胆识还有孝心所感动,看到小女子想到了自己年少时所吃过的苦,所以决定废除了肉刑,以其他的惩罚代替肉刑。
在古代的时候,皇帝都喜欢通过残忍的刑罚来震慑坏人,所以有着各种各样的刑罚,其中肉刑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刑罚。在汉文帝统治的时期,有一个太医叫淳于意,后来不想依附于官场权贵,就辞职回家了,在民间做了医生,而且还拒绝了权贵的邀请,也因此得罪了权贵,被诬陷,判处了肉刑,当时家里人都非常的伤心,只有淳于意十岁的小女儿缇萦非常的冷静,她跟着父亲一起去了京城,想要找机会面见君王救父亲。
去了长安以后,她给汉文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说,自己愿意去官府做奴婢,已换取父亲改过自新的机会,言辞非常的恳切,后来汉文帝被她的孝心感动,而且看她年纪这么小,就这么有胆识,于是就下令赦免了缇萦的父亲,而且还下令废了肉刑这个残忍的刑罚,就因为这个十岁小女孩的一封信,不仅拯救了自己的父亲,还让以后的犯人免了这种痛苦的刑罚。
汉文帝在大臣们的商议下,把肉刑改为了打板子。之所以汉文帝会被这个10岁的小姑娘感动,也是因为自己曾经的经历,当时年少的汉文帝跟着母亲相依为命,吃了很多苦,体验过民间疾苦,他知道亲情的可贵,看到面前的小姑娘,他仿佛是看到了自己当初的情景,所以第二天,汉文帝就下令废除了肉刑,用打板子代替。而汉文帝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废除肉刑的君王,为刑罚制度的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而缇萦上书救父的行为也被广为流传。
十五岁少女是如何用孝心驱动汉文帝废除肉刑,让千万人受益的?这个女孩当时非常有勇气,给汉文帝的写了一封信,替自己的父亲求情,在信中说父亲犯了错确实应该受到惩罚,但是实施了肉刑,不会让自己的父亲改过自新,而且也向皇帝提提出自己愿意代替父亲受罚,给父亲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这份孝心就感动了汉文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35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