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
——王守仁
简介
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常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28岁时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虽宦海沉浮,但不废讲学,是明代理学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一生的语录、书札及其他论学诗文,被后人收集编为《王文成公全书》(现名为《王阳明全集》)41卷流传于世。
人物小记
王守仁在一次与弟子徐爱的对话中,首次表述了“心即理”的命题:
徐爱说:“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不能尽。”
先生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徐爱说:“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道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此说之弊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弊,即是天理,不需外面添一份。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主要思想
王守仁在论及他的“知行合一”说时曾反复说道:“知行本体,原来如此。”王守仁如此强调“知行本体”、“知行之体”、“知行体段”,其所谓的“知行本体”含有两义:一种“知行本体”指知与行互相联系、互相包含、不可分割而合一的,另一种“知行本体”指良知良能亦即“心即理”之心或“心之本体”。二者比较,后者为根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35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