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诗圣杜甫的人生风范现实主义诗圣杜甫的人生风范
——写在纪念杜甫诞辰1300周年之际
杜甫是唐王朝由盛转衰历史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美称“诗圣”。杜甫(712—770年),字子美,陕西西安人,生于河南巩县瑶湾,祖籍湖北襄阳。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自幼聪慧,7岁开始写诗,博览群书,15岁,诗已在洛阳城传扬。杜甫年轻时漫游江南吴越一带,天宝三年(744年),他32岁时,在洛阳结识诗人李白,两人一见如故,结下毕生友谊。杜甫35岁时(747年)到京应试,求官报国落空。天宝十四年(755年),即“安史之乱”前夕,在生活的崎岖道路上逐渐了解下层百姓生活,体会人民疾苦,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等一批反映当时社会的著名诗篇,表达了对权贵的憎恶和对人民的同情。杜甫在48岁至59岁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下《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一大批名诗篇,表现出他反映社会、反映人民、爱国忧民的诗人情怀。历史上一批著名诗人曾对杜甫的诗篇给予极高的评价。白居易说:“贯穿古今,尔见缕格律,尽工尽美,又过于李(白)。”(《与元九书》)苏东坡称:“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王定国诗集叙》)闻一多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的诗篇,以诗记史,反映当时历史社会和人民疾苦,表达出诗人独特风格和情感。杜甫现存诗歌共1405首,他的诗的创作特点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特点是:深入人民、面向生活、反映社会、讴歌人生、实现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是唐代诗人的现实主义代表,是爱国忧民的心灵写照。第二特点是:以儒家的“仁政”与“民本”思想为核心,始终把关心人民疾苦作为诗人的创作责任,形成了“诗史”的风格。抒诗正是:
诗坛奇葩仁艺通
诗坛明珠杜子美,憎恨战争怒气冲。
情怀祖国言志重,讴歌英雄报国忠。
诗意浓浓怀李白,思亲怀乡心相通。
水山诗画浪漫诵,大家风范气势宏。
现就杜甫的诗篇的主要方面,分爱国、言志、讴歌英雄、怀友、思亲、诗韵等六个部分评价如下,敬请诗友指正。
一、憎恨战争关国运
天宝十年(751年),唐玄宗频繁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发动战争,人民吃尽苦头,征战给人民带来灾难,战军隆隆,战马嘶叫,爹娘妻儿奔走相送亲人上战场。田地无人种,新鬼、旧鬼哭泣。杜甫站在历史的高度,揭示征战给人民带来灾难,写下诗的语言,对人民怀有深切同情。边疆青海战场上的白骨满地,冤鬼哀号,就是战争的罪恶写照。以《兵车行》为代表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灾难的深切同情。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后,杜甫被叛军押到长安,他赋诗《对雪》一首,发泄出内心之不满,写下了“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诗篇。这正是:
战军隆隆弓箭行,战马嘶叫家人情。
士兵流血眼未醒,皇帝拓疆不收兵。
田地荒芜劳力急,青海湖边白骨轻。
鬼冤鬼哭悲哀极,沙场哀鸣一片声。
叛军攻陷长安境,子美被押怒气生。
关切国运忧时局,心境苦闷反战声。
二、情怀祖国言志高
咏物抒情。杜甫在《孤雁》《登岳阳楼》等诗篇中,把自己比作孤雁,在寻找雁群,思念情真。他饱含爱国忧民之情怀,远眺万里长江,祖国河山,在国家动荡之时,登上岳阳楼,体验一览浩瀚壮观景象,北望长安,顿时报国忧民之抱负涌上心头,不禁泪如雨下,欲实现诗人爱国之情怀,写下了感慨之诗篇。这正是:
孤雁奋飞意高旋,云海浩茫寻归鸾。
无边落叶塑风卷,不尽长江破浪帆。
登楼望海纵横览,万里江山报国还。
漂泊他乡壮志闪,旷世才情辉煌欢。
三、讴歌英雄抒风范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杜甫观览大禹古庙,写下《禹庙》诗篇。他缅怀英雄,抒发情感,讴歌大禹带领百姓开凿石壁、引水东流、英雄气概、气势非凡的伟绩。《古柏行》,杜甫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柏叶飘香曾引鸾凤停留,志士莫怨叹,材大难重用。《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赞扬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旷世才华、过人胆略、鞠躬尽瘁的人格风范。《八阵图》是杜甫赞颂诸葛亮的盖世功名的一篇诗,杜甫在唐代大历元年(766年)歌颂了诸葛亮的军事创造才能,赞扬八阵图在三分天下中之奇功。这正是:
英雄大禹引水东,凿壁开道百姓拥。
诸葛大名垂宇宙,才华胆略献国忠。
柏叶飘香曾引凤,莫叹志士显春荣。
摆八阵图震天下,立蜀基业盖世功。
四、诗意浓浓怀李白
杜甫与诗友李白情感深远。自唐代天宝四年(745年)赋诗《赠李白》之后,怀念李白之诗有10余首之多。这首诗,杜甫肯定李白的文采壮志,是当时之雄,飞扬跋扈。天宝五年(746年)杜甫又写《春日忆李白》一首,赞美李白之诗天下无敌,更热切地期盼与李白欢聚一堂,饮酒作诗,共表情怀。当杜甫闻听李白被朝廷流放之消息后,十分叹惋和思念,又写下了《寄李白二十韵》诗篇,并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诗句,赞赏李白诗的艺术魅力和感人肺腑之情。寄语李白“苏武先还汉”劝他早日康复,再作好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奸人陷害入狱,劝李白“投诗赠汩罗”,对李白的遭遇表示深深的同情。这正是:
痛饮狂歌傲骨联,飞扬跋扈酒中仙。
白公吟诗美无敌,才慧敏捷超群男。
诗篇感人惊风雨,劝公还唐学苏贤。
秋凉鸿雁传心愿,投文汩罗诉忠言。
五、思亲忆乡心相通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叛军攻入潼关,杜甫被叛军俘虏。诗人思念妻子心切,写出《月夜》诗一首,描述了妻子的孤单和忧愁。乾元二年(759年)秋,因“安史之乱”,亲人离散。杜甫思念亲人和家乡,书信寄不到,不能表白战火纷飞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见《月夜忆舍弟》)。杜甫诸弟因战争失散,于上元二年(761年)写出《野望》诗一首。诗中表达了连年战敌,兄弟至今没有音讯,杜甫独自“天涯涕泪一身遥”,眼看国家衰落,一片“不堪人事日萧条”之时局。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来到成都草堂,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归雁》诗篇中,流露出对国事的关心。“万里客”即诗人自己,群雁“高高向北飞”。这正是:
明月高照妻独看,家人团聚思安康。
望月怀乡思弟返,亲人流散战事伤。
连年战乱诸弟散,天涯涕泪国重创。
万里漂泊来草屋,大雁自由飞故乡。
六、山水诗画浪漫情
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是一首题画诗。从洞庭湖到日本东海,好似天水相接与银河相通,云雾过漫,云团飞动。诗句描绘出飞动神韵,充满灵气,山水画景与诗意诗韵相通。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五),首先将“黄师塔前江水东流,桃花一簇无人欣赏”的命题摆出来,诗人寻花不尽欣赏深红又爱浅红之秀美。当新秋时节来临,蝉虫鸣声好像残月悲鸣,萤火虫夜空中发出微弱之闪光。这就是诗人对《新秋》这首诗描绘的特征。然而,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描绘了春色景象。诗句描写了春天格外秀美、春风吹来百花香,燕子迎春归来,鸳鸯睡意浓浓。从而衬托出诗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正是:
气势恢弘山水图,诗画相融乐其中。
江畔寻花迎风送,桃花秀美红通通。
新秋景色蝉鸣动,夜空闪光飞萤虫。
春风吹来香花颂,燕子迎春日升东。
2012年1月30日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是怎么样的?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
杜甫生于公元712年,他的祖籍原是湖北襄樊,后迁居到河南巩县。杜甫的父亲杜闲是个县令,而祖父杜审言却是当时文坛上有名的诗人。因为杜甫生长在书香门第,自幼饱受文化的熏陶,所以知书达理,惹人喜爱。
六岁那年,杜甫观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公孙大娘那威武雄壮的英气;那刚健优美的舞姿;那机警灵活而又富有情感的眼神,深深地印在小杜甫的脑海里。他成名后曾写了一首诗,对公孙大娘表演的舞蹈和情景作了精彩的描写,写得十分生动。
杜甫七岁那年,一天,在后花园里看见一只色彩斑斓的鸟儿。他看见那可爱的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煞是可爱。晚上,他还思念那只“神鸟”,爱慕它的自由和飞翔,为此做了一首《凤凰吟》来抒发情怀。
杜甫在祖父的教育和影响下,喜欢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知识日益丰富起来。到了十多岁的时候,就可以下笔写文章了。而且他从博览群书中总结出了精辟的心得,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的身体不是很强壮。因此他常常精神疲倦,大大影响他的学习和记忆,于是他痛下决心锻炼身体。怎么锻炼呢?小杜甫灵机一动,想到在后院里有很多棵果树,于是每天坚持练习爬树。日子久了,那些果树的树干都被磨得十分光滑。他爬树的本领大了,身体也就壮实多了。到了秋天,苹果呀、梨子啊、枣儿熟了,杜甫自告奋勇地爬到树上摘果子给小伙伴们吃。他从小就喜欢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玩儿,尤其喜欢和那些生活贫困人家的孩子们在一起。他觉得这些贫寒人家的孩子生活的本领大,认识很多东西,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学到一些知识。
杜甫的身体结实强壮了,精神好了,每天都看很多书。他认真学习儒家经典,还特别精读一些文选。到了他十五岁的时候,写的诗就已经在洛阳的文坛上崭露头角了。
公元735年,杜甫24岁,到长安考进士,不幸落榜,便暂时放弃了科举考试,再次出门游历。这次是漂流于齐州、兖州、洛阳、长安之间。认识了李白、高适、李邕等人;每天吟诗作赋十分的清狂快意。这样的游历生活过了有十年之久。
公元746年,杜甫再次来到长安,想求个官职,以便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参加了科举考试,但好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把持朝政,排斥异己,嫉贤妒能,结果无一人及第。杜甫当然不能以科举出名。他又走拜谒权贵的道路,也不通。就这样他在长安住了十年,经济逐渐困窘,不得不在街上卖药,还低声下气地充当过高门贵族的门客,整日为生活糊口奔波。但他的初衷并没有动摇,随时寻找机会,报效国家。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6月,叛军进攻潼关,陕中吃紧。杜甫带着妻子儿女在陕北的奉先、白水、鹿州一带逃难,最后把家安置在羌村。7月,他听说唐肃宗已在灵武即位,就只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北上延安,想出芦子关,投奔朝廷,以期效力。哪知在路上被叛军捉住,送到已经沦陷的长安。幸好他没有官职,又注意隐蔽,才没有被杀或被迫投降,也没有被监管,行动比较自由。但毕竟是俘虏,生活是非常不幸的。第二年4月,趁着夏天的到来,草木茂盛,他终于从城里逃出,仓皇逃到肃宗已经进驻的凤翔。肃宗对他的忠诚表示赞赏,授给他左拾遗的官职。这是一个级别低却地位高的职务,这是杜甫一生中政治生活的最高点。
当时是天下多事之秋,他很想在拾遗的位置上有所作为。5月,宰相房涫因为门客贪赃枉法的牵连,加上以前兵败咸阳,被罢官。杜甫与房涫是布衣之交,房涫为人也比较正直,杜甫履行谏官职责,向肃宗上书为房涫辩护。肃宗大怒,立刻设立专案对他进行审问,意欲置之死地。幸好得到宰相张镐、尚书颜真卿等人援救,肃宗才放过杜甫,但从此疏远了他,不久叫他回家探亲去,以后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流落四方。这是杜甫一生中最大的转折。
公元759年,杜甫弃官带全家来到成都,在城外建了一座草堂定居了下来。不久,他的故交严武来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杜甫十分关照,经常从经济上给予支援,使杜甫一家能够安心生活。还邀请杜甫协助他工作,经奏请朝廷批准,任杜甫为节度使府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又称杜甫为社工部。严武待杜甫很好,有时亲自到家中看望,杜甫也很随便,连头巾也不戴。一次,杜甫喝醉了酒,上了严武的床,瞪着严武说:“严挺之(严武之父)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严武虽然性情暴猛,便并不计较这件事。以后,严武突然病故,杜甫无所依靠,也就离开成都乘舟东下了。
杜甫经过了戎州、渝州、忠州等地,到达夔州,买了些田地,靠耕种生话,但时时也没忘了写诗。公元768年,四川大乱,杜甫一家人又离开夔州,出了三峡,在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徘徊,生活非常穷困。最后漂流到了湖南,因于洞庭湖上。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他的小舟一直在洞庭湖上漂荡。公元770年冬天,他的风痹病又加剧了,最后终于病倒在船上,完成《风疾舟中伏枕书怀》后就默默地去世了,终年59岁。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以深刻、真实的笔触,广泛地再现了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感情深挚而沉郁,笔法曲折而波澜起伏,风格沉雄而壮丽,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被后世誉为“诗史”,他也被尊称为“诗圣”。杜甫把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推向了高峰,与李白并称“李杜”,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伟大的双子星座,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代表作品有《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一、现实主义精神在杜甫诗歌思想内容上的主要体现
1、“穷年忧黎元”,始终关心人民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
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他出身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等特权。这一阶级出身规定了杜甫要成为一个热爱人民的诗人不可能不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也正说明了这点。
青年时代南游吴越、北游齐赵。天宝六载,到长安应试,因李林甫作梗,在长安潦倒10年左右。安史之乱爆发后,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脱身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后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中大旱,为饥饿所迫,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安家定居。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大历三年乘舟出三峡,死于湘江舟中。
杜甫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思想。他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动乱年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人民的疾苦。其诗结合时事,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如《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都是揭露统治阶级专横骄奢、人民倍受其苦的不朽诗篇。还有著名作品“三吏”、“三别”等,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晚年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就在于其诗歌现实主义创作方面的杰出贡献。
从杜甫的生活经历我们不难看出,是杜甫与人民的关系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而关注民生疾苦是他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内核。
杜甫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高度的人民性。诗人三十五岁后,结束了读书和壮游的生活,深入社会底层,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写作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三史”(《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现实主义诗歌的不朽名篇。
杜甫的诗歌表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人在《又呈吴郎》中,通过寡妇的扑枣,说出了穷人心坎里的话:“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诗人在《石壕吏》中,更是对人民生活作了历史的实录:“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乳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他从切身生活体验出发,对儒家的消极方面也有所批判。比如,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善天下。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位不在位,都要谋其政!尽管“身已要人扶”,然而他却说“拔剑拨年衰”。尽管“万国尽穷途”,“处处是穷途”,然而他却是“不拟哭穷途”,“艰危气益增”。前人说杜甫的许多五律诗都可作“奏疏”看,其实何止五律为我们知道,儒家也谈“节用爱人”,“民为贵”,但一面又轻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杜甫与之不同,他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牺牲自己。儒家严“华夷之辨”,杜甫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这种狭隘性。他主张与邻族和平相处,不事杀伐,所以说:“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前出塞》)因此他非常珍惜民族间的和好关系:“似闻赞普更求亲,舅甥和好应难弃!”(《近闻》)对玄宗的大事杀伐以致破坏这种关系则加以指责:“朝廷忽用歌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喜闻贼盗蕃寇总退口号》)
总之,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
2、“向来忧国泪”,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又一大特色。
杜甫不仅是一个“穷年忧黎元”,深深关注人民疾苦的诗人,也是一个“向来忧国泪”,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者,他诗歌渗透着爱国的血诚。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一生关怀着国家的命运:“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
同时,杜甫的诗歌还表现出对统治阶级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怀着强烈的憎恨。诗人《兵车行》中抨击了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致使人民流血破产:“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县官急索租,租从何处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虽然接受了儒家的思想,但他的忠君是从爱国爱民出发的。正因如此,他一方面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幻想,希望通过皇帝的“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另一方面,他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老复何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对权贵达官们祸国殃民的罪行,他更勇于揭发。
二、现实主义精神在杜甫诗歌创作艺术上的主要体现
1、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为事诗和抒情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杜甫的为事诗,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在他以前,文人写的为事诗是很少的,叙人民的事的就更少。杜甫的为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现实主义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充分。可分为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艺术的概括现实生活。在杜甫许多著名的为事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戌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例如《无家别》里,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就以《羌村》来说,虽然是为述诗人自己乱后回乡的经历,但是,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郗虚”的场面,绝不只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杜甫这些诗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的铁案如山的罪证。例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泪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等,同样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纸背”的名句。卢世榷评“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二句说:“合字肥字,惨不可读。诗有一字而峻夺人魄者,此也!”“合、肥”二字所以具有“峻夺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结果。
其次,寓主观情感于客观描述中。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杜甫为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跃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便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写。他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评价融化在客观的为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又如“有吏夜捉人”这一句,无颖是客观为述,但同时也就是作者的讽刺、斥责。不必明言黑暗残暴,而黑暗残暴之令人发指,已自在其中。此外,《丽人行》中对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只是从他们的服饰、饮馔和行动上作具体的刻画,不显加谴责,而讽意自见。白居易也是现实主义诗人,我们如果拿他同样是反对穷兵黩武的名诗《新丰折臂翁》来和杜甫的《兵车行》对照,马上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兵车行》里,杜甫始终没有开腔,“行人”的话说完,诗也就结束了。但在《新丰折臂翁》中,白居易在为述那折臂翁的谈话之后,却自发议论,明白点破作诗的主旨。白诗的讽刺色彩虽然很鲜明,但杜诗寓讽刺于为事之中,更觉真挚哀痛,驰魂夺魄。
再者,使用人物的个性化对白。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白,并作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类作品很多,现以《新婚别》为例。这是写的一位新娘子的独白:“……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竟成生离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一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分和精神面貌的。所以我们读起来,总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还有,采用俗语。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为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为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同是一种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其它如《兵车行》的“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新婚别》的“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也是很生动的例子。再如《前出塞》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更是有同谣谚了。
最后,善用细节描写。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便是这样一个细节。它不仅提示了那个役夫“敢怒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暗示出老妇竟被拉走的惨剧,《丽人行》用“犀助厌饫久未下”这一小动作来刻画那班贵妇人的骄气,都是很好的例证。他细节描写最出色的是《北征》中写他妻子儿女的一段:“……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冽。粉黛亦解苞,衾倜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这里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小儿女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他自己的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紧事,形容独至”,其实就是细节描写。
这些特点,在杜甫的每首为事诗中往往都具备,可谓“具体而微”。
2、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在与浪漫主义理想的有机结合之中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抒情诗也有他自己的风格。他往往象在为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解剖,《赴奉先咏怀》头一大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乍一看好象很抽象,其实仍很具体,他用“滋泪满衣裳”来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的大喜欲狂,下面四句虽然属于幻想,但在幻想中仍有丰富的形象性。在为事诗中,杜甫寄情于事,在抒情诗中,则往往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景同时出现,如他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另一种是只见景,不见情,如《登慈恩寺塔》:“秦川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其中便包含着忧国忧民的心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其中也同样有着诗人跳动的激情和那个混乱时代的阴影。在为事诗中,杜甫尽量有意识地避免发议论,在抒情诗,具体地说在政治抒情诗中,却往往大发议论,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如“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之类。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为事诗概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而抒情诗则多用五、七言近体。
杜甫是一个具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这就决定了他的现实主义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因此在他的某些为事兼抒情的诗中往往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洗兵马》可以作代表。诗一开始就以飘风急雨的笔调写出了大快人心的胜利形势,热情地歌颂了祖国的中兴:“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但一面又以唱叹的语气提醒统治者要安不忘危:“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并幽默地讽刺了那些因人成事、趋炎附势的王侯新贵:“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也没有忘记人民的生计:“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诗的结尾更通过“安得壮士挽天河”的壮丽幻想,提出了“净洗甲兵长不用”的希望。全诗基调是乐观的,气势磅礴,色彩绚丽,充满鼓舞人心的力量,但又兼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王安石选杜诗以此诗为压卷,是有眼光的。此外《凤凰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都是较突出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杜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最具有特征性为杜甫所自道且为历来所公认的风格,是“沉郁顿挫”。时代环境的急遽变化,个人生活的穷悉困苦,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以及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是形成这种风格的主要因素。比如同是鄙薄权贵,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却说“野人旷荡无腆为,岂可久在王侯间”;同是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预堆”,一飘逸,一沉郁,是很明显的。
三、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杜甫的诗歌创作上的伟大贡献,给后世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历代的人们,包括许多杰出的古典诗人在内,莫不向他拜倒,把他的诗歌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同时,历代还出现了许多搜集、注解和研究杜诗的著名学者或选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还没有一个诗人,曾经像杜甫拥有这样多的追随者。如果把杜甫的所有影响都说出来,几乎要涉及唐代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部历史。这里,仅能从一些比较重要的方面来简括地说明杜甫的影响是如何的广泛而深刻。
杜甫的为人民歌唱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首先对唐代诗歌的发展,直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唐代中叶,以白居易为首的一群诗人所倡导的“新乐府”,就是在杜甫诗歌创作的启发下所形成的一个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由白居易而后,又一直贯注到唐末的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中去,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放射着光辉。除此以外,杜甫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也给唐代诗人以深刻的影响,如韩愈、李商隐等都是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受到杜甫创作艺术的影响,并建立起自己的风格。
唐代以后,杜甫的影响随着时间的增长变得日益广泛深入。宋代的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追步杜甫奇峭的一面,而形成“江南诗派”。又如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以及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李梦阳,清代的杜氵睿、屈大均、沈德潜等等,也都在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情况下受到杜甫的影响。当然,有些诗人(如陆游等)能够学到杜甫的好处,也有的仅是得其皮毛甚至加以歪曲的继承。
杜诗引起历代人们的酷爱,不仅是由于艺术,更是由于思想。如陆游就曾在诗中说:“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文天祥被俘后,在燕京狱中每天读杜诗,集杜诗的五言句,他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民族英雄的话,有力地证明了杜诗所具有的崇高的思想内容。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确,我们不能不为在我们祖国文学史上同时出现这样两位伟大的诗人而感到自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35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百家姓《闵(mǐn)》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