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十六经》原文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16 08:43:14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十六经》原文鉴赏《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十六经》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姓 争

高阳问力黑曰:天地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谋相复(覆)顷(倾)。吾甚患之,为之若何?

力黑对曰:勿忧勿患,天制固然。一地已定,规(蚑)侥(蛲)毕挣(争)。作争者凶,不争亦毋(无)以成功。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胜生已定,敌者生争,不谌不定。凡谌之极,在刑与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望失其当,环视(示)其央(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穆)缪(穆)天刑,非德必顷(倾)。刑德相养,逆顺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章(彰)。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时反(返)以为几(机)。天道环(还)于人,反(返)为之客。争(静)作得时,天地与之。争不衰,时静不静,国家不定。可作不作,天稽环周,人反为之。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

兵 容

兵不刑天,兵不可动;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参□□□□□□□□□之,天地刑(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因时秉□,是必有成功。圣人不达刑,不襦传。因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天固有夺有予,有祥□□□□□弗受,反隋(随)以央(殃)。

三遂绝从,兵无成功。三遂绝从,兵有成[功]。□不乡 (飨)其功,环(还) 受其央 (殃)。国家有幸,当者受央 (殃)。国家无幸,有延其命。茀茀阳阳,因民之力,逆天之极,有(又)重有功,其国家以危,社稷以匡。事无成功,庆且不乡其功。此天之道也。

本 伐

诸库臧(藏)兵之国,皆有兵道。世兵道三: 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行忿者。

所胃(谓)为利者,见□□□饥,国家不暇,上下不当,举兵而栽之,唯(虽)无大利,亦无大害焉。所胃(谓)为为义者,伐乱禁暴,起贤废不宵(肖),所胃(谓)义也。□者,众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国攻天下;万乘主□□希不自此始,鲜能冬(终)之,非心之恒也,穷而反(返)矣。所胃(谓)行忿者,心唯(虽)忿,不能徒怒,怒必有为也。成功而无以求也,即兼始逆矣。非道也。道之行也。由不行已。由不得已,则无穷。故□者,□者;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流)。

[鉴赏]

《十六经》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中的4种失传2千余年的古佚书的一种。全书分《立命》、《观》、《姓争》、《兵容》、《本伐》、《顺道》等14篇。书中用很大篇幅叙述了黄帝的神话故事,是现存的唯一集中介绍黄帝本人的事迹和主张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十六经》史料无记载,故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现据史学家推断,成书年代可能在战国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即公元前400年前后。其作者很可能是郑国一隐士。《十六经》是记载黄帝之言的书。在思想体系上属黄帝学派。黄老学派是战国时代至西汉初期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的学者以五帝之首的黄帝与老子相配,同尊为道家的创始人。其学说以《老子》为经典。《十六经》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老子而加以发挥的。本书选入的《姓争》、《兵容》、《本伐》3篇较好地代表了《十六经》所反映的军事观点,现分篇叙述如下。

一、《姓争》是《十六经》的第6篇。篇中有“姓生已定,敌者生争“的话,故名《姓争》。姓争,即指氏族(姓)间的战争。具体地说,全文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说战争是凶事,但“不争亦无以成功”,不反对不得已的争。正如《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二是说不能单靠战争解决问题,必须刑德结合,提出“刑德相养”的主张,德非刑不行,刑非德必倾,这种论点比战争万能论或德化万能论都要全面些。三是说天道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天时。作者强调,兴作兵刑(作)和休养生息(静),都必须适时。“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有了这个天道、天时的制约,就不能一味主战了。

二、《兵容》是《十六经》中的第8篇,篇幅较短而缺文较多,个别语句亦疑有误,但是主旨还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强调用兵必须效天、法地、注重人谋。“兵不刑天,兵不可动;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就是说用兵不效法天,就不可轻举妄动;用兵不效法地,就不可任意施为;用兵效天法地而不注重人谋,也不能取得成功。接着又强调“三遂绝从,兵无成功。三遂绝从,兵有成。”效天、法地、注重人谋。这三项原则能否结合而不失去联系,是用兵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本伐》是《十六经》中的第11篇。本伐,分析兴兵征伐的原因和利害。本,根源,原因。在《十六经》一书里,直接间接地谈兵的言论不少,而《本伐》是最为旗帜鲜明地提倡“义战”的一篇。作者分析用兵的原因有三:为利,为义,行忿。他说,乘人之危兴兵谋利,“虽无大利,亦无大害”,持保留但不反对的态度。用兵只为泄愤而不知其余,就最不可取。作者歌颂了“伐乱禁暴,起贤废不肖”的义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章强调“以一国攻天下”的战争一定要有持久的恒心,要有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反对半途而废。这篇文章不讲刑阴德阳之理,不提天道天时之说,只是强调用兵,与其他篇不同。其倾向与战国兵家的思想颇为接近。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十六经》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十六经》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姓 争

高阳问力黑曰:天地成,黔首乃生。莫循天德,谋相复(覆)顷(倾)。吾甚患之,为之若何?

力黑对曰:勿忧勿患,天制固然。一地已定,规(蚑)侥(蛲)毕挣(争)。作争者凶,不争亦毋(无)以成功。顺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天地已成,黔首乃生。胜生已定,敌者生争,不谌不定。凡谌之极,在刑与德。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望失其当,环视(示)其央(殃)。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穆)缪(穆)天刑,非德必顷(倾)。刑德相养,逆顺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章(彰)。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明明至微,时反(返)以为几(机)。天道环(还)于人,反(返)为之客。争(静)作得时,天地与之。争不衰,时静不静,国家不定。可作不作,天稽环周,人反为之。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

兵 容

兵不刑天,兵不可动;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参□□□□□□□□□之,天地刑(形)之,圣人因而成之。圣人之功,时为之庸,因时秉□,是必有成功。圣人不达刑,不襦传。因天时,与之皆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天固有夺有予,有祥□□□□□弗受,反隋(随)以央(殃)。

三遂绝从,兵无成功。三遂绝从,兵有成[功]。□不乡 (飨)其功,环(还) 受其央 (殃)。国家有幸,当者受央 (殃)。国家无幸,有延其命。茀茀阳阳,因民之力,逆天之极,有(又)重有功,其国家以危,社稷以匡。事无成功,庆且不乡其功。此天之道也。

本 伐

诸库臧(藏)兵之国,皆有兵道。世兵道三: 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行忿者。

所胃(谓)为利者,见□□□饥,国家不暇,上下不当,举兵而栽之,唯(虽)无大利,亦无大害焉。所胃(谓)为为义者,伐乱禁暴,起贤废不宵(肖),所胃(谓)义也。□者,众之所死也。是故以一国攻天下;万乘主□□希不自此始,鲜能冬(终)之,非心之恒也,穷而反(返)矣。所胃(谓)行忿者,心唯(虽)忿,不能徒怒,怒必有为也。成功而无以求也,即兼始逆矣。非道也。道之行也。由不行已。由不得已,则无穷。故□者,□者;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流)。

[鉴赏]

《十六经》是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大批帛书中的4种失传2千余年的古佚书的一种。全书分《立命》、《观》、《姓争》、《兵容》、《本伐》、《顺道》等14篇。书中用很大篇幅叙述了黄帝的神话故事,是现存的唯一集中介绍黄帝本人的事迹和主张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十六经》史料无记载,故作者和成书年代不详。现据史学家推断,成书年代可能在战国前期之末到中期之初,即公元前400年前后。其作者很可能是郑国一隐士。《十六经》是记载黄帝之言的书。在思想体系上属黄帝学派。黄老学派是战国时代至西汉初期影响很大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的学者以五帝之首的黄帝与老子相配,同尊为道家的创始人。其学说以《老子》为经典。《十六经》一书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老子而加以发挥的。本书选入的《姓争》、《兵容》、《本伐》3篇较好地代表了《十六经》所反映的军事观点,现分篇叙述如下。

一、《姓争》是《十六经》的第6篇。篇中有“姓生已定,敌者生争“的话,故名《姓争》。姓争,即指氏族(姓)间的战争。具体地说,全文包含这样几层意思。一是说战争是凶事,但“不争亦无以成功”,不反对不得已的争。正如《老子》:“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二是说不能单靠战争解决问题,必须刑德结合,提出“刑德相养”的主张,德非刑不行,刑非德必倾,这种论点比战争万能论或德化万能论都要全面些。三是说天道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天时。作者强调,兴作兵刑(作)和休养生息(静),都必须适时。“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有了这个天道、天时的制约,就不能一味主战了。

二、《兵容》是《十六经》中的第8篇,篇幅较短而缺文较多,个别语句亦疑有误,但是主旨还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强调用兵必须效天、法地、注重人谋。“兵不刑天,兵不可动;不法地,兵不可昔(措);刑法不人,兵不可成。”就是说用兵不效法天,就不可轻举妄动;用兵不效法地,就不可任意施为;用兵效天法地而不注重人谋,也不能取得成功。接着又强调“三遂绝从,兵无成功。三遂绝从,兵有成。”效天、法地、注重人谋。这三项原则能否结合而不失去联系,是用兵成功与否的关键。

三、《本伐》是《十六经》中的第11篇。本伐,分析兴兵征伐的原因和利害。本,根源,原因。在《十六经》一书里,直接间接地谈兵的言论不少,而《本伐》是最为旗帜鲜明地提倡“义战”的一篇。作者分析用兵的原因有三:为利,为义,行忿。他说,乘人之危兴兵谋利,“虽无大利,亦无大害”,持保留但不反对的态度。用兵只为泄愤而不知其余,就最不可取。作者歌颂了“伐乱禁暴,起贤废不肖”的义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文章强调“以一国攻天下”的战争一定要有持久的恒心,要有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决心,反对半途而废。这篇文章不讲刑阴德阳之理,不提天道天时之说,只是强调用兵,与其他篇不同。其倾向与战国兵家的思想颇为接近。

兵法二十四篇的作品原文 治军之政,谓治边境之事,匡教大乱之道,以威武为政,诛暴讨逆,所以存国家安社稷之计。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 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人无爪牙,故设兵革之器,以自辅卫。故国以军为辅,君以臣为佑,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在於所任之将也。非民之将,非国之辅,非军之主。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内谓诸夏,外谓戎狄。戎狄之人,难以理化,易以威服,礼有所任,威有所施。是以黄帝战於涿鹿之野,唐尧战於丹浦之水,舜伐有苗,禹讨有扈,自五帝三王至圣之主,德化如斯,尚加之以威武,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观敌众之谋,视道路之险,则安危之处,占主客之情,知进退之宜,顺机会之时,设守御之备,强征伐之势,扬士卒之能,图成败之计,处生死之事,然后乃可出军任将,张禽敌之势,此为军之大略也。夫将者,人之司命,国之利器,先定其计,然后乃行,其令若漂水暴流,其获若鹰隼之击物,静若弓弩之张,动若机关之发,所向者破,而敌自灭。将无思虑,士无气势,不齐其心,而专其谋,虽有百万之众,而敌不惧矣。非雠不怨,非敌不战。工非鲁般之目,无以见其工巧;战非孙武之谋,无以出其计运。
夫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若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 故善战者,不怒,善胜者不惧。是以智者先胜而后求战,暗者先战而后求胜;胜者随道而途修,败者斜行而失路,此顺逆之计也。将服其威、士专其力,势不虚动,运如圆石,从高坠下,所向者碎,不可救止,是以无敌於前,无敌於后,此用兵之势也。故军以奇计为谋,以绝智为主,能柔能刚,能弱能强,能存能亡,疾如风雨,舒如江海,不动如泰山,难测如阴阳,无穷如地,充实如天,不竭如江河,始终如三光,生死如四时,衰旺如五行,奇正相生,而不可穷。故军以粮食为本,兵以奇正为始,器械为用,委积为备。故国困於 贵买,贫於远输,攻不可再,战不可三,量力而用,用多则费。 罢去无益,则国可宁也,罢去无能,则国可利也。夫善攻者敌不 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善攻者不以兵革,善守者不 以城郭。是以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坚甲锐兵,不足以为强。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我往敌来,谨设所 居;我起敌止,攻其左右;量其合敌,先击其实。不知守地,不 知战日,可备者众,则专备者寡。以虑相备,强弱相攻,勇怯相 助,前后相赴,左右相趋,如常山之蛇,首尾俱到,此救兵之道 也。故胜者全威,谋之於身,知地形势,不可豫言。议之知其得 失,诈之知其安危,计之知其多寡,形之知其生死,虑之知其苦 乐,谋之知其善备。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仰 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 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夫军成於用势,败於谋漏,饥於远输,渴於躬井,劳於烦扰, 佚於安静,疑於不战,惑於见利,退於刑罚,进於赏赐,弱於见 逼,强於用势,困於见围,惧於先至,惊於夜呼,乱於暗昧,迷 於失道,穷於绝地,失於暴卒,得於豫计。故立旌旗以视其目, 击金鼓以鸣其耳,设斧钺以齐其心,陈教令以同其道,兴赏赐以 劝其功,行诛伐以防其伪。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 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钺为之使。不知九地之使,则 不知九变之道。天之阴阳,地之形名,人之腹心,知此三者,获 处其功,知其士乃知其敌,不知其士,则不知其敌,不知其敌, 每战必殆,故军之所击,必先知其左右士卒之心。五间之道,军 之所亲,将之所厚,非圣智不能用,非仁贤不能使。五间得其情 ,则民可用,国可长保。故兵求生则备,不得已则斗,静以理安 ,动以理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以近待远,以逸待 劳,以饱待饥,以赏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 伏待来。整整之旌,堂堂之鼓,当顺其前,而覆其后,固其险阻 ,而营其表,委之以利,柔之以害,以治军之道全矣。 夫为将之道, 有八弊焉, 一曰贪而无厌, 二曰妒贤嫉能, 三曰信谗好佞, 四曰料彼不自料, 五曰犹豫不自决, 六曰荒淫於酒色, 七曰奸诈而自怯, 八曰 狡言而不以礼。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32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