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子鱼论战》译文与赏析子鱼论战
子鱼论战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题解】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实际上他国力薄弱,缺乏威望,不是个霸才。这篇文章记泓水之战,由于迂腐昏聩的宋襄公指挥不当,对敌作战时还满口仁义道德,墨守成规。大司马子鱼建议抓住战机,攻其不备,但宋襄公坚持迂腐教条,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结果导致宋军大败。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62]。大司马固谏曰[63]:“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64]。”弗听。
【注释】
[62]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63]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64]赦:原谅,饶恕。
【译文】
楚国人攻打宋国用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不肯降福给我们商朝已经很久了,君主现在要复兴它,这种违背上天的罪过是不可饶恕的啊。”宋襄公不听从他的劝谏。
【原文】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65],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66],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注释】
[65]济:渡河。
[66]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译文】
宋襄公和楚军在泓水交战。宋军早已摆好了战斗的阵势,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泓水。司马说:“对方兵多,我方兵少,趁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到楚军全部渡过之后,但还没有摆好战斗阵势时,司马再次请求宋襄公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发动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也被一举歼灭了。
【原文】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67]。”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68],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69],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注释】
[67]成列:排成战斗阵势。
[68]勍:同“劲”,勍敌即“劲敌”。
[69]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译文】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已经斑白的敌人。古代的用兵之道,不凭借险隘的地形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裔,但也不会下令攻击尚未列队的敌军。”子鱼说:“主公不懂得怎样作战啊。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我们趁着敌方为地势所阻而进攻他们,这不也可以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况且当前那些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老人,能俘虏的也全都抓回来,对于那些头发斑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去怜惜的呢?
【原文】
明耻教战[70],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71],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72]。”
【注释】
[70]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71]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72]儳(chán):不整齐。这里指没有摆成阵势的军队。
【译文】
使战士认识什么是耻辱,教导士兵如何作战,都是为了杀害敌人。敌人受了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杀害他们呢?如果不忍心再次去杀害那些受伤的敌人,那还不如刚开始就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那些头发斑白的敌人,那还不如向他们屈服。军队是凭借有利时机来进行战斗的,用击鼓来助长声势的。抓住有利的时机就使用,在险要的地方攻击敌人也是可以的。既然盛大的金鼓之声充分鼓舞起了士兵的战斗意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评析】
本文以时间为轴线,以顺叙手法记述了宋、楚争霸过程中最关键的泓水之战。
首先交代战争背景,即楚军为救郑而攻打宋国。接着详写交战场面,描绘了一个腐败、愚昧的君主,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竟然不自量力,与国力强盛、窥伺霸主地位已久的楚国开始了泓水之战。结果又在战争中假装仁慈,抱着“不乘人之危”的教条不放,不听从子鱼“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抓住战机,先发制人”的规劝,故而错失战机,最终落荒而逃。
子鱼论战原文_翻译及赏析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先秦·左丘明《子鱼论战》 子鱼论战先秦 : 左丘明
二十有二年春,公伐邾,取须句。夏,宋公、卫侯、许男、滕子伐郑。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战于升陉。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古文观止, 议论写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赦免楚国吧。”襄公不听。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国君的卫士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面对强大的敌人,(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当(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简析创作背景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选自《左传》)——先秦·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
先秦 : 左丘明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展开阅读全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高中文言文, 古文观止, 赞美, 写人谋略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慧型,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两汉·班固《高帝求贤诏》高帝求贤诏
两汉 : 班固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慧型,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展开阅读全文∨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慧型,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古文观止求贤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宋代·欧阳修《丰乐亭记》丰乐亭记
宋代 :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
展开阅读全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古文观止, 叙事, 抒情散文
《古文观止·子鱼论战》译文与赏析 子鱼论战
子鱼论战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题解】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实际上他国力薄弱,缺乏威望,不是个霸才。这篇文章记泓水之战,由于迂腐昏聩的宋襄公指挥不当,对敌作战时还满口仁义道德,墨守成规。大司马子鱼建议抓住战机,攻其不备,但宋襄公坚持迂腐教条,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结果导致宋军大败。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62]。大司马固谏曰[63]:“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64]。”弗听。
【注释】
[62]宋公:宋襄公,名兹父。
[63]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64]赦:原谅,饶恕。
【译文】
楚国人攻打宋国用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不肯降福给我们商朝已经很久了,君主现在要复兴它,这种违背上天的罪过是不可饶恕的啊。”宋襄公不听从他的劝谏。
【原文】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65],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66],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注释】
[65]济:渡河。
[66]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译文】
宋襄公和楚军在泓水交战。宋军早已摆好了战斗的阵势,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泓水。司马说:“对方兵多,我方兵少,趁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到楚军全部渡过之后,但还没有摆好战斗阵势时,司马再次请求宋襄公下令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楚军摆好阵势以后,宋军才发动进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也被一举歼灭了。
【原文】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67]。”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68],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69],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注释】
[67]成列:排成战斗阵势。
[68]勍:同“劲”,勍敌即“劲敌”。
[69]胡耇(gǒu):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译文】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已经斑白的敌人。古代的用兵之道,不凭借险隘的地形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裔,但也不会下令攻击尚未列队的敌军。”子鱼说:“主公不懂得怎样作战啊。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摆好阵势,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我们趁着敌方为地势所阻而进攻他们,这不也可以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况且当前那些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老人,能俘虏的也全都抓回来,对于那些头发斑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去怜惜的呢?
【原文】
明耻教战[70],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71],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72]。”
【注释】
[70]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71]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72]儳(chán):不整齐。这里指没有摆成阵势的军队。
【译文】
使战士认识什么是耻辱,教导士兵如何作战,都是为了杀害敌人。敌人受了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次杀害他们呢?如果不忍心再次去杀害那些受伤的敌人,那还不如刚开始就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那些头发斑白的敌人,那还不如向他们屈服。军队是凭借有利时机来进行战斗的,用击鼓来助长声势的。抓住有利的时机就使用,在险要的地方攻击敌人也是可以的。既然盛大的金鼓之声充分鼓舞起了士兵的战斗意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评析】
本文以时间为轴线,以顺叙手法记述了宋、楚争霸过程中最关键的泓水之战。
首先交代战争背景,即楚军为救郑而攻打宋国。接着详写交战场面,描绘了一个腐败、愚昧的君主,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竟然不自量力,与国力强盛、窥伺霸主地位已久的楚国开始了泓水之战。结果又在战争中假装仁慈,抱着“不乘人之危”的教条不放,不听从子鱼“扬己之长,避己之短,抓住战机,先发制人”的规劝,故而错失战机,最终落荒而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30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