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游后园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谢朓:游后园赋
谢朓
积芳兮选木,幽兰兮翠竹。上芜芜兮荫景,下田田兮被谷。左蕙畹兮弥望,右芝原兮写目。山霞起而削成,水积明以经复。
于是敞风闼之蔼蔼,耸云馆之迢迢。周步檐以升降,对玉堂之泬寥。追夏德之方暮,望秋清之始飚。藉宴私而游衍,时寤语而逍遥。
尔乃日栖榆柳,霞照夕阳,孤蝉已散,去鸟成行。惠气湛兮帷殿肃,清阴起兮池馆凉。陈象设兮以玉填,纷兰籍兮咀桂浆。仰微尘兮美无度,奉英轨兮式如璋。藉高文兮清谈,豫含毫兮握芳。则观海兮为富,乃游圣兮知方。
这篇园赋是六朝游记的名篇之一,也是古代山水旅游散文史上的杰作。
芳草香花、佳木翠竹,是构成园林自然美的主要景物,它们把后园装点得如锦似画。开头两句总写之后,作者便以上下左右对举,具体而鲜明地展现了后园景致的风采:足迹所到之处,高大的树木,茂密的翠竹,遮天蔽日,阴凉可爱;举目游观,遍地都是蕙草香花,覆盖着园地,芬芳扑鼻。为加强这平面的描写,作者又把后园置于“山霞起而削成,水积明以经复”的特定环境中,上有五色彩霞,横空铺洒,笼罩着后园;下有清澈水流,碧水悠悠,环绕着后园。这样描写后园的景色,层次极为分明,富有立体感,上有云霞,下有碧水,中有青山、翠竹、香草,相映生辉,美不胜收,无论从哪个视角观赏,后园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在游观后园的自然美景之后,登上高大的云馆,打开暗淡的门户。夏去秋来,天高气爽,举目远眺,可以尽情地饱览景致。然而,作者并没有描写登高所见的后园景色,也没有着墨云馆建筑的精巧艺术,而是写自己登馆的行为和心情。他无心于眺望,时而漫步往来于馆檐四周,时而徘徊于空阔清朗的玉堂之中,时而又宴饮逍遥,自由自在,乐趣无比。这样,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真切生动。
当作者陶醉在观览逍遥的时候,夕阳渐渐西下了。在余霞中,孤独的鸣蝉飞去了,成群结队的鸟儿飞走了,后园变成无声无息的沉寂世界。而在作者的笔下,这不是孤寂而是宁静,不是凄凉而是清幽。“惠气湛兮帷殿肃,清阴起兮池馆凉”两句,正是这种感受的写照。浓厚的温和之气布满了殿堂,池馆也清凉起来。在这清凉宁静的环境中,作者从云馆来到殿堂,陈列着精美的玉制酒器,畅饮着桂浆美酒,悠然自得,有时咏诵谈论着高妙的文章,有时欣然奋笔,挥毫写作。由此而领悟出一个道理:只有观览大海才知道大海的富有,只有遍览圣人的著作才能懂得人生处世的哲理。这就把游观后园与陶冶情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由景而情而理,逐层深入,游园情志的高雅,显明易见,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游后园的目的,不仅在逍遥,更是在悟理。
这篇散文紧扣游园乐趣,先写观赏后园美景之乐,后写登临云馆逍遥之乐,再写诵文悟理之乐。以游园的乐情,透露出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理想追求。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本文选材带有主观感情的色彩。历来写园林之美,不仅诉诸视觉的美景,更要拟出听觉的鸟语虫鸣,赋予勃勃的生机,枚乘写菟园,相如状上林,张衡绘田园,无不是绘声悦耳。这篇散文也写到蝉和鸟,却不是绘声于竹林芳草之中,而是写形于夕阳西下之时,以它们的飞去着意渲染后园的宁静氛围。这宁静的景正是作者闲情逸志的心理透视。我们纵观全文三层写景,都突出一个静字。第一层只见草木不闻鸟语蝉声,写园中的幽静;第二层点明清秋时节,直写云馆的清静;第三层写蝉飞鸟离,突出殿堂的肃静。这层层显静,“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作者散淡悠闲、远害全身的人生追求。
谢朓《游后园赋》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谢朓:游后园赋
谢朓
积芳兮选木,幽兰兮翠竹。上芜芜兮荫景,下田田兮被谷。左蕙畹兮弥望,右芝原兮写目。山霞起而削成,水积明以经复。
于是敞风闼之蔼蔼,耸云馆之迢迢。周步檐以升降,对玉堂之泬寥。追夏德之方暮,望秋清之始飚。藉宴私而游衍,时寤语而逍遥。
尔乃日栖榆柳,霞照夕阳,孤蝉已散,去鸟成行。惠气湛兮帷殿肃,清阴起兮池馆凉。陈象设兮以玉填,纷兰籍兮咀桂浆。仰微尘兮美无度,奉英轨兮式如璋。藉高文兮清谈,豫含毫兮握芳。则观海兮为富,乃游圣兮知方。
这篇园赋是六朝游记的名篇之一,也是古代山水旅游散文史上的杰作。
芳草香花、佳木翠竹,是构成园林自然美的主要景物,它们把后园装点得如锦似画。开头两句总写之后,作者便以上下左右对举,具体而鲜明地展现了后园景致的风采:足迹所到之处,高大的树木,茂密的翠竹,遮天蔽日,阴凉可爱;举目游观,遍地都是蕙草香花,覆盖着园地,芬芳扑鼻。为加强这平面的描写,作者又把后园置于“山霞起而削成,水积明以经复”的特定环境中,上有五色彩霞,横空铺洒,笼罩着后园;下有清澈水流,碧水悠悠,环绕着后园。这样描写后园的景色,层次极为分明,富有立体感,上有云霞,下有碧水,中有青山、翠竹、香草,相映生辉,美不胜收,无论从哪个视角观赏,后园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作者在游观后园的自然美景之后,登上高大的云馆,打开暗淡的门户。夏去秋来,天高气爽,举目远眺,可以尽情地饱览景致。然而,作者并没有描写登高所见的后园景色,也没有着墨云馆建筑的精巧艺术,而是写自己登馆的行为和心情。他无心于眺望,时而漫步往来于馆檐四周,时而徘徊于空阔清朗的玉堂之中,时而又宴饮逍遥,自由自在,乐趣无比。这样,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真切生动。
当作者陶醉在观览逍遥的时候,夕阳渐渐西下了。在余霞中,孤独的鸣蝉飞去了,成群结队的鸟儿飞走了,后园变成无声无息的沉寂世界。而在作者的笔下,这不是孤寂而是宁静,不是凄凉而是清幽。“惠气湛兮帷殿肃,清阴起兮池馆凉”两句,正是这种感受的写照。浓厚的温和之气布满了殿堂,池馆也清凉起来。在这清凉宁静的环境中,作者从云馆来到殿堂,陈列着精美的玉制酒器,畅饮着桂浆美酒,悠然自得,有时咏诵谈论着高妙的文章,有时欣然奋笔,挥毫写作。由此而领悟出一个道理:只有观览大海才知道大海的富有,只有遍览圣人的著作才能懂得人生处世的哲理。这就把游观后园与陶冶情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由景而情而理,逐层深入,游园情志的高雅,显明易见,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游后园的目的,不仅在逍遥,更是在悟理。
这篇散文紧扣游园乐趣,先写观赏后园美景之乐,后写登临云馆逍遥之乐,再写诵文悟理之乐。以游园的乐情,透露出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理想追求。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本文选材带有主观感情的色彩。历来写园林之美,不仅诉诸视觉的美景,更要拟出听觉的鸟语虫鸣,赋予勃勃的生机,枚乘写菟园,相如状上林,张衡绘田园,无不是绘声悦耳。这篇散文也写到蝉和鸟,却不是绘声于竹林芳草之中,而是写形于夕阳西下之时,以它们的飞去着意渲染后园的宁静氛围。这宁静的景正是作者闲情逸志的心理透视。我们纵观全文三层写景,都突出一个静字。第一层只见草木不闻鸟语蝉声,写园中的幽静;第二层点明清秋时节,直写云馆的清静;第三层写蝉飞鸟离,突出殿堂的肃静。这层层显静,“别有一段深情妙理”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作者散淡悠闲、远害全身的人生追求。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原文_翻译及赏析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唐代·李白《姑孰十咏》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出自唐代李白的《姑孰十咏》
姑孰溪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丹阳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谢公宅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凌歊台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望夫山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牛渚矶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灵墟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咏物组诗 注释 ⑴《太平寰宇记》:姑孰溪,在太平州当涂县南二里。姑熟(姑孰),即古县名。此水经县市中过,故溪即因地以名之也。《江南通志》:姑熟溪,在太平府当涂县南二里,一名姑浦,合丹阳东南之余水,及诸港来会,过宝积山入大江。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姑熟溪,水色绀碧,与河流不相杂。陆放翁《入蜀记》:姑熟溪,土人但谓之姑溪,水色正绿,而澄澈如镜,纤鳞往来可数。溪南皆渔家,景物幽奇。
⑵《元和郡县志》:丹阳湖,在宣州当涂县东南七十九里,周围三百余里,与溧水县分湖为界。《六朝事迹》:丹阳湖,图经云:在溧水县西八十里,与太平州当徐县分界。唐李白尝游此湖,酷爱其景,乃张帆载酒,纵意往来而作诗曰“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云云。《太平府志》:丹阳湖在府城东南,跨多福、黄池、积善、湖阳等乡,徽池、宁国、广德诸州之水汇之,与江宁之高淳、溧水,皆以湖心为界。东西七十五里,南北九十里,太平之巨浸也。
⑶《太平寰宇记》:青山,在太平州当涂县东三十五里。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及池于山南,其宅阶址尚存,路南砖井二口。天宝十二年改为谢公山。《江南通志》:谢朓宅,在太平府东南青山之椒,南齐谢朓守宣城时建别宅于此,今为保和庵。路旁有井,名谢公井。陆放翁《入蜀记》:青山南小市有谢玄晖故宅基,今为汤氏所居,南望平野极目,而环宅皆流泉、奇石、青林、文筱,真佳处也。由宅后登山,路极险巇。凡三四里许,至一庵,庵前有小池曰谢公池,水味甘冷,虽盛夏不竭。
⑷《方舆胜览》:凌歊台,在太平州城北黄山上。宋武帝南游,尝登此台,乃建离宫焉。《江南通志》:凌歊台,在太平府当涂县黄山,有石如案,高可五尺,顶平而圆,宋武帝建宫避暑处。周必大《泛舟游山录》:出北门五里余,登凌歊台,台在黄山上,本不高,而望甚远。西南即青山,却顾采石、天门及溧阳、和州诸山,皆在目中。
⑸王筠诗:“开窗延叠嶂。”
⑹丘希范《与陈伯之书》:“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谢瞻诗:“夕阴暖平陆。”《尔雅》:“大野曰平,高平曰陆。”
⑺《一统志》:桓公井,在太平府城东五里白纻山,晋桓温所凿。
⑻按《广韵》:湛,与沉同,音皆直深切。兼引《汉书》“从俗浮湛’句于“湛”字下,盖“沉”、“湛”古通用也。
⑼《艺文类聚》:《丹阳记》曰:江宁县南四十里有慈母山,积石临江,生箫管竹。王褒《洞萧赋》所称,即此竹也。其竹圆致,异于众处。自伶伦采竹嶰谷,其后惟此干见珍。故历代常给乐府,俗呼为鼓吹山。李善《文选注》:《江图》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箫笛,有妙声。《太平府志》:慈姥山,在当涂县北四十里,积石俯江,岸壁峻绝,风涛汹涌,估舟尝依此以避。其山产竹,圆体而疏节,堪为箫管,声中音律。
⑽龙吟,用马融《笛赋》中语。凤曲,用箫史事。
⑾《晋书》:顾悦之曰:“蒲柳常质,望秋先零。”蒲柳,今之水杨也。
其叶易凋落。
⑿《太平寰宇记》:望夫山,在太平州当涂县北四十七里。昔有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其山临江,周围五十里,高一百丈。
⒀《广韵》:颙,仰也。
⒁《江南通志》:牛渚山,在太平府城西北三十五里。山下有矶,曰牛渚矶,与采石矶相属,亦名燃犀浦。晋温峤燃犀照水族于此。《太平府志》:牛渚矶,在当涂县采石山下,江漘有石柱高丈许,突兀峭壁间,相传古有金牛见此,故名。《后汉志》丹阳疆域独称“南有牛渚”,孙吴、东晋每宿重兵其地。
⒂《韵会》:“洑,水洄也。”
⒃《异苑》: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其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车马,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
⒄《方舆胜览》:灵墟山,在当涂县南十里。《一统志》:灵墟山,在太平府城东北三十五里,世传丁令威学道飞升于此山椒,坛址犹在。山有洞,后有井,大旱不竭。
⒅《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墟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敌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升仙者,但不知名字耳。《江南通志》:丁令威,辽东人、为泾县令、游姑熟,乐灵墟山泉石幽秀,炼丹于此。丹成,翔虚去。
⒆《抱朴子》:第一之丹名曰丹华,第二之丹名曰神符,第三之丹名曰神丹,第四之丹名曰还丹,第五之丹名曰饵丹,第六之丹名曰炼丹,第七之丹名曰柔丹,第八之丹名曰伏丹,第九之丹名曰寒丹。凡服九丹,欲升天则去,欲且止人间亦任意,皆能出入无间,不可得而害之矣。
⒇《太平寰宇记》:天门山,在太平州当涂县西南三十里。有二山夹大江,东曰博望,西曰天门,按《郡国志》云:天门山,亦名蛾眉山,楚获吴艅艎于此。两山相对,时人呼为东梁山、西梁山。《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宋孝武诏曰:梁山层岫云峙,流同海岳,天表象魏,以旌国形,仍以二山立阙,故曰“天门”焉。《太平府志》:天门山,在郡西南三十里,亦称东梁山,与和州西梁山夹大江对峙,自江中远望,色如横黛,修妩静好,宛宛不异蛾眉,故又名蛾眉山。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翠葆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 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芳草平沙,斜阳远树,无情桃叶江头渡。 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湘西一杯酒,渺渺红叶换。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28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